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4990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期中检测题一

期中检测题

(一)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某报报道,某国一集团拟在太空建造巨大的集光装置,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

2H2O

2H2↑+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B.氢气是一次能源

C.使用氢气作燃料将会增加温室效应

D.这一反应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解析:

水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H2是二次能源;H2是清洁能源,不会增加温室效应。

答案:

D

2.2016年3月12日联合国作出对朝鲜实施新的制裁决定,原因是朝鲜继续进行核试验。

重水(D2O)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氘(D)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

B.1H与D互称同位素

C.H2O与D2O互称同素异形体

D.1H

O与D

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解析:

氘的符号为

H,其核外有1个电子,A正确。

1H和D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二者互为同位素,B正确。

H2O和D2O均为化合物,二者不属于同素异形体,C错误。

1H

O和D

O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20,D正确。

答案:

C

3.(2015·北京卷)最新报道:

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形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解析:

A.状态Ⅰ总能量为反应物总能量,状态Ⅲ总能量为生成物总能量,由图示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从状态Ⅰ、Ⅱ、Ⅲ的图示可以看出,反应中CO并未断裂成C和O,C、O原子间一直有化学键。

C.由图示可以看出,CO和O生成了CO2,CO2分子中C与O形成极性共价键。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生成CO2的过程,并不是CO与O2的反应过程。

答案:

C

4.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HClO4>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

氯>硫>磷

D.热稳定性:

碘化氢>溴化氢>氯化氢

解析:

钠、磷、硫、氯是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

因为非金属性Cl>Br>I,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Br>HI。

答案:

D

5.有下列物质:

①NaOH固体;②浓硫酸;③NH4NO3晶体;④CaO固体。

现将它们分别装入有水的锥形瓶里,立即塞紧带U形管的塞子,发现U形管内滴有红墨水的液面呈现如图所示状态,判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

U形管内右侧液面高于左侧,说明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NaOH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放热,NH4NO3晶体溶于水吸热,CaO与水反应放热。

答案:

B

6.下列关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

B.ⅠA族金属元素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C.同种元素的原子均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D.ⅦA族元素的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解析:

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如NH4Cl,A项错误;根据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可知,B项正确;有的元素有同位素,如16O和18O,这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C项错误;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ⅦA族元素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则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弱,D项错误。

答案:

B

7.下列措施对增大反应速率明显有效的是(  )

A.在K2SO4与BaCl2两溶液反应时,增大压强

B.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改用浓硫酸

C.Na与水反应时增大水的用量

D.Al在氧气中燃烧时将Al片改成Al粉

解析:

A.在K2SO4与BaCl2两溶液反应时,由于参加反应的物质无气体,所以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不变,错误。

B.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改用浓硫酸,因为在浓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Fe在浓硫酸中会发生钝化,制取H2时的速率反而减慢,错误。

C.Na与水反应时增大水的用量,水是液体物质,浓度不变,所以反应速率也不变,错误。

D.Al在氧气中燃烧时将Al片改成Al粉,接触面积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正确。

答案:

D

8.在恒定温度下使NH2COONH4(s)

2NH3(g)+CO2(g)达到平衡,不能判断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的是(  )

A.v正(NH3)=2v逆(CO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解析: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有两个:

一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二是各物质的质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等均恒定不变.A项指明正逆反应这一属性,并且两种速率比值说明了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能判断该反应已达到平衡;B、C两项都体现了混合气体的质量、浓度等恒定不变,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能判断该反应已达到平衡;D项NH3与CO2都是生成物,按比例生成,故无论平衡与否,氨气体积分数均不变,符合题意。

答案:

D

9.两种金属A与B组成原电池时,A是正极。

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

A.A的金属性一定强于B

B.电子不断由A电极经外电路流向B电极

C.A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D.A的金属活动性一定排在氢前面

解析:

构成原电池时,一般是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作正极,但有时A的金属性强于B,如:

镁铝氢氧化钠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镁作正极、铝作负极;电子由负极B经外电路流向正极A,在A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作正极的金属活动性可以排在氢前面也可以排在氢后面。

答案:

C

10.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X

Y

Z

W

A.W的原子序数可能是Y的两倍

B.Y、Z单质的活泼性可能是Y>Z

C.X、Y形成气态氢化物时,氢化物的稳定性X

D.Y、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均为强酸

解析:

由题图可知,Y、W位于同一主族,如Y为O,W为S,则W的原子序数是Y的两倍,故A正确;由题图可知,非金属性Y>X>Z,则Y、Z形成单质时,单质的活泼性可能是Y>Z,故B正确;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Y>X,则X、Y形成气态氢化物时,氢化物的稳定性X

答案:

D

11.下图是可逆反应X2+3Y2

2Z2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只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B.t2时,反应达到限度

C.t2~t3,反应不再发生

D.t2~t3,各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解析:

由图像可以看出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反应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的。

A.在t1时,由于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所以反应正向进行,但逆反应方向也在进行,错误。

B.在t2时达到了该反应条件下的平衡状态,正确。

C.t2~t3,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正反应与逆反应仍然在进行,只不过是单位时间内的任何物质的浓度都不发生变化,速率也都不发生改变,错误。

D.t2~t3,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各物质的浓度不变,但是它们的浓度不一定相等,错误。

答案:

B

1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并需要吸收能量。

已知12g石墨或金刚石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依次为Q1和Q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1

B.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

C.质量相等的石墨与金刚石,石墨具有的能量比金刚石低

D.质量相等的石墨与金刚石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解析: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并需要吸收能量,说明石墨的总能量低于金刚石的总能量,所以金刚石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多,A、C项正确;能量越低越稳定,故石墨比金刚石稳定,B项错误;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质量相等的石墨与金刚石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D项正确。

答案:

B

13.锂电池反应原理如下:

FePO4+Li

LiFePO4,内部为能够导电的固体电解质。

下列有关该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

A.可加入硫酸以提高电解质的导电性

B.放电时电池内部Li+向负极移动

C.放电时,Li发生还原反应

D.放电时电池正极反应为:

FePO4+e-+Li+===LiFePO4

解析:

若加入H2SO4,则Li与H2SO4发生反应,A错误;放电时,原电池内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B错误;放电时,Li为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错误;放电时,原电池正极反应为:

FePO4+e-+Li+===LiFePO4,D正确。

答案:

D

14.(2015·上海卷)对于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B.增大压强,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C.减小反应物浓度,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D.加入催化剂,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解析:

A.合成氨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反应、逆反应的反应速率都增大,但是温度对吸热反应的速率影响更大,所以对该反应来说,对逆反应速率影响更大,错误。

B.合成氨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所以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正确。

C.减小反应物浓度,使正反应的速率减小,由于生成物的浓度没有变化,所以逆反应速率不变,错误。

D.加入催化剂,使正反应、逆反应速率改变的倍数相同,正反应、逆反应速率相同,错误。

答案:

B

15.现有甲、乙、丙三种元素,其原子序数都不超过20。

有关信息如下:

元素代号

相关信息

n为电子层数,甲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n2-1

在周期表中它的周期数为k,主族序数为2k+1

电子层数大于最外层电子数

下列关于甲、乙、丙三种元素相关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的单质难溶于水

B.乙的气态氢化物遇湿润的pH试纸变红色或蓝色

C.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易溶于水的强碱

D.甲、丙只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解析:

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K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以及原子序数不超过20,确定可能的电子层数,分别讨论对应的元素。

对于甲元素,若n=1、2,则甲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1、7,即甲为氢、氟元素。

对于乙元素,若k=2、3,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5、7,对应元素分别为氮、氯。

对于丙元素,若n=2,则丙为锂;若n=3,则丙为钠、镁;若n=4,则丙为钾、钙。

甲的单质有氢气和氟气,其中氟气与水剧烈反应:

2F2+2H2O===4HF+O2,A项错;乙的气态氢化物为氨气或氯化氢,氨水呈碱性,氯化氢水溶液呈酸性,B项正确;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有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氢氧化钾,其中氢氧化镁不溶于水、氢氧化钙不属于易溶于水强碱,C项错;甲、丙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如氢化钠、氟化钾等,D项错。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55分)

16.(11分)X、Y、Z三种主族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都是常见的无色气体,在适当条件下,三者之间可以两两发生反应生成分别是双核、三核和四核的甲、乙、丙三种分子,且乙、丙分子中含有X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X的名称是________,丙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

(2)若甲与Y单质在常温下混合就有明显现象,则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

丙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甲和乙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3)化合物丁含X、Y、Z三种元素,丁是一种常见的强酸,将丁与丙按物质的量之比1∶1混合后所得物质戊的晶体结构中含有的化学键为________(选填序号)。

a.只含共价键       b.只含离子键

c.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解析:

从分子的特点和单质为无色气体去分析可确定:

X、Y、Z分别为H、O、N;甲、乙、丙分别为NO、H2O、NH3;丁为HNO3;戊为NH4NO3。

在NH4NO3晶体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极性共价键。

答案:

(1)氢 

 

(2)NO 4NH3+5O2

4NO+6H2O (3)c

17.(10分)在1×105Pa和298K时,将1mol气态AB分子分离成气态A原子和B原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键能(kJ·mol-1)。

下面是一些共价键的键能(已知氨分子中有3个等价的氮氢共价键):

共价键

H—H

N≡N

N—H

键能/(kJ·mol-1)

436

945

391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判断工业合成氨的反应:

N2(g)+3H2(g)

2NH3(g)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在298K时,取1mol氮气和3mol氢气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

理论上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Q1,则Q1为________。

(3)实际生产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Q2,Q1与Q2比较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号)。

A.Q1>Q2B.Q1

C.Q1=Q2

你做出此选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化学键断裂、生成物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

N2+3H2

2NH3的反应中断键共吸收的能量为945kJ+3×436kJ=2253kJ,成键共放出的能量为2×3×391kJ=2346kJ,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理论上放出的热量为2346kJ-2253kJ=93kJ。

(3)由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达平衡时1molN2和3molH2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因而放出的热量小于93kJ。

答案:

(1)放热 

(2)93kJ (3)A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1molN2和3molH2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因而放出热量小于93kJ

18.(12分)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下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电极a为Al,电极b为Cu,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电极a为Al,电极b为Mg,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时,该电池的正极为________。

当反应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224mL气体时,消耗的电极质量为________g。

(3)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将燃料和氧化剂(如O2)反应所产生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现设计一燃料电池,以电极a为正极,电极b为负极,甲烷为燃料,采用氢氧化钠溶液为电解液,则甲烷应通入________极(填“a”或“b”,下同),电子从________极流出,电解质溶液中OH-向________极移动。

解析:

(1)当电极a为Al,电极b为Cu,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Al作原电池的负极,在正极溶液中的H+得电子生成H2。

(2)当电极a为Al,电极b为Mg,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时,由于Al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Mg不能,故Mg作正极;n(H2)=0.01mol,根据电子守恒,消耗Al的质量为:

0.02mol÷3×27g/mol=0.18g。

(3)在燃料电池中,都是燃料在负极失电子;原电池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答案:

(1)2H++2e-===H2↑ 

(2)Mg 0.18 (3)b b b

19.(11分)已知反应A(g)+B(g)

C(g)+D(g)。

回答下列问题:

(1)830℃时,向一个5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mol的A和0.80mol的B,若反应初始6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3mol/(L·s),则6s时c(A)=________mol/L,C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mol氩气,平衡时A的转化率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__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c(A)不随时间改变

d.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

解析:

(1)Δc(A)=0.003mol/(L·)×6s=0.018mol/L,6s时c(A)=0.20mol÷5L-0.018mol/L=0.022mol/L。

n(C)=0.018mol/L×5L=0.09mol;加入氩气后由于各物质的浓度未发生变化,则A的转化率不变。

(2)该反应属于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则反应过程中容器的压强不会发生变化,密度也不会变化,单位时间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因此a、b、d三项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c(A)不改变说明单位时间生成的A与消耗的A相等,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

(1)0.022 0.09 不变 

(2)c

20.(11分)向2L密闭容器中通入amol气体A和bmol气体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xA(g)+yB(g)

pC(g)+qD(g)。

已知:

平均反应速率vC=

vA;反应2min时,A的浓度减少了

,B的物质的量减少了

mol,有amolD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2min内,vA=________,vB=________。

(2)化学方程式中:

x=________,y=________,p=________,q=________。

(3)反应平衡时,D为2amol,则B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

解析:

因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之比,故A、C的计量数之比为2∶1,从反应中A、B、D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为

a∶

∶a=2∶3∶6,故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3、1、6。

(1)vA=

mol/(L·min),vB=

vA=

mol/(L·min)。

(3)平衡时,消耗的B的物质的量为n(B)消耗=

=amol,故B的转化率=

×100%。

答案:

(1)

mol/(L·min) 

mol/(L·min)

(2)2 3 1 6 (3)

×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