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考试总分:

210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0小题,共计160分)

1、(4分)列宁指出: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②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分)对其分析正确的是,苏联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年

7.8%

8.5%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A.战后经济改革成效甚微B.工业化水平不断下降

C.民众生活改善日益缓慢D.与美争霸丧失主动权

3、(4分)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

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A.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C.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D.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4、(4分)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

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平民都成为了教育良好、成熟老练、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居民,但经济建设却趋于停滞,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慢了下来。

这一变化说明苏联

A.未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B.与美国争霸严重消耗了自身国力

C.集权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D.改变了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

5、(4分)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了农业发展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善了人民生活

C.新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工农联盟D.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6、(4分)列宁认为:

“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与这一措施同时实施的是

A.粮食税B.企业收归国有

C.食物配给制D.优先发展重工业

7、(4分)1929-1932年,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多次通过有关扩大出口产品的生产和提高其质量的会议。

党组织对及时履行出口任务加强了监督,逐月听取报告。

苏联出口

A.旨在在吸取大量外汇资金B.体现工业化成就突出

C.促进社会制度空前对立D.缓和了苏联经济危机

8、(4分)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和多级管理体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B.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C.运用经济、价值规律调节经济D.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

9、(4分)2013年8月《历史上的苏联》一文写道:

“沿着斯大林设计的道路就是一条通向崩溃的路,其多任领导人试图扭转前进方向,但皆未成功。

”关于苏联领导人努力扭转方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冲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戈尔巴乔夫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D.上述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败

10、(4分)勃列日涅夫时期曾经建立农工综合体。

农工综合体一般是由生产农产品的农庄农场同加工农产品的企业、销售农产品的企业联合而成。

相互间或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上,或是把资金联合在一起,共同管理。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激发苏联市场经济的活力B.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C.与美国争霸处于相对优势D.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11、(4分)“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12、(4分)“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A.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实行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取消自由贸易D.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

13、(4分)有观点认为: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

C.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D.实行政治多元化,取消党的领导地位

14、(4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1918年6月到1919年底是“战时共产主义”的前期;1920年到1921年初是该政策实施的后期。

后期把适用于战争环境的特殊措施用于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B.集中物力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C.发展国家资本主义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15、(4分)“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教训。

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A.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C.人民生活D.环境保护

16、(4分)列宁说: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17、(4分)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18、(4分)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对我国的启示是

A.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大力发展生产力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D.用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

19、(4分)1932年底,苏联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市镇、中心区、新建筑工地、国营农场等地的工人,农村的居民(集体农庄庄员)则拿不到身份证,而没有身份证连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

据此推知,当时苏联

A.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B.实物配给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经济D.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奉献

 

20、(4分)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

“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

有些人以羡慕的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

”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A.资本主义已过时B.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C.渴望扩大政府职能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1、(4分)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

该漫画反映的主要寓意是

A.经济危机使苏联的经济严重破坏B.西方国家对苏联工业计划的轻视

C.美苏经济正处于冷战对峙的状态D.计划经济使苏联的工业成就斐然

22、(4分)有些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材料最能直接反映苏联

A.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

C.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小农经济仍长期占优势

23、(4分)前苏联有一段流行的笑话:

列宁时代像是走隧道里,周围一片黑暗,只是在前面有光;在斯大林时代,像是在汽车里,一人领路,一半人在上坐着,另一半人在上颠簸;在赫鲁晓夫时代,就像在参观团里一样,一个人表演,其他人在笑;勃列日涅夫时代像看电影一样,大家都等着散场。

对此笑话的寓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B.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时期政策带有很大的盲动性

D.勃列日涅夫时期预示着国家的解体

24、(4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和政治危机中……2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

”下列关于“2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A.改革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B.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

C.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

D.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5、(4分)“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

……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

”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26、(4分)1930年,联共(布)中央提出:

在不与外国资本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废止租让合同,由政府提前收回租让企业。

这说明

A.苏联的工业化已初步实现B.农业集体化加强了国有经济

C.苏联的经济体制逐步转型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到加强

27、(4分)1921年,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

“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

”当时的“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允许中小企业私人经营,引进外资B.恢复市场和贸易,建立市场经济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D.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提供基础

28、(4分)20世纪20年代,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有

①外国资本家被特许经营矿山②农民被允许出售剩余粮食

③商品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④部分工业企业实行私有化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9、(4分)1923年,有人在访问苏联期间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实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开始了“农业集体化”D.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30、(4分)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31、(4分)1921年,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这一“途径”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计划经济的推行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掀起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2、(4分)1919年9月23日,列宁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提出我国劳动者希望得到持久的和平,并表示: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

”这体现出,列宁

A.希望能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B.努力改善苏俄与美国的敌对关系

C.全面争取资本主义国家技术援助D.致力于与美国合作共建世界和平

33、(4分)下表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拥有的部分生产资料数据对比(每100俄亩),该数据直接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B.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D.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4、(4分)“斯大林模式”作为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模式,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在苏联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可以说“斯大林模式”起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

对其原因解释最恰当的是

A.斯大林模式的高度计划性B.斯大林模式的高度自主性

C.斯大林模式的高度创新性D.斯大林模式的高度灵活性

35、(4分)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

A.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6、(4分)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严重经济危机,但这时的苏联却完成了“一五”计划,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苏联取得这样巨大成就是因为

A.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实行了农业集体化

37、(4分)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

“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

”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38、(4分)下表是1928年世界主要国家重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比较。

表格信息揭示出

产品种类

苏联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电力(十亿千瓦特/小时)

5

17

16

15

113

生铁(百万吨)

3

14

7

10

39

钢(百万吨)

4

15

9

9

52

A.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率落后于美国B.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跃居世界第一

C.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D.欧洲国家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39、(4分)下列有关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民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两种政策的实行都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D.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40、(4分)在某一阶段里,列宁形成了“直接过渡”的思想,也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达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

在这一阶段实施的措施是

A.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恢复商品流通

C.实行粮食税D.废除实物配给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5小题,共计50分)

4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10月14日)

材料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找工作……部分地可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

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初)

材料三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原本计划以怎样的方式向共产主义过渡?

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经济“濒于崩溃”及新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

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

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

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威尔斯:

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

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

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

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

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

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

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

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

……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

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4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

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道,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

……1929~1932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

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

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

……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

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

——摘编自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材料二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控制时说:

“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摘编自《斯大林全集》

材料三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材料四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承认苏联:

“事情的真相是,承认是得到了渴求俄国市场的企业界人士广泛赞颂的,罗斯福的决策仅仅是使美国的行动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相一致而已”。

——摘编自莫里森《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苏联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先决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4)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苏联工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44、(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

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

“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

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三(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

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四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

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农业政策。

(2)材料二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

“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3)据材料三,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改革失败原因何在?

4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

(3)俄、美、中三国对各自经济发展道路成功调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其经济发展的改革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0小题,共计160分)

1、(4分)【答案】C

【解析】“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说明①③正确,“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说明④正确,②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苏俄政权,不能一概否定,题干也无从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①③④。

2、(4分)【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低于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体现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