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2005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四)九大经济区。

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

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

第二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部内陆(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东部内陆(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内陆(湖南、湖北)、南部沿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部内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和西南内陆(四川、云南、贵州)等。

    (五)九个“大都市经济圈”。

包括沈大(沈阳、大连)、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济青(济南、青岛、烟台)、大上海(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吉黑(长春、哈尔滨)、湘鄂赣(武汉、长沙、南昌)和成渝(成都、重庆)等。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比较零乱。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较接受的是“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的分析。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中国区域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九个原则:

(1)空间上相互毗邻;

(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

(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

(5)社会结构相仿;

(6)区块规模适度;

(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

(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

(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对照以上原则,可以发现,前面提到的各种划分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有的区块过大,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

有的没有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不便于搜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

有的没有考虑历史延续性,提出的概念与常识不符;

有的覆盖的区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区域划分。

  根据以上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种种弊端,我们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如下八大区域:

  1.东北地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0696万。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2.北部沿海地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127万。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3.东部沿海地区。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

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3582万。

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本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4.南部沿海地区。

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2019万。

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5.黄河中游地区。

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

总面积160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863万。

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6.长江中游地区。

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

总面积6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3085万。

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7.西南地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

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4611万。

这一地区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对南亚开放有着较好的条件。

  8.大西北地区。

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

总面积39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5800万。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市场狭小,向西开放有着一定的条件。

   

  二、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比较

  比较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可以从多侧面进行。

本报告主要从基本情况、经济总量与结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发展能力与经济活力等6个方面对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各大区在地域面积、人口规模上存在较大差异。

(1)从地域面积上看,大西北地区最大,地域39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大陆)的41.42%;

东部沿海地区最小,地域21万平方公里,占2.14%。

(2)从人口规模上看,西南地区人口最多,2001年,人口24611万,占全国的19.28%;

大西北地区人口最少,人口5800万,占4.54%。

(3)从人口密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最为稠密,2001年,人口密度为660人/平方公里;

大西北地区人口最为稀少,人口密度为15人/平方公里。

前者为后者的44倍。

表1  各大区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2》。

下同。

  

(二)经济总量与结构

  1.经济总量

  从表2可以看出,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最大,2001年,GDP21211亿元,占全国的19.87%;

大西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小,GDP3296亿元,占3.09%。

前者为后者的6.4倍。

(2)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水平最高,2001年,人均GDP15617元;

西南地区人均GDP水平最低,人均GDP4698元。

前者是后者的3.3倍。

(3)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4个地区,分别是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

低于全国平均水的也有4个地区,分别是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4)在沿海地区,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南北差距。

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超出北部沿海地区的43.68%。

表2  各大区经济总量

  2.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

  表3和表4报告了各大区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等方面的情况。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

(1)第一产业在西南地区的比重最高,2001年,其增加值占西南地区GDP的22.16%;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比重最高,其增加值分别占东部沿海地区GDP的50.55%和40.66%。

(2)西南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2001年,第一产业就业占西南地区就业总量的62.75%;

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32.05%;

东北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33.16%。

(3)虽然从增加值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已退居次要位置,其份额均小于相应地区的1/4,但是,从就业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仍居于首要地位,其份额无一例外地高于相应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

其中,有5个地区接近或超过50%,分别是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4)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2001年达52.1%;

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为26.8%。

前者比后者高25.3个百分点。

(5)各大区城市化任务相当艰巨。

城市化水平接近或超过50%的只有3个地区,分别是东北、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

除此之外,所有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均在40%以下,有些地区甚至不足30%。

表3  各大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2001年)

表4  各大区一、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2001年)

  (三)基础设施

  1.交通运输设施

  从表5可以看出,

(1)北部沿海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铁路25公里;

其次为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

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铁路密度仅为2公里/千平方公里。

(2)以线路密度为标准,南部沿海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公路536公里;

其次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线路密度超过400公里/千平方公里;

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公路密度仅为48公里/千平方公里。

(3)东部沿海内河航运状况最好,水网密度高,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内河航线177公里;

其次为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

(4)综合起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交通条件最好;

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也相当不错;

而大西北地区交通条件最差。

  表5  各大区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公里/千平方公里,2001年)

  2.城市基础设施

  从表6可以看出,

(1)各大地区自来水使用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都不是很高,比重最高的大西北地区也只有63.99%的水平;

经济发达的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分别只有63.26%、61.72%和47.43%的水平;

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区,比重只有45.44%。

(2)各大区煤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使用人口的比重都比较低,比重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也不足60%;

长江中游、大西北、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比重尚不到40%,依次仅为38.91%、35.95%、27.95%和16.79%。

(3)从相对水平上看,东北、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的负荷较重,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的负荷较轻;

除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各大区工业废气处理设备的负荷都比较接近。

(4)总的来看,各大区城市基础设施都不充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表6  各大区城市基础设施(2001年)

  (四)对外开放

  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

(1)无论从进出口状况还是从利用外资状况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都最高,对外依赖程度也最大。

2001年,南部沿海地区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0.42%,进口占41.80%,出口占38.90%,实际利用外资占37.3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35.19%;

进出口依存度为110.44%,进口依存度为59.63%,出口依存度为50.80%,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3.4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0.32%。

(2)沿海三个地区即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开放程度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按开放程度高低排序,则南部沿海先于东部沿海,东部沿海又先于北部沿海。

(3)如果从进出口和外资利用占全国的比重看,大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最低。

2001年,大西北地区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84%,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31%,与开放程度最高的南部沿海地区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从进出口依存度看,则长江中游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低。

2001年,长江中游地区进出口依存度7.36%,进口依存度3.99%,出口依存度3.37%,和南部沿海地区相差103.08、55.64和47.43个百分点。

表7  各大区对外开放基本情况(%,2001年)

表8  各大区对外开放基本情况(%,2001年)

  (五)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

  1.市场规模

  从表9可以看出,

(1)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市场。

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86亿元,占全国的18.72%。

(2)沿海三个地区的市场规模大于其他地区。

按规模大小排序,则东部沿海先于北部沿海,北部沿海又先于南部沿海。

(3)北部沿海地区商业和餐饮业的规模最大。

2001年,北部沿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98.9万,占全国的20.51%。

(4)大西北地区市场规模、商业和餐饮业规模最小。

2001年,大西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亿元,占全国的2.77%,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1/7;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15.5万,占全国的3.22%,不足北部沿海地区的1/6。

  2.居民购买能力

  从表10可以看出,

(1)就城镇居民购买能力而言,南部沿海地区最强,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依次次之,黄河中游地区最弱。

2001年,南部沿海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9510.5元,人均消费支出7255.9元;

黄河中游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364.7元,人均消费支出4225.5元,分别只有南部沿海地区的56.41%和58.24%。

(2)就农村居民购买能力而言,东部沿海地区最强,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依次次之,大西北地区最弱。

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4303.5元,人均消费支出3032.5元;

大西北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1604.1元,人均消费支出1243.0元,分别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37.27%和40.99%。

(3)不同地区农村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差别大于城镇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差别。

2001年,八个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方差为0.6158,小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9592的均方差;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均方差为0.5530,小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0.8916的均方差。

表9  各大区市场规模(2001年)

表10  各大区居民购买能力(元,2001年)

  3.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

  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已基本上实现小康。

在城镇,彩色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传统耐用消费品已经普及,各地区差别不甚明显。

在农村,一些传统耐用消费品尚未普及。

为扼要反映各大区在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上的差异,本报告选择城镇家庭电脑拥有量和移动电话拥有量,以及农村家庭彩电拥有量和摩托车拥有量等项指标进行了比较。

见表11。

  表中可见,

(1)南部沿海地区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高。

2001年,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27.5台,拥有移动电话76.4部;

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76.9台,拥有摩托车57.4部。

(2)总体上看,沿海三大区城乡家庭拥有典型耐用消费品的水平高于其他地区。

就城镇居民家庭而言,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北部沿海地区。

就农村居民家庭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难分高下。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家庭拥有彩电的水平高于北部沿海地区;

另一方面,北部沿海地区农村家庭拥有摩托车的水平又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3)就城镇家庭而言,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低的是大西北地区。

2001年,大西北地区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7.1台,比南部沿海地区少20.4台;

拥有移动电话24.4部,比南部沿海地区少52部。

(4)就农村家庭而言,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区。

2001年,西南地区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37.7台,比南部沿海地区少39.2台;

拥有摩托车10.9部,比南部沿海地区少46.5部。

表11  各大区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台或部/百户,2001年)

  4.生活条件

  反映居民生活条件的指标很多。

这里选择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万人医疗机构病床床位数对各大区的生活条件进行了比较。

比较表明,

(1)大西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多,2001年,达31.1平方米;

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少,为22.1平方米,比大西北地区少9米。

(2)东北地区万人拥有的医疗机构病床床位数最多,2001年,为37张;

西南地区万人拥有的医疗机构病床床位数最少,为20张,比东北地区少17张。

表12  各大区生活条件(2001年)

  (六)发展能力与经济活力

  1.投资和财政能力

  表13和表14表明,

(1)东部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

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前8个月,东部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均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21.29%、21.23%和22.96%;

大西北地区最小,上述三个时期的比重分别为4.32%、4.54%和5.21%,比东部沿海地区小16.97、16.69和17.75个百分点。

(2)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论,沿海三地区的投资能力强于其他地区。

在沿海地区中,东部沿海地区的能力强于北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的能力强于南部沿海地区。

(3)从财政能力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最强,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21.5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高于其他任何地区,达1239元。

(4)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来看,大西北地区能力最差,2001年,其比重只有2.8%。

然而,从人均财政收入的水平来看,长江中游地区最差,人均只有300元,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1/4。

(5)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均小于其人均财政支出。

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各地区均有财政转移支付。

从人均水平上看,大西北地区获得的转移支付最多,达999元;

南部沿海地区获得的最少,为245元。

表13  各大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

表14  各大区财政能力比较(2001年)

  2.技术开发能力

  从表15可以看出,

(1)从专业技术人员的绝对量看,西南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最多。

2001年,西南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占各地区总人数的16.53%。

长江中游和北部沿海地区科技人才总量也不少,南部沿海地区人才总量较少。

西北地区人才总量最少,2001年,比重仅为5.19%,比西南地区低11.34个百分点。

由于改革以后,民营部门的科技人才不断增多,上述人才总量分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

(2)从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水平看,东北地区人才最为富裕。

2001年,东北地区每万人中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01.2名。

其次,为大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

人才最为匮乏的是西南地区,同年,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127.2名。

此项标与前项指标似乎给了人们以相反的印象。

产生这种悖论的原因是各大区人口总量存在着巨大差异。

(3)北部沿海地区投入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最多。

2000年,其研发费用占各大区研发费用的28.87%,超过各大区总费用的1/4。

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的投入也比较多。

大西北地区的投入最少,2000年,其投入只占1.53%,不足各大区总费用的1/50。

(4)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人才培养能力较强,大西北地区能力最弱。

2001年,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了16%,大西北地区只有1.53%。

在沿海地区中,南部沿海地区人才培养能力最弱。

  3.产业能力

  表16表明,

(1)从工业生产能力来看,1997年,东北地区采掘业生产能力最强,增加值占全国的21.18%;

东部沿海地区中间投入品、消费品和资本品制造能力最强,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22.56%、23.47%和28.10%。

东部沿

表15  各大区技术开发能力(2001年)

注:

a为2000年数据。

海地区采掘业生产能力最弱,增加值只占全国的4.23%;

大西北地区中间投入品、消费品和资本品制造能力最弱,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1.78%、3.12%和1.17%,与制造能力最强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均相差20个百分点以上。

(2)从开发区建设情况来看,2001年,北部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比重最大,达28.66%;

东部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占全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最高,达34.02%。

大西北地区开发区建设最不理想。

同年,大西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比重只有0.77%,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占全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0.13%,均不到全国的1%。

表16  各大区产业能力(%,2001年)

  4.商业联系能力

  表17表明,

(1)长江中游地区人员往来最为频繁,大西北地区最为稀少。

2001年,长江中游地区旅客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8.38%,大西北地区占4.59%,前者高于后者13.79个百分点。

(2)北部沿海地区货物运输最为繁忙,大西北地区最为冷清。

2001年,北部沿海地区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达30.52%,大西北地区占3.55%,前者高于后者26.97个百分点。

(3)北部沿海地区交通工具最多,大西北地区最少。

2001年,北部沿海地区民用汽车拥有量占全国的比重达22.57%,大西北地区占4.82%,前者高于后者17.75个百分点。

表17  各大区商业联系状况(%,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