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268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docx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并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尤其在是塑造人物形象上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作者在全书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各有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等,这些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

在作者的笔下,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智慧、忠贞贤相的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是政治理想的完美化身。

在他身上作者满怀挚爱之情,倾注全部心血,做出了最大努力并高度发挥其独创性来塑造其艺术形象,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也充分表现了作者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作者是如何塑造诸葛亮的艺术形象的?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作粗浅的探讨。

一、精心设计诸葛亮的出场

一个人物出场写得好,不仅可以使形象先声夺人,而且能为人物在作品中占据其应有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三国演义》中心人物之一的诸葛亮登场,作者别有用心,从人物登场的局势、氛围、时机、环境等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构思,颇劳神思。

可以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从其登场之初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状态和形象。

对于其他文人或谋士登场,或靠别人举荐,或毛遂自荐,而诸葛亮的登场在魏、蜀、吴的纷争中是一个历史转折。

作者先以三十四回的篇幅,尽力渲染一种“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的局面,然后让刘备跃马檀溪,惊魂未定之际,汉室江山频临灭亡之时出场,以显示诸葛亮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的伟力。

但是,在“刘备跃马檀溪,路遇水镜先生,司马徽(水镜先生)见诸葛亮,刘备访诸葛亮,诸葛亮登场”这条情节的主线上,作者也没有轻易让诸葛亮直接与读者见面,而是打开缺口,扩展回旋之地,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刘、关、张等为创立基业而作不懈的斗争,却始终东投西靠立不住脚,扎不住根。

水镜先生指出其根本原因是刘备“左右不得其人耳”,缺“经论济世之材”,遂指出“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是极需“奇才的”,而“伏龙、凤雏何人也?

”这一急问,作者又使情节波澜迭起,把矛盾的解决倒向边缘,至此,本来荐诸葛亮的情节即可告成,诸葛亮即可登场。

但作者揽住文势,首先登场的是徐庶而不是诸葛亮。

徐庶和司马徽这两个人物只是作者手中的两支彩笔,专门用来为诸葛亮的形象增光添色的。

作者安排这两个人物出场,并以他们作为虚写手段,作用就是介绍诸葛亮,作为诸葛亮的陪衬。

请看他们是如何介绍诸葛亮的:

“此乃绝代奇才”、“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等等。

至于如何衬托,作者笔下的司马徽是“松形鹤骨,器宇不凡”。

徐庶更是怀主佑之才,既能“计袭樊城”又能让手下谋士如云的曹操“安得彼来归”。

然而无论是徐庶还是司马微,都不过是诸葛亮的垫角。

“玄德拜请水镜出山相助,同扶汉室。

水镜曰:

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公宜访之。

”玄德听徐庶荐“使启可亲往求之”,就问:

“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

庶曰:

“以某比之(诸葛亮)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三十六回)!

“驽马”、“寒鸦”尚且如此,“麒麟”、“鸾凤”又当何论?

作者对司马徽和徐庶的一切赞誉,最终是就为了加倍地落在诸葛亮身上,并引起刘备殷勤三顾的决心,也引起读者们很想一见诸葛亮究竟的心理。

卧龙冈的风景是超然出世,清景异常。

卧龙冈的人物都是“逸人隐士”或容貌轩丰姿俊爽(崔州平),或白面长须(石广元)或清奇古貌(孟公威)。

他们或拥炉抱膝而歌或骑驴踏雪而吟。

作者安排这些人物就是要为了给诸葛亮的闪亮登场作铺垫,潜心布置这种扑簌迷离、神秘的氛围,就是为了渲染和烘托诸葛亮的艺术形象,使其一登场就能光彩照人、无与伦比。

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对于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和英明的政治见解,作者多方着笔,通过正面和侧面两种笔法来描写刻画,重点突出人物形象。

比如,通过徐庶、司马徽等的交待从侧面描写诸葛亮的远大志向。

司马微曰:

“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

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

尝抱膝盖长吟,而指四人曰:

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

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三十七回)。

”管仲相齐,辅佐齐恒公称霸诸侯;乐毅拜将于燕,连拔齐国七十余城。

此皆古之名相良将,功盖寰宇,非“刺史”、“郡守”可比。

足见其志不可量。

而诸葛亮出山时对其弟诸葛均说: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三十八回)。

”不难看出诸葛亮亦是希望有“功成”之日的。

他最大的志向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是正面描写也是作者所竭力赞颂其“忠贞”之德。

正是因为作者让诸葛亮“独观其大略”,所以在突出其伟大英明的政治远见隆中决策时,很自然地这一决策就成为刘备集团的灵魂。

它指明了刘备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也是诸葛亮一生政治上、军事上的斗争纲领,同时亦成为作者在以后关于政治战争描写的总提纲(至一百四回止),这一决策是最具战略意义,作者极力突出的一点就是联吴抗曹。

第三十七回写诸葛亮要刘备谢绝刘表为黄祖报仇,就是诸葛亮实现联吴抗曹的第一步。

而在赤壁战役中,东吴内部主和派和主战派斗争激烈、相持不下,这就给联吴抗曹政策伏下了危机和重重困难,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也给曹操带来破坏的机会:

“请孙权会猎于江夏,共擒刘备,分荆州之地,永结盟好。

”这时,作者把矛盾的冲突导向最激烈、最残酷的边缘。

但接下来作者大笔回旋,写诸葛亮在这种似乎无法克服的矛盾中,最终把联吴抗曹策略巩固起来。

这一方面依靠他杰出的才能和主观努力(舌战群儒,游说于东吴众谋士中)。

另一方面则是他善于利用客观条件。

例如利用东吴谋士鲁肃对联合的看法和自己一致,去坚定孙权的抗曹意志,并对周瑜的几次借故杀害起了一定的劝阻作用。

对于周瑜的累次相逼。

诸葛亮处处退让。

直至周瑜死,他还冒着生命的危险入吴吊唁,目的是解除宿怒,可见其联吴策略之坚定。

作者颂扬其联吴策略是自始至终的。

第六十三回写诸葛亮入川之前那样郑重的要求关羽“北挹曹操,东和孙权”。

第六十七回写诸葛亮为了实现联吴策略,他有时可做更大的让步(当然是为了西蜀的利益),例如:

当曹操拿到汉中,西川百姓一日之间,数遍惊恐,他便割长沙三郡给东吴,从而解除西川的威胁。

在写到刘备彝陵败之后,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主动谴邓芝入吴议和,这一联吴策略的重新实现,在维持罢敝的益州,抵抗曹魏的进攻上,更是起了巨大的作用,吴蜀重新通好,不仅使曹丕不安,而且是诸葛亮能“南托彝城”(八十六回)。

以上这几个例子作者都是从正面进行描写。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用通过正面和侧面两种笔法来表现诸葛亮联吴策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以突出其政见之英明。

作者写诸葛亮极力想尽一切办法来加强与东吴的联合的同时,一方面又加强情节发展的阻力和矛盾的冲突。

那边曹魏集团却一直破坏着这种联合。

例如第五十六回,曹操利用周瑜和诸葛亮的矛盾,对周瑜加官进爵,表奏他为南郡太守,加强了挑拨,挑起了吴刘之间的战争,而司马懿更是破坏诸葛亮联吴策略的主唱者和能手。

他第一次献计让曹操与东吴讲和并联合起来攻打荆州不成(七十三回)。

又第二次献计要曹操劝诱孙权攻荆州,以解樊城之危(七十五回),这就说明诸葛亮的联吴策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这一点正是作者要极力突出的诸葛亮的政治远见。

三、创设逆境凸显诸葛亮的智谋

再独到再英明的政治远见和政治策略也必须放到实践中通过主观努力来检验。

作者把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放在各种尖锐的矛盾中,复杂而残酷的环境中进行考验。

而他的才能和智慧也在不断的考验中丰富起来。

从而创造出其典型的人物性格。

试看作者是如何将其放在逆境中来表现。

第三十九回,写诸葛亮初出茅庐,以新野弹丸之地,数千人之众,来抵抗夏侯惇十万大军就已足够困难的了,而自己内部也是勉强听令甚至是嘲笑反对的。

云长曰:

“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

”孔明曰:

“我只坐首县城。

”张飞大笑曰:

“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张飞冷笑而去。

云长曰:

“我们且看他的计应也不应,那时却来问他未迟(第三十九回)。

关、张的这一般挖苦嘲笑与刁难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就连平日以师礼对待他的刘备,也正是唯一信任和支持他的人物“亦疑惑不定。

”这也难怪,盖因诸葛亮从出山至今还没在战争上显示出他的才能,大家还不如他的计“应也不应”。

然而,诸葛亮终于克服了困难,一把火烧退夏侯惇十万大军,获得了胜利,初步显示出他的指挥能力和过人的智慧,也表现了诸葛亮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决心。

最能表现诸葛亮意志和能力的事件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决定三国鼎立局面的一个关键性战役,是诸葛亮实现自己抱负和远见,为刘备建立基业的关键,这也给予诸葛亮一个更大更残酷的考验。

刘备在长坂坡惨败以后,诸葛亮为了恢复和发展自己集团的力量,此时更需要联合东吴。

孔明曰:

“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

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第四十二回)。

这个如意算盘虽然打得很好,但是却有无限的苦难在那里等着他,首先是曹操恐怕刘备连结东吴共同抵抗他,便采用了荀攸之计:

“谴使驰檄江东,请孙权会猎子江夏,共擒刘备。

分荆州之地,永结盟好。

孙权必惊疑来降,则吾事济矣(四十二回)。

”这就给诸葛亮联吴求援的打算以之致命的威胁。

其次,东吴孙权固然从心眼里是不愿降曹操,愿意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破曹操的,但却想独吞荆州。

而且因为刘备军力的微薄并不予以怎样重视。

第三东吴内部也有严重的矛盾:

主和派和主战派斗争得非常激烈。

而且主和派势力很大,使孙权拿不定主意。

这也是对诸葛亮的很大威胁。

然而诸葛亮终于经过复杂的斗争:

舌战群儒,坚定孙权,智激周瑜,克服了重重障碍,实现了自己联吴的愿望。

至此,矛盾的冲突和环境已到残酷的程度,赤壁战火本可燃气,对诸葛亮的考验可告一段落,作者意犹未尽,却另譬蹊径。

第四十四回,写到周瑜请诸葛亮议事,诸葛亮先瑜之见,指出孙权心尚未稳,心怯曹兵之多,怀寡不敌众之意,不可以决策,要求周瑜以军数开解之,使其了然无疑。

最后周瑜连夜见孙权,得知孙权的确忧曹操兵多,恐寡不敌众“心尚未稳”。

在开解孙权的同时,周瑜也对诸葛亮比自己有先见之明,心里非常嫉恨,暗忖曰:

“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

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

”本来是吴蜀联合,北拒曹操的情节主线上,现在又“节外生枝”掀起一层惊涛,使诸葛亮身处的环境更趋恶劣,作者同时也为表现诸葛亮取得了时间和空间。

此时作者着意刻画突出的是周瑜的军事才能和其狭窄的胸襟气量。

他首先给曹操一个下马威,使其折兵三江口,再利用说客蒋干施以反间计,使曹操错杀二位熟练的水军都督蔡睿、张允,削弱其水军战斗力。

接下来和老将黄盖上演了一场天衣无缝的苦肉计,又再次利用蒋干带去了庞统——献上连环计,这一系列的调兵用计,动止有法,环环相扣,足见周瑜雄才大略,才识过人,但周瑜在调兵设计的同时,也时时不忘找藉口想谋害诸葛亮。

先是派诸葛亮带兵断曹操粮道,欲假曹操之手杀之,盖因自己气量狭窄而收回成命。

一次不成又利用造箭之机再次相害,诸葛亮识玄机在先,以草船借箭化解,一举两得。

诸葛亮身处虎口,在周瑜的累次逼害中安如泰山,游刃有余。

这正是作者要着力体现和考验的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华。

在赤壁战役中,作者之所以把周瑜描写成一位具有雄武谋略的英才,其目的就是为了映衬和突出诸葛亮。

在周瑜一连窜的调兵设计过程中,诸葛亮处处先识其玄机和阴谋,且谋划处处高其一筹。

最后在关键时刻,还是诸葛亮“借”一把东风帮周瑜用兵,燃起战火,烧掉曹操八十三万兵马。

至此,对诸葛亮的考验和衬托已暂告一段落。

读者心目中已形成一个饱满鲜明、临危不惧、博学多智的完美形象。

于是作者让诸葛亮暂时下场——乘一叶扁舟而去。

将诸葛亮设在逆境中来体现,这一手法作者是贯穿作品始终。

如:

先主兵败猇亭,败走白帝城,而嗣子孱弱,汉室倾颓。

诸葛亮力挽狂澜,安居平王路,使曹魏五路大军不战自退。

像这类创设逆境,凸现诸葛亮智慧和谋略的描写,在作品中俯拾皆是。

四、利用对比、衬托、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者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刻画,没有用简单鹤立鸡群的方法,而是运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技巧。

诸葛亮的对手个个都是“当代”豪杰,如曹操、周瑜、司马懿等。

在于这些对手周旋的过程中,作者正是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让诸葛亮在与这些强大对手的斗智斗勇中,处处棋高一筹,从而展现其风采。

比如,对于曹操,作者并没有将其写成一个傻瓜,而是将其塑造成一个“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突出其奸诈、雄略。

曹操身起典军校尉,然其发矫诏讨董卓、剿黄忠、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遂平天下,进身宰相,足见其确定非等闲之辈。

他甚至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如庞统献连环计),远远超过了周瑜,只是万万没有料到冬天会刮东南风(冬天刮东南风是极少见的),才失败在诸葛亮和周瑜的手里,通过强大的对手的失败,更强有力地衬托出诸葛亮惊人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

又比如,心高气傲的周瑜多次感叹: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直到临终,他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强烈地表达了他力图压倒诸葛亮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通过与周瑜的对比,更能衬托出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

在《三国演义》的后半部分,作者着力写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作者把他们的较量提高到棋逢对手、将遇强敌的高度。

但对诸葛亮的失败作者更多的是强调客观因素。

如街亭兵败、作者是把责任“推”给马稷,上方谷大火因为一场骤雨而让司马懿得以逃走,让读者转移了视线,这与作者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极度喜爱有关。

而司马懿也确非泛泛之辈,在一百二回,他识破诸葛亮一系列战略部署,烧掉浮桥,占据北原渭桥。

但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还是多次承认:

“吾不如孔明也!

”甚至在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兵追赶,还被诸葛亮的遗像吓得狼狈而逃,落了个“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话柄。

作者通过这些第一流人才与诸葛亮的对比衬托,把诸葛亮那“无穷如天地”的才智和谋略被表现到了极致。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刻画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不仅用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还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鲁迅先生评《三国演义》,就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可见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是极力反复去衬托、夸张渲染的。

比如,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还有空城计、诸葛亮骂死了王朗等情节都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诸葛亮的超凡才智。

五、重点突出诸葛亮的崇高品德

诸葛亮不仅政治智慧出众,人格魅力更是突出。

诸葛亮的超高品德主要表现是忠君和爱民。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猥自枉屈”的“殊遇之恩”他始终忠心耿耿,决无二心。

白帝城托孤辅幼主,刘备临终嘱托他:

“若嗣子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且不说刘备之言是真心还是假意,诸葛亮当时听了却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一定“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此情此景,真是动人之至。

诸葛亮终其一生没有篡国异志,就是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时也如此。

特别是在四出祁山大有可为时,苟安诬他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而后主却听信谗言,召他班师。

他为了矢忠而遵命退军,不得不失却进军中原的绝好时机。

先主驾崩,诸葛亮忠于职守,全力支撑危局。

内修政事,调整外交政策,北拒曹操,东和孙吴,南抚彝越,安居平五路;亲征南蛮,平定孟获;六出祁山,誓复汉室。

但由于蜀国伐魏不力,加上灾异数起,使得诸葛亮身心交瘁,积劳成疾。

而他还是自认为愧对先帝的重托而深有负罪之感。

《出师表》就强烈表达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的上书的表文,言词恳切,感人肺腑,不但阐述了北伐的重要性,而且也写出了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显示了诸葛亮一片忠诚之心。

这确实不是用言辞、而是用他的心血写成的。

作者就是这样把诸葛亮这种忠贞不渝的品德作为最美、最崇高的东西来渲染。

至此,一个赤胆忠心的贤相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

诸葛亮这一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产生如此感人的力量,主要是因为作者把他刻画成一个几乎完美的形象。

除了忠君的形象,还极力突出其忠贞不渝的节操和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

作者在写诸葛亮把取西蜀建功劳的机会让给庞统,他从不居功自傲。

尽管他“功盖三分国”,而一旦街亭失守,则上表自贬,还要求部下“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九十六回),”在封建社会里,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是罕见的、伟大的,即使在今天也是难得可贵的。

他挥泪斩马谡(九十六回),情感是多么深厚真挚,公私何其分明。

他贬李严而用其子(一百一回),不但使李严不抱怨而且心存感激,直至孔明病逝,李严认为将无复用之望而悲哭致死。

当他与司马懿作战中,正急需兵马的时候,恰巧换兵期限已到,长史杨仪有意将换班兵士留下退敌,他却果断地说:

“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

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一百一回)。

”这种爱军惜民的光辉人格确实感人肺腑,小说也多处描写诸葛亮对待下属和百姓很仁慈,具有爱民仁心,在人和方面占了明显优势,他就是这样一位才能、智慧与崇高品德相结合的,是人民心目中理想的英雄人物。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由衷赞叹。

作者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和政治远见、集智慧和忠贞的人物典型,其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方法对我国其后的长篇小说都有启迪和影响,尤其是对我国历史小说创作影响尤大,研究《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对当今历史小说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目录

1、郭志巧,《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将相传奇》,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次印刷。

2、孙昌熙,《怎样阅读〈三国演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7月第一出版。

3、李传军、金霞,《一本书读懂三国》,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10年9月第一版。

4、金岳,《三国的那些人与事》,金城出版社,2010的8月第1版。

李国文,《说三道四》,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5、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1日第1版。

6、刘心,《诸葛亮学习方法不墨守成章》,《领导文萃》,2000年第5期。

 

参考文献摘录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将相传奇》之“良相之典范——诸葛亮”

[躬耕隆中志存高远]……得天独厚的客观环境孕育了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的诸葛亮。

他博览群书,熟知天文地理,精通战术兵法,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17岁时,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和弟弟就在城西的隆中山庄定居下来,继续务农。

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常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辅佐齐恒公完成霸业的大政治家管仲和战国时辅佐燕昭王大破齐国的乐毅,胸怀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有一次,他和当时的名士酆玖谈话,分析天下的形势,说:

“曹操是国贼,孙权也是窃夺汉室政权的人,我不能帮助他们。

在目前的情势下,只有隐居耕地,修身养性。

”当时的人都对他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等人相信他的才干,称他为“卧龙”。

[三顾茅庐论天下计]在诸葛亮27岁那年,他终于等来了可以奉献一生的知遇之主——刘备。

刘备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少年孤贫,以贩鞋织草席为生。

汉末黄巾起义时,刘备也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成为异姓兄弟,一同参与剿除黄巾军,立下功劳,被封任安喜县尉,不久后辞官。

董卓乱政之际,刘备随公孙瓒讨伐董卓,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在虎牢关战败吕布。

当时诸侯割据,刘备心怀大志,但无奈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

官渡大战之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

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新野。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屯扎新野时,他意识到自己蹉跎半生、毫无建树的原因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却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所以他决意礼贤下士,寻求良辅。

当他打听到襄阳有个名士叫司马徽时,就特地前去拜访。

司马徽对刘备建议说:

“襄阳一带藏有卧龙,隐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他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这是刘备初次听到诸葛孔明的大名。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听说刘备正在招请贤士,特地赶去投奔他。

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告诉刘备:

“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才德无人能及,人们称他为臣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

“既然先生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

“这可不行。

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崇诸葛亮,认为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亲自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做事。

恰巧诸葛亮有事外出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只得失望而归。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一起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隆中请诸葛亮。

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去,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素斋浴衣,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不用再去了。

张飞也主张由刘备一个人去请便可,如诸葛亮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他俩责备了一顿,吩咐下人备好马车,带着关张二人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刘、关、张三人到达诸葛亮住的茅屋外时,诸葛亮正在里面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

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了得备,并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

诸葛亮说:

“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

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

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都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

看来也不能打他的主意,只能谋求和他联合。

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刘表最终可能无法守住这块地方。

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他诚恳地对刘备说:

“将军是皇室的后代,礼贤下士,天下闻名。

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合适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

到那时,天下有谁不欢迎将军您呢?

功业就可能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豁然开朗,觉得诸葛亮真乃旷世奇才,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得遇良主,遂出山辅佐刘备。

……

[北伐挥泪斩马谡]街亭战中,王平劝阻了马谡,在马谡大败而逃时,又收留了马谡手下的散兵,减少了蜀军的损失,诸葛亮因此提拔他为参军。

与此同时,诸葛亮把有关责任者将军张休、李盛处死,夺了将军黄袭的兵权,赵云在另外一个战场也作战失利,由镇东将军贬为镇军将军。

诸葛亮赏罚分明,以身作则,街亭的失守使他感到自己用人有误,作为军事统帅,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上表自贬三级,后主刘禅以其为后将军,行丞相事。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一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奖赏有功人员,抚恤阵亡将士的家属。

同时休整军队,厉兵讲武,等待再次出兵。

[千载谁堪伯仲间]在受刘备托孤后,诸葛亮一直对刘禅尽心尽力,做事亲力亲为,忧公如家。

他在《出师表》中表明心迹,一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亲躬,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一中国,直至最后病死军中。

这种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已,堪称中国历代忠臣吏之典范。

在历代文人笔下,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有扭转乾坤的力量,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借东风赢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八方,连宿敌司马懿也不得不叹“真乃神人也!

”他的头脑里有着层出不穷的知谋计策,不管面对多么困难复杂的情况,均能应付自如,无论多么隐秘狡诈的伎俩,一眼就能识破。

他远观近察,洞悉人情,精通世故,计无不中,算无遗漏,可谓人中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