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451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docx

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

2013年秋四(3)班数学领袖素质教案

贺德玉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数学学习小组的成立及评价细则。

教学目标:

建立适合班级特点的学习小组及评价细则,用小组合作学习推动“三模小组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让学生明白小组任务及评价方式,形成自觉地行为。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题:

讲小蚂蚁搬家的故事,引出合作力量大。

使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二、老师说明小组划分的标准:

四人一小组,组内男女生人数基本相等;优点互补;师徒搭配——同排两人为师徒,前后两排为一小组,互帮互助。

三、在自愿的前提下,组成小组,推举小组长。

老师适当调配,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四、学习领会小组评价细则,师生共同完善。

(一)基本分:

1、自学:

安静独立,不打扰别人;自学完成后,整理好已懂与不懂的问题,做好交流准备。

2、合作:

轻声交流、不影响他人学习;徒弟先说,其他人认真倾听,意见相同不用再说,要相互补充,解决徒弟的疑难问题。

小组学习的疑问及时请教老师或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提出,直到弄清为止。

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不等不靠、齐心协力、省时高效。

3、交流:

每个小组在组内交流后,都要确立一名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其他成员积极补充。

交流时大方得体,阳光自信,声音洪亮,清楚流利,板书美观。

4、常规:

组内每个成员课前备齐学习用具、坐姿端正、歌声响亮;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车前扭后、不摸东摸西、快速高效;作业按时有质量。

达到以上标准的本月小组考核为满分100分。

(二)以下为奖励分:

1、徒弟进步大,表现好、成绩有提高奖1分。

2、作业一次100分奖1分,一次“好、很好、特好”等再奖1分,累计计算。

出现一次“质量差”、不按时交作业的各扣小组1分。

3、每单元考试达到班级均分的小组奖1分,超过均分几分再奖几分。

(说明:

王绵巧、钟晓毓、杨文翰、陈昌悦、张化炜、张楠楠到达80分,徐升峰、李炳荣达到70分,陈娇60分、宦李鹏40分就可为小组奖1分,超过几分再奖几分)。

4、小组内徒弟主动当小老师大胆发言,上前讲解奖1分。

5、评上优秀师傅的奖1分。

 

第二节

教学内容:

领袖儿童内涵再学习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领袖儿童的内涵及要求,明确目标和差距。

教学重点:

了解、理解领袖儿童的内涵,明确奋斗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学生再学习领袖儿童的内涵。

“自主型领袖”就是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主动型领袖”指学生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学习热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想学,我要学,我愿学”。

“学习型领袖”是指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欲望,能主动发现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

“发展型领袖”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永不满足。

“四型领袖”虽然各有不同的特质,但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为没有自主主动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欲望,更谈不上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永不满足了。

二、小组内谈谈自己的努力方向及打算。

第三节

教学内容:

“一亿有多大”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你们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

生猜想并交流。

二、探究新知:

阶段一:

确立问题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素材描述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

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1、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

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

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

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

表达交流,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三、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结合研究一亿米的小组结果总结:

一粒米虽然微不足道,但是每个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一天大约节约十四亿粒米,约重四万多千克,如果每50千克装一袋,可以800袋。

如果一个人一天吃米0.5千克的话,够一个人吃8万多天,约合300多年。

 

第四节

教学内容:

分析应用题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技巧,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和解答应用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言揭题:

我班部分学生一看到应用题就害怕,不知从哪儿下手分析,其实应用题就像纸糊的老虎,一点也不可怕。

下面谈谈分析应用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共同寻找诀窍:

  首先要学好简单应用题。

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基本功。

简单应用题都是一步解答的,关键要弄清数量关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些数量关系。

 1、常用的数量关系要记牢。

如:

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记住“路程=速度×时间”就可以类推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

   

2、计算公式要掌握。

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以后要学到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等要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3、根据问题寻找数量关系式:

(1)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想数量关系式:

每天看的页数=一本书的总页数÷看的天数;

(2)蜜蜂的速度是蜻蜓的多少倍?

数量关系式:

倍数=蜜蜂的速度÷蜻蜓的速度;(3)小华6分钟做了12个零件,他每分钟做多少个?

做每个零件要几分钟?

每分钟做的个数=总个数÷时间,做每个零件要的时间=时间÷个数……要结合生活实际,多动脑思考达到熟练正确地写出数量关系式。

  会做简单应用题了,较复杂的应用题就好做了。

较复杂应用题都是由几个一步应用题组成的。

可用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方法来分析。

  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逐步追溯到已知条件。

  例如:

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O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下下多少套没做?

   

(1)用分析法分析:

要求剩下多少套,就必须知道已经做了多少套(未知)和总套数(已知);要求已经做了多少套就必须知道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已知)和做了几天(已知)。

这样一步一步找出新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到新的问题所要求的数量关系都成为已知条件为止。

 

(2)用综合法分析:

题中告诉我们,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我们能求出5天做的套数;已知计划做660套和5天做的套数,我们就能求出剩下的套数。

根据题中给的已知条件,一步步找到需要解答的问题。

分析应用题时两种方法经常是互相配合,灵活运用。

不论用什么方法分析应用题,都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也叫关键问题或桥梁问题),最后求得应用题的正确解答。

三、看我露一手!

我会分析下面的题目:

1、小红家到外婆家有1千米的路程,她每分钟大约走150米,9分钟能走到吗?

2、学校准备发练习本,有19个班,每个班144本,还要留下45本做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3、校长骑车去县城,去时用了3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

回来时用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第五节

教学内容:

制作个性化数位顺序表。

教学目标:

通过制作,巩固数位顺序,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

有个性、美观。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题:

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今天我们比一比,看谁不仅手灵巧,而且还能大胆创新,制作出既有个性有美观的数位顺序表。

二、独立创作。

三、完善提高。

1、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本组最优秀的作品。

2、评选出全班最优秀的作品,说说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值得改进。

3、完善自己的数位顺序表。

四、最优秀的张贴在“学习角”中。

 

第六节

教学内容:

数学表达的技巧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学会勇敢、响亮、清楚、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

教学重难点:

做到清楚、响亮、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听哪些同学发言?

为什么?

学生说后教师小结:

是的,刚才大家说到的同学,发言确实很精彩,让人听着很舒服,是因为他们:

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思路想法表达的很清楚,不用老师追问,能够把要说的话说完整。

这样别人不仅听得清楚,还能从他们的发言中受到启发。

可以说是省时高效,自己和别人双方受益。

反之就是耽误时间,害人害己。

二、用下面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表达。

说出下面题目的思考过程。

(一)75×551000÷38

(二)每棵树苗16元,买两棵送一棵,那么一次买两棵,每棵便宜多少元?

提示:

1先读题,也可以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简要说说条件和问题的意思。

3、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路(必要时可以用举例、实物操作、手势等来说明)。

4、列出算式、解答。

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练习表达,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一组表达的最棒。

三、结合小组表达,师生共同建议、完善。

 

第七节

教学内容:

速算的诀窍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速算的技巧,使之达到正确、迅速,提高速算能力。

教学重点:

速算的技巧。

教学难点:

长期坚持,达到正确迅速。

教学过程:

一、速算下面的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5×48×12544+2068+973-924+3643+80600+800900+1001000+10050+50100-631000-6003500-5008×4+57×9+8(72-30)÷6630÷7036÷990-4570-237×400520-2509+13661-870-37  65-567×100+75-5×5-5510+40082-3936+28÷7296+702≈

1000-798≈9×594≈

二、订正评比那些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三、请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交流经验。

四、老师谈体会:

要想做得又对又快的诀窍:

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东张西望、不摸东摸西,一口气做完。

二要按顺序的前提下,先易后难。

三要细心看题,看清运算符号。

四要记熟乘法口诀,活用乘法口诀。

五要正确熟练地口算二十以内的加减法。

六不能快速口算的,可以看着横式想竖式。

 

第八节

教学内容:

质疑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引导,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求和、求相差、求倍数等系列已学过的有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提出所有不同类型的有价值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

牛顿成为大学者的原因:

遇到任何事都有“问为什么?

”说明“思源与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先学后教:

1、出示下列情境,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有价值的不同类型的问题。

2、师徒交流,小老师指导学生看有没有漏掉类型,看有没有价值。

3、全班交流,指导类型:

(1)下表是东方超市近四周卖出水果统计表,请你根据表中信息提出不同类型并且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至少4个)。

时间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重量(千克)

210

160

50

100

(2)张叔叔从县城送化肥到王庄,去时速度为40千米/小时,用了4小时。

返回时用了3小时。

请根据上面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第九节

教学内容:

数学实践活动——寄贺卡。

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贺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

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你寄过贺卡吗?

(板书课题)

二、先学后教:

1、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

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对废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

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

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

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2)引导思考:

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出示阅读资料

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

4)问题:

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

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

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小结:

对于今天活动你有什么感想?

四、课后延伸:

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第十节

教学内容:

活动课(制作年历)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制作年历,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平、闰年的知识,并且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节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及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制作年历的素材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题

同学们,平时我们要知道今天是几号,怎么办?

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年历呢?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年历好不好?

二、先学后教

1、小组讨论:

(1)年历上有什么内容呢?

(2)要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呢?

2、师生共同总结:

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休息日和一些节日要用其他颜色标出。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年历。

如何布局,如何分工,怎样做才美观?

三、展示反馈

作品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你觉得哪组的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

有什么建议?

四、课外动手制作一份2014年的年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