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2497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docx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各学科考纲

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

语文学科考试大纲

(试行)

一、命题依据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和《2014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语文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

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时代性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5.公平性原则。

充分考虑我省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考虑教材版本的多样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保证测试的公平。

三、考试目标要求

语文会考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展、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四、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⑵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章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三)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章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4.探究F

⑴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探讨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四)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个)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文中的信息

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积累与运用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课外阅读文学名著;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⑴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⑵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⑶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⑷阅读五部文学名著

必读书目:

《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巴黎圣母院》、《复活》。

2.表达应用E

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⑵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⑶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⑷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⑺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六)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五、考试形式

纸笔测试,闭卷,考试时间:

120分钟。

试卷满分:

100分。

六、试卷结构

1.各类题型占分比例

选择题约20%

填空题、简答题约40%

写作题约40%

2.内容占分比例

现代文阅读25%

古诗文阅读10%

积累与运用25%

写作40%

3.试题难度比例

试题易中难比例为8∶1∶1。

全卷难度值在0.80~0.85之间。

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

英语学科考试大纲

(试行)

一、命题依据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七级要求,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和《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英语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英语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英语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

严格按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七级要求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命题。

考试将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核,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英语基本能力的考核;检测学生业已形成的学习策略和思维能力,检测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

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

试题所选择的语言素材和创设的语言运用情景要充分考虑各地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要尽可能避免因学生的生活经历的差异而影响试题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4.时代性原则。

阅读文章和书面表达的选题应贴近学生实际、尽量使用真实、地道、典型的英语素材,体现时代感。

三、考试目标要求

学生学习完1~5必修模块后,达到七级的目标要求。

七级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如下:

1.语言知识

词汇

⑴理解话语中词汇表达的不同功能、意图和态度等;

⑵运用词汇给事物命名、进行指称、描述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⑶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⑷了解英语单词的词义变化以及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词汇。

语法

⑴掌握描述时间、地点和方位的常用表达方式;

⑵理解并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常用表达方式;

⑶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描述事物,简单地表达观点、态度或情感等;

⑷掌握语篇中基本的衔接和连续手段,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

功能

⑴了解日常交际功能的主要语言表达形式;

⑵在语境中恰当地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或介绍等交际功能;

⑶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或进行判断等;

⑶运用已学过的功能项目有效地表达情感、意图和态度。

话题

⑴熟悉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

⑵进一步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和科学文化方面的话题;

⑶熟悉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如职业、节日、风俗和社交礼仪等;

⑷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

2.语言技能

⑴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⑵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及结果;

⑶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

⑷能听懂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如天气预报。

⑴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

⑵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

⑶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

⑷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

⑸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

⑴能用文字及图表提供信息并进行简单描述;

⑵能写出常见体裁的应用文,如信函和一般通知等;

⑶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进行简单的评论;

⑷能填写有关个人情况的表格,如申请表等。

四、考试内容

Ⅰ.词类

1.名词

⑴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⑵名词的复数形式;⑶专有名词;⑷名词所有格。

2.代词

⑴人称代词;⑵物主代词;⑶反身代词;⑷指示代词;⑸不定代词;⑹疑问代词;

⑺关系代词。

3.数词

⑴基数词;⑵序数词。

4.介词

⑴“词汇表”中所列介词的用法;⑵“词汇表”中所列介词短语的用法。

5.连词

⑴“词汇表”中所列连词的基本用法;⑵辨别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的用法。

6.形容词

⑴作定语、表语和宾语补足语的用法;

⑵比较等级:

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及其基本用法。

7.副词

⑴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疑问、连接、关系等副词的用法;

⑵比较等级:

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及其基本用法。

8.冠词的一般用法

⑴a(n)和the的基本用法;⑵a(n)和the常见的习惯用法。

9.动词

⑴动词的基本形式:

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以及-ing形式;

⑵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基本用法;

⑶常用的连系动词,如:

be,get,look,seem,become,turn,grow等的基本用法;

⑷助动词be,do,have,shall,will等的基本用法;

⑸情态动词can,may,must,oughtto,need,dare等的基本用法;

⑹动词的时态:

a.一般现在时;b.一般过去时;c.一般将来时;d.现在进行时;e.过去进行时;f.现在完成时;g.过去完成时*;h.过去将来时*;i.将来进行时*;j.现在完成进行时*;

⑺动词的被动语态:

a.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b.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c.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d.进行时的被动语态;e.完成时的被动语态;f.带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

⑻动词的不定式:

a.作主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表语、定语、状语的基本用法;b.用在how,when,where,what,which,whether等后面的用法;

⑼动词的过去分词:

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状语的基本用法;

⑽动词的-ing形式:

作主语、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的基本用法。

Ⅱ.句子

1.句子的种类

⑴陈述句(肯定式和否定式);

⑵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

⑶祈使句及其否定形式;

⑷感叹句。

2.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表语、宾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

3.主谓的一致关系

4.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

⑴主语+连系动词+表语(S+V+P);

⑵主语+不及物动词(S+V);

⑶主语+及物动词+宾语(S+V+O);

⑷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S+V+IO+DO);

⑸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S+V+O+C)。

5.并列句(and,or,but,so,when,while等引导的并列句)

6.复合句

⑴名词性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

⑵定语从句:

a.who,which,that,when,where等引导的定语从句;b.限定性定语从;

⑶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区别;

⑷状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地点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比较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

7.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8.倒装句*

9.省略句*

10.强调句*

11.虚拟语气*

注:

标*号的项目,七级只要求理解。

Ⅲ.构词法

1.合成法:

blackboard,man-made,overthrow,however,everyone等。

2.转化法:

hand(n.)→hand(v.),break(v.)→break(n.),empty(adj.)→empty(v.)等。

3.派生法

⑴加前缀:

dis-,in-,re-,un-,non-等;

⑵加后缀:

-able,-al,-an,-ful,-ive,-er,-ese,-ist,-ment,-ness,-tion,-fy,-ian,-ing,-is(z)e,-ly,-teen,-ty,-th,-y等。

4.缩写和简写

五、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

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六、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

题量

赋分

主、客观试题

赋分

时间(分钟)

第一部分:

听力

一、听短对话

5

10

客观性试题

20

15

二、听长对话

5

10

客观性试题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

一、选择填空

10

10

客观性试题

25

20

二、完形填空

15

15

客观性试题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一、判断题

5

10

客观性试题

30

25

二、选择题

10

20

客观性试题

第四部分:

写作

一、单词拼写

10

10

主观性试题

25

30

二、短文写作

1

15

主观性试题

合计

60+1

100

100

90

1.题型:

试卷一般可包括选择题、正误判断题、单词拼写、书面表达等题型。

2.试题难易比例: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三类试题比例为8∶1∶1。

容易题,难度值:

0.80以上,约占80%;中等难度题,难度值:

0.60~0.80,约占10%;较难题,难度值:

0.40~0.60,约占10%;全卷难度值:

0.80~0.85。

3.听力测试部分由各设区市普通高中学校自行组织考试。

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大纲

(试行)

一、命题依据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和《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思想性:

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宣传和贯彻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反映学科的德育功能。

2.基础性:

反映基础教育的要求,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关注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思考、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

试题设计必须与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一定的区分度。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阅读量、思考量和答题量适中。

4.人文性: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既体现学科特点,反映社会热点,又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5.导向性:

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适当探索开放性与探究性,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三、考试目标与要求

根据水平考试的要求和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目标和特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会考以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知识测试和基本能力考核为主,重视知识获得的方法、过程,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考试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再认或再现所学的时事知识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的主干知识;能使用学科术语回答问题,条理清楚,表述准确。

2.联系时事和生活实际,理解《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相关社会现象和生活问题进行观察和认识、分析和说明、评价和探究,并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

4.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中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包括: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及当年度时事,并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闽委教宣〔2014〕5号)的精神。

具体内容如下:

考试范围包括: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及当年度时事,并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闽委教宣〔2014〕5号)的精神。

具体内容如下:

(一)必修1:

经济生活

1.1了解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1.2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1.3了解纸币及其发行量;

1.4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信用工具;

1.5了解外汇与汇率;

1.6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2.1理解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

2.2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2.3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

3.1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3.2了解消费的主要类型和结构;

3.3了解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

3.4认同正确的消费观;

4.1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4.2明确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4.3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

4.4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5.1了解企业的含义、公司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5.2理解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5.3认同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5.4学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6.1了解几种主要的投资方式及其特点;

6.2尝试制订投资方案;

7.1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7.2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和途径,理解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8.1了解财政、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8.2了解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及其种类;

8.3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8.4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

8.5了解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8.6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含义;

8.7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增强纳税人意识;

9.1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9.2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9.3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9.4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9.5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及手段;

10.1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同科学发展观;

10.2理解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1.1了解经济全球化含义、表现及其影响;

11.2了解世贸组织及其基本原则和作用;

11.3分析我国应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必修2:

政治生活

1.1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2了解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3懂得公民应该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1.4学会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2.1比较不同的选举方式,树立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正确态度;

2.2理解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2.3了解基层民主自治的途径和方式;

2.4懂得民主监督的方式,明确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

3.1分析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感受我国政府的作用;

3.2理解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3.3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与方式进行求助或投诉;

4.1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4.2理解政府如何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4.3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4.4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树立威信;

5.1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职能权;

5.2了解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5.3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5.4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6.1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2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6.3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6.4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7.1明确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学会在生活中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7.2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7.3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优越性;

7.4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8.1了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8.2懂得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8.3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8.4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8.5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9.1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9.2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9.3分析当前国际竞争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9.4阐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9.5说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必修3:

文化生活

1.1了解文化的含义、形式;

1.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1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

2.2理解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2.3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文化竞争力;

3.1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作用、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2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促进文化交流的意义;

4.1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征;

4.2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

4.3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4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1懂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5.2领会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5.3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

6.1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

7.1懂得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7.2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7.3懂得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8.1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8.2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自觉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9.1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2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要求;

10.1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基本任务和根本要求;

10.2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和要求;

10.3理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四)必修4:

生活与哲学

1.1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2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1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2.2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2.3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