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 地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245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洪涝灾害 地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洪涝灾害 地理.docx

《洪涝灾害 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涝灾害 地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洪涝灾害 地理.docx

洪涝灾害地理

分院名称: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生学号:

**********

 

长春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理工类)

 

题目:

洪涝的机制、影响及应对措施——以1998年长江流域为例

专业:

地理科学(师范类)

作者姓名:

丛美林

指导教师姓名:

梁品文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2012年05月

长春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承诺保证书

本人郑重承诺:

本篇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真实、可靠。

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长春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承诺保证书

本人郑重承诺:

我已按有关规定对本篇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与内容进行指导和审核,坚持一人一题制,确认由作者独立完成。

如果存在学风问题,本人愿意承担指导教师的相关责任。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摘要

本文主要对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概述,并重点分析总结出长江洪水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同时从经济方面与生态方面分析长江洪水所产生的主要影响,并在这些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主要对策可具体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这对研究、预防和治理长江洪水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长江洪涝灾害成因影响措施

 

Abstract

Inthispaper,anoverviewoftheformationmechanismoftheYangtzeRiverfloodsin1998,andfocusedanalysisofthesummaryofthemaincausesoftheYangtzeRiverfloodscanbedividedintonaturalandanthropogenicfactors.ThemainimpactoftheYangtzeRiverfloodsfromtheaspectsofeconomicandecological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tosolvethefloodingoftheYangtzeRiverareacanbedividedintospecificengineeringmeasuresandnon-engineeringmeasuresonthebasisofthisresearch,preventionandtreatmentoftheYangtzeRiverfloodswillhaveanimportantsignificance.

KeyWord:

YangzeRiverfloodFactorConsequenceMeasure

 

第一章洪涝灾害的概述

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但人类在利用水资源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洪涝的威胁。

那么要解决这些威胁,首先我们就应该对洪灾有一定的了解。

1.1洪灾的概念及其特点

1.1.1洪灾的概念及其特点

洪灾是洪水发生后给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后果的一种现象。

与其它自然灾害一样,洪灾的发生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标志。

人类最初择高而居以这种办法来回避洪水,洪水淹没荒芜地区和无人居住的洪泛区则不能认定为洪水灾害。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洪泛区被人类居住,这时洪水侵犯人类的利益进而才出现洪灾。

洪灾主要呈现4种特征[1]:

一、洪灾具有不确定性。

首先,洪灾的发生具有随机的特点,人类在洪水面前采取的个体的避洪抗洪的行动总体看是不可预见的。

其次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这种复杂的因素导致了洪灾不确定的性质。

二、洪涝灾害具有普遍性。

洪水所侵略的地方无论是生活基础设施或是生产设备;无论是农业作物、森林、牲畜;无论是个人或是属于集体或是国有财产,除了有专门防护措施的其它的都毫无例外受到了危害。

洪灾的危害还会波及到覆盖面以外的地区,所以防洪减灾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三、洪灾具有地域性。

洪水淹没范围一般受地理因素、洪水等级、地形地势和人为的影响与制约。

在山区沿河的过坡地不定期受到洪水的侵袭,受灾的范围沿河两岸分布呈带状分布。

而在河流中下游,广阔的洪泛平原依靠堤防和滞洪区临时存贮超额洪水。

受灾范围已被人类干预而分成零散分布的小块区域,改变了天然状态下洪水的分布状态。

四、洪灾损失具有差异性。

洪灾损失差异性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淹没深度、淹没历时、水流速度、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农作物构成及防洪安全建设、预报及减灾技术等方面。

在不同淹没区或同一淹没区不同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受灾对象,其损失程度都不相同。

1.2中国洪涝灾害的主要类型

1.2.1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类型

一、暴雨洪水:

我国盛行季风性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在夏季降水充沛和集中。

一年中多次有暴雨的发生,而暴雨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

且长江流域的洪水特点是峰高且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面积分散、灾害范围广。

二、山洪:

海拔高的区域内的小盆地所产生的河流,远较流域面积相等的平坦地区所产生的河流大,因此山区沟谷中容易发生暴涨暴落的山洪。

由于下垫面较陡,降雨后会较快形成洪流,所以山洪具有突发、集中、破坏力强的特点。

因为流域面积与形状受限,所以一般灾害范围较小,这种山洪如形成固体径流,则是我们所熟知的泥石流。

三、冰凌洪水:

这种洪水主要发生在初春,当气候转暖时我国北方的河流开始融化,由于某些河段由低纬向高纬流动,在气温上升时,低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大而先行解冻,而高纬的下游河段依然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就形成冰坝,使河水流出河床,淹没周边地区造成灾害。

四、溃坝洪水:

当挡水建筑物发生溃决水体涌出所造成下游地区的灾害,破坏力相当大。

此外,地震发生造成的山体崩滑堵塞河流形成的堰塞湖发生溃决也会发这样的洪水,这种洪水的损失比地震本身所造成的损失还大。

五、风暴潮洪水:

指大气扰动性加强,所引起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根据国内外学者根据诱发风暴潮的大气扰动性可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大类。

我国是世界上两类风暴潮灾害都发生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为台风,它的登陆往往会带来大量的降水面形成洪灾。

1.3我国洪灾的主要特点

1.3.1洪涝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地域广阔,经度和纬度跨度都较大,这就决定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气候的不同、水系大小众多、暴雨特性各异、洪涝成因不同,致使洪涝种类也非常多样。

按性质分可以概括为洪水灾害;涝渍灾害和风暴潮灾害。

1.3.2洪涝时空分布的普遍性和不均匀性

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季风气候,所以降水季节性强且集中,时空分布不均匀,因此全国大部分地区存在洪涝发生的问题。

我国大陆东南部大约占国土总面积50%的地区降水充沛,所以为洪水多发区,灾害频发;而西北部地区为干旱少雨区,但也会有少量因融冰、融雪造成的洪涝。

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七大江河,自北至南依次为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

七大江河历史时期洪涝频次粗略见下表1-1[1]。

表1-1七大江河历史洪涝频次统计表

水系

起止年份(公元)

年数

洪涝频次

大洪涝频次

松花江

1746-1949

204

99

13

辽河

1840-1949

110

50

7

海河

1368-1949

582

283

24

黄河

601-1949

1349

701

110

淮河

1470-1949

480

248

45

长江

901-1949

1049

324

129

珠江

1279-1949

671

87

40

出处:

洪涝.秦大河.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6)

从表中数据来看,历史资料最长的首选黄河与长江,都高达千年以上。

长江流域到现在大约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它水系记载除黄河外只有数百年。

总之,从七大江河洪涝频次的资料可以总结出洪涝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灾害。

1.3.3洪水的突发性

洪水的突发性:

从洪水的发展过程和灾害特点来看,洪灾是一种突发性特别强的灾害,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仅次于地震的突发性。

洪水形成过程比较短,造成的灾害非常突然,发生过程一般仅数分钟,最长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一、两个小时。

如四川省雅安市暴发的山洪仅20分钟,房屋360间和耕地840亩被毁,川藏公路被毁,死亡164人。

在1981年四川沱江,嘉陵江的大洪水和1991的长江大洪水,洪水期为3-7天,但是造成的垮坝、溃堤也至多为数小时,瞬间吞没大片平原及农田城镇,造成巨大损失,由此证明洪水的突发性特别强[1]。

 

第二章长江洪涝的形成原因

长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江,流域面积流经中国三大阶梯流程特别长,一旦形成洪水其洪水的特点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灾程度大的特点,给国民经济和沿岸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分析研究长江洪涝的成因可以为防洪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2.1自然因素

2.1.1地理位置

长江位于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和陆地交合地带,故季风气候显著。

并且干流主要呈东西向延伸。

由于它的纬度较低(30°N附近),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夏季多雨区,并且雨季较长加之河流长、面积广、纬度相同、支流多,所以干支流大约同时进入雨季。

主水系瞬间容纳不下同时汇入的水量,所以多有洪水发生。

2.1.2气候因素

长江位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相对雨水较少,但夏季降水充沛且集中。

在每年的夏季由于准静止锋的控制会形成时间较长的连绵阴雨期,称作梅雨。

1998年长江流域副高多年的状况是6月中旬在20。

N,7月中下旬移到至25。

N,两个时间正是我们说的入梅和出梅。

而1998年副高移动却很异常,出现“二度梅雨”的天气。

6月中旬未过20。

N,从6月11日-7月4日为第一段梅雨期,其间副高位置一直偏南,雨区集中在湘赣中北部和湖北省南部。

而6月末副高突然北移至20。

N-25。

N,副高区处于25。

N以北,雨期位于嘉陵江、金沙江和大渡河一带,7月15日后副高又撤到25。

N以南,并持续到7月末,所以降水量增多。

另外,1998年长江流域的气候还有一个异常点,研究称多为厄尔尼诺的影响。

在1997-1998年间北半球出现极为强烈的厄尔尼诺,然而在6月初的时候突然转为拉尼娜。

由于前期受厄尔尼诺影响,长江中下游在1997年冬、1998年春降水增多,3月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甚至大暴雨,比常年同期多1-3倍;受拉尼娜影响6-7月中旬,长江中上游又一次受降雨控制降水量增加4倍。

因此,可以说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急转对1998年长江大洪水也有一定的影响[2]。

2.1.3地形、地势

长江流经我国三大阶梯,流程长、落差大,局部多峡谷、水流急;且地形复杂,包括了高原、山地、盆地、平原,其流经地区地形地势非常复杂。

在夏季气温升高的时候,第一级阶梯积雪和冰川开始融化,沿着地势由海拔高的地方向海拔低的地方流动,对水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1.4水系特征

长江水系是我国最大的外流水系,且与纬线几乎平行,呈东西走向,同我国雨带的延伸方向吻合。

由于支流南北对称且雨季在该流域停留的时间也长,支流水量汇入多,极易形成洪水。

2.2人为因素

2.2.1森林植被的破坏

森林有很好的蓄水作用,林冠截流降水作用大。

一公顷枯枝落叶层能吸收大约240t水量。

同时森林土壤的渗透率高、蓄水性好,据估计,一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蓄水量为1000万m3的水库[3]。

随着人口增加、活动范围扩大,对森林乱砍滥伐,破坏植被,不仅减少了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还加速了水土流失,加剧了洪水的危害。

建国初期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为30-40%,截至1998年仅有10%[4]。

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丧失了85%,造成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大量的水土流失是造成中下游河湖淤积、河床抬高、蓄水量减少的原因,最终结果是调洪、蓄洪能力减弱、水灾成患。

2.2.2侵占河道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耕地被占使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人类不负责任的侵占河道并且各类建筑屡禁不止,一时遭遇暴雨天气,降水量增大,违章建筑就会阻碍洪水,使排泄不畅就易形成破堤,也易形成洪涝。

2.2.3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是湖泊萎缩的最直接原因,它降低了湖泊调洪的能力,自建国以来纷纷围湖造田,如今,曾经“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洞庭湖已经没有昔日光彩。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变填湖造房成了热潮,进一步加剧了湖面的萎缩,大量湖泊被侵占,使长江中下游湖泊围垦丧失率达34%。

长江原有大湖泊通江数量达22处,总面积7000km2,总容积1200亿m3。

到1998年面积减少了700km2,容积减少567亿m3,不仅鄱阳湖的面积缩小了1/5,洞庭湖容积也减少了40%。

这无疑都加剧了长江干流洪水来量的压力[4]。

使湖泊的蓄水能力减弱,大量积水汇集在主干中,造成河水猛涨形成洪灾。

2.2.4城镇盲目扩建及缺乏有效的管理

城镇盲目扩建,不规划、不论证、防洪标准不一、缺乏有效的管理,使河道泄洪能力大大降低。

主要表现在:

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用地面积向周围不断的扩大,为了交通方便铺设的路面多为不渗水的性质,而城区内不渗水地面增加使洪水汇流加快,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快速增加;二、排水管道多数采用的是少孔管,在排水的同时,部分雨水很难渗入地下;三、建筑密集的区域,渗水槽、渗水井的地下渗水系统不全面,使地表积水很难快速涌入到地下。

2.2.5人为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

近些年来研究称由于太阳活动和火山喷发的影响,使全球变暖成为主要的趋势。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使我们不断向大气层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快了全球变暖的步伐。

据专家的推测,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还会继续上升,这就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自然灾害加重。

以长江为例1950以后的时间中发生严重的洪涝仅两次,进入90年代变得频繁严重的洪涝共三次,而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这就证明随着全球变暖洪涝灾害确实在增加。

如果气候变暖加快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有些植物可能因为不适应气候而死亡,造成局地干旱和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更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长江流域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量方面的不断积累,当主要的致灾因子—季风气候影响比常年加强时,就会发生降水量大大多于往年的情况,所以致使洪水在量的积累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触发了1998年大洪水。

 

第三章长江洪涝产生的影响

洪涝既然称为灾害,那么它的发生一定会伴随着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给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威胁,甚至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失。

3.1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3.1.1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尽管雨雪雾沙都对交通运输有一定影响,但洪涝灾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更为深刻。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铁路担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但每年洪灾都对列车安全和正常运输有着很大的威胁。

据统计,沿江城市和交通干线多有受淹,导致列车脱轨、颠覆等重大事故有5起,中断行车5天以上的累计有60多次。

特大洪涝灾害对铁路的破坏更加严重,如1998年长江流域大水造成京广铁路中断100天,给人类的出行及货物的运输带来诸多影响。

3.1.2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当洪涝发生的时候洪水量大而溢出河道,就会向周围相对平坦的地区甚至耕地蔓延。

就会将原来耕地上的经济作物全部浸泡在洪水中数天甚至数十天,而经济作物就会因为长时间的浸泡在水中缺氧甚至腐烂,如果时间比较长则会全部绝产致使农民颗粒无收。

1998年洪水发生时,淹没面积较大并且流出河道内将农田淹没。

据相关资料统计,九江段大堤一处决口并在几天内堵口成功,而在长江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共溃垸1075个,总面积32.13万km2。

其中耕地19.7万km2,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5]。

3.1.3对城市和工业的影响

对于城市来说,城市的运输道路多为沥青,渗水性几乎为零,当水流动时产生的阻力小,因此在降雨时成为洪水的高速通道;地下人行通道因缺少排水的设施,则经常会被雨水淹没;车辆的增加使道路拥塞,在遭遇暴雨时,可能就被水淹没甚至被冲走;暴雨也会导致广告牌、高墙等倒塌以及电力设备漏电造成人员伤亡。

对于工业来说,1998年长江全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致使我国在此时期的洪涝面积远大于多年平均面积达到约2亿亩[6],转移300.17万人,洪水损坏房屋106.17万间,多处工厂因此被迫停工[7],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2对生态的影响

长江洪水流出河道淹没耕地,使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就更严重了。

移民就会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致使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另外洪水淹没的耕地经过长时间的浸泡至后来的蒸发就会形成大面积的盐碱化,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同时土壤也受了侵蚀,长江上游35.2万km2的流失区中,在年侵蚀总量为14.78亿t的条件下,其侵蚀面积就高达4200t/km2,加之植被破坏以后土壤裸露,雨滴和水流直接接触土壤表面致使土壤结构破坏,更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2.1对耕地破坏

暴雨、洪水、山洪、内涝等洪涝造成了土地沙化和盐碱化、江河湖滩淤积以及大量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使大片土地被淹没,夹带大量泥沙的洪水还会覆盖到土地表层。

洪涝灾害对耕地的破坏表现为盐碱地的扩大与加剧,在地势平坦的平原洼地、封闭盆地低洼区、脱盐的滨海地区,一旦遇到洪水泛滥,地下水位就会抬高,土壤水份含量加大,富含盐碱成分的地下水和土壤就被洪水浸渍,碱性物质分解而后蒸发,地表盐分就会大量积累形成碱盐化。

而且,短时间内这种灾害是不容易被消除的。

3.2.2对河流水系的破坏

荆江河段水系十分曲折,当降水量较大的时候,河水就会流出河道,向四周的相对平坦的地区扩张,在漫滩水流长期作用下,细窄的滩面就逐渐形成串钩。

当大洪水来的时候,串钩就被冲开成为新的河道。

并在长时间河流冲刷的过程中,河流的动力作用就使得新的河道变宽且加深,形成新的流水河道。

3.2.3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长江两岸的居民环保意识淡薄。

生活方面将大量的生活垃圾堆放在长江沿岸的城市边缘;农业方面滥施农药、化肥;工业方面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湖泊,一旦下雨,已经侵入地表的化学物质就随之流入江河,随着洪流形成大面积的污染,导致土地与水质的双重污染,加速长江流域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另外洪水泛滥对环境污染包括寄生虫、病菌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蔓延和扩散。

水环境更容易引起疟蚊孳生,它会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第四章长江洪涝的预防与治理

面对前一章节所提出1998年洪水产生的影响,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我们就应该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并及时、准确地获取洪水的动态信息、了解洪灾状况、加强对洪灾的了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4.1工程措施

4.1.1堤防与河道整治

长江是一个经济发达、流域性洪水严重的地方,所以修筑堤防、整治河道是重要的防御措施。

因为长江流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河、湖、水库淤积。

如长江宜昌站测得中下游河道严重淤积而导致过水断面行洪能力降低,而枯水期河段通航又困难。

所以加强长江下游河道的控制,对淤积影响通行的河段进行清淤疏浚,清除河道行洪障碍,保证过水断面。

另外在河道堤防的治理中,将大江大河的堤基、堤身的防渗、防漏做为堤防工程中的重点,开展以防止塌岸为中心的河道整治和加强以清障为中心的河道管理。

4.1.2水库的建设

长江流域洪水来量大、河道泄洪能力低,蓄泄兼筹是防洪的基本方针。

洪水的特点是涨落快且洪峰流量集中,因此,一般是洪水由集中性降水引起的,所以水库的建设对于调节洪水是十分有效果的。

因而三峡水库作为流域防洪中的控制性工程,对于干流水库有效地控制了局部洪水,减轻甚至避免了下游的洪涝灾害;对于支流水库联合调度大大降低了下游河段的水位,减少了洪峰期的水量,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完善水库的建设,充分发挥水库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4.1.3分滞洪区的建设

防洪的许多历史经验表明,由于江河洪水期水量大、峰度高、变化幅度大,要做到有效的减轻灾害,取得合理性和经济性最优的效果,就不能采取单一的措施,所以要有分洪滞洪的方案。

坚持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原则,做到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的损失。

因此,分洪道和分蓄洪区是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

分洪虽为防洪的下策,但其应急排险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

堤防的加高是有限的,即使完备的大堤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可以说,分洪是各大流域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选择不用,但不可以没有。

长江流域的湖泊群众多,当洪水发生时将大量的洪水引入湖泊内,可部分性的调节洪水量,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分洪、削洪的作用,也可以有效的减轻洪水的损失。

4.1.4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近些年全世界洪涝灾害频频发生,特别是1998年中国发生了历史以来的特大洪水,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极大关注。

总结起洪灾发生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除了大气环流异常外,就是人为活动带来的生态破坏。

主要表现在前面章节中的洪涝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包括:

滥砍滥伐森林、陡坡耕作、城市的不断扩大造成植物覆盖率下降及不透水地面增加,降低了持水量,增加地表径流。

当务之急,坚持坡地耕地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态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天然林业资源保护、沃土培育、草地生态建设和生态农业等十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主体项目,还应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意识,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和社会管理机制来增加植被覆盖率,恢复我国原有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对洪水抑制的作用。

4.1.5防汛抢险

鉴于洪水造成灾害的严重后果,我国提出了“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

长江流域应设立专门防汛部门,为统一防汛调度制定具体方案。

“防”就是及时了解雨情水情加强防范,“抢”就是指一旦出现险情时的紧急抢护,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洪水发生时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到防汛抢险之中。

提防工程受到自然因素的作用和人为活动影响,其工作状态和能力都在不停的变化,所以要严密监视和堤防、巡回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处理[8]。

4.2非工程措施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非工程措施逐步得到重视与发展,它的特点:

涉及法律、经济、技术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管理问题,有赖于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合作。

工程措施基本上是工程技术问题,多属于洪泛区管理科学,是在洪水来临前,预告进行的一种技术,它尽量减少损失,费用一般较低。

实施非工程措施是为了求得洪泛区的合理规划,是着眼于未来的一项措施。

4.2.1洪水风险图

洪水风险图是对不同频率的洪水范围和水深做区划,它是在观测一旦洪水发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洪灾的损失不仅与淹没范围有关还与洪水发生的时间、路线、水深、浸水历时及流速大小相关。

洪水风险图是对可能存在的超标洪水进行分析,根据预测图及结合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估算洪灾的危险程度。

比如:

将重要的物资放在风险小的地方,就可避免风险大的地区出现人员和资产的集中;还可以确定避难的目的地和路线,确保一旦洪水发生人员和物资的转移;还可以为防洪决策提供依据和制定应急的方案,为洪灾的避险提供可靠的依据。

4.2.2洪涝监测预警

计划性的开展长期的洪水预报是最有效、经济的措施,根据第二章影响长江洪水的相关因素分析和预测及预报,并且有计划的加强对气候变暖的监测动态并加强控制。

同时为了更好的实时测雨水水情和及时预报,应该在长江区域内多设几处水情站,为防汛部门提供及时的信息,包括气象站、雨量站、水文站等。

信息内容主要包括雨量、流量、水位、泥沙状况等,并按一定标准及时的向有关部门提供水情的精确信息。

4.2.3遥感技术的应用

对于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