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2432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9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docx

第13章检测装置干扰技术

第十三章、检测装置的干扰抑制技术

1)、检测装置主要应用于实际的工业生产进程,而工业现场的环境往往干扰严峻。

这些干扰的存在,轻则影响测量精度,重则使测量结果完全失常,因此,有效地排除和抑制各类干扰,保证检测装置能在实际应用中靠得住地工作,已成为必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本章就检测装置的干扰类型、干扰的传输途径和干扰的硬件软件抑制技术做一介绍。

第一节、干扰的来源

一、常见的干扰类型

对于检测装置老是存在着影响测量结果的各类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来自干扰源,按干扰的来源,可把干扰分成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两大类。

1、外部干扰

⑴、外部干扰主要来自:

自然界和检测装置周围的电气设备,是由利用条件和外界环境决定的,与系统装置本身的结构无关。

⑵、自然界产生干扰的原因为:

自然现象:

如雷电、大气电离、宇宙射线、太阳黑子活动和其他电磁波干扰。

自然界的干扰不仅对通信、导航设备有较大影响,而且因为此刻的检测装置中已普遍利用半导体器件,在射线作用下将激发电子,空穴对而产生电动势,以致影响检测装置的正常工作。

⑶、检测装置周围的电气设备产生干扰的因素有:

电磁场、电火花、电弧焊接、高频加热、晶闸管整流装置等强电系统的影响。

这些干扰主要通过供电电源对检测装置产生影响。

在大功率供电系统中,大电流输电线产生的交变电磁场,也会对检测装置产生干扰。

2、内部干扰

⑴、内部干扰是由装置内部的各类元器件引发的。

它包括固定干扰和过渡干扰。

⑵、过渡干扰是:

电路在动态工作时引发的干扰。

⑶、固定干扰包括:

电阻中随机性电子热运动引发的热噪声;

半导体及电子管内载流子随机运动引发的散粒噪声;

由于两种导电材料之间不完全接触时,接触面电导率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接触噪声。

如继电器的动静触头接触时发生的噪声等;

因布线不合理,寄生振荡引发的干扰热骚动的噪声干扰等。

固定干扰是引发测量随机误差的主要原因,一般很难消除,主要靠改良工艺和元器件质量来抑制。

二、噪声与信噪比

1、噪声

噪声就是检测系统及仪表电路中混进去的无用信号。

通常所说的干扰就是噪声造成的不良效应。

噪声和有效信号的区别在于,有效信号能够用肯定的时刻函数来描述,而噪声则不能够用预先肯定的时刻画数来描述。

噪声属于随机进程,必需用描述随机进程的方式来描述,分析方式亦应采用随机进程的分析方式。

2、信噪比

⑴、在测量进程中,人们不希望有噪声信号,但客观事实中噪声老是与有效的信号联系在一路的,而且人们也无法完全排除噪声,只能要求噪声尽可能小,究竟允许多大的噪声存在,必需与有效信号联系在一路考虑。

显然,大的有效信号,允许噪声较大,而小的有效信号,允许噪声也随之减少。

⑵、为了衡量噪声对有效信号的影响,需引入信噪比(S/N)的概念。

信噪比:

是指在通道中有效信号成份与噪声信号成份之比。

设有效信号功率为Ps,有效信号电压为Us,噪声功率为PN,噪声电压为UN。

则有:

(13-1)

式(13-1)表明,信噪比越大,表示噪声的影响越小。

在检测装置中应尽可能提高信噪比。

第二节、干扰的耦合方式及传输途径

干扰必需通过必然的耦合通道或传输途径才能对检测装置的正常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也就是说,造成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干扰形成需要具有三个条件:

①、干扰源;

②、对干扰敏感的接收电路;

③、干扰源到接收电路之间的传输途径。

常见的干扰藕合方式主要有:

静电藕合、电磁藕合、共阻抗藕合、漏电流藕合。

a)静电藕合的实际表示b)等效电路

图13-一、静电藕合等效电路

1、静电藕合

1)、静电藕合是由于两个电路之间存在着寄生电容,使一个电路的电荷影响到另一个电路。

2)、在一般情形下,静电藕合传输干扰可用图13-1表示。

En为干扰源电压;

Zi为被干扰电路的输入阻抗;

Cm为造成静电藕合的寄生电容。

3)、按照图13-1所示的电路,能够写出在Zi上干扰电压的表达式:

式中:

ω为干扰源En的角频率。

4)、考虑到一般情形下有jwCmZi<<1,故上式可简化为:

Unc=jωCmZiEn(13-3)

5)、从上式能够取得以下结论:

⑴、干扰源的频率越高,静电藕合引发的干扰也越严峻。

⑵、干扰电压Une与接收电路的输入阻抗Zi成正比;因此,降低接收电路输入阻抗,可减少静电藕合的干扰。

⑶、应通过合理布线和适当防护办法,减少散布电容Cm,以减少静电藕合引发的干扰。

6)、图13-2所示为仪表测量线路受静电藕合而产生干扰的示用意及等效电路。

a)放大器输入受静电藕合的干扰、b)等效电路

图13-2、静电藕合对测量线路的干扰

图中:

A导体为对地具有电压En的干扰源;

B为受干扰的输入测量电路导体;

Cm为A与B之间的寄生电容;

Zi为放大器输入阻抗

Une为测量电路输出的干扰电压。

设:

Cm=,Zi=0.1MΩ,k=100,En=5V,f=1MHz,

则有:

Uni=n2πfCmEn=5×2π×106××10-12×105=

而经放大器输出端的干扰电压为:

Une=K×Uni=

显而易见,如此大的干扰电压是不能容忍的。

2、电磁藕合

1)、电磁藕合又称互感藕合。

当两个电路之间有互感存在时,一个电路的电流转变,就会通过磁交链影响到另一个电路,从而形成干扰电压。

2)、在电气设备内部,变压器及线圈的漏磁就是一种常见的电磁藕合干扰源。

另外,任意两根平行导线也会产生这种干扰。

3)、在一般情形下,电磁藕合可用图13-3表示。

图中:

In为电路A中的干扰电流源;

M为两电路之间的互感;

Uen为B中所引发的感应干扰电压。

a)电磁藕合的实际情形b)等效电路

图13-3、电磁藕合及等效电路

4)、按照交流电路理论和等效电路可得

Une=jωMIn(13-4)

式中:

ω为电流干扰源In的角频率。

5)、分析上式能够得出:

干扰电压Unc正比于干扰源的电流In。

干扰源的角频率ω和互感M。

例:

图13-4是交流电桥测量电路受磁场藕合干扰的示用意。

图中U。

为电桥输出的不平衡电压,交流供电电源频率为10kHz,导线A在电桥周围产生干

扰磁场,并藕合到电桥测量电路上。

若In=10mA,M=,干扰源的频率与交流供电电源频率相同,则由(13-4)可得:

Unc=ωMIn=2π×104××10-6×10×10-3V=µV

可见,电磁藕合也是较严峻的,应给以足够重视。

3、共阻抗藕合

图13-五、共阻抗藕合等效电路

1)、共阻抗藕合干扰是由于两个以上电路有公共阻抗,当一个电路中的电流流经公共阻抗产生压降时,就形成对其他电路的干扰电压。

2)、共阻抗藕合等效电路可用图13-5表示,图中Ze表示两个电路之间的共有阻抗,In表示干扰源的电流,Unc表示被干扰电路的干扰电压。

3)、按照图13-5所示的共阻抗藕合等效电路,被干扰电路的干扰电压Unc的表达式为:

Unc=InZc(13-5)

可见:

共阻抗藕合干扰电压Unc正比于共有阻抗Zc和干扰源电流In;

若要消除共阻抗弄合干扰,第一要消除两个或几个电路之间的共有阻抗。

4)、共阻抗藕合干扰在测量仪表的放大器中是很常见的干扰,由于它的影响,使放大器工作不稳固,很容易产生自激振荡,破坏正常工作。

5)、例:

电源电阻的共阻抗藕合干扰:

①、当几个电子线路共用一个电源时,其中一个电路的电流流过电源内阻抗时就会造成对其他电路的干扰。

②、图13-6表示两个三级电子放大器电路由同一直流电源E供电。

由于电源具有内阻抗Ze;

③、当上面的放大器输出电流i1流过Ze时,就在Ze上产生干扰电压U1=i1Ze此电压通过电源线传导到下面的放大器,对下面的放大器产生干扰。

④、另外对于每一个三级放大器,末级的动态电流比前级大的多,因此末级动态电流流经电源内阻扰时,所产生的压降对前两级电路来讲,相当于电源被动干扰,对于多级放大器来讲,这种电源波动是一种寄生反馈,当它符合正反馈条件时,轻则造成工作不稳固重则会引发自激振荡。

图13-五、电源内阻产生的共阻抗藕合干扰

4、漏电流藕合

1)、由于绝缘不良,流经绝缘电阻R的漏电流所引发的干扰叫图13tl漏电流干扰等效电路

做漏电流藕合。

2)、图13-7表示了漏电流引发干扰的等效电路;

图13-7、漏电流引发干扰的等效电路

图中:

En表示噪声电动势;

Rn为漏电阻;

Zi为漏电流流入电路的输入阻抗;

Unc为干扰电压。

3)、从图13-7的等效电路中能够写出Une的表达式:

(13-6)

4)、漏电流藕合常常发生在:

用仪表测量较高的直流电压的场合、

或在检测装置周围有较高的直流电压源时;

或在高输入阻抗的直流放大器中。

5)、举例:

如图13-7所示,直流放大器的输入阻抗Zi=108Ω,干扰源电动势En=15V,绝缘电阻Rn=1010Ω。

估算漏电流干扰对此放大器的影响。

按照上述给出的数据能够得出:

6)、从以上估算可知,对于高输入阻抗放大器来讲,即即是微弱的漏电流干扰,也将造成严峻的后果。

所以必需提高与输入端有关电路的绝缘水平。

第三节、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

各类噪源产生的干扰必然通过各类藕合方式及传输途径进入检测装置。

按照干扰进入测量电路的方式和与有效信号的关系,可将噪声干扰分为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

1、差模干扰

1)、差模干扰又称串模干扰、正态干扰、常态干扰、横向干扰等;

是指干扰电压与有效信号串联叠如后作用到检测装置的输入端,如图13-8所示。

2)、差模干扰通常来自高压输电线、与信号线平行铺设的电源线及大电流控制线所产生的空间电磁场。

由传感器来的信号线有时长达一二百米,干扰源通过电磁感应和静电藕合的作用再加上如此之长的信号线上的感应电压,数值是相当可观的。

3)、例如:

一路电线与信号线平行敷设时,信号线上的电磁感应电压和静电感应电压别离都可达到毫伏级,但是来自传感器的有效信号电压的动态范围通常仅有几十毫伏,乃至更小。

图13-8、差模干扰等效电路

4)、由此可知:

⑴、由于栓测装置的信号线较长,通过电磁和静电桐合所产生的感应电压有可能达到与被测有效信号相同的数量级,乃至比后者大得多;

⑵、对检测装置,除信号线引人的串模干扰外,信号源本身固有的漂移、纹波,和电源变压器不良屏蔽等也会引人串模干扰。

5)、图13-9所示,就是一种较常见的外来交变磁通对传感器的一端进行电磁藕合产生串模干扰的典型例子。

外交变磁通¢穿过其中一条传输线,产生的感应干扰电动势Unm便与热电偶电动势e,相串联。

图13-9、产生差模干扰的典型例子

6)、消除串模干扰的方式常常利用的有:

①、可用低通输入滤波器滤除交流干扰;

②、应尽可能早地对被测信号进行前置放大,以提高回路中的信噪比;

③、在选取组成检测系统的元器件时,能够采用高抗扰度的逻辑器件,通过提高阈值电平来抑制低噪声的干扰,或采用低速逻辑部件来抑制高频干扰;

④、信号线应选用带屏蔽层的双绞钱或电缆线;并有良好的接地系统。

2、共模干扰

1)、共模干扰又称纵向干扰、对地干扰、间相干扰、共态干扰等,它是指检测装置两个输入端对地共有的干扰电压。

这种干扰能够是直流电压,也能够是交流电压,其幅值可达几伏乃至更高。

2)、造成共模干扰的主要原因是被测信号的参考接地址和检测装置输入信号的参考接地址不同。

因此就会产生必然的电压。

如图13-10所示。

虽然它不直接影响测量结果,但当信号输入电路不对称时,它会转化为差模干扰,对测量产生影响。

a)示用意、b)等效电路

图13-10、共模干扰的形成

3)、由图13-10b可知,共模干扰电压Ucm对两个输入端形成两个电流回路,每一个输入端A、B的共摸电压为:

两个输入端之间呈现的共模电压为:

(13-7)

其中r一、r2是长电缆导线电阻,Z1,Z2是共模电压通道中放大器输入端的对地等效阻抗,它与放大器本身的输入阻抗、传输线对地的漏抗和散布电容有关。

4)、式(13-7)说明:

①、由于共模干扰电压Ucm的存在,在放大器输入端产生一个等效的电压UAB,若是现在r1=r2、Z1=Z2则UAB=O表示不会引入共模干扰,但实际上无法知足上述条件,一般情形下,共模干扰电压老是转化成必然的串模干扰出此刻两个输入端之间;

②、共模干扰作用与电路对称程度有关;r1、r2的数值愈接近,Z1、Z2愈平衡,则UAB愈小。

3、共模干扰抑制比

1)、按照共模干扰只有转换成差模干扰才能对检测装置产生干扰作用的原理,共模干扰对检测装置的影响大小直接取决于共模干扰转换成差模干扰的大小。

2)、为了衡量检测系统对共模干扰的抑制能力,引人共模干扰抑制比这一重要概念。

共模干扰抑制比概念为作用于检测系统的共模干扰信号与使该系统产生一样输出所需的差模信号之比。

通常以对数形式表示为:

(13-8)

式中:

Ucm是作用此检测系统的实际共模干扰信号;

Unm是检测系统产生一样输出所需的差模信号。

3)、共模干扰抑制比也能够概念为检测系统的差模增益与共模增益之比。

可用数学式表示为:

式中:

Knm是差模增益;Kcm是共模增益。

以上两种概念都说明了CMRR愈高,检测装置对共模干扰的抑制能力愈强。

4)、共模干扰是一种常见的干扰源,抑制共模干扰有许多方式,常采用的有:

①、采用双端输入的差分放大器作为仪表输入通道的前置放大器,是抑制共模干扰的有效方式,设计比较完善的差分放大器,在不平衡电阻为1kn的条件下,共模抑制比CMRR可达100~160Db;

②、采用变压器或光藕合器把各类模拟负载与数字信号隔离开来,也就是把“模拟地”与“数字地”断开,被测信号通过变压器藕合或光电弄合取得通路,共模干扰由于不成回路而取得有效的抑制;

③、还能够采用浮地输入双层屏蔽放大器来抑制共模干扰,这是利用屏蔽方式使输入信号的"模拟地"浮空,从而达到抑制共模干扰的目的。

第四节、干扰抑制技术

1)、检测装置的干扰抑制技术,着眼点仍是放在抑制形成干扰的"三要素"上;

即:

消除或抑制干扰源;

阻断或减弱干扰的藕合通道或传输途径;

减弱接收电路对干扰的灵敏度。

2)、三种办法比较起来消除干扰源是最有效、最完全的方式。

但在实际中很多干扰源是很难消除的。

因此:

就必需采取防护办法来抑制干扰。

减弱接收电路对干扰的灵敏度;可通过电子线路板的合理布局,如输入电路采用对称结构、信号的数字传输、信号传输线采用双绞线等办法来实现。

3)、干扰抑制技术主如果研究如何阻断干扰的传输途径和藕合通道。

4)、通过度析可知,干扰信号主如果通过电磁感应、传输通道和电源线三种途径进入检测装置内部的。

因此,检测装置的干扰抑制技术也是针对这三种情形采取相应的有效办法。

5)、常采用的办法有:

硬件抗干扰办法:

屏蔽技术、接地技术、浮空技术、隔离技术、滤波器等;

软件的抗干扰办法:

数字滤波、冗余技术等微机软件的抗干扰办法。

一、屏蔽技术

1)、屏蔽技术主如果抑制电磁感应对检测装置的干扰,它是利用铜或铝等低阻材料或磁性材料把元件、电路、组合件或传输线等包围起来以隔离内外电磁的彼此干扰;

2)、屏蔽包括静电屏蔽、电磁屏蔽、低频磁屏蔽、驱动屏蔽。

⑴、静电屏蔽

①、在静电场作用下,导体内部无电力线,即各点等电位。

因此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作屏蔽盒,并将它接地,使其内部的电力线不别传,同时也不使外部的电力线影响其内部。

②、静电屏蔽能避免静电场的影响,用它能够消除或减弱两电路之间由于寄生散布电容藕合而产生的干扰。

⑵、电磁屏蔽

①、电磁屏蔽是采用导电良好的金属材料做成屏蔽层,利用高频干扰电磁场在屏蔽体内产生涡流,再利用涡流消耗高频干扰磁场的能量,从而减弱高频电磁场的影响。

②、若将电磁屏蔽层接地,同时兼有静电屏蔽的作用。

也就是说,用导电良好的金属材料做成的接地电磁屏蔽层,可同时起到电磁屏蔽和静电屏蔽两种作用。

⑶、低频磁屏蔽

①、电磁屏蔽的办法对低频磁场干扰的屏蔽效果是很差的,因此对低频磁场的屏蔽,要用高导磁材料作屏蔽层,以便将干扰磁通限制在磁阻很小的磁屏蔽体的内部,避免其干扰。

②、通常采用坡莫合金等对低频磁通有高磁导率的材料。

同时要有必然厚度,以减少磁阻。

某些高导磁材料,如坡莫合金,经机械加工后,其磁性能会降低。

因此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屏蔽体,在加工后应进行热处置。

⑷、驱动屏蔽.~

①、驱动屏蔽就是使被屏蔽导体的电位与屏蔽导体的电位相等。

②、驱动屏蔽原理如图13-11所示。

图13-11、驱动屏蔽示意图

③、若1:

1电压跟从器是理想的,即在工作中导体B与屏蔽层D之间的绝缘电阻为无穷大,而且等电位,那么,在导体B与屏蔽层D之间的空间无电力线,各点等电位。

这说明:

导体图13-11驱动屏蔽示用意A噪声源的电场En影响不到导体B。

④、这时虽然导体B与屏蔽层D之间有寄生电容Ca2存在,可是,因B与D是等电位,故此寄生电容也不起作用。

因此驱动屏蔽能有效抑制通过寄生电容的藕合干扰。

二、接地技术

1)、正确接地是检测系统抑制干扰所必需注意的问题。

在设计中若能把接地和屏蔽正确地结合,就可以专门好地消除外界干扰的影响。

2)、接地技术的大体目的是消除各电路电流流经公共地线时所产生的噪声电压,和免受电磁场和地电位差的影响,即不使其形成地环路。

3)、在检测装置中,有以下几种"地"线。

⑴、屏蔽接地线及机壳接地线:

这种地线是对电磁场的屏蔽,也能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一般是接大地。

⑵、信号接地线:

①、它只是电子装置的输入与输出的零信号电位公共线(基准电位线),它本身可能与大地是隔间的。

②、信号地线又分两种:

模拟信号地线及数字信号地线。

模拟信号一般较弱,容易受干扰,故对地线要求较高;

数字信号一般较强,对地线要求可降低些。

为了避免二者之间彼此干扰,两种地线应别离设置。

⑶、功率地线:

这种地线是大电流网络部件(如中间继电器的驱动电路等)的零电平。

这种大电流网络部件电路的电流在地线中产生的干扰作用大,因此,有时在电路上功率地线与信号地是彼此绝缘的。

⑷、交流电源地线:

(即交流50Hz地线)它是噪声源;

必需与直流地线彼此绝缘,在布线上也应使两种地线远离。

4)、接地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一点接地和多点接地的利用原则是:

①、一般高频电路应就近多点接地,低频电路应一点接地。

②、因为在低频电路中,布线和元件间的电感影响很小,而公共阻抗影响专门大,因此应一点接地。

③、在高频时,地线具有电感,因此增加了地线阻扰,而且地线变成了天线,向外辐射噪声信号,因此要多点接地。

④、通常频率在1MHz以下用一点接地,频率在10MHz以上用多点接地。

⑵、交流地线、功率地线同信号地线不能共用;

流过交流地线和功率地线的电流较大,会产生数毫伏乃至几伏电压,这会严峻地干扰低电平信号电路。

因此信号地线应与交流地线、功率地线分开。

⑶、屏蔽层与公共端连接:

当一个接地的放大器与一个不接地的信号源连接,则连接电跑屏蔽层应接到放大器公共端,反之应接到信号源公共端。

高增益放大器的屏蔽层应接到放大器的公共端。

⑷、屏蔽(或机壳)的接地方式随屏蔽目的不同而异。

①、电场屏蔽是为了解决散布电容问题,一般接大地;

②、电磁屏蔽主要避免雷达、短波电台等高频电磁场的辐射干扰,地线用低阻金属材料做成,可接大地,也可不接。

③、低频磁屏蔽是避免磁铁、电机、变压器等的磁感应和藕合的,一般接大地。

⑸、电缆和接插件屏蔽时:

①、高电平线和低电平线不该走同一条电缆;

②、高电平线和低电平线直利用同一接插件;

③、设备上进出电缆的屏蔽应维持完整。

电缆和屏蔽线也要经插件连接。

④、两条以上屏蔽电缆共用一个插件时,每条电缆的屏蔽层都要用一个单独接线端子,以避免电流在屏蔽层流动。

5)、常见电路及用电设备的接地方式

⑴、印制电路板内的接地方式:

①、在印刷电路板内接地的大体原则是低频电路需一点接,高频电路应就近多点接地。

②、一点接地分单级电路一点接地和多级电路一点接地两种情形。

a)、单级电路一点接地:

图13-12为单级电路的一点接地方式。

图中单级选频放大器电路中有7个线需要接地,若是只从原理图的要求进行接线,则这7个钱端能够任意接在接地母的各个点上,如图13-12a所示。

由于母线本身存在电阻,不同点间的电位差就有能成为这级电路的干扰信号,若是这种扰信号来自后级,则可能由于内部寄生馈而引发自激振荡,因此采用图13b的一点接地方式就会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a)任意点接地b)一点接地

图13-12、单级电路的一点接地

b)、多级电路一点接地

图13-13为多级电路的一点接地方式;

a)、串联接地方式b)、并联接地方式

图13-13、多级电路的一点接地方式

图13-13a为串联接地方式,即多级电路通过一段公用地线后再在一点接地,它虽然避免了多点接地可能产生的干扰,可是在这段公用地线上仍存在着A、B、C三点不同的地电位差,由于这种接地方式布线简便,因此常常利用在级数不多、各类电平相差不大和抗扰能力较强的数字电路中。

图13-13b是各电路地钱并联一点接地。

这种接地方式最适用于低频电路,因为各电路之的地电流不致耦合。

各点电位只与本电路的地电流、地线阻抗有关,它们之间互不相关。

但是这种接地方式不能用于高频。

因为高频时地线电感增加了电路阻扰,同时造成各地线间电感耦合,而且地线间的散布电容也会造成彼此藕合。

⑵、传感器接口电路的接地方式:

①、图13-14为传感器接口电路的接地方式;

②、图13-14a为两点接地系统:

传感器在现场接地,检测装置部份在主控室接地,把大地看做等电位体。

实际上大地遍地电位是不相同的,两点接地会产生较大的共模干扰电压Ucm,它所产生的干扰电流流经信号线,转化为串模干扰,对检测装置带来专门大的影响。

③、图13-14b为一点接地系统:

从图中能够看出屏蔽层也在传感器处接地,如此共模干扰电流icm大大减少,而且也再也不流经信号线,只流经电缆屏蔽层,因此对检测装置影响很小,干扰情形有较大的改善。

a)两点接地系统的干扰b)一点接地减少干扰

图13-14、传感器接口电路的接地方式

⑶、检测装置与运算机系统的一点接地:

①、检测装置与运算机系统中有多种地钱,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性质的地线;

a)、输入信号的低电平地线;

b)、功率地线(亦称噪声地线);

c)、机壳的金属件地线。

②、这三种地线应分开设置,本身要遵循"一点接地"。

③、另外这三种地线最后要聚集在一路,它们在一点上再通过专用地线和大地相连,这就组成了所谓系统地线,如图13-15所示。

图13-15、三条地线与系统地线相连

④、系统地线包括:

地线带、接地线、接地极板。

系统地线使系统以大地某一点作为公共参考点。

接地电阻越小,抗干扰效果就越显著,它是衡量接地装置与大地结合好坏的指标,运算机系统的接地电阻应在10Ω以下。

⑷、电缆屏蔽层的接地方式若是检测电路是一点接地,电缆的屏蔽层也应一点接地。

下面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接地址的选择准则。

①、若是信号源不接地,而测量电路(放大器)接地时,电缆屏蔽层应接到测量电路的接地端。

②、图13-16和图13-17中信号源不接地,而测量电路接地。

若电缆屏蔽层B点接信号源A点,电缆通过绝缘层与地相连,Ucm为两接地址的电位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