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2198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

发展战略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庆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庆阳市科技局

2005年9月1日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01)

(一)发展基础…………………………………………………………(01)

1.科技创先工作扎实推进,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02)

2.科技管理逐步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03)

3.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科教兴农成效显著…………………(03)

4.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科技合作与交流初见成效……………(04)

5.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加大,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04)

6.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新型科技服务机制逐步形成……(05)

(二)制约因素和发展环境………………………………………………(06)

1.制约因素……………………………………………………………(06)

2.发展环境……………………………………………………………(07)

二、“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08)

(一)指导思想…………………………………………………………(08)

(二)指导原则…………………………………………………………(09)

(三)奋斗目标…………………………………………………………(10)

1.总体目标…………………………………………………………(10)

2.具体目标…………………………………………………………(11)

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11)

②科技研发能力建设目标……………………………………………(11)

③科技进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12)

④科技投入目标………………………………………………………(12)

三、“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12)

(一)“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12)

1、加强重点领域技术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跨越式发展………(13)

(1)以建立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建设体系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13)

(2)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农业结构升级……………………………………………………………………(15)

(3)以信息化技术为重点,加速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19)

(4)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开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0)

(5)加强社会公益性科技开发,以循环经济建设为重点,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2)

2、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整体创新能力……………………(23)

3、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4)

4、增强县域科技能力建设,用高新技术提升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25)

(二)“十一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的科技项目……………………(27)

四、保障措施………………………………………………………………(28)

(一)拓宽投入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8)

(二)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29)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科技人力资源投入……………(31)

(四)加强科技普及工作………………………………………………(32)

(五)强化对科技工作的领导…………………………………………(33)

附表:

庆阳市“十一五”期间重点科技项目一览表

庆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制定并组织实施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十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针,紧密结合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出台了《庆阳市“十五”科教兴市方案》、《庆阳市“十五”期间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关于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等政策规定,加强科技管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技术创新,培育技术市场,全方位组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工作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加快,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8%,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覆盖率达到95%,分别比“九五”末提高3.0和5个百分点。

西峰区、正宁县、华池县、庆城县、合水县、宁县、环县等七县(区)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已初步具备了建立区域创新体系、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支撑的基础和条件。

1.科技创先工作扎实推进,技术创新水平明显提高。

在全市组织开展的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争创全市科技工作先进乡镇和企业技术创新示范活动成效显著。

目前,全市八县(区)中有七县(区)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称号,82个乡镇获得“全市科技工作先进乡镇”称号,34家企业获得“全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

通过创先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至目前,全市有独立的科研单位3家,发展各类推广服务机构146个,专业技术协会816个。

全市上下强力推进工业突破战略,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大技术创新改造步伐,共完成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91项,投入技术开发改造资金3.89亿元,使部分企业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共开发出地市级以上新产品292种,新增产值3.7亿多元,创利税4009.3万元。

开发出了G级(HSR)油井水泥、“采宝”系列甘草杏、2BFX-7型机引小麦覆膜穴播机、节能塑料门窗、居立防盗门、艺术壁毯、生物农药、环保餐具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的名牌产品。

2.科技管理逐步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

“十五”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全市共组织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各类省、市、县(区)科技计划项目460多项(其中省列28项、市列124项),投入科技三项费2480万元。

通过市场导向、效益驱动、典型引路、规范管理等有效手段,共取得科技成果83项,新增产值6.8亿元。

其中,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的39项,省内先进水平的44项。

共荣获的科技进步奖76项(次),其中获省级奖励的7项(次),获地市级奖励的65项(次)。

通过培育技术市场、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成果推介活动,使技术合同交易额逐年上升。

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加快了科技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科教兴农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为重点,先后在粮食、油料、林果、烤烟、蔬菜等作物的种植和率领养殖业上,大规模大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后劲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共示范推广农作物、畜禽新品种300多个,引进推广新技术200多项;特别是以9119-4专用小麦、黑核桃、黑李子、黑提、巴丹杏、彩色辣椒、伊丽莎白甜瓜、美国西芹、中华寿桃、波尔山羊、优质大豆、西门达尔牛、丹麦白兔、三黄肉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品种在我市安家落户;新型环保沼气池、自然能源果蔬保鲜贮存、地膜周年覆盖、果实套袋、网袋包装、胚胎移植、节水灌溉、沼气利用、生物防治等高新技术得到大范围的应用推广,这些品种和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为高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4.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科技合作与交流初见成效。

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撑、科学管理等措施,全市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至目前,全市创建科技示范园区26个,示范面积8万多亩,示范项目达130多项。

全市各级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讲求实效”的原则,采用科技顾问型、项目带动型、技术依托型、示范辐射型、智力补充型等不同形式,与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甘肃农科院、陇东学院等40多个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建立了协作关系,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名,八县(区)及市直有关部门均为本县(区)政府、本部门聘请了科技顾问,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130多项,实施科技合作项目30多项,累计引进资金3亿多元,年新增总产值3.3亿元。

5.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加大,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我市认真组织开展“科普之春”、“科普之冬”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182期,培训人员200.4万人(次),其中完成骨干培训800期,培训人员8万人(次),普及培训1382期,培训人员102.4万人(次);共印发科技资料67.1万份(册)。

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培训,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4万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12556人;有11140人获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其中高中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782人,他们已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同时,在不断完善庆阳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与中国星火计划网、中国农网等10多个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庆阳信息港》互联网平台,开办了168农业科技信息热线。

6.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新型科技服务机制逐步形成。

全市各级把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作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经过广泛宣传动员、个人报告、单位推荐、组织考察等程序,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布局,全市共选派科技特派员433名,分布在278个村、33个示范点和30户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122个。

试点区域内,实施科技项目120项,推广新技术48项,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500多元,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经验,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制约因素和发展环境

1.制约因素

“十五”期间,虽然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地域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市科技发展尚处在要素积累阶段,全社会对科技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科技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主要表现在:

一是机制不活。

主要表现在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资金、人才、成果评价转等方面制度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科技资源有效合理配置,科技导向能力不强。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结构性和体制性障碍,技术市场发育不成熟,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产学研相互脱节,结合不够紧密。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力弱。

由于资金、人才和创新环境的制约,我市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完全的确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成果应用转化率低,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专利拥有量偏少,专利应用开发能力较差。

三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相对滞后。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基数较低,投入力量分散;社会科技投融资渠道不畅,融资体制缺乏活力;企业R&D经费占出口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偏低。

科技基础设施落后,不能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科技保障条件差。

四是科技人才评价与使用机制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人才发展和作用发挥。

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和快速、有效引进人才的环境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科技队伍整体知识层面低,高素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家匮乏,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2.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焦点已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已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和最重要的途径。

经济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创新普及的交融与互动的特点更加鲜明,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大为增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也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出更高要求。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战略性调整,要求区域科技必须有大的跨越式发展。

在全省、全市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战略中,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产业转移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需求,传统产业升级对高新技术成果的需求,都将在短期内充分地释放出来,形成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巨大需求拉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势必要求我市科技工作要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对科技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同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尚处在相对落后的层面上,社会生产力相对较低,“黑绿文”三大产业开发还不够成熟,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比例还不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还比较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依然明显。

所有这些,无疑都为我市进一步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进一步加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出了挑战。

二、“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科教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结合起来,坚持“面向”和“依靠”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一黑一绿一文”三大支柱产业开发,以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突破口,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加快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进程,为经济社会协调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二)指导原则

紧紧围绕“黑绿文”三大支柱产业开发,结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在全国、全省科技创新体系构架下,坚持“五结合五突出”的原则,即:

一是坚持科技体制改革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突出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原则。

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把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科技发展重点,逐步形成与特色经济匹配的科技支撑体系,推动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二是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突出科技发展环境建设的原则。

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融资、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企业环境和政策体系。

三是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原则。

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加快实用技术推广步伐,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进一步培育发展技术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突出创新文化建设的原则。

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把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科学技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五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选择相结合,突出重点项目的原则。

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优先领域,筛选重大科技项目,集中组织技术、资金和人才实施,重点支持,重点突破。

(三)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五年的重点建设,基本建立起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跟进全省先进水平的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建成适应我市科技创新与发展需要的科技基础支撑体系、科技资源市场配置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使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基本达到中西部地区同等城市的同期水平,在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居省内先进水平,部分产业的开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通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技术创新,使全市科技发展总体水平有较大幅度增长,到2010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监测标准三分之一;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0%,专利申请量和技术合同交易额逐年以15%的速度递增。

2.具体目标

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基础能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市场基本完成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县(区)科技能力建设。

搭建起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较为系统、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②科技研发能力建设目标:

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为重点,继续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加快产业“孵化器”建设步伐,推动产业集聚和集群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科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明显。

③科技进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加强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一些关键和优势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取得突破。

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加强资源、生态、环境等社会领域科技工作,推进人口与健康及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进步。

④科技投入目标: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投入科技,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科技投入,逐步形成全社会的投融资体系。

到2010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5%;财政R&D拨款占财政科技拨款的比重达到50%;企业R&D投入逐年以15%的速度增长。

三、“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科技工作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的阶段。

全市科技工作主要任务是:

按照“十一五”科技发展总体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一黑一绿一文”三大支柱产业开发,抓住关系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重点突出经济发展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着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科技发展新环境,使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全面提高。

1、加强重点领域技术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跨越式发展

(1)以建立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以建设长庆桥开发区、驿马工业园区、庆城西川开发区、西峰南区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引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和专利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加快技改步伐,推动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带动全市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综合性高新石油煤炭化工技术及产业开发。

结合西峰油田建设和正南煤田勘探开发,围绕石油化工、煤化工、石油及煤炭衍生产品开发,加强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加工利用系统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重点放在油气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上,引进甘油、合成洗涤剂、化妆用品、生物降解树脂、皂素、生物农药、复合肥、有机肥等精细化工及产品开发生产技术,开发工业用、民用、农用塑料新材料,培育发展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原料的化肥工业、能源工业和化工工业,实现石油煤炭化工衍生行业的高值化和精细化。

——食品工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引进开发。

围绕“果畜菜薯豆”等特色产业开发,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为突破口,研究开发优质专用型小麦、玉米、马铃薯、苹果、杏、黄花菜、白瓜籽等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值技术及设备;引进开发农副产品干燥、检测、分级、精选、包装系列设备、新型贮藏运输设备,引进开发现代绿色、保健营养、休闲食品加工新工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杏系列制品、黄花菜系列制品、以豆类为主的小杂粮系列产品、果蔬脆片、苏籽油系列产品、果汁类饮料和豆、奶类饮品等传统食品和保健食品。

提高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以此为龙头,带动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

——新型建筑材料技术引进及产品开发。

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合成、制备和新型成型技术研究,以水泥及水泥制品、新兴墙体材料、新型建材产品为主,逐步发展装饰装潢材料、防水材料和新型涂料。

积极研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加气混凝土、空心砖等新型轻质墙体材料,逐步推进建筑新材料产业化发展。

——中药与生物制药技术引进与新特药开发。

加强医药卫生研究和新型药物的开发。

组织以甘草、当归、党参、黄芪、大黄为主的道地名特优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和标准化、规范化人工种植技术研究,扩大示范种植规模,提高中药材品质和产量。

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加快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中药新剂型和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研究开发健康补充剂、矫正剂、滋补营养医疗药和腹带、肩带等保健品,改原药材输出为加工增值,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以地产优质中药材为依托,大型医药制药企业为龙头、名优产品为支撑的医药工业群体,培育医药工业产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技术引进与产品开发。

以市县农机制造企业为骨干,以支持和服务工业强市和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引进、开发、研制技术效益型机电产品,引进、联合、拓展电器、仪表、电子元件及通用机电系列产品的装配生产,开发新型电子产品、新型农机具,加快中小农机具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2)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农业结构升级。

按照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农业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粮经作物和“六个百万”工程,注重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产业更新换代中的应用推广的步伐,努力在动植物优良品种繁育、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高产高效栽培养殖技术、生态恢复技术、农业标准化建设、信息农业、农村新能源开发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逐步建立“两高一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农业技术体系。

——动植物优良品种繁育及良种产业生产技术引进开发。

充分利用生物育种新成果,加强对粮经作物、林果、畜禽和牧草等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更新和推广应用,着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优良品种。

建立粮食、油料、果树、畜禽、牧草等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立良种扩繁产业化供应体系。

大力推广粮、油、菜、果树及牧草等主要粮经作物种子种苗分级精选、浸种、包衣处理、组织培养快繁等技术,大力发展种子产业,逐步建立起以各级快繁中心为引导,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大户为补充的良种繁殖供应体系,实现良种繁育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高效农业提供种质基础保障,提高品种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优质果品生产技术开发。

以提高果品品质和商品率为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