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225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素材中国历史提纲完整版北师大版.doc

第一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夏朝,它的建立者是禹,距今约40000多年的历史。

2、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是在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3、夏商西周一览表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最后一个王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

纣王

盘庚迁都到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幽王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4、商朝又称殷朝。

灭亡西周,杀死周幽王的少数民族是犬戎。

5、夏商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统治着残暴统治,贪图享乐,导致灭亡。

6、我们从夏商灭亡的历史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的天下。

7、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到洛邑。

8、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②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分给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③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加强了与诸侯的联系;密切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④夏商西周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

9、西周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是平民,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

10、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①暴力镇压:

建立强大的军队,制定严酷的刑法。

②礼仪教化

11、西周分封示意图: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12、“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这句话表明:

夏商西周时国家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战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一史料反映的是分封制。

13、春秋时期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指的是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4、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15、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16、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又提出了“尊王攘夷”

的口号,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确立了霸主地位。

问鼎中原的诸侯王是楚庄王。

17、①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成语是退避三舍

②与吴越争霸有关的成语是卧薪尝胆

③与“合纵、连横”有关的成语是朝秦暮楚

④既属于春秋五霸又属于战国七雄的是齐国、楚国、秦国

⑤战国末期,合纵未能成功的原因是各国都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18、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19、尧舜禹时期的制度是禅让制;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20、西周时,受封的诸侯对周王主要有哪些义务?

服从命令,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服役

21、周武王伐纣的战役是牧野之战;晋文公称霸的战役是城濮之战;楚庄王打败晋国成为霸主的战役是邲之战

22、①目的:

富国强兵

②时间:

公元前356年

③主要内容: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④影响:

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⑤变法成功的原因:

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和老百姓的拥护

23、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是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得到推广。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引发了社会变革。

24、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甲骨文发现与殷墟(河南安阳)

25、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发现与殷墟。

26、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主要是“仁、礼”两部分,提倡为正以德、以礼治国。

他的言论记载在《论语》一书。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成就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

③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27、百家争鸣

①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③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④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有教无类”。

对创建和谐社会有关的是儒家思想

28、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

作用是防洪灌溉。

29、战国时期最珍贵的全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

第二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30、秦汉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朝定都咸阳。

31、秦朝兴于长平之战,亡于巨鹿之战。

(项羽破釜沉舟)

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3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陈胜吴广起义,发生于公元前209年夏,地点是大泽乡,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建立了张楚政权。

33、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①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③统一车辆形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修筑长城。

焚书坑儒。

34、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又推行一种新字体“隶书”。

规定以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

35、为了防御匈奴进攻,秦始皇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36、西汉——公元前220年刘邦在长安建立的。

3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以削弱封国势力。

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

38、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9、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开始于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40、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1、西汉前期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42、“医圣”指张仲景,他著有《伤寒杂病论》。

“神医”指华佗,他研制的“麻沸散”是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43、《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44、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道教形成于东汉后期。

4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作者是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年的历史。

46、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它是以步兵、车兵、骑兵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阵。

第三单元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

47.200年,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取得的胜利,统一了北方。

48.208年的之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从而奠定了的局面。

49.三国鼎立指的是、、三国并立,它们的建立者分别是、、,都城在、、。

50.末年,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后期,出现了大规模南迁的浪潮。

51.北方移民南下,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一带。

52.东晋南朝时,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兼作,五岭以南则种植。

53.东晋南朝时,在冶铸业中,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陶瓷烧制技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是当时经济

5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

5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56.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57.列举五胡的民族名称。

58.列举出以洛阳为都城的朝代名称。

59.列举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几次统一。

60.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在计算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位的人。

61.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终写成了一书,这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62.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写成了一部地理专著。

63.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的书法,其代表作是行书,后人尊称他为。

64.东晋时擅长画人物画的是,其代表作有和。

65.代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最高成就的是,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和河南洛阳的。

66.我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指的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统一中国。

2、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由北向南分为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2、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

魏征。

3、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⑴、在赋役制度方面,减少服劳役天数,并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

⑵、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⑶、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三省的职责:

中书省替皇帝

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5、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①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②重用酷吏,打击反对派;

③大力发展科举考试,创立殿试。

她的统治历史上被称为“贞观遗风”。

3、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4、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

①农业生产方面,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②手工业典型代表是唐三彩;

③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5、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2、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3、在唐代,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饮茶风俗风靡全国是在唐代。

4、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5、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第5课和同为一家

1、隋唐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漠南地区的东突劂势力最为强大。

唐朝派军扫平东突劂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

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称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5、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与今西安的唐朝小雁塔相似。

第6课开放与交流

1、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叫遣唐使。

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

2、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朋友的日本留学生是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叫晁衡。

3、唐玄宗时,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

至今,日本唐招提寺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4、玄奘,又称三藏法师。

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

他的经历被编成了《大唐西域记》

5、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

6、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唐朝初年,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3、唐初,人们在炼丹时发明了火药。

唐初著名的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

4、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拱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

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1、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被称为“诗仙”。

杜甫被称为“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2、李白诗的特点:

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杜甫诗的特点:

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3、韩愈称赞他们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称颂他们“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4、唐太宗创作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很有名。

5、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交流的瑰宝。

6、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1、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史称北宋。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

2、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寇准坚决抵抗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

3、澶渊之盟的内容:

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4、澶渊之盟的评价:

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5、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

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疆贸易市场。

评价:

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1、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

2、1126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

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等大量珍贵财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3、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

4、岳飞和韩世忠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

由于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5、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的意义:

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1.“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两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并且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宋代由于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使得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3.宋代,人们把煤称为石炭,并且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同时在金属冶炼中,铁和铜不论质量还是产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宋代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4.宋朝中国陶瓷制作精美,畅销世界各国,因此中国被为“瓷之都”。

5.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政府专门设立市舶机构来管理海外贸易。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地主;而被统治阶层包括“四民”,指士、农、工、商。

2.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

3.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坊郭户,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

4.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舍,宋代城市风行的类似现代足球的运动,称为蹴鞠。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1、铁木真是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杰出首领。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

2、蒙古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定都和林。

成吉思汗时,创制了蒙古族文字。

3、1271年,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4、忽必烈的改革:

①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②推行重农政策。

下令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

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

还命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影响:

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元朝统治带有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表现在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6、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多年。

2、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可以重复印刷,保存方便,节省了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响:

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宋代发明了指南针,也叫罗盘针。

指南针发明后很快用于航海领域。

南宋时,它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4、元代妇女黄道婆在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上做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她能够同时纺出三根纱。

影响:

松江地区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到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

它以“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为宗旨,记事确实可靠,文字简洁生动,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他的词豪迈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声声慢·寻寻觅觅》。

5、辛弃疾的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代表作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6、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1、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对功臣严加防范,大开杀戒。

典型事例是“胡蓝之狱”;

②废除1500多年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

③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

它与明成祖时设立的东厂,合称“厂卫”;

④设立廷杖制度,任意杖责大臣。

2、清朝为了继续加强皇权,在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

3、科举制到明清时期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他们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打击异端思想,以维护皇权。

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1、明代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抗击倭寇的侵扰。

他训练的新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

2、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

1662年,郑成功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率军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4、17世纪40年代,沙俄强占了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地区。

5、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它是一个平等条约。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清初,为了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康熙皇帝亲自率军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击溃了噶尔丹的“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