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2976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普通高中图书馆装备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阅览室

≥2.1m2

座位占教师人数比例

33%

30%

电子阅览室

每座使用面积≥1.9m2。

独立设置的建设标准详见专用教室

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置配备

采编兼管理办公室面积(m2)

25

20

要求:

1、我省普通高中图书馆建设标准应不低于现行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

建设标准》(2002年)。

学校在进行图书馆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设计时可参照强制性行业标准《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编号JGJ38-99)和文化行业标准《公共图书馆建筑防火安全技术标准》(WH0502-96)中的有关要求和规定。

2、馆舍应设点合理,方便读者,环境安静。

可根据馆舍的情况和阅览室的

使用功能划分阅览区;

教师和学生阅览合一的,可单独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参考研究室,还可建教师休憩阅览室。

提倡在阅览室内放置能够上网阅读的计算机,有条件的馆实行大空间(藏、借、阅、网一体,灵活隔断、方便使用)的开放式布局。

3、电子阅览室座位必须达到最低数量,应逐步达到按学生比例设座位,一

座一机;

所有计算机联网,并与校园网相连;

暂时没有条件单独设立电子阅览室的,在满足信息技术教育课开设的前提下,可以与计算机网络教室合用,但必须有专人管理、有管理制度、有供学生阅读的电子图书资源、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另外应有专门区域或场所,配置音像资料阅览所需要的视听设备。

4、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独立图书馆楼,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必须满足图书

馆的使用和环境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有条件的Ⅰ类高中(完中)按学科分类设置阅览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等,面积酌情另加,作为开展读书活动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还可设置馆长办公室、小型会议室或接待室、清洁室、卫生间、杂物储藏间等。

艺术特色学校还应有音乐影视欣赏厅、艺术作品展示厅等。

二、设备配置

1、有办公桌椅、咨询借阅服务台、文件柜、能满足全部藏书需要的书架、

橱、期刊架以及其它图书馆专用设备,图书用品设备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书架高度方便学生取书,阅览桌椅高矮适中,椅腿底部安装防噪声软垫。

阅览区应配备风扇或空调,逐步配备抽湿机。

有教师教学参考研究室的应配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

2、有消防、吸尘、防盗设备及防潮、防霉、防晒、防蛀等措施。

3、我省普通高中图书馆应尽快实现计算机管理,图书馆文献管理系统必须

具有采购、编目、典藏、流通、期刊管理、统计、检索等功能,能接受、输出文献编目标准CNMARC数据,能够实现联合编目,资源共享。

4、有条件的图书馆必须达到或按规划逐步达到以下要求:

(1)应配有五台以上管理用计算机(其中两台用于检索)。

必须使用专用服

务器,并配备不间断电源。

(2)阅览区应以天然采光为主,窗地面积比应不小于1/5,室内光线充足柔和,均匀、无眩光;

阅览桌上防止阳光直射,桌面平均照度200LX。

书库水平照度为30—50LX,东西向开窗时,应采取有效遮光措施;

光照亮度不足时,宜采用乳白色灯罩的白炽灯辅助照明(如采用荧光灯,应配紫外线过滤装置);

开架书库内设有阅览桌的,应设局部照明。

(3)电子阅览室宜设在楼房的中、上层,并安装空调,应具有良好的防雷设施,单独接地电阻≤1Ω,远离强电磁场辐射和强腐蚀性的物体,应有防病毒措施,应设火灾报警装置和灭火装置。

(4)书库温度不低于5℃,不高于30℃;

室内相对湿度为40%—65%。

(5)馆内通风良好,宜采用自然通风(如自然通风不够,应采用机械方式

定时通风)。

(6)应设室内给、排水系统,污水管应远离与书库相邻的内墙。

(7)馆区内应符合消防相关要求,具有消防给水系统。

书库、阅览区安全

出口不少于2个,应方便疏散。

(8)阅览区内可设饮水供应点。

三、文献保障

类别

数量

完全中学

高级中学

生均图书拥有量≥(册)

45

30

50

35

年生均新增图书≥(册/人)

1

0.7

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类≥(种)

400

300

500

报刊种类≥(种)

150

120

200

数字图书≥(册)

数字期刊、电子报刊(种)

按不低于纸质图书馆藏总量的15%配备,提倡网络资源共享。

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提倡网络资源共享。

按不低于纸质图书馆藏总量的20%配备,提倡网络资源共享。

数字期刊最多可记入报刊种类的20%,免费或开放获取的电子期刊不计入

藏书分类比例(参照)

第一部类

A

第二部类

B

第三部类

C-K

第四部类

N-X

第五部类

Z

2%

3%

58%

32%

5%

1、根据我省高中、完中图书馆图书配备现状,图书生均册数允许分段达标。

至2007年:

Ⅰ类完中校生均图书不少于35册,Ⅱ类完中校生均图书不少于28册;

Ⅰ类高中校生均图书不少于40册,Ⅱ类高中校生均图书不少于30册。

至2010年,应达到教育部提出的:

Ⅰ类完中校生均图书45册、Ⅱ类完中校生均图书30册、Ⅰ类高中校生均图书50册,Ⅱ类高中校生均图书35册的要求。

2、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办学特色及发展方向,做好馆藏规划,积极

构建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融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启迪性于一体的馆藏体系,并不断进行优化;

藏书结构参照藏书分类比配备,做到馆藏书刊种类齐全、重点突出、复本适量;

加强图书采购规范管理,严把质量关,优先采购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规定的中小学图书馆必备图书和推荐书目,严禁非法出版物流入学校图书馆;

藏书应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主,兼顾教师。

3、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的关系。

与新课程实验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参考书籍、学生课外读物、各科工具书、与学校办学特色和培养对象相适应的图书为重点藏书,应予以重点保证。

(2)师生分库的图书馆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比例在1:

4左右。

(3)品种与复本的关系。

要做到品种丰富、复本适量。

重点藏书3-5册,

一般藏书、工具书1-2册,平均复本数≤3。

(4)纸质文献与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关系。

在收藏纸质文献的基础上,逐步加强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注重质量,防止数字垃圾,加强版权意识,并对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

加强图书馆与校园网、城域网的结合,学校已接入所在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能查找并获取数字资源库(数字图书和数字期刊)的,可不必另行购置,提倡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

四、人员配备

1、根据学校的规模、馆舍结构与各功能室的设置在教职工编制总数内合理

核定工作人员数。

2、应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在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中自觉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

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热爱图书馆工作,主动服务,乐于奉献,勇于创新,身体健康。

3、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

力,并且熟悉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系,能根据初、高中教育教学特点开展图书馆工作。

4、馆长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达到图书、资料系列中级职称,熟悉馆内

各环节的工作,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其余人员应达到大专学历,全部人员均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上岗合格证书。

5、全馆人员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管理。

五、管理要求

1、学校对图书馆应有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有检查、有评价、有总结,有学校领导分管,有经费保证;

应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馆长享受教研组长待遇;

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调资晋级和评优评奖时,应与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等同看待,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

在职称评定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凡具有教师资格,且达到教师教学工作要求的,可选择参评教师系列职务,其余人员则参评图书、资料系列专业职务。

2、图书馆应有学期和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开展工作的有关资料。

3、建立健全学校图书馆各项管理制度:

(1)人员岗位责任制;

(2)图书馆业务工作细则;

(3)文献阅览和外借制度;

(4)文献丢失和损坏的赔偿制度;

(5)对文献的剔除和处理办法;

(6)统计与报表制度;

(7)微机使用管理规章制度;

(8)电子阅览室使用规则;

(9)每年制订配合新课程实施,服务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计划。

4、有总括和个别登录账(如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可取消)、注销登记帐册;

失图书及时注销,记入注销帐,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可按年度打印注销清单。

5、图书借阅实行全开架和半开架形式,计算机管理的图书馆必须全开架借

阅。

6、新书应及时加工完毕,报刊当日上架提供借阅;

报纸每月装订成册,对

年度核心期刊及时进行装订成册,并登记、分类、编目、流通。

7、图书、音像资料、电子读物应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进行分

类,并掌握适当分类级次,确定本馆分类法使用本,G63中等教育类下的教学参考书应分到相对应的各学科类目中,文学作品应分到五级以上;

期刊可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或《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期刊分类表》进行分类,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确定分类级次。

以国家标准《文献着录总则》为依据,图书按《中文普通图书着录规则》;

音像资料按《非书资料着录规则》、期刊按《连续出版物着录规则》进行着录。

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应以《新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进行着录。

图书馆应设书名目录、分类目录,有条件的可增设着者目录。

着录使用规范的简化字(实行计算机管理并能满足检索的,可取消卡片目录)。

8、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体系组织藏书;

图书排列整齐,书架大、

小架标齐全,标识清楚、科学、具体;

书标粘贴整齐划一,同一库室内颜色、形状、大小一致;

索书号清晰、工整,图书按索书号顺序排列。

9、图书馆应注意剔除工作,有计划地更新图书。

对仍具有使用价值的破旧

书刊要及时裱糊,延长使用寿命;

对内容过时或不健康、长期压架失去使用价值、破损严重无法修补、不符合本馆藏书范围、复本过多、套册不全的书刊和教材更换二次后的教学参考书、习题集的复本等予以剔除;

应每一年对流通书刊、每三年对书库全部藏书进行一次清点,对清点丢失和剔除的书刊,严格办理注销手续,保证帐、书相符。

10、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建立图书馆主页,使之成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揭示馆

藏信息资源的重要窗口,成为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和服务的重要媒介,成为图书馆展示自身形象的阵地,为读者提供便捷、即时的文献信息服务。

11、书架排列应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横排之间间距不小于0.75米,竖列

之间间距不小于1.2米,利于读者开架借阅。

梅雨季节要全天抽湿,假期要定期通风。

12、注意防火,馆区内严禁使用电炉、火炉。

13、创设整洁、和谐、优雅且符合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读书阅览环境,

做到室内外无尘、安静有序、色彩淡雅协调;

墙上有符合中学生特点的激励性读书名言、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有花草点缀;

集德育、智育、美育于图书馆环境之中,应具有人性化、高品位的文化底蕴。

六、文献利用

1、师生全部办理借书证,教师各室全天开放,学生借书阅览每周不少于5

天,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需求;

每天对学生开放有效时间:

I类馆不少于2小时,II类馆不少于1.5小时。

I类馆网上资源为师生全天候提供;

寒暑假应安排时间开馆。

月读者到馆率100%。

2、主动提供服务,方便读者,努力提高图书使用效益。

I类馆每学年生均

借书≥12册,II类馆每学年生均借书≥10册。

3、要做好各项业务统计,并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开

展服务。

(1)读者统计(教师、学生、班级、年级、年度新增学生读者)。

(2)藏书利用率:

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学期、学年),全部书刊资料被读者

利用的数量占全部馆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

(读者利用册数÷

馆藏书总册数)×

100%

读者借阅率:

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学期、学年),平均每个读者所借的书刊资

料数量。

(借阅总册数÷

借阅总人数)×

图书流通率:

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学期、学年),用于公开借阅的书刊被读者

借阅的数量所占的百分比。

(读者借阅总册数÷

读者到馆率:

是指在一定时间(月、学期、学年)到馆借阅书刊的读者人数

与本馆拥有读者人数之比。

(年读者到馆总人数÷

读者总数)×

(3)图书利用排行榜和个人借阅排行榜统计。

4、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推荐优秀读物,营造阅读氛围。

如编制新书目录和

简介,推荐书目;

按年级、按内容主题编制导读书目,引导学生读书;

进行书刊展览(时事宣传、图片展览、专题图书资料或重要文献陈列、展览)等;

设立读者园地,进行心得交流等。

5、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主题读书活动(如开设讲座,开展书评,征文、演讲、辩论等),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开展配合课改等专题服务和参考咨询工作;

主动及时地向学校领导、学科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管理人员宣传推荐教育教学参考书和各种活动资料。

6、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应做到:

(1)编制文摘或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采集整理教育教学信息,制作电子

剪报,定期发布,为教育教学服务。

(2)定期开设阅读辅导课(包括电子阅读指导),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3)有相对固定的学生管理员队伍,有培训计划,有管理、考勤制度。

(4)整合学校文化资源,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外校进行文献信息交流(图

书捐赠、试卷、本校资料等交流)。

七、教育教研

1、I类馆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包括网络资源检索),并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II类馆开设利用图书馆知识的讲座。

2、I类馆有专(兼)职的师资负责读者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及教

学评估。

3、建立读书兴趣小组。

4、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