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5322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Word格式.docx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B)

A、有神论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21、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2、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这位哲学家的这种观点属于(A)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23、汉代大儒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

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个观点属于(D)

A、辩证法B、诡辩论C、唯心论D、形而上学

2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5、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段表述所指明的辩证法的重要观点是(B)

A、实践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科学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6、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等人的一个根本缺陷是(A)

A、历史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27、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户外写生。

大家在凤凰古城的山坡上,描绘眼前古城山水的美丽风景。

学生们给出的画作各不相同。

老师点评说,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各自的感受。

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原则。

这里体现出的哲学(C)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8、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实践形式是(D)

A、经济建设实践

B、人类社会交往实践

C、阶级斗争

D、科学实验

29、2008年夏天我国四川某些地区发生洪灾,造成重大财产和生命损失。

有学者指出,当时的气象预报低估了当地的降雨量,是造成灾害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有学者指出,该地区的植被破坏是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

这些情况说明(B)

A、人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

B、人类应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支配地位

D、自然界状况是人类无法认识的

30、中国有句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句话说明(A)

A、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

C、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32、孔子说:

“逝者如斯夫!

”,他用这句话来感叹时间的流逝,他这句话说的是(C)

A、时间的客观性B、时间的绝对性C、时间的一维性D、时间的无限性

33、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A)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34、有这样一则古代故事: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A)

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

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

35、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有(A)

A、辩证否定观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量变质变原理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6、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

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

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B)

A、事物的运动变化

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C、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37、荀子在《劝学篇》中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里强调的是(B)

A、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体现量变的成果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A)

A、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B、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原理

39、在19世纪初,火车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那时候,马车比火车跑得都要快,人们往往讥笑火车的低速度。

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火车早已战胜了马车,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运载工具之一。

火车战胜马车的哲学依据是(C)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

D、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

40、古希腊诡辩论者提出“飞矢不动”,指出飞行着的箭在飞行轨道上的每一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的。

该派主张否认事物运动是(A)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原因与结果的统一

C、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41、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哲学基础是(D)

A、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42、《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是代表了一种典型的(D)

A、唯物主义观点

B、有神论观点

C、原始神秘主义观点

D、朴素辩证法观点

43、成语“过犹不及”指的是(B)

A、要确定事物的质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要区别事物的两面性

D、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44、《孙子兵法》指出“阴阳相克,奇正相生”,是一种(A)

A、辩证法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

45、“君子和而不同。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这一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D)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C、量变和质变及其关系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46、2006年6月的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上,巴西、德国、英格兰等传统强队稳步跻身16强,而亚非地区大多数球队未能出线。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

A、足球比赛的胜负是偶然性事件

B、球赛胜负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C、比赛的胜负双方是纯粹对立的

D、球赛的胜负是由球队整体决定,与球员个人因素无关

47、下面哪些命题恰当地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A)

A、情人眼里出西施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C、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D、心之官则思

4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49、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5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1、中国古代庄子说: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A)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5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53、“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告诉我们(D)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5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

55、“拔苗助长”的事例是(C)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56、庄子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C)

A、辩证法的

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57、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58、有这样一道数学题:

“90%×

90%×

90%=?

”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B)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59、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

A、运动的衡量尺度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

6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61、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62、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6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64、“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C)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66、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C)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

67、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68、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

6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0、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71、《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72、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

73、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74、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75、爱因斯坦指出: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C)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76、列宁指出:

“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B)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7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这一论断是(B)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78、《传习录》记载: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一观点的错误是(C)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79、“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A)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80、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C)

A、运动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

8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C)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8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C)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83、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

“可预言:

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84、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C)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86、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B)

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

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的需要的方面

87、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A)

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

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88、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C)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89、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90、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

C、生产劳动

D、气候变化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合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BC)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合

4、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BC)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