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4311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

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

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

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

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

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

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

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

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

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人人心,从而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

B.由于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

别相对贫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3分)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艰难维持生计。

C.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D.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而自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分)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述贫困时角度上的不同点,并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第七个坑

罗烽

九月十八日的后两天。

是九月二十日了。

古老嚣扰的沈阳城,仿佛是猎人手中的受创的肥凫,闭起眼睛,压制着战果,忍受它的创痛。

它是异乎寻常的安静着……

这一切,只会使饥饿的皮鞋匠耿大骇怕和恶心,在跑了三个亲戚的住所没有回响后,他打算到一条小胡同里找他的舅舅,再做一次最后的讨借。

如果,这次仍然失望,他决定什么地方也不去了,回家去,喝几瓢凉水,躺下去,维持呼吸,能到什么时候就算什么时候。

皮鞋匠耿大再一拐弯就进一条小胡同里去。

当他走到二三十步,再想抽身向回转,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刺刀带着逼人的寒光,从眼前晃过去,他几乎喊叫出来。

随后他就十分严紧地阖拢两眼,握紧了拳,扣住牙齿,等待死刑的处决。

“这边的来!

皮鞋匠耿大的身子,好像被这震吼从悬崖上打落深谷里去。

紧接着震吼又响了:

“猪啊!

……你不死!

耿大回过身来,那个兵早就把枪夹在左臂里,右手从地上拾起一把锋利的军用锹。

这一次,他才注意到,在墙下,挖好了一个二尺口径的、三尺来深的坑。

那个兵右手的铁锹向坑的左近的地上一插,说:

“你……这边再一个!

皮鞋匠耿大从那个兵的手里把铁锹接过来,他运着力气开始向下挖,这锋利的军用锹很使他得心应手,他暗暗地赞美着:

“多么锋利的小锹呵!

”同时,他又暗暗地猜测着:

“不是干那个用吗?

……是壕……呃,我的天爷,我情愿这样,一直挖到天黑。

这个坑,很快就挖成功了,深度和口径好像皮鞋匠耿大事先测量过似的,简直和前一个完全相仿。

坑的周围,锹印整齐地排列下去,而且异常光滑。

走过来一个,他是被骚乱隔在外边的排字工人。

那一个兵的眼睛,渐渐在粗黑的眉毛下扩大,已经擒住排字工人的背影。

突然他哗啦一下子扳开了枪机,同时,大吼一声,这声音如同独霸深山目空一切的猛虎咆哮:

“站下!

皮鞋匠耿大不了解那个兵的用意,但,当那个兵用刺刀逼住排字工人,大头冲下插进第一个坑里的时候,皮鞋匠耿大就什么都明白了。

铁锹在他手里打起抖来。

轻巧的军用锹,现在在皮鞋匠耿大的手里变得非常笨重。

那个兵一边用他挂钉的皮鞋,顿踩着填在坑里的新土,一边命令着皮鞋匠耿大:

“你呀……那边再一个!

皮鞋匠耿大,就在那边挖完了第三个。

他迟缓而且拙劣地挖完了第四个。

他默默地祷告着:

“中国人一个也别来啦,这里是一条死路!

可是,尽管他祷告着,一千遍,一万遍祷告着,一条路,总是要有人走的。

现在就有人走过来了:

一对年青的夫妇,女人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男孩子。

“同胞啊!

……你救一救这孩子吧!

在皮鞋匠耿大的耳朵里,留着那男人临死前的呼声。

“同胞呵!

这呼声,永久留在皮鞋匠耿大的耳朵里并像一把锥子锥着他的心,他的心!

疚痛着……他的眼窝里涌浮着绞着心血的泪水。

那个兵把那可怜的孩尸,提起两条腿从坑里提起来,然后,和埋大人一样,倒竖着,用脚侧扫进坑外的新土,孩子的小腿倒竖在爹妈的大腿当间,距离十分适中。

那情景,引起那个兵大大的发笑。

“哈,哈,哈……你的那边的,再一个呀。

于是,皮鞋匠耿大慌乱地拾起铁锹,更迟缓,而且更拙劣地挖完了第六个坑。

日色朦胧下来,黯淡和死寂笼罩了这座古城。

零星的枪声,大批的犬吠,开始复活了。

“那边的,再一个!

“挖呵!

挖呵!

……”

他继续跟那块岩石拼命,每一锹,每一寸,都耗尽他最后一点力气,他的胸口,好像有一个熊熊的火把烘烤。

除此而外,他失去其他的感觉。

第七个坑,一寸,一寸地加深起来。

夜,渐渐地昏暗下去……

“太君哪!

饶命啊!

我是好人,我是看我外甥去呀!

”耿大被这最后一声唤醒了。

那呛哑的喉音分明是他的舅舅。

于是他停下工作,伸直了腰,用他失神的眼睛通过浓厚的黄昏。

一股血如同冷箭,从舅舅的胸膛喷射出来,随着一声痛吼就向后颓倒了。

皮鞋匠耿大忍泣吞声地活埋了自己的舅舅。

他把坑旁的土,轻松地推到坑里边去,他是怀着一种万一的希望的。

很快地又走过来一个。

第六个坑,比埋一条死狗还省劲。

皮鞋匠耿大感激那个人——那一个吗啡鬼。

等了好久,“再一个”的命令没有再来。

他想,该到他解放的时候了。

同时,他期待着,再来一个像吗啡鬼那类的人,结束第七个坑。

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见个人影儿。

他更切盼地期待着……

“欧喂!

你的……”

刺刀从他面前晃过去,于是,他不敢怠慢地抖擞一下精神,准备去挖下一个坑。

“猪!

你的这边来,坑里边去!

这话,好像一个不及掩耳的霹雳。

皮鞋匠耿大发了一会怔,他就运足全身所有的力量,抡起那锋利轻快的军用锹,突然向那个兵的头部劈下去。

枪,人,同时跌落在地上。

于是,第七个坑被那个兵占有了!

他从第五个坑里,拉着腿,扯出他舅舅的上半身,平放在坑边,他摸索着脸,他摸索着胸口,最后他又抱起肩膀来上下摇了摇:

“舅舅!

“完了,全都完了。

”皮鞋匠耿大癫狂地自语着。

之后他回到第七个坑的旁边,切着牙齿用刺刀向那个兵的腹部乱戳了十几下,于是扛起枪来走了。

然而,他没有决定到什么地方去。

黑暗,死寂,完全笼罩了这座古城。

枪声,犬吠,逐渐加厚起来了。

(初刊于1936年9月10日《光明》第1卷第7号,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讨借不到东西耿大决定哪里也不去,表明大屠杀之后,他已经有了与死亡对抗的勇气。

B.“你救一救这孩子吧!

”的呼声没有加剧耿大心灵的挣扎与不安,因为他后来继续在挖坑。

C.埋葬“吗啡鬼”比埋狗还容易,说明这样饱受毒品侵害的生命是不值得被尊重的。

D.耿大并没有立即沦为“坑中之物”,日本兵正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耿大因此获得了“死缓”的待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三段交代了时代背景,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B.本文语言简练而朴实,笔触冷静而细腻,高度凝缩而带点象征性地描写了中国人面对绝境时生与死的选择。

C.作者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延迟”式的故事运行特点增强了作品的内涵。

D.小说凄惨而悲壮,凝重而又充满热望,充分表现矛盾,是能够体现作家忧患意识的现实主义作品。

8.“挖坑”是小说的主要情节,耿大在挖坑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请探究小说最后两段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

“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

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乃听之。

富弼以格青苗①解相,安石谓不足以阻奸,至比之于鲧。

唐埛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

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致华岳山崩。

安石曰:

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

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

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

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

悉排斥不遗力。

(节选自《宋史·

王安石传》有删改)

(二)

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

诏学士议,光与王珪、王安石同见,光曰:

“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

”安石曰:

“常衮辞堂馔②,时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光曰:

“善理财者,不过箕敛尔。

“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

”争议不已。

帝曰:

“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疏其利害。

迩英殿进读,讲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

“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

”对曰:

“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

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

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

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帝欲用光,访之安石。

“光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

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青苗:

青苗即青苗法,下文中的“市易”也即“市易法”,都是王安石的变法措施。

②堂馔:

唐宋时政事堂准备的公用膳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B.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C.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D.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仕,官员年老辞官退休,一般退休的年龄为七十岁,如有病患则可提前退休。

B.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时君主常常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华岳指西岳华山,五岳之一,与东岳泰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合称五岳。

D.南郊,封建社会郊祀的一种,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因为阻挠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职务,王安石说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和办事不力的人作比。

B.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他请求致仕,王安石却不挽留;

富弼、韩琦是王安石曾追随过的人,为了变法王安石也加以排斥。

C.王安石认为司马光的才能不足以危害政治,只是一旦让其身处高位,那么对变法持不同意见的人会依附他。

D.王安石与司马光因变法立场不同,两人为此争议不休,神宗说同意司马光的意见,但不会给予司马光答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唐埛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

(2)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

14.王安石与司马光就变法产生严重分歧,司马光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概述。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②巧伺游人影,飓母③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因谗言遭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

②射工:

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

③飓母:

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所写风物紧扣岭南特色,再加上具有传说色彩的独特意象,凸显出行程之奇特险峻。

B.颔联写雨过天晴山腰大象出没,阳光照射潭水,蛟涎浮现,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C.颈联写江边的射工狡诈地窥探并等待时机向游人释放凶险,阴沉的云气预示着飓风的来临,具有象征意味。

D.“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蕴含了诗人被贬岭南的复杂心情。

16.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危。

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到: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2)运用贴切的比喻是《氓》这首诗的特点之一,比如“,”以江水有岸、池沼有边来比喻凡事都有一定的限制。

(3)作为自然现象的雨,一旦进入诗歌领域,便具有思想启迪意义,请写出两句雨给大地带来生机给人带来希望和欢乐的古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艺必出于至性深情,没有至性深情的人若要出作品,就只有。

满腔尘劳俗虑,偏学陶谢恣情山水,冒充风雅;

过着小资产阶级的生活,行径近于市侩土绅,却诅咒社会黑暗,谈一点主义,喊几声口号,像一个革命家。

如此等类,数不胜数,,人不像人。

此外有些人自以为有的情感,它无论怎么样浅薄俗滥,都被和盘托出,尽量加以渲染夸张。

人非木石,谁对于人事物态的变化没有一点小感触?

……喝了几杯老酒,心血来潮,仿佛盖世英雄,倘若有一两位“知己”,披肝沥胆,于是感激图报的“”就涌上来了。

从事文学者如果入手就养成这样的低级趣味,愈向前走就离文学的坦途大道愈远。

而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唯一的办法是,玩味出第一流文艺作品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来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

优劣都由比较得来,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

一切趣味,大抵如此。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装腔作势居然沐猴而冠义气

B.装聋作哑居然衣冠禽兽意气

C.装腔作势自然衣冠禽兽义气

D.装聋作哑自然沐猴而冠意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外有些人自以为有的情感,它无论怎么样浅薄俗滥,都被和盘托出,尽量加以渲染夸张。

B.此外有些人自以为有的是情感,无论它怎么样浅薄俗滥,都把它和盘托出,尽量加以渲染夸张。

C.此外有些人自以为有的是情感,它无论怎么样浅薄俗滥,都把它和盘托出,尽量加以渲染夸张。

D.此外有些人自以为有的情感,无论它怎么样浅薄俗滥,都被和盘托出,尽量加以渲染夸张。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片段一和片段二,完成21-22题。

片段一人类的行为正在改变着地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一种趋势,科学家和环境保护组织不断发出警告:

如果我们不立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那么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不能继续生存下去。

“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二是碳抵消。

与之相关的概念“碳中和”的提出为人类解决气候变暖这一难题提供了方向。

片段二

21.由片段一可以推出的结论为(3分)

A.如果人类要保护环境以在地球上继续生存,就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行动。

B.如果人类不能继续生存在地球上,必定是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

C.只要我们立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就能阻止气候变暖,人类就能在地球上继续生存。

D.要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身,就必须防止气候变暖。

22.结合片段一和片段二,简要解释“碳中和”这一概念。

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回顾2021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内卷、倦怠、躺平的现象。

有学者认为:

“我们是一个‘追赶超’型的国家。

中国人都是很勤奋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也是勤奋工作的结果。

我们完全赞成和鼓励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同时,我们反对常态化的过度劳累。

逃离倦怠,远离喧嚣,保持身心健康,追求个体生活的质量,需要关注四个关键词:

适度、降噪、停顿和滋养。

外在的世界即便再嘈杂,我们还是应该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清爽明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以上述关键词中任意两个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组织的“逃离倦怠呼唤健康”主题演讲活动。

要求:

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解析:

贫困文化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2.C解析:

A“消解”说法有误,B文中没有比较两者的难度,D原文说:

“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