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363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练习题.docx

古代汉语练习题

古代汉语模拟题1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汉字的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    、    、    、    、    等阶段。

2、许慎的《说文解字》给会意字下的定义是“     ,    ,   是也。

3、古国名“单于”,读音为     。

4、在“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句中,“城”的意思   。

5、训诂方法主要有   、    、    等。

6、“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一句中,“书”的语法特点是      。

7、在“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句中,“延”的意思是    。

8、“汤”在古代专指   ,这个意义在成语“赴汤蹈火”中还保存着。

9、在“太后之色少解”句中,“少”的词性是   ,意思     。

10、在“从左右,皆肘之”句中,“肘”的语法特点是     ,意思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四体二用”

2、异体字

3、偏义复词

4、破读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每小题1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行不义,必自毙。

2、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4、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5、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6、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7、姜氏欲之,焉辟害。

8、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9、故不能推车而及。

10、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四、分析下列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特点(每小题2分,共20分)

1、焉用亡郑以倍邻。

2、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3、驴不胜怒,蹄之。

4、孟尝君客我。

5、夫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6、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7、城陷而虏。

8、姜氏何厌之有

9、时充国七十余,上老之。

10、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

2、辨析下列句子中同义词的差别: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我见相如,必辱之。

3、举例说明训诂术语“谓”和“谓之”的区别。

4、举例说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六、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4分)

韩厥曰: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

‘无令与师陷入君地。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郑周父御佐车,宛为右,载齐候以免。

韩厥献丑父,郗献子将戮之。

呼曰: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郗子曰: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乃免之。

1、把上面短文中带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2)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3)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

(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找出短文中所有使动用法的句子。

(4分)

3、分析文中韩厥运用语言的技巧。

(2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2、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3、Chanyu;4、城墙;5、形训,声训,义训;6、名词用作状语;7、邀请;8、热水;9、副词,稍微(略微);10、名词用作动词,用胳膊肘撞;

二、名词解释

1、清代文字学家戴震认为“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字之体),“假借、转注”为用字法(字之用),简称“四体二用”。

2、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3、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关的语素组成的联合式合成词,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词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不表示词义。

这类词叫信偏义复词。

4、破读:

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和词性的一种方法。

三、解释带点的词:

1、倒下去,2、伤势重,3、返回,4、险要的地方(难走的路)5、全面(彻底)了解,6、愤激,7、避开(躲避),8、神色(脸色),9、追赶上,10、生孩子。

四、分析语法特点:

1、“亡”动词的使动用法,2、“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蹄”名词用作动词,4、“客”名词的意动用法,5、“廷”名词用作状语,6、判断句,7、被动句,8、宾语前置,9、“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0、“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五、简答题

1、古今字和假借字有交叉关系,但两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2、“耻”和“辱”用如动词时,在表示耻辱的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但语法功能不同,“耻”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受辱。

3、用“谓”被解释的词语放在它之前,用“谓之”被解释的词语放在其后。

4、若是主观上、认识上的问题是意动用法,若是一种客观结果或行动上的问题,并含有使令意义,是使动用法。

六、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略)2、

(1)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2)臣辱戎士。

(3)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3、(略)

古汉语模拟题2(2008-12-1821:

30:

31)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世界上的文字有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_字,一类是________文字,汉字属于________文字。

2、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解释,其中“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指的是________。

3、“城”的本义是________,在杜甫诗《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里,“城”用的是其________义。

4、古匈奴君主的称号“单于”应读作________。

5、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叫做________,也叫________。

6、古代的“五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句中,“袖”的语法特点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8、在“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句中,“如”的词性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9、在“故不能推车而及。

”句中,“及”的意思是________。

10、“顾”的本义是________,如《楚辞·离骚》:

“瞻前而顾后兮。

二、名词解释。

(每小题4分,共16分)

1、异体字

2、脱文

3、古今字

4、破读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2、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3、太后之色少解。

4、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5、射其右,毙于车中。

6、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7、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

8、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9、姜氏欲之,焉辟害。

10、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四、分析下列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特点。

(每小题2分,共20分)

1、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2、今京不度,非制也。

3、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4、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5、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6、友风而子雨。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8、不如早为之所。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何陋之有

五、简答题。

(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区别通假字和古今字

2、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哪些类型

3、举例说明训诂术语“谓”和“谓之”的区别。

4、举例说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六、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4分)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1、给上面一段短文加上标点(加在原文上),并译成现代汉语。

(7分)

2、找出短文中所有名词用作状语的句子。

(3分)

3、分析短文中“而”的用法。

(4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表意、表音、表意,2、形声,3、城墙、引申义,4、chanyu,

5、衍文、衍字,6、唇、舌、齿、牙、喉,7、名词用作动词、用袖子装,8、动词、到……去,9、追(赶)上,10、回头看。

二、名词解释:

1、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异体字。

2、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3、某“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其中有一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来记录,这样原先的“多义字”与后出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一对“古今字”。

4、破读:

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和词性的一种方法。

四、解释加点的词:

1、生孩子,2、愤激,3、稍微(略微)4、才(刚刚),5、倒下去,6、神色(脸色),7、果真(如果真的),8、全面(彻底)了解,9、躲避(避开),10、研究(考虑、谋划)。

五、分析语法:

1、“儿”名词用作状语,2、“度”名词用作动词(判断句),3、“正”“笃”“睦”“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4、“朝”动词的使动用法,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6、“友”“子”名词的意动用法,7、“王”名词的使动用法,8、双宾语,9、被动句,10、宾语前置。

六、简答题:

1、“通假字”只要读音相同或相近就拿来借用,是“共时”的,且形体上无任何关系,而“古今字”是“历时”的,且形体有一定的联系。

2、

(1)表示比喻,

(2)表示对人的态度,(3)表示工具或依据,(4)表示处所。

3、用“谓”被解释的词语放在它之前,用“谓之”被解释的词语放在其后。

4、若是主观上、认识上的问题是意动用法,若是一种客观结果或行动上的问题,并含有使令意义,是使动用法。

七、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略)

 

古汉语模拟题3(2008-12-1821:

32:

58)

一、填空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解释,其中给形声字下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也。

2、在“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句中,“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古匈奴君主的称号“单于”应读作____________。

4、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叫做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__。

5、古代的“五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句中,“袖”的语法特点是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7、在“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句中,“如”的词性是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8、在“故不能推车而及。

”句中,“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9、“顾”的本义是____________,如《楚辞·离骚》:

“瞻前而顾后兮。

10、在“从左右,皆肘之”句中,“肘”的语法特点是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2分。

1、古今字

2、四体二用

3、偏义复词

4、脱文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10分。

1、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2、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3、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4、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5、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四、分析下列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特点。

(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2、吾闻而药之也。

3、制,岩邑也。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其后秦稍蚕食魏。

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7、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8、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9、齐女乃以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10、失期,法皆斩。

五、简答题。

(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区别假借字和通假字。

2、举例说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3、辨析下列句子中的同义词: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君子不忧不惧。

4、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哪些类型

六、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8分)

韩厥曰: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

‘无令与师陷入君地。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郑周父御佐车,宛为右,载齐候以免。

韩厥献丑父,郗献子将戮之。

呼曰: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郗子曰: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乃免之。

1、把上面短文中带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找出短文中所有使动用法的句子。

(4分)

3、分析文中韩厥运用语言的技巧。

(2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

2、城墙,3、chányú,4、衍文、衍字,5、唇、舌、齿、牙、喉,5、名词用作动词、用袖子装,7、动词、到……去,8、追(赶)上,9、回头看。

10、名词用作动词,用胳膊肘撞。

二、名词解释:

1、某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多义字”与后出的“另一个”便组成一对古今字。

2、清代文字学家戴震认为“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字之体),“假借、转注”为用字法(字之用),简称“四体二用”。

3、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关的语素组成的联合式合成词,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词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不表示词义。

这类词叫偏义复词。

4、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三、翻译句子(略)

四、分析语法:

1、双宾语,2、“药”名词的意动用法,3、判断句,4、宾语前置,5、“蚕”名词用作状语,6、“甘”“美”“安”“乐”形容词意动用法,7、“南”“东”方位名词使动用法,8、“尊”形容词使动用法,9、“醉”动词使动用法,10、“袖”名词用作动词。

五、简答题:

1、“六书”中的假借字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是有本字的同音或音近的假借,本字与借字同时存在。

2、若是主观上、认识上的问题是意动用法,若是一种客观结果或行动上的问题,并含有使令意义,是使动用法。

3、“畏”“惧”在“怕”“害怕”意义上,构成了一对同义词,但它们的使用范围条件有所不同,“畏”字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字多用作不及物动词,“惧”字用作及物动词往往是使动用法。

4、

(1)表示比喻,

(2)表示对人的态度,(3)表示工具或依据,(4)表示处所。

六、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略)

2、

(1)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2)臣辱戎士。

(3)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3、(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