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511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数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docx

《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教案.docx

数学教案

二下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如:

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在二年级上册教学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

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在实际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第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的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

与老教材相比,“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多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

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

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万以内的加、减法,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

表内除法,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使学生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看木偶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

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

“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

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

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

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

(1)22+13-6  

(2)22-6+13

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

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

 

第二课时买面包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5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

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面包,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买一次面包。

2、出示买面包的情境图,“你能从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买面包场景插图。

让学生自由说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知道了什么?

谈话:

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示:

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6.提问:

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1)54-8-22

(2)能不能列成54-8+22?

小组里讨论?

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能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括号”,把

(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大家说说括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8.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2、3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

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

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4-8-22=24(个)54-(8+22)=24(个)

 

第三课时跷跷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8~9页跷跷板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

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跷跷板乐园情境图,谈话:

“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跷跷板场景插图。

谈话:

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

现在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

图中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

图中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6=12(人)  

(2)4×3=12(人)

  12+7=19(人)    12+7=19(人)

(3)……

5.观察比较解题方法的联系。

明确解题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

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

(1)2×6+7  

(2)4×3+7

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1、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

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2×6=12(人)  

(2)4×3=12(人)

  12+7=19(人)    12+7=19(人)

  2×6+7=19(人)  4×3+7=19(人)

 

第四课时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2、3、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10~11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

同学们,看看第10页第2题中小白兔们在干什么?

你最喜欢说什么?

2.出示情境图,谈话:

“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白兔们在做什么?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

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说说生活中你了解的哪些事与这几节课的内容相似,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

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的复习

教学内容:

复习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和完成题目后检查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根据题目中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

今天的这节课要我们共同来完成,为了看同学们的表现老师带来了一些小奖品,如果哪位同学表现好老师就会送给那个同学。

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老师都带来了什么。

(把手中的纸袋展示,并粘在黑板上)

师:

可是老师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朵,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时把三个纸袋用大括号括起来,并在下面画上?

号)

学生自己审题,写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完成后汇报。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

33+8+8=49(朵)33+8×2=49(朵)(板书算式,并把?

换成49)

可能有很多学生会列分式,对此表示肯定,但是要提醒学生以后要尽量列综合算式。

请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

师:

刚才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表现真棒!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的内容。

(板书:

解决问题的复习)

二.复习解决应用题的过程。

1.学生分组讨论刚才解决问题时的步骤。

2.小组长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审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列式解答——检验。

3.练习。

把纸袋中的33朵用“?

”代替。

请个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题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的列式可能有:

49-8-8=33(朵)49-(8+8)=33(朵)

49-8×2=33(朵)

(2)小组长检查,找出存在异议的题目。

(3)集体订正。

鼓励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道问题,提倡一题多解。

提示学生做完后一定要检查。

三.课堂练习

1.根据学生数编应用题。

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每()名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为()组。

2.学生自己出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然后同位交换,写出答案。

教师利用学生自己出的题目进行练习。

特别是学生自己有异议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你觉得自己有了什么进步?

把你的进步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们。

学生分组活动。

请个别学生来说一说。

教师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知道要先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利用条件列出算式来解决问题,在做完题目之后一定要注意检查。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一)

单元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

(一)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

为什么?

2、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

(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

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第二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

喜欢去哪里春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