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4200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docx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

【课外阅读】论项羽的英雄气概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古今以来,往往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一定的历史人物,去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

英雄人物可以说是历史前进的开路先锋。

所以,自古世界各国各族都是英雄辈出,备受人们推崇。

崇敬英雄是人类共有的风尚。

在我国远古就有许多为改善人们生存条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英勇斗争的神话人物,如盘古、女娲、后羿、夸父、神农、愚公等。

他们的英雄气概一直是鼓舞人们为改造生存环境、推动社会进步而斗争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更是英雄辈出,他们的英雄事迹简直可以说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轨迹,他们的英雄气概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脉络。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就是在这众多英雄中声威尤为显赫的人物。

二千多年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项羽“力能扛鼎”、“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英勇悲壮的故事,人们为之赞颂、惊叹、悲痛、哀伤,连以在《声声慢》中吟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这样缠绵凄凉词句著名的宋代柔弱女词人李清照,也竟在《夏日绝句》中为之慷慨高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可见项羽的英雄气概感人之深。

可是长期以来如何看待项羽的英雄气概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如何评价项羽、如何审视项羽的英雄气概?

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谈不完的热门话题。

本文也想就项羽的英雄气概发些管见,敬请指正。

众所周知,首先为项羽立传的是有“良史之材”的司马迁。

他虽然在《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的结尾中对项羽作了极为尖锐而又极其中肯的批评: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但司马迁并不因此否定项羽的巨大历史功绩,而是给以极高的评价。

夫秦失其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司马迁受时代的局限,不知为什么一个起自民间、毫无权势的项羽,三年内竟能率诸侯“灭秦”,成为一位“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霸王”。

因而他只能按当时的常理归之于项羽本不是一个凡人。

所以他在太史公曰起首就说:

吾闻之周生〔《正义》孔文祥云:

“周生汉时儒者,姓周也。

”按:

太史公云“吾闻之周生”,则是汉人,与太史公耳目相接明矣。

〕曰“舜目重瞳子”,〔《尸子》曰:

“舜两眸子,是谓重瞳。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

司马迁因传闻项羽与舜同是“同瞳子”,就怀疑项羽为舜的后裔,亦就是说项羽身上延续着上古圣贤君主的血脉。

司马迁还不可能有现代遗传基因学的知识,只是因同是“重瞳子”而简单类比。

但何为“重瞳子”?

“两眸子、重瞳”,是什么生理现象?

长期以来未见有何解释。

本人一直怀疑项羽视力有障碍。

近几年收看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见到有一种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白内障”,顿觉豁然开朗,所谓“重瞳子”可能就是患有先天性眼疾白内障。

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得知,“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眼病。

出生后第一年发生的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称为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可以是家族性的或是散发的;可以单眼或者双眼发病;可以伴发其它眼部异常。

先天性白内障在早期即可以发生剥夺性弱视。

”“严重的白内障可以导致失明。

”“有一种前极白内障:

在胚胎时期晶体泡从外胚叶完全脱离所至,双眼晶体混浊对称,位于晶体前囊的正中,成一圆点状,有时稍突出于前房呈金字塔形,一般范围较小。

不影响视力。

另有一种后极白内障:

其混浊位于晶体后囊正中,此种白内障虽然多为静止性,但因接近眼球光学中心,故对视力影响。

”这两种先天性白内障都是在晶体正中产生浑浊,成圆点状。

这样就似乎产生两个重叠的瞳孔,故称为“重瞳子”。

这些眼病知识,有助于我们对一些记载的理解。

《史记•五帝本纪》:

虞舜者,名曰重华〔《正义》孔安国云“目重瞳子,故曰重华。

”〕,重华父曰瞽叟〔《正义》孔安国云“无目曰瞽。

”〕。

舜拟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但不见其有视力障碍的记载,则他可能属于前极白内障。

可是其父可能是因白内障双目失明,舜的白内障是家族性的。

项羽拟似先天性白内障,是否为家族性,因史籍缺载,无从稽考。

但其视力有障碍则确有其事,可能属于后极白内障。

《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叔父)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以往人们仅从文字表面说明项羽自幼胸怀大志,进而批评其不愿在学习上下苦功夫,以至对兵法只是一知半解,成为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然,他是因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视力有障碍,读书认字、用短兵器剑刺杀,较费劲,故找借口,不愿多学。

所以“不足学”,应为不愿多学。

他若不学书,怎能学兵法;不学剑,何以要佩剑,最后会“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他深知兵法之重要,很喜欢学,但看书很困难,所以不肯“竟读”(应作没有深读、反复读讲)。

虽然如此,但他的天赋高,已能领略兵法的要旨,并应用于实战中,以不断取得胜利。

表现项羽熟知兵法的范例是“钜鹿之战”和“彭城之战”。

钜鹿之战之前他反对宋义“我承其敝,……不如先斗秦赵”的错误决策,而提出:

“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并果断地杀了宋义,统帅大军。

这不仅是项羽英雄气概的高度表现,更是他对军事态势的正确判断和果断精神的表现。

这是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战所以取胜的首要关键。

接着司马迁对钜鹿之战进行了有声有色地描述: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破釜沉舟”,不仅是项羽英雄气概的充分表现,而且亦充分表明项羽熟知兵法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后来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背水阵大破赵军,有异曲同工之妙。

彭城之战是楚汉战争中第一场大决战。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刘邦乘项羽在齐地镇压反叛时,率五诸侯兵五六十万人,攻占徐州,置酒高会,得意忘形。

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今江苏沛县北)。

……乃西从萧(今安徽萧县),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

汉卒皆走南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

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围汉王三帀。

于是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正是项羽由西向东,于临晨对刘邦发动突然袭击,遂使刘邦溃不成军,其本人虽侥幸逃脱,但父亲、老婆却被俘成为项羽的人质。

可见项羽指挥战争的高超艺术。

表现项羽视力有障碍的典型事例是《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今河南荥阳北)之间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

汉王数项羽曰……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匈,及扪足曰:

“虏中吾指!

”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母令楚胜于汉。

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这与春秋时齐国公子小白乘车归国途中,遭管仲伏击射中带钩而佯死相似,说明刘邦极为机智。

但小白是在奔驰的车中,所以容易蒙骗过人。

刘邦、项羽是在对话时,应是能清楚地看见箭的射落点,居然蒙混过关,说明项羽的视力确实很成问题,(项羽已认同,旁人即使清楚,也不敢多说)刘邦逃过这一劫难,全亏项羽患有眼疾。

项羽由于视力障碍,引起其外貌、心理、行为上产生相应的变化。

《史记•高祖本纪》: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弗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在拜相后与刘邦对话时亦曾说:

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贤属将。

这些既说明项羽气势盖人,又是批评其长相凶狠,脾气暴躁,让人生畏,进而不能用贤人。

其实这与其视力模糊有关,正因为看不清所以才会将眼睛瞪得大大的,并大声叫唤,嗓子嘶哑,脾气暴躁。

故而我们不能将项羽的粗暴完全归之于出身旧贵族(同属旧贵族出身的张良则很文雅)。

既然项羽能成为近古以来未尝有的霸王,并非因是舜的后裔的关系,那从根本上说就是时势造就了项羽这个英雄人物。

也就是太史公曰:

“夫秦失其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秦始皇结束分裂,建立起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一代新制度,因而是我国古代一位屈指可数的杰出的英雄人物。

但在其统治后期,日益独裁、残暴,继承人秦二世更是荒淫凶残,社会迅速分崩离析,秦朝统治已无法维持,历史到了必须改朝换代的关键时期。

陈胜、项羽、刘邦就是这关键时期三个阶段的三位代表人物。

《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之久,曰:

“苟富贵,无相忘。

”庸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作为“庸者”,面对强盛的秦帝国能心存鸿鹄之志,为人非同一般。

但他的鸿鹄之志只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富贵,改善社会地位,局限性很大。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今属江苏丰县)人也,姓刘氏。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上亭长,……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家境比较好,又是秦朝的小官吏,面对威武的秦始皇帝他心向神往,油然产生要当皇帝的念头。

他的太息与陈胜相比,有天壤之别。

《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者,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今江苏苏州)。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今浙江绍兴),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与陈胜、刘邦虽同是出自民间,但他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三人中只有他有明确的生年,可见其家庭状况大大优越于陈、刘二人。

而且他与秦有着国仇家恨,自幼其叔父项梁就着力培养他武艺,一心为复国雪耻而准备。

所以,他见到如日中天的秦始皇,就轻蔑地直呼“彼可取而代也”。

这比刘邦太息“大丈夫当如此也”,更要高出一筹。

前者只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叹息;后者则是喊出了必得的决心。

但刘邦是想成为秦始皇式的人物,这对其选择政治方向并最后取得胜利有着密切关联。

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陈胜、刘邦、项羽这三个人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正如太史公曰,在秦帝国的灭亡过程中,陈胜起了首先发难、使豪杰蜂起、秦的统治开始土崩瓦解的作用。

但陈胜称王后,没有能力将豪杰们联合起来,并未完成消灭秦王朝的任务,就牺牲了。

随陈胜蜂起的豪杰中,以刘邦、项羽最为突出。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纵所送徒。

曰: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

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今河南永城、安徽砀山一带)。

……沛中弟子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陈胜等起靳(今安徽宿县),……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汉书•高帝纪》载于九月)。

……乃令樊哙召刘季。

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沛令后悔,……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乃立季为沛公。

刘邦暗中积聚反秦力量早于陈胜,而且是最早起来响应陈胜的武装力量之一。

但刘邦起兵后,仅有“沛子弟二三千人”,发展并不顺利,后来投奔项梁、项羽,才得以壮大起来。

《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

“……吾欲发兵,……”……梁召籍入。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服,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项梁在吴中起事,虽为其一手策划,但能使人慑服,则完全靠项羽的英雄气概。

次年二月,正在攻打广陵的召平,得知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情况紧急。

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项梁渡江后,又渡淮北上,力量迅速壮大。

《汉书•高帝纪》:

三月,(沛公)攻下邑(今安徽砀山县东),拔之。

还击丰,不下。

四月,项梁击杀景驹(秦嘉擅立的楚王)、秦嘉,止薛,沛公往见之。

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

沛公还,引兵攻丰,拔之。

五月,项梁得知陈胜确已死亡,就召集刘邦等各路将领会薛计事,在范增的建议下,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正式抛弃了农民军的旗号,秦末农民战争开始转化为六国旧贵族灭秦战争。

随后刘邦与项梁、尤其是与项羽一起作战,连获大胜。

《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今山东范县),屠之。

西破秦军濮阳东(今河南濮阳南),秦兵收入濮阳。

沛公、项羽乃攻定陶(今山东定陶)。

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今河南杞县),大破秦军,斩李由(三川守,李斯之子)

后来刘邦与项羽“约为兄弟”,可能就是在这时期的联合作战中,结下的兄弟情谊。

也可能项羽正是由于念及这兄弟情谊,在彭城大败刘邦后,未能乘胜亲率大军全力追歼刘邦,坐失消灭刘邦的大好良机。

所以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告诫人们: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说明作为盖世英雄的项羽是极重个人情谊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在拜相后与刘邦对话亦曾说: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羽舍不得及时封赏有功者,是其失去人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他平时关爱人还是应加以肯定的,因为只有你能去关爱别人,别人才会拥戴你。

正因项羽极为关爱身边的人,所以他那八千江东子弟兵才会舍身相随,最后全部牺牲,无一人能生还江东。

项羽的英雄气概中能含有浓厚的人情味,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项羽关爱士卒,还表现在钜鹿之战之前,他对宋义不顾“天寒大雨,士卒冻饥”,而“饮酒高会”的举动,严加斥责,将其斩首,赢得将士们的拥护,才会有钜鹿之战的胜利。

项梁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因骄傲麻痹而被秦将章邯偷袭身亡。

反秦斗争一度处于低谷,刘邦、项羽将楚怀王心自盱眙迁都彭城,项羽驻守彭城西,刘邦驻守砀。

章邯以为楚地兵已不足令人担忧,就北上进击赵军,包围赵王歇、将陈余、相张耳于钜鹿城。

《史记•高祖本纪》:

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

令沛公西略地入关。

与诸将约,先人定关中者王之。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

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怀王诸老将皆曰:

“项羽为人僄悍猾贼。

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其实屠城是传统习俗,刘邦也就曾与项羽一起屠城)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当时面对强大的秦军,楚王诸将都萎缩不前,唯有项羽为复仇心切,愿奋勇当先。

加以诸老将的“扬刘抑项”,使项羽向北走上与秦军主力决战之路。

而正是项羽以其英雄气概与秦军苦战,吸引和摧毁了秦军主力,才使刘邦能顺利地攻入关中。

所以,太史公曰,陈涉首难后,在蜂起的豪杰中最终率领诸侯“灭秦”的是项羽。

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庆子冠军宋义)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

作《项羽本纪》第七。

可见司马迁是充分肯定项羽代秦而立的历史地位的。

但司马迁亦批评了项羽灭秦后所犯的历史性错误。

因而《太史公自序》接着说: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蜀;诛籍帝业,天下惟宁,改制易俗。

作《高祖本纪》第八。

是刘邦最后重建了统一帝国——西汉。

人们往往将刘邦与项羽相比较,“扬刘抑项”或“扬项抑刘”的都有。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

将刘邦与项羽作比较研究,应该有助于我们对他们的认识,而不是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

他们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都是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任务的英雄人物:

项羽以他的英雄气概完成了消灭秦军主力,使秦朝归于灭亡的历史任务;刘邦以他的政治谋略完成了重建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历史任务。

当然,亦都留有可让后人说三道四的缺点、遗憾。

人们常说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其实他在反秦战争中是个最大的胜利者,而是在楚汉战争中则是个最终失败者。

项羽在最终失败时虽曾流露出英雄气短,但还是以英雄气概壮烈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此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作了着力描写: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耐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云: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后人据此演绎出“霸王别姬”的故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的《垓下诗》既显示其为盖世英雄的形象,却更多的是流露出英雄末路的自叹。

但随后项羽又以非凡的英雄气概作了最后的拼搏,并壮烈牺牲。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

“何如?

”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这里将项羽个人的英勇善战描述得淋漓尽致,正是无人可及。

可是这场局部战斗的胜利,却无法挽回战争全局的失败。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

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王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为亭长曰:

“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者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结局,亦是让人读后为之扼腕叹息。

如李清照《夏日绝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唐代诗人杜牧则在《题乌江亭》诗中说: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可未必。

因为当时重建统一帝国的大局已定,而且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让他一个人回去,这不符合他的个性,是不会这样做的。

他若是回去,结局再败了的话,后面就没有这么多人再来思念他了。

该结束生命时就立即结束,这也更显出项羽的英雄本色。

刘邦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他临死前也不止一次流露英雄气短,无可奈何的心态。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镇压黥布后回军途中,路过沛县,与故人酣酒作乐,高歌《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第一、二句充分显示其英雄气概和帝王威风,而第三句却表露其内心深沉的忧虑和不安,所以他“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之后《史记•留侯世家》所载的《鸿鹄歌》则是直呼无可奈何了: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缯缴,尚安所施!

他已无能更换太子,以庇护爱姬戚夫人。

戚夫人虽“嘘唏流涕”,他竟不顾而去。

不过这亦显示出刘邦能勇于承认现实,以大局为重的卓越的政治家襟怀。

刘邦卓越的政治家襟怀还表现在他对待项羽后事的安排上。

《史记•项羽本纪》:

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今山东东阿南)。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乃封项伯为射阳侯。

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刘邦对项羽的悲壮下场自会不胜感慨,并念及昔日袍泽之谊,兄弟之情,为之发哀、哭泣,完全合乎情理,不可简单斥之为假慈悲。

但刘邦还是有其政治用意的,这是在用眼泪和厚待项氏以化解与项氏势力的积怨,使刚建立起来的西汉政权不必为镇压“西楚”残余势力的反抗而奔忙,对西汉前期维护政治上的安定,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项羽在逐鹿中原中虽然最终是个失败者,可是人们并未以成败论英雄,千百年来一直在怀念他、歌颂他,当然这主要是由项羽力拔山兮的英雄气概、消灭秦军主力的历史功绩和乌江自刎的悲壮结局所决定。

但项羽的英雄形象所以能流传下来,首先还应归功于刘邦。

是刘邦作为杰出政治家的豁达大度,在胜利后没有把原来的政敌骂得一无是处,反而妥善处理项羽的后事,吸收项氏亲属成为新统治集团的成员。

这些表明刘邦对项羽的英雄气概、历史功绩是敬仰的,对项羽的悲壮结局是同情的,对项羽的遗属是尊重的。

就是在这种宽松的政治氛围下,项羽的事迹才能得以流传,司马迁才能以他生花的妙笔写成《史记•项羽本纪》。

而凡是读过《史记•项羽本纪》的,则无不为之感染,使一个叱咤风云的楚霸王项羽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