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2093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docx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

篦床调整中需兼顾的七个方面

一、篦速过快的不良影响:

  篦速过快,熟料未来得及冷却便被卸出,不仅影响熟料质量浪费热能,而且会导致二次风温降低,窑前温度偏低,煤粉不能尽快燃烧,窑内温度随之降低,窑功率下滑,高温点偏后且不集中,过渡带短冷却带长,窑尾温度高,又因物料中有害成分含量高等原因,造成物料提前出现液相,从而影响熟料结粒和煅烧质量,结粒较大的熟料较难尽快冷却影响熟料质量,且对附属设备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篦床的调整对系统的风量平衡特别重要。

  二、篦速过慢的不良影响:

  篦床料层因篦速过慢而增厚,篦床的通风量逐渐减少,氧含量降低,影响煤粉燃烧,燃尽率低,从而影响熟料煅烧。

窑内温度下降较快此即为“压风”。

“压风”严重时会导致跑生料即窜料。

此时窑前二次风温较高,但是,随着篦速的加快,窑前温度下降很快,也会造成窑头废气温度过高,对窑头电收尘器造成不良影响。

  三、篦床调整需兼顾的几个方面:

  1.篦下压力:

在同样的结粒情况下,熟料的透风状况变化不大。

因此控制篦床的速度及篦下压力稳定为佳,但熟料结粒变化篦下压力控制也应变化,结粒粗时控制篦下压力较结粒细时相应小些。

料球、窑皮落下则应提前预测提高篦床的速度。

若未能提前预测则应快速调整篦床。

否则会出现压风现象,之后要及早快速将篦速调回,否则窑前温度会迅速降低影响煅烧。

  2.风机电流:

篦速减慢料层相对增厚,篦床风机进风量减少,电流降低。

掉窑皮、大块、料球时风机电流也会降低。

当一室风压达到8000pa时。

一段一室风机5712电流会迅速下降,最低时达到电机空载电流。

容易烧毁软连接。

特别是掉大块窑皮及料球时,操作要特别注意。

  3.火焰状况;火焰应保持稳定、明亮、有力。

若出现不稳定窜动、混浊排除窑前温度偏低和飞砂较大外,则可能是压风现象。

且料子被风吹得较高,形成风洞,窑前浑暗,经常会落到看火镜头前。

对火焰燃烧造成不稳定因素。

  4.窑前温度;窑前二次风温度较低时要适当降低篦速,增加料层厚度。

否则因二次风温度降低影响三次风温度,进而造成分解炉内煤粉燃烧速度下降,引起一系列的系统温度的变化。

使系统处于不稳定因素中。

所以在操作中当二次风温度降低较大时,要考虑是否因为篦床速度较平衡篦速过快,应立即减慢篦速,尽快恢复料层厚度,保证较高的二次风温。

  5.篦冷机红料层;篦冷机内红料层面积越大越说明蓖速相对偏慢,料层相对越厚。

红料层较厚时,风机吹不透,熟料冷却效果差,温度高,对篦板也存在安全隐患。

2006年9月3日停机检修时进入篦冷机内检查,发现二段一室右侧篦板损毁严重,约有12快篦板因受高温造成变形。

原因是二段一室5715冷却风机风门开度小,造成熟料冷却不透,也就是红料层或称为红河现象。

  6.负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篦速偏慢那么料层就会偏厚,所以窑头、窑尾及三次风管负压变大。

要考虑排除预热器小股塌料的原因。

有时因窑前物料卸出速度较快,也会造成此种情况。

对篦床调整不利,不能很好的稳定料层。

二次风温难以稳定。

  7.窑尾温度;篦速在不压风的前提下减慢,料层增厚,窑前温度渐渐升高,煤粉迅速燃烧,烧成带前移。

窑尾温度渐渐降低。

如果窑前二次风温稳定,烧成带保持在前位置,这样对窑口处窑皮也有一定的好处。

无论如何在实际生产操作中,一方面要尽量将充气梁冷却风机开大,以保证熟料冷却效果,并同时要保证窑前负压,以免因正压严重而损坏窑头密封装置。

另一方面要尽量兼顾以上各方面来调整篦床速度,保证料层厚度,本着不压风的前题下,尽量稳定在一个“平衡篦速”做小幅度调整的原则,以维持料层厚度稳定。

三班保持统一操作保证二次风温稳定,这样才能使系统稳定在一个最佳工况内,才能保证优质高产,节能降耗。

调整熟料率值提高熟料强度

长期以来,受石灰石及煤质的影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熟料配料一直采用常规的配料方案,熟料3天抗压强度一直徘徊在28~31MPa,28天抗压强度为52~54MPa。

  2009年年初,公司着力解决进厂原材料尤其是石灰石和煤的质量问题。

经努力,石灰石CaO含量已达48%以上,煤发热量也稳定在5300kCal/kg以上。

在此基础上,公司提出了要在熟料强度上获得一定突破的要求,据此,课题组对熟料率值控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在生产实践上取得了一定效果:

熟料3天抗压强度达到33MPa左右,28天抗压强度达到56MPa左右。

  通过实验和实践,笔者总结认为,在生产过程中调整熟料率值,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熟料强度。

  关于KH值和SM值

  众所周知,熟料强度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而C3S又是硅酸盐矿物强度的主要提供者。

据研究,当硅酸盐矿物含量一定时,C3S含量占硅酸盐矿物总量≥70%时,熟料28天抗压强度可达到1年强度的80%,而当C2S占总量的70%时,熟料28天抗压强度只能达到1年强度的40%左右。

基于这一认识,课题组认为要提高熟料强度,就必须适当提高熟料KH值和SM值,以此来提高熟料中硅酸盐矿物总量及C3S的含量。

结合公司实际,课题组确定熟料KH值为0.89~0.93,SM值大于2.80。

经2个月的试验,效果良好,调整后熟料强度比调整前提高1~2MPa。

  关于熟料IM值

  熟料中Al2O3和Fe2O3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定的液相量,有利于C3S的形成。

而熟料IM值代表了熟料中Al2O3和Fe2O3的相对含量,IM值越高,熟料中的Al2O3含量越高,反之则Fe2O3的含量越高。

Al2O3含量越高,熟料的液相量会相对提高,但液相黏度会大大提高;而Fe2O3的含量越高,则熟料的液相量会相对减少,但液相黏度会大大下降。

因此,选择适当的IM值对熟料的煅烧是至关重要的,而煅烧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熟料强度的高低。

起初,课题组并未重视对IM值的控制,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总有那么一两天熟料强度会突然下降1~2MPa,而检查熟料KH值与SM值并未有大的变化。

经认真统计发现,这几天熟料Al2O3的含量全部低于4.6%,且熟料IM值较低。

经查资料发现,熟料中Al2O3的含量在一定范围时,熟料强度会随Al2O3含量的提高而上升。

  这一理论在生产中热熟料时得到了印证。

公司在生产中热熟料时由于原料库不足,常常在配料上采取低铝配方,熟料中Al2O3的含量一般小于3.2%,熟料中C3A的含量常常低于1.5%,此时熟料28天抗压强度一般为48~50MPa。

而有一段时间,由于煤质较差加之煤灰中的Al2O3较高,导制熟料中的Al2O3达到了4.1%左右,熟料中C3A的含量也达到了4%左右,而此时的熟料强度达到了50~54MPa。

综合以上理论,笔者认为,在配料时必须严格控制熟料中的铝铁含量和熟料IM值。

为此,课题组及时调整方案,规定了熟料中Al2O3的含量为4.7%~4.9%,Fe2O3的含量在3.0%左右,且不能超过3.1%,确保熟料IM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按此方案实施后,熟料强度稳定,再未出现熟料强度下降的现象。

  关于易烧性

  影响易烧性的因素有很多,人们的常规认识有两条:

一是液相量;二是液相黏度。

  作为新型干法生产线,其窑前热力强度远非以往湿法窑和预热器窑可比,因此,笔者认为,液相量为23%~28%较合适。

当新型干法窑处在良好工况的条件下,除了热量较高的情况,笔者的经验值液相量在23%左右即可,公司的新配方液相量经计算为23%~24%。

  在新型干法线中,液相出现的温度与液相黏度几乎同等重要,液相出现的温度预示着窑内是否会出现提前结粒和结大块的情况。

如果液相提前出现会使熟料结粒过大而出现烧不透的现象,会影响熟料fCaO的吸收,进而影响熟料强度。

而液相黏度过大,会影响fCaO的吸收速率,同样会影响熟料强度。

因此,在新型干法线的配料上,必须要控制液相出现温度和液相黏度。

资料显示,Al2O3含量越高则液相出现温度越低、黏度越大。

因此,在配料上必须控制Al2O3的含量不宜过大。

  以上理论说明,在燃料质量较好的情况下,配高KH、高SM料是完全可行的,且物料在煅烧过程中非常顺畅,极少出现结大块及结圈的不正常现象,可以做到熟料的优质高产低耗。

  结论

  ①要提高熟料强度,必须在提高熟料中C3S含量的同时提高熟料中硅酸盐矿物的总量,即要坚持高KH、高SM配方,熟料中硅酸盐矿物总量最好大于77%。

  ②要控制熟料IM值,既不能过高影响熟料液相黏度,又不能过低而影响熟料强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最好对铝铁同时实施绝对值控制。

  ③采用高KH、高SM配料的前提是原燃料质量要好,特别是燃料必须要有较高的发热量以保证窑内较强的热力强度,否则可能导致煅烧因难,熟料质量下降。

  ④采用高KH、高SM配料,在煅烧上必须采用高温煅烧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获取较高的熟料强度。

分解窑控制熟料游离钙含量应如何操作

 一、偶然出现较高熟料游离氧化钙含量时的操作

  分解窑偶然出现较高熟料游离氧化钙含量,多是由于窑尾温度低或者有塌料、掉窑皮,甚至喂料量的不当增加而发生,解决的责任人只能是中控操作员。

但操作上经常会有一种误操作:

先打慢窑速,然后窑头加煤。

应该说,这种从传统回转窑型沿用下来的操作方法对分解窑是很不适宜的,主要原因如下:

  ①加大了窑的烧成热负荷。

分解窑是以3r/min以上窑速实现高产的,慢转窑后似乎可以延长物料在窑内的停留时间,增加对游离氧化钙的吸收时间。

但是,慢转的代价是加大了料层厚度,所需要的热负荷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热交换的困难。

窑速减得越多,所起的副作用就越大,熟料仍然会以过高的游离氧化钙出窑。

  ②增加热耗。

有资料证实,分解后的CaO具有很高的活性,但这种活性不会长时间保持。

由于窑速的减慢而带来的活性降低,延迟了900~1300℃之间的传热,导致水泥化合物的形成热增高。

所以,降低分解窑的窑速绝不是应该轻易采取的措施。

  ③缩短了耐火砖的使用周期。

窑尾段的温度已低,还突然加煤,使窑内火焰严重受挫变形,火焰形状发散,不但煤粉无法燃烧完全,而且严重伤及窑皮。

同时,减慢窑速后,物料停留时间增加一倍以上,负荷填充率及热负荷都在增大,这些都成为降低窑内耐火衬料使用寿命的因素。

  ④窑的运行状态转变为正常所需要的时间长。

这种方法至少要半小时以上。

  当分解窑偶然出现较高熟料游离氧化钙含量时,正确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一旦发现上述异常现象,立即减少喂料,减料多少根据窑内状况异常的程度而定。

比如:

塌料较大、时间较长或窑尾温度降低较多,此时减料幅度要略大些,但不宜于一次减料过大,要保持一级预热器出口温度不能升得过快过高。

  ②紧接着相应减少分解炉的喂煤,维持一级预热器出口温度略高于正常时的50℃以内,同时通知化验室增加入窑分解率的测定,确保85%~90%。

  ③略微减少窑尾排风,以使一级出口的温度能较快恢复原有状态。

但不可减得过多,否则会造成新的塌料,也影响二、三次风的入窑量,进而影响火焰。

  ④如果掉窑皮或塌料量不大,完全可以不减慢窑速,这批料虽以不合格的熟料出窑,但对生产总体损失是最小的。

按照这种操作方式,恢复正常运行的时间只需十分钟。

如果是打慢窑,这批料不仅无法煅烧合格,而且如上所述至少耗时半个小时以上,影响熟料的产量,以及更多熟料的质量。

  当然,如果脱落较多窑皮或窜料严重,不得不大幅度降低窑速,至1r/min以内,此时更重要的是投料量要大幅度降低,为正常量的1/3左右。

而且也应减料操作在前,打慢窑速的操作在后,避免有大量物料在窑内堆积。

如此出来的熟料游离钙含量会合格,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半个小时以上的正常产量、更多的燃料消耗、长时间的工艺制度不正常,以及类似中空窑煅烧的各种弊病,经济上损失较大。

  ⑤尽快找出窑内温度不正常的原因,对症治疗,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比如:

找出塌料的原因、窑尾温度降低的原因等。

  上述操作方法还要因具体情况而异,总的原则是:

不要纠缠一时一事的得失,要顾全系统稳定的大局。

这个大局就是用最短时间恢复窑内火焰的正常、系统温度分布的正常,各项工艺参数的正常,并继续保持它们。

  二、反复出现较高熟料游离氧化钙含量时的措施

  如果窑作为系统已无法正常控制熟料游离氧化钙的含量,则说明此窑已纯属带病运转。

此时完全依赖中控操作员的操作,已经力不从心。

应该由管理人员(如总工)组织力量,对有可能产生的问题针对性地逐项解决。

  ①原燃料成分不稳定,需要从原燃料进厂质量控制及提高均匀化能力等措施解决。

  ②生料粉的细度跑粗,尤其是硅质校正原料的细度,需要从生料的配制操作解决,这方面往往被技术人员所忽略。

因此,在生料制备过程中,如何降低氧化硅粒径是提高生料易烧性的重要思路。

由于0.2mm颗粒对生料易烧性影响最大,所以主要应降低生料中0.2mm筛的筛余量。

在粉磨工艺的措施上,应通过增加选粉机转子转速和循环风量,提高磨机的循环负荷率,以增加选粉机的选粉效率,避免生料过粉磨造成微粉量增加,同时又要减少0.2mm的筛余量。

  ③喂料、喂煤量的波动,需要从计量秤的控制能力上解决。

  ④煤、料的热交换不好,需要从设备备件(如管道、撒料板、内筒、翻板阀等)及工艺布置有无变化上解决。

  ⑤生料KH或SM过高,而且波动过大,需要配料人员解决或采用生料率值控制系统。

  ⑥火焰状态不好,煤粉燃烧不完全,中控操作员按工艺工程师的要求重新调整多风道煤管的内外风,二、三次风量的变化及风温的改变综合考虑。

回转窑的操作技巧

1点火的操作

不论是新建或者检修后投产都会遇到点火,在点火之前整个烧成系统都应联动试车,以免在投料时遇到设备小故障而造成预热器系统温度偏高、旋风筒和下料管堵塞等不良工况的出现。

不管是用木柴或柴油点火。

都应将高温风机风门全部关闭,视情况适当打开点火烟囱,使窑头呈微负压状态,以防拉风过大而不易点燃。

在喷入煤粉时应尽量保证煤粉的燃尽率,不能喷入过多,慢慢加煤;并间隔一定时间转窑,每次转窑l/4,以免筒体弯曲变形。

当温度达到700℃以上时,应用辅传连续转窑,视情况启动高温风机,适当调节风门开度;当温度达到900℃时,就可以用主传转窑。

如用柴油点火应不忙全部关闭油泵,但可适当调小阀门开度;待投料后物料到达烧成带后才可停止供油。

何时加料,应根据窑尾温度和预热器出口温度来确定;窑开始投料量应相对较高,一般不应低于设计产量的60%,之后慢慢增加喂料量,且加料幅度宜小不宜大,直到正常时的喂料量;另外,应尽量缩短在低喂料量的运行时间,因为在此期间极易发生塌料造成预热器系统的堵塞。

2挂窑皮的操作

在换砖后(此处仅指烧成带)要适当地进行烘窑操作,切忌温度激升。

挂窑皮首先对生料成分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液相量的多少和物料的耐火度。

液相量多则容易形成窑皮,但也易垮落,不牢固,经不起高温的煅烧;若液相量少,物料耐火,要形成窑皮较为困难,形成后的窑皮相当坚固,但若有垮落就不易补挂。

根据我厂多年的经验,挂窑皮时,一般就用正常生产时的生料粉较好,这样有利于形成窑皮。

因为在煅烧过程中,窑皮是一个动态平衡,即使有小部分垮落也易于及时补挂,但在挂窑皮期间切忌出现跑生料和欠烧现象。

3来料不稳定的处理

在正常生产中,生料喂料量都是有波动的,但波动幅度较小。

但当设备出现一些问题时,或者在雨季生料水分不易控制,易出现生料在库顶或库壁结块,而造成下料不畅时,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幅度。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操作员要勤观察、勤调整,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根据某些输送设备的电流变化来判断物料的多少。

预先做出应对处理措施,以减少对产量、质量以及设备的不利影响。

(1)当来料较少时,切忌将喷煤管伸进去,开大排风,拉长火焰,这样会使窑尾温度急剧上升,分解炉、旋风筒的温度也会很快升高,从而极易造成旋风筒或下料管道的粘结甚至堵塞,窑尾烟室和分解炉也容易结皮,并使系统阻力增大。

当物料较少时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适当把喷煤管往外退一些,关小排风,减少分解炉和窑头的喂煤量,控制好窑尾温度和旋风筒的温度,采用短焰急烧,等待物料的到来。

(2)当来料较多时,窑头会有正压出现,旋风筒出口及分解炉温度、窑尾温度会急剧下降,此时应适当降低窑速,减少喂料量,开大排风,伸进喷煤管,这样可提高窑尾温度,加强物料的预烧效果;也可适当加煤,但绝不能过多,否则会造成还原气氛,使窑内温度更低。

当窑主传电机电流下降较快时,要降低窑速,退出喷煤管,适当调小排风量,此时可采用短焰急烧,使之恢复正常。

当窑内工况正常后,再进行加料,千万不能进料提温,这样会使操作处于被动状态,产、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4飞砂料的形成及处理措施

飞砂料形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造成。

一是原料配料不当,导致硅率SM偏高,铝率IM也高,铁含量低,致使在煅烧时液相量偏低,液相黏度增加,很难形成硅酸三钙(C3S),从而形成飞砂;二是有的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用火山灰性的粉煤灰作校正原料,也易形成飞砂料;三是冷却机效果不佳,而形成飞砂料。

当出现飞砂料时,有人采取开大排风、提高窑尾温度的办法。

我认为开大排风的确能加强物料预烧性,然而当物料到达固相反应带时,物料液相量已不够,到烧成带时就很难结粒,这样反而更容易形成飞砂料,并还会影响整个烧成带的窑皮稳定性,对窑况及热工制度都没有好处。

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我们采取的措施是退出喷煤管,适当关小排风量(严重时可适当降低产量),采用短焰急烧,降低窑尾温度,减弱物料的预烧效果,尽量使液相量在烧成带来形成而更有效的形成C3S,这样虽不能够完全避免飞砂料的形成,但能有效减少或减弱飞砂料,且除对窑前端窑皮有一部分损伤外,不会影响整个烧成带的窑皮稳定性,待生料成分得到改善后能及时补挂。

5窑内结球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窑内结球主要形成原因有:

生料成分波动,液相量过多;加料不稳定,导致窑尾、分解炉温度时高时低,难以控制;设备故障率高,停机较为频繁;原、燃材料中,硫、氯、碱等有害成分含量较高;煤粉质量波动大,均化效果差;窑灰掺入不均匀;操作人员疏忽,温度控制不当或长时间打慢车等。

窑内结球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

(1)预防措施。

第一,可选择合适的配料方案,稳定生料成分。

一般采用高石灰饱和系数、高硅率的生料不易发生结球现象,且熟料质量比较好,但是这种料较耐火,对操作要求较高。

若低石灰饱和系数和低铝率的生料,它的烧结范围比较窄,而液相量偏多,结粒粗大,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结球。

所以在生产中尽可能选择两高一中的配料方案,即高KH、高SM、中IM,这种配料易操作且熟料质量也相对较稳定。

第二,尽量选用含有害成分物质较低的原燃材料,特别是煤;要加强燃煤的均化,并在能够满足生产要求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煤粉细度;煅烧过程中要加强风与煤混合,尽量避免煤粉过粗而引起的不完全燃烧;如使用挥发分较低的煤粉,因其着火速度慢、燃烧时间长,火力强度不集中,应尽量降低煤粉的细度和水分。

(2)处理措施。

若窑内已经形成料球,应对成球的原因进行全方位分析,取样化验,且要分别对球核、球壳进行化学全分析,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如料球比较小,操作上应适当增加窑内通风,使火焰顺畅,但必须注意窑尾温度的控制,使其不要过高;可略微减少窑头用煤,但必须保证煤粉的完全燃烧,并适当减少喂料量,稍降低窑速,让窑内的料球滚入烧成带;等料球到烧成带后,再降低一些窑速,用大火在短时间内将其烧垮或烧小,以免进入冷却机发生堵塞或砸坏篦板,但此时应特别注意窑皮的情况。

如果结球较大时,可采用冷热交替法进行处理;当料球在过渡带时不易前行进入烧成带,这时可将喷煤管伸进去,适当降低喂料量,烧1~2h后将煤管拉出再烧1~2h,周而复始,直到料球破裂;若实在不能使其破裂,便可停窑冷却1~2h后点火升温,让料球因温差过大而破裂。

注意在处理过程中,切忌让大料球滚入冷却机内,否则会对冷却机造成较大损伤;另应控制窑尾温度不能过高,避免后面的小料球接二连三地出现。

6结圈的处理

结圈分为前结圈和后结圈两种,一般都是在窑速较慢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的。

(1)前结圈的处理。

当前结圈不高时,对煅烧操作影响不大,但会增加烧成的料层厚度,延长物料在烧成带的停留时间;当前结圈比较高时,会对窑况或热工制度产生较大影响,引起窑内通风变差,窑头时有正压现象,火焰伸不进去且火焰的形状不好;大块熟料也不易滚出,容易砸坏窑皮,等等。

处理时,只要将喷煤管拉出,使高温集中在结圈的位置,就可以逐步将前结圈烧掉。

(2)后结圈的处理。

后结圈主要在烧成带与过渡带之间形成,它会影响整个系统的通风、产量及质量,处理时通常要采用冷热交替法。

其中:

当后结圈结得长而不高时,只要将喷煤管向外拉出,调整火焰形状,使火焰粗而短,就可降低结圈处的温度,使之逐渐垮落(此法称为冷烧法);若圈已经长高并严重影响了窑内的通风时,要先减喂料量(为正常喂料量的80%左右),并采用冷热交替法各烧2h左右,直到把圈烧垮为止。

后者,往往圈后会积有很多生料粉,当圈垮落后,会迅速涌向烧成带,这时应将喷煤管及时拉出,减慢窑速(通常称为预打小慢车),适当关小排风,让火力强度集中在烧成带,以尽量避免跑生料或久烧料出现。

托轮瓦轴发热

1托轮瓦轴发热情况简介

从2008年3月投产以来统计,全年12个轴瓦位置就有12个位置发过热,累计发热14次448h,瓦温最高达120℃,直接造成停窑6次,刮瓦检修6次,烧瓦一次,其余维持在低温(70℃一下)慢转,窑速低,运转率低,产量低,质量差,陷入了“三低一差”的恶性循环中。

2托轮瓦发热原因分析

(1)回转窑瓦冷却水堵塞,造成轴瓦温升过高。

引起这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冷却水内含杂质过多,造成冷却水管堵塞,起不到冷却效果。

(2)设备设计的合理性、制造质量、安装质量等。

(3)回转窑中心想变化引起发热,各档托轮摆放、调整不当或窑内径向、环向温差过大时,都有可能造成窑的各档中心标高偏离理想标高过大,产生窑体中心线的弯曲,从而引起各档受力变化较大,一旦超过本身的承载能力,极易造成轴瓦发热。

针对轴轮经常发热,我们不断的从以上几方面及托轮系统的制造质量、结构、润滑及冷却等各方面进行排查和调整,但托轮瓦总是不间断发热。

由此我们意识到,轴轮瓦发热除了内部因素外,还存在工艺操作管理水平差得因素。

为此我们把去年和今年3月份托轮发热运用排列图和因果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次发热前半小时,窑功率都不断上升,每次托轮发热80%都是在停窑之后再开机、窑速调整不当造成的。

窑速调整不当对托轮发热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却又是在生产控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3解决措施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重新修改了作业指导书,并且规定开窑和停窑时,窑速的调整必须小幅度的平稳调整,每次升降窑速调整为0.05r/min,坚决避免快速增减。

4效果

实行此制度以来,托轮再也没有出现发热现象,托轮瓦温目前稳定在28℃-35℃。

回转窑中变量调整后控制参数如何变化

对预分解窑(分解炉和冷却机除外)而言,主要的控制参数有烧成带温度、窑尾废气温度和窑尾废气含氧量。

为使窑高效、稳定运行,必须让这些参数尽量靠近目标值,这往往需要对控制变量进行一定的调整。

主要的控制变量有窑头喂煤量、生料喂料量、窑通风量和窑转速。

这几个控制变量与控制参数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为了简化问题,假定一次只对一个变量进行调整,不触及其他变量,而且调整幅度很小,以此说明调整控制变量后,控制参数会如何变化。

  

(1)窑头喂煤量

  提高窑头喂煤量,则烧成带温度增加、窑尾废气温度增加、窑尾废气含氧量降低。

  窑头喂煤量降低,则效果相反。

增加窑头喂煤量,更多能量进入窑系统,所以烧成带温度和窑尾废气温度增加。

过多燃料燃烧,部分过量空气被消耗,所以窑尾废气含氧量下降。

当然,只有在氧化气氛下,上述相对关系才存在。

在还原气氛下,增加窑头喂煤量将导致烧成带温度降低。

  

(2)生料喂料量

  增加生料喂料量,则烧成带温度降低、窑尾废气温度降低、窑尾废气含氧量降低。

  生料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