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600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8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

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

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

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

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精气学说

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

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

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

指气的运动。

2)气化:

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阴阳学说

(1)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2)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②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③事物的阴阳属性因比较对象的改变也可以发生变化。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①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②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被破坏,则标志疾病的产生。

“制约太过”: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2)阴阳互根互用

①含义: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②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交感互藏

①含义: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是万物化生的根源。

阴阳互藏:

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②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

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

①含义:

阴和阳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5)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三、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3)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5)水的特性: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3)事物的五行归类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小肠

湿

长夏

西

大肠

膀胱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相生: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②相生顺序:

木→火→土→金→水→木

③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

2)五行的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

②相克顺序:

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③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含义:

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4)五行相乘

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多度制约或克制。

②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木(乘)→土(乘)→水(乘)→火(乘)→金

5)五行相侮

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②五行相侮次序(与相克相反):

木(侮)→金(侮)→火(侮)→水(侮)→土

6)五行的母子相及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②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④用于疾病的诊断;

⑤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精

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人体之精的生成

①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谓之“先天之精”。

②后天之精:

来源于水谷,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

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

3.人体之精的功能

①繁衍生命②濡养③化血④化气⑤化神

第二节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来源于:

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

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①气的生成之源

先天之气(元气)

后天之气(宗气)

②相关脏腑

肾为生气之根

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

(一)气的运动

1.气机: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

3.气机调畅:

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4.气机的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二)气化

1.气化:

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各种变化。

2.气化的形式:

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

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①推动与调控作用;

②温煦与凉润作用;

③防御作用;

④固摄作用;

⑤中介作用。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1.元气

(1)含义:

《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生成与分布:

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3)生理功能

①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

②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气

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2)生成与分布

①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

②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

①行呼吸;

②行血气;

③资先天。

3.营气

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荣气”。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3)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4.卫气

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又称“卫阳”。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

①防御外邪;

②温养全身;

③调控腠理。

第三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

2.心肺

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

3.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如果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

3、血的运行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1.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

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

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和促进血行,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

肝又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还可以防止出血。

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总结:

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

脾气的统摄和肝气的藏血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

而心、肺、肝、脾等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四、血的功能

(一)濡养

(二)化神

第四节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唾、涎、涕、泪和胃液、肠液、关节腔液、胸腹腔等间隙的液体等),是液态样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四、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濡养

(二)充养血脉

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神

一、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中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

二、神的作用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1)原理:

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2)生理体现:

气盛则血充。

(3)病理表现:

气虚则血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举例)。

2.气能行血

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

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

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

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

3.气能摄血

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气旺则血统。

“气虚则血逸”。

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

气对于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足则气旺。

血虚则气虚。

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须气血双补。

2.血能载气

(1)含义及生理体现:

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

(2)病理表现:

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

气随血脱。

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二、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血同源

1.含义:

精与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

(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

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

3.病理表现:

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

(二)津血同源

津液和血来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

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

因为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津血互损。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1)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

(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一)精与气的关系

1.气能生精、摄精

2.精能化气

(二)精、气与神的关系

1.精、气化神

2.神驭精、气

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的辩证法观点。

第三章藏象

第一节概论

1藏象的概念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1)脏腑

脏——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

包括肝、心、脾、肺、肾

腑——受盛和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

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上中空而密闭,功能上以贮藏精气为主。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2)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

①古代解剖知识,②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③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①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②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第二节五脏

一、心

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必须以心气的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前提条件)

心主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

心的生理特性——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素问•六节藏象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二、肝

1.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

①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②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

③调畅情志↗喜调达而恶抑郁(逍遥散、痛泻要方)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④促进消化↗气机→脾胃(脾升胃降)

↘分泌胆汁、排泄胆汁

⑤男子→排精性功能

⑥女子→月经、泌乳、排卵“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

(2)主藏血

①贮藏血液②调节血量③防止出血“肝者,凝血之本”

2.肝的生理特性

①肝为刚脏“肝体阴而用阳”②肝气升发

3.志液体华窍

①在志为怒

②在液为泪

③在体合筋(筋膜或宗筋),其华在爪“肝为罢极之本”

④开窍于目→睛明

⑤与春气相通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三、脾

脾:

孤脏(脾胃: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禀之官)

生理机能

1.主运化(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运化谷食

(2)运化水饮

2.主统血(生血统血)控制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

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机理一致,

而习惯将下部出血与肌肉出血称脾不统血

脾主运化:

脾为胃行其津液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运化水谷机制:

①脾气升清

②阳气温煦

水为至阴,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其制在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生理特征

1.脾气上升:

①升清: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②升举内脏:

维持内脏恒定2.喜燥恶湿

脾主升清:

脾气运化的表现形式:

清气在下,则生飱泻

内脏下垂:

胃、肾、子宫(阴挺)、直肠(脱

肛)

在体合肉,主四肢

窍、华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①饮食口味与脾运化相关②脾气通于口口唇者,脾之官也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涎清稀,为脾精所化,出自两颊,可自口角流出,(注意与唾比较)

与长夏或四时之气相通应

四、肺

肺:

相傅之官,五脏之长,气之本,水上之源,华盖,娇脏

1.主气,司呼吸(诸气者,皆属于肺)

(1)主呼吸之气(天气通于肺)

(2)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也)产生宗气,调节气机

2.主行水(通调水道)机理:

宣发肃降

肺为水上之源:

肺居高位,又主行水运用:

宣肺利水,降气利水

3.朝百脉,主治节

4.肺有辅心行血的生理机能

主治节:

呼吸、气机、血液、津液等

(4.主宣发肃降)

·

肺主呼吸系由肺宜肃降运动维系

肺主一身之气生成体现于宗气生成,其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调节作用

肺主气,实际上是基于肺主呼吸机能

呼吸调匀是气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

呼吸调节以肺肾最为相关

宣肺利水:

开鬼门、提壶揭盖、开上源而利下流

肺对血液运行有促进调节作用(肺主治节)协助肺主行水:

脾肾三焦等

1.肺为华盖(肺在五脏六腑位置最高)

2.肺为娇脏

生理:

清虚娇嫩病理:

易受邪侵

3.肺气宣降

宣发:

呼出浊气,宣发精微、卫气肃降:

吸气资元,肃降精微、浊液

肺为脏之张,为华盖:

①肺居高位,脏腑外卫②肺主一身之表③肺主一身之气

肺气宣降,维持肺司呼吸,主行水机能

与调节汗液排泄相关的是:

宣发卫气

肺宣降功能异常:

尿少

体华

肺合皮毛,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对皮毛作用:

宣发卫气与津液于皮毛

皮毛对肺:

①宜散卫气调节呼吸②皮毛收邪,内含于肺

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鼻者,肺之官。

喉为肺之门户,主司发音

在志为忧(悲)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五、肾

肾:

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五脏阴阳之本

生理功能

1.主藏精(最基本机能)

(1)主生长发育生殖

(2)卡脏腑气化

2.主水

(1)津液代谢

(2)生尿排尿

3土纳气(肾为气之根)

肾精由先天之精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