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2542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唐山一中最新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题。

儒学在两千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尽管有时式微,但总体来说却生生不息。

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为救世而奔走于各诸侯国,整理编纂“六书”.整理编纂的同时,孔子吸取了前人理论思维的营养,创立了儒家学派,建构了儒学理论思维的基本框架,使儒学成为“显学”。

从诸侯割据到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社会实现了大变革、大转型。

如何适应社会大转型的需要,如何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是当时法、道、儒各家所议论的热门话题。

汉武帝为使刘汉政权“传之亡(无)穷”,而举贤良文学之士,以对策的形式“垂问乎天人之应”.董仲舒经过“三年不窥园"的殚精致思,吸收先秦名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入儒,创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理论思维体系,回应了汉武帝“天人之应”的“垂问",为当时社会治理中所存在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政令刑罚、礼乐教化、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冲突和由此产生的现实危机,提出了化解之道,使儒学获得了新生命。

自汉末至唐,由于内外种种因素的影响,儒学未能创造出化解现实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的方法,从而淡化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理论思维、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领域应有的效能和作用。

尽管如此,在儒释道三教长期的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儒学以其特有的理论思维、礼乐制度,获得了生命的意义。

面对佛教的强势文化,宋、元、明、清时的理学家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出入佛道,“尽究其说".他们援佛道入儒,适应了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终极关切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使颠错于秦火、兴盛于汉代、幽沉于六朝的儒学,焕然大明于世。

由于理学家的创新,儒学不仅获得新生命,而且发展到顶峰。

儒学之所以得以开创,董仲舒和宋明理学之所以赋予了儒学新生命,归根到底就在于创新。

创新是指在继承往圣和诸子的基础上,超越往圣和诸子,既不是照着讲,也不是接着讲,而是在“穷理尽性而至于命"的效能上,充分体会和把握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时代的主流精神,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话题,建构新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是自己讲,讲自己。

在当代,若要开创儒学的新局面,赋予儒学新生命,必须借鉴宋明理学的经验,建构“自家”哲学理论的新体系、新观点、新话题和新方法。

若仍是唱唱老调子,就会使儒学愈唱愈衰落,愈唱愈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

若执著于对儒家文本的照着讲,或者以秉承衣钵的方式接着讲,就会使儒学愈讲愈枯燥,愈讲愈贫乏。

为改变这种状况,使儒学得以新生,必须“自家”创造出新理论体系、新核心话题、新诠释文本,激发新儒学的生命智慧。

(节编自张立文《儒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1。

下列对于“儒学”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孔子整理编纂“六书”时吸取前人理论思维的营养,创立了儒家学派,建构了儒学理论思维的基本框架。

B.如何适应社会大转型的需要,如何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些热点问题引发了当时法、道、儒各家学派的议论,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C.董仲舒吸收名、法、道等各家思想入儒,建构了新儒学的理论思维体系,提出现实冲突和危机的化解之道,使儒学获得了新生命。

D.自汉末至唐,儒学未能找到化解现实冲突和危机的方法,原因在于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和作用。

2。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元明清时的理学家,援佛道入儒,适应了新时代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使儒学不仅获得了新生命,而且发展到了顶峰.

B.儒学的开创和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创新。

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开往圣和诸子,而是强调在继承往圣和诸子的基础上去超越他们。

C.在当代,若要使儒学获得新生命,必须在全盘接受宋明理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家"哲学理论思维新体系、新观点、新话题和新方法。

D.儒学如要在当代得到发展,必须充分体会和把握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时代的主流精神,而不能仍是唱唱老调子,否则就会愈唱愈衰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

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在《诗经》产生近3000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也正是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公元340年间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份,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效果,也大幅降低了其毒性。

这种编号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

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份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青蒿素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

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他们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

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在21位感染了Plasmodium.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与使用氯喹的病人对照组疟疾病人相比较,使用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份,确定这种有效成份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抗疟疾效果极好,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

屠呦呦说:

“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

”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作诺奖“风向标”、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3.对屠呦呦身上体现出来的可贵的品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

B.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

C.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D.忠诚于党、忧国忧民的拳拳爱国心

4。

对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3分)

A。

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启发,得到青蒿萃取液,提取出青蒿素,这是发现。

B。

屠呦呦在21位感染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好。

C.屠呦呦合成出双氢青蒿素,成为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更强的抗疟药物,这是发明创造。

D.屠呦呦把临床测试的片剂药物形式改成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发明抗疟疾新药的道路。

5。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3分)

A。

“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

文章引用《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使之首尾圆合,而且也暗示、象征了屠呦呦思想品质.

6.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可以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请选出最正确的两项。

(3分)

A.发现青蒿素的过程,既漫长又工程浩大,在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以及她的同事无怨无悔,不计名利,锲而不舍,这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

B.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这表明现代科学研究更加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C。

青蒿素的发现以及应用表明,传统中药水煎熬煮的制备方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只有采用现代科技合成新的化学物质,才会产生确切的疗效。

D.一个国际生物医药大奖颁给一位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学家,充分证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也给出了一个中医药如何继承和创新的范例。

E.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作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大奖,如果落选诺贝尔奖并不意味着屠呦呦的成就不够突出,而主要是因为中医、中药学并不具备国际化的影响力。

二、古诗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

多才艺。

初拜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补临汝令,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

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

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

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

“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

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

”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

路经家门,遵生曰:

“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

”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

“家有老母,将欲何之?

"企生挥泪曰:

“今日之事,我必死之。

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

”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

“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

或谓之曰:

“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

”企生正色曰:

“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

”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

“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

“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

”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

“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玄许之。

又引企生于前,谓曰:

“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

今者死矣!

"企生对曰:

“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剪灭凶逆,恨死晚也。

”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 引:

推荐

B.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 恨:

遗憾

C。

若谢我,当释汝   谢:

感谢

D.军次寻阳,并奉王命   次:

驻扎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殷侯仁而无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君何以知燕王

D.以家贫亲老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

(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是天意,我应当与他同死生

B。

汝等奉养不失子道:

你们奉养母亲不失为子之道

C.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生与死是相同的,请你宽恕我

D。

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

因为我的弟弟凭借强力控制我,最终没能让我追随他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罗企生忠义之心的一组是( )(3分)

①生死是同,愿少见待②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

③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 ④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

⑤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⑥自伤力劣,不能剪灭凶逆,恨死晚也

A.①②⑤  B.④⑤⑥  C.①③④ D。

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企生多才多艺,受到殷仲堪的赏识,被提升为武陵太守、谘议参军。

在殷仲堪落难逃走之际,罗企生知恩图报,甘愿生死与共,仗义相随.

B。

罗企生跟随殷仲堪外逃,路过家门,他的弟弟遵生以握手为名,将企生拉下马来,又以奉养老母为由,抓住企生不放。

殷仲堪见企生没有办法脱身,就只身离去.

C.桓玄到了荆州,荆州人士都去拜见他,只有罗企生不去。

有人劝他去,以免招致杀身之祸,被罗企生严肃地拒绝,桓玄终于杀害了罗企生.

D。

罗企生没有看清殷仲堪生性多疑,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对他守节不渝,这种重义轻生的精神,令人敬佩。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看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12.对这首宋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句,是说色彩缤纷的鲜花已经凋谢,芳草也不再幽香,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

春天已经远去.

B.第二句,诗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愤懑不平,但此时并非无风景可赏,夏天的池塘正吸引着他的目光。

C.第三句,诗人告诉我们:

看花不如看叶.尽管艳丽花朵吸引人们,但是绿叶更值得我们去尽情欣赏。

D。

第四句,是说池塘花木枝叶茂盛,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别有一番情趣,它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13.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

诗人用“红紫”来比喻花朵,生动形象,而且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读到“红紫”就能联想到花的缤纷色彩。

B.“携杖”两个字,刻画了一个拄着手杖蹒跚走向池塘的老人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去欣赏池塘美景的辛苦疲惫。

C.第三句既承接上文对鲜花凋零、携杖池塘的描写,又开启下文对绿影扶疏的感叹。

而且“看叶"二字照应标题。

D.此诗寓意深刻。

我们可以理解为:

鲜花红紫短暂易逝,没有那么鲜丽的绿叶却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而人生也是得意时短平淡时长.

三、知识积累与运用(51分)

14。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渲泄毕竟箴言警句前倨后恭

B、震慑 趁火打劫 食不果腹

C、抱负苟同天涯海角万劫不覆

D、引申曝光关怀倍至嬉笑怒骂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迟钝 嗑碰 摩挲 缉拿

B。

褴褛  惺忪虐待  贿赂

C.契据  嘈杂 焦酌 怜悯

D.秸秆 赘述 游说咳漱

1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凹陷(āo)  叨扰(dāo)违约(wéi)  所向披靡(mǐ)

B.谙熟(ān) 嫉妒(jí) 投奔(bèn) 枹鼓相应(fú)

C.栖止(xī)脑髓(suǐ) 殷红(yān) 拈轻怕重(niān)

D.戏谑(xuè)谄媚(chǎn) 一瞥(piē)  锲而不舍(qì)

1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从蔡襄的《荔枝谱》成书之后(1059),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

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B、心里想道:

与这样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

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我才凝神注视它.

C、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

D“考试与评价(月刊)"是天仁报业集团旗下的老牌杂志,是中国期刊岗镇的《双效期刊》.

1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地域的分布上看,北京、广东和上海上榜的品牌是最多的,分别有32个、22个和11个。

B.邯郸的西调、平调、唐山的评剧、张家口的二人台、口梆子,在这次汇演中都极为引人注目。

C.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D.最年幼的大熊猫宝宝被命名为“阿宝”,名字取自电影《功夫熊猫》里那个圆滚滚的武林高手。

1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那么写出的文章往往语言干瘪,内容 。

②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其中大熊猫、金丝猴、野牦牛是我国的    动物。

③一脚妙射太可惜了:

球撞在球门的横柱上,   进去.

A。

空泛珍奇 差点儿没     B.空泛 珍稀 差点儿

C.空乏珍稀差点儿没     D.空乏 珍奇 差点儿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经理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新矿区的协议.

B.他先是反复思考,认真研究材料,然后执笔成文,又不厌其详的推敲修改.

C.李局长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修改了自己的方案,真是从善如流.

D.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的联谊会。

2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面对百年一遇的大旱,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利用高科技手段翻云覆雨,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B.在巡回演唱会上,王菲配合着《红豆》《天空》娓娓动听的旋律,和观众分享了她成长岁月中的点滴记忆。

C.继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3号机组发生爆炸后,日本核电风波便一发而不可收,其2号机组又传出爆炸声。

D。

“俄罗斯间谍案"曝光以后,俄罗斯的高层人员对此案三缄其口,大家都不愿意对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

2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专家指出,针对“陕西地震谣言”事件,国家必须加快相关立法和打击力度,以有效遏制网络散播留言这一现象。

B.“屈原投江"“牛郎织女”“登高赏菊”等优美传说对现在的青年越来越陌生,看来我们要加强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

C.各地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支持下,查处并破获了一批利用互联网进行诈骗的案件.

D.博鳌青年论坛,旨在促进全球青年,特别是港澳台青年了解中国在抵御金融危机过程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

2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边城》这部优秀小说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B。

这个单元学习自然科学论文学习中,我们要归纳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

对于建筑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大学该不该开设“风水学”课程,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D.如果不加强网络道德,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正常社会秩序.

2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曾多次来过西安,我也曾多次感觉到过,而且说出来过:

西安市一块宝地。

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化仿佛阳光空气一般,弥漫城中。

唐代著名诗人的那些名篇名句,很多都与西安有牵连。

谁看到灞桥、渭水等等的名字不会立即神往盛唐呢?

谁走过丈八沟、乐游原这样的地方不会立即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呢?

A.这里到处都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

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B.这里是一个梦和诗的世界:

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

C。

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D.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

2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巴斯德发现了细菌,怎样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达尔文的发现,怎样使人类认识了自己并使生物学跨进了新的境域   。

① 因为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群众集体所创造的

②试想:

爱迪生的发明,怎样改变了全世界人类的生活面貌

③对个人的作用,作出过分夸大的估价,谁都知道是不当的

④但是个人行为只要顺应历史潮流,却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⑤我们只要举出几件普通的事情就足够说明了

A.①⑤②③④ B。

④①③⑤②  C.①④②⑤③D.③①④⑤②

2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比喻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次,北京某礼堂,北京自修大学李燕杰校长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

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

A.这两个比喻句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B.前一比喻意在告诉我们:

在岗的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

C.“石缝里的草"早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

D。

“石缝里的草”是说即使在“石缝”里,也可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株新绿.

27。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比喻)

B.让孩子们过一个怎样的儿童节?

对此问题,我的回答是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 (反问)

C.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声地吟唱,蟋蟀在这里弹琴(拟人)

D.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排比)

28.对下列对联所写作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归隐田园称元亮,赋诗五柳是酒仙

②忍腐刑著千秋史,通古今成一家言

③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④蓬莱文章建安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A.陶渊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