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553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docx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

夏杰长/张晓兵

2013-03-2014:

20:

43   来源:

《经济研究参考》(京)2012年46期

  

  【内容提要】现代服务业大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发展产生的,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必须从动态上把握。

要按照“高端化、集群化、差异化、外向化”道路,实现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目标,着力建设“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辐射较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大发展要有明晰的战略思路:

一是坚持走创新发展战略,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二是坚持走融合发展战略,特别是力求实现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坚持走集聚发展战略,避免“形聚而神不聚”;四是坚持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健全区域服务业协调互动机制,形成东西共进的区域服务业发展格局;五是坚持走双向开放战略,即对外对内开放必须有机兼顾,不能“厚外薄内”。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战略思路

  一、对现代服务业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长期以来,我国同时使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两个概念,两者的内涵基本相同。

不过,在2003年实行新的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后,两者之间的涵盖范围出现了一些差异。

最为主要的农、林、牧、渔服务业被明确归为第一产业。

但由于这一部分增长值的规模很小,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之间在数量上的差异是较小的。

因此,在报告中如没有加以特别说明,两者的含义是等同的。

  那么,何谓“现代服务业”呢?

“现代服务业”在我国是被广泛使用的概念。

它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此后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先后使用过。

此后,全国不少省市在制定地方“十一五”规划中,均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

“现代服务业”这个概念也在各媒体频繁曝光。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学者也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它是中国特有的概念,而且国内学者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说法,实际部门也没有规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对于它到底包含哪些行业,目前国内存在较大的分歧。

我们的理解,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以及一部分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更新而形成的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如何统计,它具体包括哪些范围,目前分歧较大,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部门都没有明确其统计口径。

2005年8月,北京市统计局出台了北京市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标准(试行),规定:

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教育和娱乐业等行业中包括的部分行业。

显然,这是一个较宽统计口径的表述。

  总之,现代服务业大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发展产生的,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必须从动态上把握。

而且,我们认为,不能将“现代服务业”的外延过度扩大,否则,现代服务业和服务业这两个概念就没有区别。

在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区分标准,这就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只有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或者有较大创新的服务业业态和方式才能称其为现代服务业。

根据这一标准,现代服务业应该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服务、商务与租赁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研发与工业设计服务、现代物流等众多服务行业。

  此外,也要考虑到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差异性。

由于各个地区发展水平不一致,对应的,其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应不同。

在发达国家被认为是传统的服务业,在发展中国家可能被划归现代服务业的行列。

在同一个国家之中的不同省份或者同一省份的城乡之间,其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也应有所区别。

也正因此,我们反对不考虑区域差别,在全国层面制定统一的现代服务业核算范围,并出台“一刀切”的扶持发展政策。

从结果看,这有可能导致欠发达地区盲目地去发展脱离当地实际需求的所谓高端服务业。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走“高端化、集群化、差异化、外向化”道路,实现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建设“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辐射较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提高服务业占比。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

到2015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推动特大城市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二)提升服务业水平。

  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作用明显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求能力明显增强,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突破,实现共同发展。

创新一批服务业新型业态,发展一批服务业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创建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著名品牌。

  (三)促进区域服务业发展。

  逐步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相一致、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区域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培育一批主体功能突出的国家和区域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国家和区域服务业园区,大力推进城市服务升级换代,构建和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四)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

  就服务业改革开放而言,最主要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

能够市场化经营的社会事业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增加市场供给。

积极探索并研究制定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相关管理办法。

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将中国国际服务业大会暨交易会办成世界性的服务业交易会。

到201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

  (五)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和就业者素质。

  到2015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服务业就业者素质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三、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是服务业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的关键要素。

服务业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方面,抓住了这两个方面的创新,就把准了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

  受市场准入、社会化改革及对外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服务业部分行业存在着行业垄断和所有制垄断等问题。

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垄断,突出表现在金融业、电信业、铁路等行业;所有制垄断则集中表现为国有服务企业和事业单位主导某些现代服务业领域。

这种垄断性经营限制了行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削弱了市场在服务业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

垄断导致服务行业的经营主体单一、风险与竞争意识薄弱。

要改变这些状况,就必须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制定公开透明的准入条件和标准,除对少数垄断行业及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点服务业,制定“否定”或“限制”行业目录外,其他的一概实施“非禁即入”的准入制度,切实打破垄断经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形成公正公平、高效高质、竞争有序的现代服务业市场体系。

  制度创新的着力点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而价格机制又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所以,要理顺好服务业价格形成机制和定价机制,特别要善于运用价格机制支持和促进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

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尽快实行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用地等方面平等的价格政策,为现代服务业发展争取一个平等的制度环境。

还要加强对服务价格的管理,加快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服务业价格分类管理制度。

  技术创新是服务业现代化和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而技术创新又源自于研发投入。

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正逐步扩大。

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研发费用在服务业领域的增加直接导致了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彻底改变了“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劳动生产率”的传统看法。

此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创新了更多的服务领域、业态和模式,既使得服务业越来越个性化,更增强了服务业的可及性。

  总体看,我国服务业现代化程度较低,要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培育新业态,全面提升服务业效率、质量和知识含量,进而增强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二)融合发展战略。

  产业间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一个重要特征。

当今世界,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是在融合与互动中发展。

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

多数OECD国家产品生产中,服务投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

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加入延期付款、培训、服务合同、咨询服务等服务,以新的服务领域来获取竞争优势。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表现出两种趋势:

一是“制造企业服务化”;二是“服务型制造”。

在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服务型制造一个重要特点是产品越来越“软化”和“个性化”。

我国正在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摆脱处于价值链低端格局,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与互动发展,这是我们产业政策的一个新的着力点,是要长期坚持的一个战略选择。

  同样,现代农业发展也离不开服务业支撑,单纯的种植业是无法造就现代农业,也难以让农民较快地增加收入。

事实证明,凡是农业发达、农民收入较高的地区都是把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的地方。

我们要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中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也借此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与视野。

  (三)集聚发展战略。

  集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我们必须顺势而为。

我国各级政府现在也十分强调服务业集聚发展,正在打造各种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

这种把大量服务业企业及相关机构集中于某个特定区域的模式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在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辐射力和竞争力的高低。

  服务业空间上的集聚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必然选择。

但是,集聚发展切忌陷入“为集聚而集聚”的道路上去。

集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走集聚发展的道路要避免从空间上将一系列看似关联的企业集中到一起,实现了企业积聚,但是各个企业之间并没有相互联系,没有产生协同效应。

真正的集聚发展是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相关研发机构和相关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它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走集聚发展道路,一定要避免“形聚而神不聚”。

走集聚发展道路,首先是要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不要拉郎配。

其次,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如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引导、充分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集聚区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等。

  (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我国服务业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集聚现象,东部地区成为了主要的聚集地,这种在空间分布上的明显差异加剧了我国服务业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除了空间因素,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受到国家区域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强烈影响。

从国家层面上看,国家近年来对协调区域发展尤其重视,2009年以来至少有26份区域性规划或文件得到国务院批复;而缩小地区差距、寻求区域协调也将作为“十二五”区域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具体到服务业政策层面,这几年国家不但多次出台文件关注和扶持服务业的发展,更将服务业集群作为一项重要抓手。

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把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适度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思路之一;而各省市也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等形式力促服务业在本地区实现集聚,对服务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

强大的现实需求使学界对地区差距问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本研究从服务业产出、服务业集聚和服务业产业同构这三个方面全面描画了我国区域服务业的发展差异,并对服务业集聚和服务业同构化提供了实证解释和政策建议。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服务业都将处于集聚和产业同构过程中,区域差异将日益加大。

那么,如何在服务业集聚发展大背景下促进我国服务业区域平衡发展?

我们认为,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将是两大重点。

通过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健全区域服务业协调互动机制,形成东西共进的区域服务业发展格局。

  1.明确不同区域的服务功能定位。

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不同区域的服务功能定位和服务业发展重点。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积极支持特色优势服务产业发展,推进人才开发,加强国际通道和国际口岸建设,着力推动西部服务业发展尽快上一个新水平。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依托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业积极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融合,推进工业向设计研发、工程承包、系统集成、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

加快发展旅游业和服务外包。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拓展服务业领域,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东部地区服务业转移,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发挥科技教育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巩固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推进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扩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水平,率先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服务业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力。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现代经营模式的服务业知名企业,推动服务业国际化和攀升全球价值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深化深圳等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推动港澳地区和台湾地区在服务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2.健全区域服务业协调互动机制。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服务层次、加强薄弱环节的原则,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深化区域服务业合作,通过健全服务业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区开展服务要素全方位合作,健全互助机制、倡导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和产业转移长效机制,加强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服务业集聚区和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等措施,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良性互动、统一有序、各具特色的区域服务业发展格局。

  (五)双向开放战略。

  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服务业开放的程度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和潜力。

在加入WTO之前已经有步骤地实行了对外开放,但中国服务业的开放时间整体晚于制造业,开放程度也不及制造业。

根据江小涓(2011)估算,开放对我国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约为28%,而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仅为7%。

显然,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很不足,还有很大的空间。

整体上看,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这三种服务提供方式上,我国服务业开放度较高,然而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限制。

根据商务部发布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显示,2011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及增幅均超过制造业。

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52.43亿美元,同比增长20.54%,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7.62%,首次超过制造业的比重。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21.01亿美元,同比增长5.06%,占同期全国总量44.91%。

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20.09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占同期全国总量的1.73%。

2011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占整体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这表明外商投资正在向我国未来最重要的产业——服务业转移。

但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业占全部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高达50%,成为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力,同时,租赁及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仓储及邮电业的投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20%、10%及7%,而生产性服务业如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等的投资比重比较小,与全球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结构变动趋势不符,不利于促进我国服务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同时,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实力不高,服务贸易的竞争能力较弱。

服务贸易在全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仅为12%,占GDP的比重仅为7%。

我国服务贸易规模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20%的平均比重还存在很大差距。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产品结构层次较低,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其他商务服务等传统服务领域,在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高达80%,而信息服务、金融外包服务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贸易领域,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出口贸易规模依然较小。

这导致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而且逆差规模还在进一步加大,从2000年的4亿美元,2009年已经增加至294亿美元,2010年服务贸易逆差有所缩减,为219.3亿美元。

  我国对外开放已经历经三十多年了,但融入了服务全球化浪潮是从“入世”开始的。

加入WTO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已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

其中,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分销等新兴服务部门均已向外资开放。

我们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要注意我国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的渐进性,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在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应该是一个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积极有序和梯度开放的策略。

当然,国内的不同地区由于服务业发达程度、经济外向度不尽一样,他们采取的开放力度与范围也可有所区别。

  服务业对外开放,既包括“引进来”,也包括“走出去”。

服务业“引进来”的重点应该是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这是因为,一则我国服务业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最缺乏的就是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二则我国目前既有的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大都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服务业体制机制都比较僵化,效率普遍较低。

如果着力引进金融、文化创意、工业设计、专业服务等高端、新兴服务业,既可以弥补我国这些领域的短板,也可以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促进国内国有服务业企业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在服务业领域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对外开放的渐进性、灵活性。

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一个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梯度开放的过程。

  我国现代服务业也开始大踏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但服务业“走出去”仍是“短板”。

要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也需要政府通过签订税收协议、实行税收优惠、推进出口融资与保险服务,以及做好海外投资环境评估、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维权等工作,力推服务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是加快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国家经济安全。

从整体上看,服务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比制造业更为深刻。

例如,信用服务业本身是一个很小的行业,但这个行业所涉及的信用评级等,直接与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相关。

又如,审计等专业服务,其本身规模也不大,但是,在国外相关企业全面控制了我国高端审计市场的背景下,国家经济数据可能被其左右和利用。

  完整意义上的开放,还包括对内开放的问题。

两者必须兼顾,不能“厚外薄内”。

目前,服务业对内开放比较薄弱。

对内开放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垄断和地区垄断,许多高利润服务企业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服务业要素地区之间流动受到种种限制。

对内开放的核心就是要打破“垄断”,切实贯彻“非禁即入”的政策,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取消对非国有资本或者非本地要素的不平等做法,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要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

  服务业对内开放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要努力抓好在岸服务外包工作。

我国的在岸外包工作较为落后,特别是制造企业的服务内部化现象很严重。

也正是制造企业服务内部化现象导致了本应该统计在服务业的附加值和就业很可能被统计到制造业。

这也是我国服务业比重不高或者被低估的重要因素。

分工是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条件。

姚战琪(2010)曾经就服务外包对我国工业生产率影响做过实证研究,他的研究结论表明:

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我国工业行业作为重要要素投入的服务投入的效率非常低下。

我国许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第三产业部门参与社会分工的深度不够,交易成本较高,大量本应由市场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业(物流、涉及售后、资金运作等中间服务)转为由企业内部提供,造成市场化的服务业发展不足。

  从上面的分析结论可以引申如下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工业生产率提高和创造更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机会,就必须深化企业内部分工,鼓励制造企业剥离服务业,大力在岸外包发展,避免当前发展服务外包“重离岸、轻在岸”的倾向。

“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在我国由来已久,一步到位剥离制造企业的服务业务肯定不尽现实。

建议优先支持大型工业企业内部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剥离或将相关业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专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承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