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634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

a:

27:

{i:

0;s:

9594: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题(填空题)姓名______________@#@1、每个篮球a元,付出100元买一个篮球,应找回()元。

@#@@#@2、2.00707……是()小数,用简便写法记作(),保留三位小数是()。

@#@@#@3、4.167×@#@0.25积有()位小数。

@#@@#@4、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面积相等,如果三角形的底是8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应是()厘米。

@#@@#@5、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厘米,底是5厘米,高是()厘米。

@#@@#@6、三个数的平均数是86,其中第一数是92,是第二个数的2倍,第三个数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a表示最小数,最大的自然数是();@#@如果三个数中,中间的一个数是b,另外两个自然数是()和()。

@#@@#@8、比b的5倍多12的数是(),当b=2时,这个数是()。

@#@@#@9、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扩大3倍,面积扩大()倍。

@#@@#@10小兰家养了a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只数的3倍还多2只。

@#@养了()只白兔。

@#@@#@1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是15厘米,腰是a厘米,高是b厘米。

@#@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12、有一组数:

@#@40、37、28、22、22、21、23,这组数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

@#@@#@13.用a元买了单价为5元的甜橙4千克,应找回()元,若a=50元,应找回()元。

@#@@#@14、一个正方体的骰子,投掷120次,出现3的次数约是()次。

@#@@#@15、一个高是4厘米的三角形与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相等,三角形的底是()厘米。

@#@@#@16、0.62公顷=()平方米4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分米@#@2.03公顷=()公顷()平方米2时45分=()时@#@36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厘米0.6分=()秒@#@17、一个梯形的上底扩大2倍,下底也扩大2倍,高不变,面积扩大()倍。

@#@@#@18、100千克花生可榨油39千克,照这样计算,每千克花生可榨油()千克。

@#@@#@19、两个因数的积是3.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是()。

@#@@#@20、一个梯形的面积是40平方米,上底长5米,下底长3米,高是()。

@#@@#@21、一桶油连桶重10千克,倒出一半后,连桶还重5.5千克,空桶重()千克,这桶油净重()千克。

@#@@#@22、当m=()时,㎡与2m正好相等。

@#@@#@23、一条马路长a米,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b米,还剩()米没有修。

@#@当a=600,b=40时,还剩()米。

@#@@#@24、王方的身份证号码是430200196712241179,王方出生年月日是(),性别是()。

@#@@#@25、数字2、3、7、8可以组成()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其中,单数的可能性是(),双数的可能性是()。

@#@@#@26、观察一个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个面,最少能看到()个面。

@#@@#@27、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一个新数,与原数相差44.55,原数是()。

@#@@#@28、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斜边上的高是()厘米。

@#@@#@29、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

@#@@#@30、一本书有98页,平均每天看x页,看了6天,还剩()页。

@#@@#@3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

@#@@#@3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33、一个梯形的面积是50平方分米,它的上下底之和是16米,高是()。

@#@@#@34、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5米,高是4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方米。

@#@@#@35、一个口袋中有2个红球,3个白球,那么伸手拿到红球的可能性为(),拿到白球的可能性为()。

@#@@#@36、两个()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7.一个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是10.5,那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最小是()。

@#@@#@38、A÷@#@B=4.6,如果A扩大10倍,B不变,则商是();@#@如果A缩小10倍,B扩大10倍,则商是()。

@#@@#@39、

(1)西瓜每千克售价m元,买7千克应付()元;@#@28元可以买()千克。

@#@@#@

(2)一堆货物重a吨,运走b吨,还剩下()吨。

@#@@#@(3)修一条1500米长的公路,每天修85米,修了x天,还剩下()米没修。

@#@@#@(4)一个足球售价a元,一个篮球的价格是一个足球的3倍,买一个篮球要()元,买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共要()元,篮球的单价比足球贵()元。

@#@@#@40、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和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斜边上的高是()。

@#@@#@41、一个直角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分别是10厘米、12厘米、8厘米,面积是(),@#@如果在梯形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如果在梯形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

@#@@#@42、

(1)三个连续自然数,中间的是n,另外两个分别是()和()。

@#@@#@

(2)三个连续奇数,中间的是n,另外两个分别是()和()。

@#@@#@(3)三个连续偶数,第一个是n,另外两个分别是()和()。

@#@@#@43、1.373737……是()小数,它的的循环节是(),用简便写法记作()。

@#@这个数精确到百分位是()。

@#@@#@44、李师傅4小时做20个零件,平均每小时做()个零件。

@#@平均做一个零件需要()小时。

@#@@#@45、19.76÷@#@0.26=(   )÷@#@26=(   )。

@#@@#@46、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6分钟,锯成8段要()分钟。

@#@@#@47、一件衬衫要用6颗扣子,100颗扣子最多能钉()件这样的衬衫。

@#@@#@48、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至少()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49、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和是95,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和()。

@#@@#@50、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8cm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51、水果店有苹果m千克,每天卖出6千克,x天后还剩()千克。

@#@@#@52、有5张分别写着5、6、7、8、9的卡片,其中6是幸运号。

@#@@#@

(1)小红任意抽走一张,她抽到6的可能性是(),大于6的可能性是()。

@#@@#@

(2)若小吉抽走了5和9,剩下的由小红抽,她抽到6的可能性是()。

@#@@#@53、一个数扩大10倍后,比原来的数增加了22.05,原数是()。

@#@@#@54、把右边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3.42、、、、、@#@()>@#@()>@#@()>@#@()>@#@()>@#@()@#@55、5.77÷@#@3.2=1.8……()@#@56、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就与乙数相等,乙数是4.5,甲乙两数的和是()。

@#@@#@57、如果6x-18的值是42,那么4x-18的值是()。

@#@@#@如果4x+3=11,那么0.5x+4.5=()。

@#@@#@58、两个数相除的商是3.87,要使商不变,被除数缩小100倍,除数()。

@#@@#@59、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扩大5倍,它的面积扩大()倍。

@#@@#@60、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cm,三角形的高是()cm。

@#@@#@61、5.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

@#@@#@62、育才小学五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学生人数的1.2倍,如果四年级学生再转来20人,则两个年级学生人数就一样多,原来四年级有学生()人。

@#@@#@63、4.6×@#@0.02的积是()位小数,如果把因数0.02扩大100倍,要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的小数点应该()。

@#@@#@64、某学校为每个学生编排借书卡号,如果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

@#@974011表示1997年入学、四班的1号同学,该同学是男生,那么1999年入学一班的29号女同学的借书卡号是()。

@#@@#@65、张斌和小东用转盘做游戏,指针指着单数算张斌赢,指针指着双数算小东赢,请你按要求填上合适的数字。

@#@@#@使张斌赢的可能性大使小东赢的可能性大使游戏最公平@#@5@#@";i:

1;s:

24207:

"一、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课时内容@#@调查、记录和整理@#@课型@#@新授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在具体的统计过程中,体会记录数据方法的多样性,优化记录方法;@#@@#@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课时@#@重难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能正确填写统计表。

@#@@#@师生活动@#@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

@#@(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师:

@#@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

@#@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

@#@(单位:

@#@千克)@#@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8、你还能发现什么?

@#@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

@#@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

@#@(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个性修改二@#@教学反思:

@#@@#@第2课时@#@课时内容@#@调查、记录和整理@#@课型@#@练习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时@#@重难点@#@体验统计的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

@#@(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 记录完后,问:

@#@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  @#@问:

@#@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讨论:

@#@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 讨论后得出结论:

@#@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

@#@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

@#@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形成应用@#@1、独立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个性修改二@#@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课时内容@#@练习一@#@课型@#@练习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2、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简单地整理和分析数据。

@#@@#@课时@#@重难点@#@体验统计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整理和分析数据。

@#@@#@师生活动@#@问题情境@#@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把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学完了,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见与大家分享吗?

@#@@#@自主探究@#@师:

@#@前面的学习都是关于统计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跟大家交流一下。

@#@@#@同学们学到的知识还真不少,谁能帮老师解决下面的问题呢?

@#@(解决教材第五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体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学生适时指导,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总结提升@#@师: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生活中关于统计的知识还有很多,需要细心的你去留心观察。

@#@@#@个性修改二@#@教学反思:

@#@@#@二、表内除法

(一)@#@第1课时@#@课时内容@#@平均分@#@课型@#@新授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重难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1、教学例2: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有几种分法?

@#@@#@

(1)、论分配方案。

@#@@#@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

@#@为什么?

@#@@#@2、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

@#@(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练习第2题。

@#@@#@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

@#@插花活动@#@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个性修改二@#@教学反思:

@#@@#@第2课时@#@课时内容@#@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课型@#@新授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课时@#@重难点@#@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

@#@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

@#@(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

@#@瞧!

@#@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1、学习例3。

@#@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

@#@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

@#@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课本“做一做”。

@#@@#@问:

@#@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

@#@@#@2、练习第4、5题。

@#@@#@

(1)、第4题。

@#@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

@#@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个性修改二@#@教学反思:

@#@@#@@#@第3课时@#@课时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型@#@新授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课时@#@重难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

@#@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问: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

@#@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读作:

@#@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做一做”@#@2、挑战园地:

@#@@#@四、课堂总结。

@#@@#@个性修改二@#@教学反思:

@#@@#@第4课时@#@课时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型@#@新授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重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

@#@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

@#@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做一做”。

@#@@#@2、挑战园地:

@#@@#@

(1)、练习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

(2)、练习第6题:

@#@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个性修改二@#@教学反思:

@#@@#@ @#@@#@第5课时@#@课时内容@#@练习课@#@课型@#@练习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重难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一、谈话引入@#@1、谈话: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展开学习@#@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10题。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8题。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9题。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的思考题。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7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个性修改二@#@教学反思:

@#@@#@@#@第6课时@#@课时内容@#@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课型@#@新授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课时@#@重难点@#@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看图,思考问题:

@#@小猴摘了几个桃子?

@#@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

@#@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

@#@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1、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

@#@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2、3题。

@#@@#@四、课堂总结。

@#@@#@个性修改二@#@第8课时@#@课时内容@#@练习课@#@课型@#@练习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课时@#@重难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师生活动@#@一、引入复习@#@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

@#@教师巡视。

@#@@#@3、汇报。

@#@@#@二、展开学习@#@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思考解决方法。

@#@@#@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7题。

@#@@#@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12题。

@#@@#@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

(2)、怎样列式呢?

@#@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11题。

@#@@#@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

@#@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

@#@教师谈话激趣。

@#@@#@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三、拓展应用@#@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9题。

@#@@#@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10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个性修改二@#@教学反思:

@#@@#@@#@第9课时@#@课时内容@#@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课型@#@新授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课时@#@重难点@#@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师生活动@#@一、谈话引入@#@出示例3主题图。

@#@@#@

(1)谈话:

@#@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

@#@是怎么玩的?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二、探索学习@#@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

@#@*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

@#@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5)、看!

@#@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

@#@你是怎么算的?

@#@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板书:

@#@解决问题@#@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1、引导学生完成“作一做”。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个性修改二@#@教学反思:

@#@@#@@#@第10课时@#@课时内容@#@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课型@#@新授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重难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

@#@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

@#@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教学例4。

@#@@#@

(1)、出示情境图:

@#@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i:

2;s:

11369: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具体内容@#@重点知识@#@小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积的小数末尾有0的把0去掉。

@#@@#@小数乘小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面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需要添0补位;@#@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末尾对齐)@#@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积的近似数@#@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1、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首先明确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再看保留的小数位数下一位的数字,若大于或等于5向前一位进一,若小于5舍去。

@#@@#@2、进一法(收尾法)@#@3、去尾法@#@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连乘、乘加@#@乘减@#@1.小数连乘的运算顺序:

@#@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2.乘加、乘减运算顺序:

@#@无括号的,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加法:

@#@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减法:

@#@减法性质:

@#@a-b-c=a-(b+c)a-(b-c)=a-b+c@#@乘法:

@#@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

@#@(a+b)×@#@c=a×@#@c+b×@#@c【(a-b)×@#@c=a×@#@c-b×@#@c】@#@除法:

@#@除法性质:

@#@a÷@#@b÷@#@c=a÷@#@(b×@#@c)@#@第二单元《位置》@#@具体内容@#@重点知识@#@位置@#@1.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确定列数时,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行数时,一般从前往后数。

@#@数列数和行数时,数的起始点和方向不要弄错。

@#@@#@3.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列在前,行在后,两数之间用逗号隔开。

@#@如(列数,行数),数对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具体内容@#@重点知识@#@小数除法计算法则@#@1.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有余数时可在余数后补0继续除。

@#@(小数点对齐)@#@2.一个数除以小数,先去掉除数的小数点,看原来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法则计算。

@#@@#@3、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4、规律: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

@#@@#@商的近似数@#@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算出一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

@#@@#@循环小数@#@1.循环小数: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3.无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

@#@@#@4、循环节: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

@#@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探索规律的步骤:

@#@1.用计算器计算。

@#@2.观察发现规律。

@#@@#@3.根据规律写商。

@#@(要重复出现3次以上)@#@解决问题@#@1.连除解决问题:

@#@用总量依次除以另外两个量。

@#@@#@2.根据实际需要,有时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数。

@#@@#@3、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 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 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 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4) 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第四单元《可能性》@#@具体内容@#@重点知识@#@可能性@#@1.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判断事件发生的三种情况。

@#@@#@2.不确定的现象,能用“可能”“不一定”等来描述,确定的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3.可能性有大有小,在总数中所占的数量越多,可能性就越大;@#@所占的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具体内容@#@重点知识@#@用字母表示数@#@1.用字母表示数。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数和字母相乘时,省略乘号后,一律将数写在字母前面。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是a+b=b+a;@#@加法结合律是(a+b)+c=a+(b+c);@#@@#@乘法交换律是ab=ba;@#@乘法结合律是(ab)c=a(bc);@#@@#@乘法分配律是(a+b)c=ac+bc。

@#@@#@3.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指定的数量,再把字母的取值代入式子中求值,只要在答中写出得数即可。

@#@@#@4、a×@#@a可以写作a•a或a2,a2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方程的意义@#@1.方程与等式的区别。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两个数相加,和都相同,一个加数越小,另一个加数就越大。

@#@@#@两个数相减,差都相同,减数越大,被减数也越大。

@#@@#@两个数相乘,积都相同,一个因数越小,另一个因数就越大。

@#@@#@两个数相除,商都相同,除数越大,被除数就越大。

@#@@#@解方程@#@1.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方程的解”是一个数,是使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2.解形如±@#@a=b和a=b的方程。

@#@@#@依据等式性质来解此类方程。

@#@解方程时要注意写清步骤,等号对齐。

@#@@#@3.验算。

@#@检验是不是方程的解,把解代入原方程的左边算出得数,再算出右边的得数,如果左右两边的得数相等,那么这个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4、解方程原理:

@#@一、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5、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我们应统一单位,在方程求出的解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三看两原则”@#@三看:

@#@一看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前面是否有“-”(减号),若有,先处理;@#@@#@二看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前面是否有“÷@#@”(除号),若有,先处理;@#@@#@三看是否含有小括号“()”,若有优先选择整体法;@#@@#@两原则:

@#@1、未知数前面的符合要为“+”(加号);@#@@#@2、未知数前面的数字(系数)要为“1”。

@#@@#@稍复杂的方程@#@1.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

(1)求什么设什么(个别除外)

(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3)解方程;@#@(4)检验,作答。

@#@@#@2.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的区别。

@#@@#@

(1)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算术解法中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

(2)列方程解决问题是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求未知数的过程由解方程来完成。

@#@算术解法是根据题中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3.验算。

@#@把未知数的值代人方程检验。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具体内容@#@重点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

@#@S=ah@#@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

@#@剪拼、平移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s长=abs正=a2)@#@3、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三角形的面积@#@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

@#@S=ah÷@#@2@#@2、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旋转@#@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梯形的面积@#@1、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用字母表示:

@#@S=(a+b)h÷@#@2@#@2、梯形面积公式推导:

@#@旋转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要从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应把梯形的上底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底,这样剪去才能最大。

@#@@#@组合图形的面积@#@1、2个或2个以上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称为组合图形。

@#@@#@2、把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转化成求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和或差@#@3、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分这样几步:

@#@@#@

(1)分解图形,

(2)利用公式,@#@(3)找出相应线段的长,(4)正确计算。

@#@@#@4、方法:

@#@分、拼、挖。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具体内容@#@重点知识@#@植树问题@#@

(一)植树问题:

@#@@#@1、两端都栽:

@#@棵数=段数+1;@#@ @#@ @#@段数=棵数-1 @#@ @#@@#@段数=路长÷@#@株距;@#@路长=株距×@#@段数;@#@@#@2、两端不栽:

@#@棵数=段数-1;@#@段数=棵数+1@#@段数=路长÷@#@株距;@#@路长=株距×@#@段数;@#@@#@

(二)锯木问题:

@#@ @#@次数=段数-1;@#@段数=次数+1;@#@ @#@@#@总时间=每次时间×@#@次数@#@(三)方阵(正方形)问题:

@#@@#@最外层的数目是:

@#@边长×@#@4-4或者是(边长-1)×@#@4@#@(整个方阵的总数目是:

@#@边长×@#@边长)@#@(四)封闭的图形(例如围成一个圆形、椭圆形):

@#@@#@棵数=段数(段数也就是间隔数)段数=路长÷@#@株距;@#@@#@-4-@#@";i:

3;s:

5513: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小学阶段性教学质量监测@#@五年级数学试题@#@(总知识点:

@#@100颗☆。

@#@时间:

@#@60分钟)@#@题目@#@一@#@二@#@三@#@四@#@五@#@六@#@评价等级@#@得☆@#@ @#@@#@ @#@@#@ @#@@#@ @#@@#@ @#@@#@ @#@@#@一、我会填空。

@#@(30颗☆)@#@1.36cm2=()dm25.02m3=()dm3@#@8.9L=()ml35分=时@#@2.从7:

@#@00到10:

@#@00,时针绕点O顺时针旋转()度。

@#@@#@从7:

@#@00到7:

@#@30,分针绕点O顺时针旋转()度。

@#@@#@3.18的因数有(),其中质数有(),合数有()。

@#@@#@4.一个三位数,百位上是最小的质数,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个数是()。

@#@@#@5.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

@#@@#@6.两个偶数的和是()数,两个奇数的和是()数。

@#@(填奇或偶)@#@7.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12()一盒牛奶约有250()@#@一个教室所占空间约是160( )摩托车油箱的容积是8(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表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9.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个。

@#@@#@10.做一个长8dm,宽4dm,高3dm的鱼缸,用角钢做它的框架,至少需要角钢()dm,至少需要玻璃()dm2。

@#@@#@1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2。

@#@@#@1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9段,每段是全长的,每段长米。

@#@@#@()()()@#@13.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0颗☆)@#@1.因为4×@#@0.7=2.8,所以2.8是0.7的倍数,0.7是2.8的因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棱长是6cm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4.1千克的和2千克的一样重。

@#@()@#@5.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三、我会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0颗☆)@#@1.一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

@#@@#@A.1B.12C.24@#@2.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同时也是3和5的倍数的是()。

@#@@#@A.45B.55C.57@#@3.把一块正方体形状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形状,则橡皮泥()。

@#@@#@A.体积变小了B.体积变大了C.体积不变@#@4.要使是假分数,是真分数,x应该是()。

@#@@#@A.9B.8C.7@#@5.下面各平面图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ABC@#@B@#@A@#@C@#@四、我会操作。

@#@(4颗☆)@#@画出三角形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五、我会计算(求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16颗☆)@#@六、我会解决问题。

@#@(30颗☆)@#@1.一个长方体的食品盒,长20cm,宽15cm,高30cm。

@#@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的汽油桶,底面积是16dm2,高是5dm。

@#@如果1L汽油重0.74kg,这个油桶可以装多少千克汽油?

@#@@#@@#@3.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3dm,向容器中倒入5L水,@#@再把一块石头放入水中浸没。

@#@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1.5dm。

@#@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4.用36dm长的铁条焊接成一个正方体框架,并准备在它的各面粘上木@#@板,至少要准备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

@#@@#@5.五

(1)班有女生21人,比男生少3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年级数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1、0.36502089002、90180,3、1236918,,23,69184、2415、9906、偶偶7、立方厘米毫升立方米升8、48@#@9、410、6013611、51112、13、@#@每空1颗☆,共30颗☆.@#@二.×@#@×@#@×@#@√×@#@每小题2颗☆,共10颗☆.@#@三.1、B2、A3、C4、B5、B每小题2颗☆,共10颗☆.@#@四.略共4颗☆.@#@五.图一:

@#@(12×@#@4+12×@#@5+4×@#@5)×@#@2=256(cm)212×@#@4×@#@5=240(cm)3@#@图二:

@#@6×@#@6×@#@4=144(dm)26×@#@6×@#@6=216(dm)3@#@每小题2×@#@4=8颗☆,共16颗☆.@#@六.1、(20×@#@30+15×@#@30)×@#@2=2100(cm)2@#@2、16×@#@5×@#@0.74=59.2(Kg)@#@3、3×@#@3×@#@1.5-5=8.5(dm)3@#@4、36÷@#@12=3(dm)3×@#@3×@#@6=54(dm)2@#@5、(21+3)÷@#@(21+3+21)=@#@每小题6颗☆,共30颗☆.@#@五年级下册阶段性质量监测试题第6页共4页@#@";i:

4;s:

3872: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试卷@#@一、写一写,读一读。

@#@@#@@#@写作:

@#@写作:

@#@写作:

@#@@#@读作:

@#@读作:

@#@读作:

@#@@#@@#@()个十和()个一()个十和()个一@#@写作:

@#@写作:

@#@@#@读作:

@#@读作:

@#@@#@二、填一填。

@#@@#@1.十位上是4,个位上是0的数是()。

@#@@#@2.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3的数是()。

@#@@#@3.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4.79在()和()的中间。

@#@@#@5.最大的一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

@#@@#@6.把75、60、36、48、57、80这六个数排序:

@#@@#@()>@#@()>@#@()>@#@()>@#@()>@#@()。

@#@@#@7.一个数百位上是1,其它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8.五十八后面5个数是()。

@#@@#@9.比62小,比58大的数有()。

@#@@#@10.把80、36、63、56、37、18排序:

@#@@#@()<@#@()<@#@()<@#@()<@#@()<@#@()。

@#@@#@11.由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

@#@@#@12.读数和写数都从()位起。

@#@@#@13.一个数由8个十组成,这个数是()。

@#@@#@14.23是个()位数,8是一个()位数,100是一个()位数。

@#@@#@15.比89多1的数是(),比89少1的数是()。

@#@@#@三、读写下列各数。

@#@@#@99读作(),60读作(),100读作(),17读作()七十五写作(),六十三写作(),八十二写作(),九十写作()@#@四、接着写。

@#@@#@1.11、13、15、()、()、()、。

@#@@#@2.10、12、14、()、()、()、。

@#@@#@3.10、20、30、()、()、()、。

@#@@#@4.5、10、15、()、()、()、。

@#@@#@5.连续+5:

@#@27、()、()、()、()、()。

@#@@#@6.连续-7:

@#@85、()、()、()、()、()。

@#@@#@五、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90个一和9个十同样多( @#@ @#@)@#@2.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1。

@#@( @#@ @#@)@#@3.八十五写作805.( @#@ @#@ @#@)@#@4.4个十8个一组成的数是48.( @#@ @#@)@#@5.63和36一样大.( )@#@6.95前面的数是96,后面的数是94.( )@#@六、写出下面的数。

@#@@#@1.写出100以内个位和十位相同的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30,27,24,( @#@ @#@ @#@),( @#@ @#@ @#@ @#@),( @#@ @#@ @#@ @#@)@#@3.( @#@ @#@ @#@),( @#@ @#@ @#@),18,24,( @#@ @#@ @#@),36,( @#@ @#@ @#@),( @#@ @#@ @#@)@#@3@#@";i:

5;s:

29935: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

@#@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

@#@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

@#@”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

@#@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

@#@“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

@#@(如x除以a减b的差。

@#@)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

@#@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

@#@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

@#@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四则运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但从学生的作业及单元检测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

@#@@#@①顺序出错;@#@②抄题时抄错;@#@③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

@#@ @#@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一看(认真看题)、二画(运算顺序)、三算(认真计算)、四查(检查计算结果)”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另外,坚持每天对学生进行3-5题强化训练,力争全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

@#@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更容易接受。

@#@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四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

@#@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

@#@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想象那样的效果。

@#@有时不得不减少活动的次数,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

@#@努力!

@#@加油!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

@#@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

@#@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

@#@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

@#@“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

(1)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

(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

@#@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

@#@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

@#@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

@#@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

@#@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

@#@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理解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再在老师提供的信息下面提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最后老师要求学生解答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教学时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并交流,学生可以说出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发现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再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最后再模仿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让学生同桌讨论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用语言表达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学生用图形、用字母或用其他符号表示都可以,最后得出用字母a+b=b+a表示加法交换律更简单、明了、易记。

@#@@#@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很积极,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是:

@#@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时,没有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说,老师辅导参与过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说互补、找出规律,老师可以在学生活动中给予辅导、完善,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加法交换律》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运算定律的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大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学习全过程。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我感觉有几个环节比较有效,记录下来积累经验。

@#@@#@一、引导关注验证的有效性@#@当学生大胆猜想后,我鼓励学生举例验证,并有意识地引导了一句话“刚才大家说有无数个,能举无数个吗?

@#@那李老师还希望同学们在举例时花些心思想想举什么样的数能更好地验证我们的猜想,好吗?

@#@”@#@在汇报时我特别注意了汇报的层次,从简单的整数、复杂的整数、特殊的整数、分数、小数等,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科学的验证是尽可能地从多角度去考虑,才能使我们的验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二、数学文化的渗透@#@因为查阅了很多资料,所以向学生介绍了一种点子图集合圈的验证方式。

@#@出示几个红色圆点和黑色圆点,提出问题:

@#@把它们合在一起(出示集合圈),是红色圆点加黑色圆点总数多,还是黑色圆点加红色圆点总数多?

@#@然后圆点数慢慢增加,打乱,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无论谁先加谁,结果都是圈里这些圆点的总数。

@#@数形的结合让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打开,不光局限于举数字验证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的验证打下了基础。

@#@@#@三、适当挖掘有效提升@#@因为两个数的交换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在我们的练习和实际运用中,往往不止两个加数,而孩子们第一次遇上时很多不太敢随便交换数字。

@#@因此,在得出加法交换律后,我让学生继续新的猜想,如果不止两个加数呢?

@#@这是一个与从不同、全新的猜新,如果成立,它将大大丰富我们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再让学生自己验证,而学生的验证出乎我意料的全面,比如三个数的交换,学生换了六个算式,证明和不变;@#@还有那些特殊的、不同的数都有人举了,在这中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有的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还能使计算变简便呢!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思维活跃,言积极,所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运算定律的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举例、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的学生的积极性。

@#@@#@在创设情境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

@#@在自主探究环节,当学生说出40+56=96时,我问“谁能列出不同的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56+40=96。

@#@然后我出示40+56○56+40,并问“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

@#@我接着问: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加法交换律的符号表示环节,我问: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然后学生回答的特别多,像△+☆=☆+△,还有?

@#@+!

@#@=!

@#@+?

@#@,还有香蕉+苹果=苹果+香蕉等等之类的,虽然有的式子不够完美,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加法交换律。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闯关游戏,先是基础练习,还有拔高练习,层层深入,学生学得也是兴趣盎然。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课件也节约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

@#@由于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很简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学生发言积极,所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1、在铺垫环节,我出示了一道加法算式,计算并用加法验算。

@#@目的是为本节课打下基础。

@#@但是在学生做完并板演之后,我没有利用好这个资源,好像这个题和本节课没有什么关联似的。

@#@另外,有的学生利用了减法验算,这样是不符合要求的。

@#@这时我应该找学生说为什么这样不行,而不应该由我自己解释。

@#@2、闯关环节的第二关是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否满足加法交换律,其中有道题是380+20=30+370,学生有的说是,有的否定。

@#@在确认本道题不符合加法交换律时,我应该问,怎样能让它符合加法交换律?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定律,也充分利用了资源。

@#@3、闯关的最后一道题是“先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道题我应该在学生做完之后出示一份答案,这样可以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在课下的作业里,我发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格式不准确。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

@#@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

@#@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

@#@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

@#@“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

(1)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

(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

@#@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

@#@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

@#@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

@#@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

@#@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

@#@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已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内容:

@#@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

@#@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

@#@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

@#@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

@#@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平。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

@#@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

@#@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

@#@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

@#@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

@#@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

@#@1.04读作( @#@ @#@),表示( @#@ @#@ @#@ @#@)。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

@#@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判断题:

@#@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

@#@( @#@ @#@) @#@ @#@学生判断正确。

@#@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

@#@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

@#@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

@#@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

@#@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

@#@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

@#@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

@#@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

@#@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

@#@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

@#@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

@#@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2、小数的性质

(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

@#@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

@#@如:

@#@2.4=";i:

6;s:

20267: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一、计算。

@#@@#@㈠直接写出得数。

@#@@#@6.3+3.7=9-1.8=1.4×@#@0.5=0.49÷@#@0.7=1.53+0.8=@#@3.9-0.39=0.25×@#@12=0.51÷@#@0.3=9.2×@#@0.01=70÷@#@0.5=@#@㈡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3.6+9.8+6.417.3×@#@0.25×@#@82.31×@#@1.5+1.5×@#@7.69@#@@#@@#@㈢解方程(第一小题要求验算)@#@5x+45=3008x-13.6=00.9x+4=20.256×@#@2.5-3x=5.0@#@@#@@#@@#@@#@㈣计算。

@#@@#@90-78.09+4.23 32.34÷@#@2.l×@#@0.45  15.32-1.8×@#@5-3.46@#@@#@@#@@#@(9-2.78)×@#@15÷@#@3.11(1.36+4.85)÷@#@(0.15×@#@6)3.6÷@#@〔(1.3+0.6)×@#@5〕@#@@#@@#@@#@@#@@#@㈤列式计算。

@#@@#@

(1)3.7与3的积,减去36.8除以4

(2)一个数的3倍加上这个数的一半的商,差是多少?

@#@等于80.5,求这个数。

@#@@#@@#@@#@@#@@#@@#@二、填空。

@#@@#@

(1)求9的十分之五,写成小数乘法的式子是。

@#@@#@

(2)6.416416……用简便形式写作。

@#@@#@(3)56.28+0.67转化为5628+67是根据规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写作。

@#@@#@(5)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5平方分米,底是分米,它的高才是1.5分米。

@#@@#@(6)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时,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7平方厘米。

@#@@#@(7)一块三角形土地,底是390米,高是280米。

@#@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公顷。

@#@@#@(8)比较大小。

@#@3÷@#@0.3○3×@#@0.30.6×@#@0.5○0.6÷@#@2@#@三,量出右图所需的数据,求图形的面积。

@#@@#@@#@四,应用题。

@#@@#@1、李明看一本225页的童话集。

@#@前5天每天看24页。

@#@以后每天看35页,再用几天可以看完?

@#@@#@@#@@#@@#@2、两个港口的航线长357千米。

@#@甲乙两艘船同时从两个港口出发,相向而行,经过6小时相遇。

@#@甲船每小时行31.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架新式飞机每小时飞行3400千米,比一架普通飞机速度的4.5倍还多25千米。

@#@普通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列方程解答)@#@@#@@#@@#@4、在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里种萝卜,平均9平方分米种一棵,平均每棵收萝卜0.75千克。

@#@这块地的底30米,高18米,可收萝卜多少千克?

@#@@#@@#@@#@@#@5、童装厂原来做一种儿童服装,每套用布2.2米。

@#@现在改进了裁剪方法,每套节省布0.2米。

@#@原来做800套这样的服装所用的布,现在可以多做几套?

@#@@#@(请用最佳解法求出本道题的问题)@#@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一、认真读题,正确填空。

@#@(每题2分,共18分)@#@1、两个因数的积是12.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6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积是()。

@#@@#@2、小华有x枝铅笔,小丽比小华少4枝,小丽有()枝铅笔,小丽和小华共有铅笔()枝。

@#@@#@3、16÷@#@6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精确到百分位约是()。

@#@@#@4、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1.6cm2,高9cm,两个这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高9cm,底是()cm的平行四边形。

@#@@#@5、每一个宝宝在自己家的户口本上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某一个小宝宝的号码是360103201102012712,这个小宝宝出生于()年()月()日,性别是()。

@#@@#@6、小军有一本连环画,共a页,他每天看h页,看了3天,还剩()页;@#@如果a=100,h=25,那么剩下()页。

@#@@#@7、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2米,已知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8、把1.21、1.21、1.22、1.2、1.211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是:

@#@()。

@#@@#@9、有5张卡片分别写着5、6、7、8、9,其中6是幸运号。

@#@方方任意抽走一张,她抽到6的可能性是(),抽到大于6的可能性是()。

@#@@#@二、认真辨题,仔细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6分)@#@1、含有两个未知数的等式不是方程。

@#@()@#@2、一个不等于0的数除以101,商一定比这个数小。

@#@()@#@3、邮政编码的前三位表示邮区。

@#@()@#@4、两个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一定相同,面积也相等。

@#@()@#@5、3.1415926……是一个无限小数,也是一个循环小数。

@#@()@#@6、x个5.6相加,和是5.6+x。

@#@()@#@三、认真审题,慎重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4分)@#@1、下图是由五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这两个三角形(用实线表示)的面积关系是()。

@#@@#@①相等②左边的在于右边③左边的小于右边@#@2、两个()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①形状相同②面积相同③完全一样@#@3、x与y的和除4,列式是()@#@①x+y÷@#@4②4÷@#@(x+y)③x+4÷@#@y@#@4、下面各题与2.6×@#@6.8的结果相等的算式是()@#@①260×@#@0.68②0.26×@#@68③26×@#@6.8@#@四、认真读题,耐心计算。

@#@(25分)@#@1、用竖式计算。

@#@(9分)@#@7.02×@#@1.329.83÷@#@9.50.54÷@#@3.6@#@2、计算下面各题。

@#@(能简算的要简算)(16分)@#@38×@#@7.3+27×@#@3.832×@#@1.25×@#@0.25@#@4.5×@#@(10.5-12.06÷@#@1.5)38.75-(24.5+8.75)@#@五、解方程。

@#@(12分)@#@4x-0.4=9.40.6x+0.3×@#@4=4.2@#@6×@#@8-7x=2.54x+1.5x=4.4@#@六、我会连。

@#@(6分)@#@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从正面看@#@七、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29分)@#@1、一个常滴水的水龙头,一天要流掉10.5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按30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6分)@#@2、学校建有一个正方形的花坛,量得周长是4.8米。

@#@旁边打算建一个和它面积一样的三角形花坛,花坛的底长1.2米,你能求出花坛的高吗?

@#@(6分)@#@3、“五一”劳动节期间,学校组织五、六年级的同学观看教育影片,一共去了680人,其中五年级人数是六年级人数的1.5倍少20人,六年级去了多少人?

@#@(8分)@#@4、五

(2)班进行跳绳比赛,第一组7名同学1分钟跳绳成绩如下表。

@#@(单位:

@#@下)@#@170@#@147@#@130@#@145@#@142@#@140@#@138@#@

(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平均数保留一位小数)(4分)@#@

(2)用什么数来表示这7名同学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为什么?

@#@(5分)@#@智力冲浪附加题(10分)@#@刚刚和兰兰是同班同学,又住同一幢楼。

@#@有一天他们放学后同时回家,兰兰每分钟走60米,刚刚每分钟走80米,两分钟后,刚刚发现自己把红领巾落在班里了,就回去取,在学校耽误了5分钟才离开,最后他与兰兰同时到家。

@#@请问他们的家离学校有多远?

@#@@#@2009年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一、填空@#@  1、6.2×@#@0.82表示( @#@ @#@ @#@ @#@ @#@ @#@ @#@ @#@ @#@ @#@ @#@)@#@  2、3.6×@#@5表示( @#@ @#@ @#@ @#@ @#@ @#@ @#@)还表示( @#@ @#@)@#@  3、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 @#@ @#@ @#@ @#@ @#@ @#@ @#@ @#@ @#@)@#@  4、260平方分米=( @#@ @#@ @#@ @#@ @#@ @#@ @#@ @#@ @#@ @#@ @#@ @#@ @#@ @#@ @#@ @#@)平方米@#@  5、4.8公顷=( @#@ @#@ @#@ @#@ @#@ @#@ @#@ @#@ @#@ @#@ @#@ @#@ @#@)平方米@#@  6、0.68平方分米=( @#@ @#@ @#@ @#@ @#@ @#@ @#@ @#@ @#@ @#@ @#@ @#@ @#@ @#@ @#@ @#@ @#@)平方厘米@#@  7、0.8平方千米=( @#@ @#@ @#@ @#@ @#@ @#@ @#@ @#@ @#@ @#@)公顷@#@  8、一个自然数(0除外)乘以一个( @#@ @#@ @#@ @#@ @#@)1的数,积一定比这个自然数小。

@#@@#@  9、两个( @#@ @#@ @#@ @#@ @#@ @#@ @#@ @#@ @#@ @#@ @#@ @#@ @#@ @#@)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10、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5.8平方厘米,与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 @#@ @#@ @#@ @#@ @#@ @#@ @#@ @#@ @#@)平方厘米。

@#@@#@  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一个自然数除以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数大。

@#@( @#@ @#@ @#@ @#@)@#@  2、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 @#@ @#@)@#@  3、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 @#@ @#@ @#@ @#@)@#@  4、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 @#@ @#@)@#@  三、 @#@ @#@ @#@选择(把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下面各式中,( @#@ @#@ @#@ @#@ @#@ @#@ @#@ @#@ @#@)是方程。

@#@@#@  (A:

@#@3X+0.5 @#@ @#@ @#@ @#@ @#@B:

@#@2X=0 @#@ @#@ @#@ @#@C:

@#@5.2X>@#@6)@#@  2、( @#@ @#@ @#@ @#@ @#@ @#@ @#@ @#@ @#@)是方程2.5X-4=4.75的解。

@#@@#@  (A:

@#@X=0.3 @#@ @#@ @#@B:

@#@X=3 @#@ @#@C:

@#@X=3.5)@#@  3、两个( @#@ @#@ @#@ @#@ @#@ @#@ @#@ @#@ @#@ @#@ @#@ @#@ @#@ @#@)的梯形,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  (A:

@#@面积相等 @#@ @#@ @#@ @#@ @#@ @#@ @#@B:

@#@完全相同 @#@ @#@ @#@ @#@ @#@ @#@ @#@C:

@#@形状相同)@#@  3、32.92÷@#@3.2商是10,余数是( @#@ @#@ @#@ @#@ @#@ @#@ @#@ @#@)@#@  (A:

@#@92 @#@ @#@ @#@ @#@ @#@ @#@B:

@#@9.2 @#@ @#@ @#@ @#@ @#@ @#@C:

@#@0.92)@#@  四、计算@#@  

(一)、解方程。

@#@@#@  ①2.1+4X=8.5 @#@ @#@ @#@ @#@ @#@ @#@ @#@ @#@ @#@ @#@ @#@ @#@ @#@ @#@ @#@②3X+2X=2.5@#@  

(二)、计算。

@#@(能简算的要简算)@#@  ①0.25×@#@6.82×@#@4 @#@ @#@ @#@ @#@ @#@ @#@ @#@ @#@ @#@ @#@②1.344+0.162÷@#@4@#@  ③12.68-4.8-3.68 @#@ @#@ @#@ @#@ @#@ @#@ @#@ @#@ @#@④3.6÷@#@1.2-0.8×@#@2.7@#@  ⑤9.2×@#@1.05÷@#@3.4 @#@ @#@ @#@ @#@ @#@ @#@ @#@ @#@ @#@⑥(2.6+3.2÷@#@1.28)÷@#@1.7@#@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⑦6.83×@#@(3.8-2.3)+1.5×@#@3.7@#@  ⑧4.5×@#@[7.68÷@#@(8.2-1.8)]@#@  五、应用题@#@  

(一)、先写思路,再列出综合算式。

@#@@#@  1、小明看一本故事书,计划每天看20页,10天看完。

@#@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看5页,实际几天可以看完?

@#@@#@  要求实际几天可以看完,@#@  先求@#@  综合算式@#@  

(二)、解答下列应用题@#@  1、一块三角形地,底是125米,高是64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2、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广告牌,底是8米,高是3.5米。

@#@如果用油漆刷这块广告牌,每平方米用油漆0.6千克,至少需要用多少千克油漆?

@#@@#@  3、一个工程队修一条水渠,4天修了1800米。

@#@照这样计算,再修3天才能修完。

@#@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  4、A、B两地相距84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9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20千米。

@#@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  a)一个农具厂要生产4000件农具,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500件,余下的要在2天内完成。

@#@平均每天应生产多少件?

@#@@#@  b)果园里有苹果树1500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棵数的4倍多60棵。

@#@梨树有多少棵?

@#@(用方程解)@#@  c)小明计划用12天看完一本240页的故事书,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看4页。

@#@实际看完这本书用了多少天?

@#@@#@  d)两个工程队共同修一条200千米的公路,各从一端相向施工,50天就完成了任务。

@#@甲队平均每天修2.5千米,乙队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

@#@(用方程解)@#@  e)学校买来一批图书,其中科技书比故事书多400本,科技书的本书是故事书的3倍。

@#@科技书有多少本?

@#@(用方程解)@#@  f)一个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3.2米布。

@#@改变裁剪方法后,每套节省0.2米。

@#@原来做1500套衣服用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  六、思考题:

@#@@#@  1、甲、乙、丙三人一起跑步。

@#@甲比丙跑的路程的2倍少80米,比乙的路程的2倍多80米。

@#@乙和丙谁跑的路程长些?

@#@ @#@ @#@ @#@ @#@ @#@ @#@ @#@ @#@ @#@ @#@ @#@ @#@( @#@ @#@ @#@ @#@ @#@ @#@ @#@)@#@  2、某校五年级同学去参观科技展览。

@#@272人排成两路纵队,前后相邻两排各相距0.8米,队伍每分钟走60米。

@#@现在要过一座长810米的桥,从排头两人上桥到排尾两人离开桥,共需要多少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1、64×@#@0.18的积是()位小数,119.6÷@#@0.23,商的最高位是()位。

@#@@#@2、一个三位小数,如果取它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是6.87,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这个三位小数最小是()。

@#@@#@3、225.22525…这个循环小数还可以写成(),保留两位小数约为()。

@#@@#@4、根据0.75×@#@1.24=0.93,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积:

@#@@#@7.5×@#@1.24=()75×@#@12.4=()@#@0.75×@#@124=()75×@#@124=()@#@5、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0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6、一个盒子里有5个白球,2个红球,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要想使摸出红球的可能性为,应该再放()个红球。

@#@@#@7、一个三角形高不变,要使面积扩大3倍,底要扩大()倍。

@#@@#@8、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如果最小数是a,那么最大的自然数是();@#@如果三个数中,中间一个数是b,那么另外两个数是()和()。

@#@@#@9、一个梯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上底和下底之和是1.2米,高为X米,含有X的等量关系式是()。

@#@@#@10、一本书78页,小明每天看x页,看了4天,还剩()页没看,当x=18时,还剩()页。

@#@@#@二、相信你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每题2分,共10分)@#@1、13除a与b的和,商是多少?

@#@列式为()@#@A、13÷@#@a+bB、13÷@#@(a+b)C、(a+b)÷@#@13@#@2、第一个因数(0除外)扩大10倍,第二个因数(0除外)缩小到原来的,积()。

@#@@#@A、扩大10倍B、缩小到原来的C、缩小到原来的@#@3、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

@#@@#@A、形状相同B、周长相等C、面积相等@#@4、与方程3x+8=68的解相同的是()@#@A、12x=360B、8+2x=68C、15x=320-x@#@5、0.47÷@#@0.4,商是1.1,余数是()。

@#@@#@A、3;@#@B、②0.3;@#@C、0.03@#@三、擦亮眼睛,辨别正误。

@#@(每题1分,共5分)@#@1、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3、边长是4cm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

@#@()@#@4、一个整数除以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整数大。

@#@()@#@5、4.9999是循环小数。

@#@()@#@四、仔细计算,别出差错哟!

@#@(共26分)@#@1、直接写得数。

@#@(4分)@#@10÷@#@0.01=0.22+0.8=10-2.05=3.5×@#@0.4=@#@4÷@#@0.25=1-0.17=0.2×@#@0.05=0.6×@#@1.5=@#@2、列竖式计算。

@#@(4分)@#@

(1)4.33×@#@0.19

(2)9.744÷@#@4.8@#@2、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9分)@#@

(1)、4.65-2.55-1.45

(2)、6.4÷@#@(0.3×@#@2+0.2)(3)、201×@#@6.5-6.5@#@3、解方程。

@#@(9分)@#@⑴、1.4x+9.8=22.4⑵、2(x-3)=11.6⑶、13x-x=144@#@五、求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单位:

@#@厘米)。

@#@(12分)@#@2厘米@#@6厘米@#@12厘米@#@8厘米@#@4厘米@#@6厘米@#@10厘米@#@8厘米@#@7.5厘米5@#@六、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共27分)@#@1、人民公园里的杨树共130棵,比柳树棵树的3倍多10棵,公园里的柳树有多少棵?

@#@(6分)@#@2、一个玩具厂做一个毛绒兔原来需要3.8元的材料。

@#@后来改进了制作方法,每个只需3.6元的材料。

@#@原来准备做180个毛绒兔的材料,现在可以多做多少个?

@#@(6分)@#@2.5@#@

(1)@#@

(2)@#@(3)@#@6.5@#@3.5@#@5@#@3、学校有一块劳动基地,如下图所示,其中

(1)部分种玉米,

(2)部分种花生,(3)部分种棉花。

@#@(单位:

@#@米)(8分)@#@①种玉米的面积是10平方米,种花生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每平方米种棉花2棵,那么在(3)部分可以种棉花多少棵?

@#@@#@4、在一次跳远比赛中8名同学的成绩统计表:

@#@(单位:

@#@m)(7分)@#@李明@#@赵勇@#@赵刚@#@王军@#@张浩@#@张永@#@赵强@#@李伟@#@2.83@#@3.06@#@2.78@#@2.90@#@3.52@#@2.89@#@2.74@#@2.89@#@⑴求出这些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⑵哪个数据代表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为什么?

@#@@#@";i:

7;s:

55: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5@#@";i:

8;s:

4626: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自测题@#@班级姓名@#@一、填写。

@#@@#@1.1.5dm3=(   )cm3 3.06L=()mL@#@730dm3=()m3()m3=30L=()cm3@#@2.填上合适的单位。

@#@@#@

(1)数学课本的体积大约是500()。

@#@@#@

(2)一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12()。

@#@@#@(3)一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3()。

@#@@#@(4)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4()。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cm,它的棱长之和是()cm,表面积是()cm,体积是()cm3@#@4.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cm,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它的体积是()。

@#@@#@5.一个长20m,宽10m,深2m的水池,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

@#@@#@6.一个长方体纸箱,长和宽都是3dm,高是4dm,做这样的一个纸箱需要纸板()dm,它的容积是()dm3。

@#@@#@7.把一个长5dm,宽4dm,高3dm的长方体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8.计算鱼缸能装水多少升,是求鱼缸的(    );@#@制鱼缸框架所需要的材料是求鱼缸的(    ),给鱼缸框架上安装玻璃,是求鱼缸的(   ),给鱼缸框架上安装玻璃,是求鱼缸的(    )。

@#@@#@二、火眼金睛,准确判断。

@#@@#@1.一个木箱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4倍,表面积和体积都扩大16倍。

@#@()@#@3.4个正方体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4.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5.将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正方体表面积的一半。

@#@()@#@6.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相等,它们体积也一定相等。

@#@(  )@#@7.体积是1dm3的正方体,可以分成1000个体积是1cm的小正方体。

@#@(  )@#@三、精心挑选,慎重选择。

@#@@#@1.下面()图可以折叠成正方体.@#@A.B.C.D.@#@2.用木条搭一个长为7cm,宽为4cm,高为3cm的长方体框架,一共需要()cm长的木条。

@#@A.14B.56C.28@#@3.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测得长30cm,宽20cm,里面装7cm深的水,将一块钢材放入,完全沉没,水面上升4cm,这块钢材体积是(   )立方厘米。

@#@   A. 1200  B. 2400  C. 3600  @#@4.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 A.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B.体积和表面积都不相等.C.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5.8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从中任意拿走一块,大正方体的表面积()。

@#@@#@A.大了   B.没变  C.小了    D.无法确定@#@6.一根长方体木料,长1.5m,宽和厚都是2dm,把它锯成4段,表面积最少增加()dm.@#@A.8  B.16 C.24  @#@四、计算下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8cm@#@@#@五、走进生活,灵活运用。

@#@@#@1.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85.4cm3,这个长方形的底面积是多少?

@#@@#@7cm@#@2.用96cm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然后用包装纸把表面包裹起来,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cm?

@#@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

@#@@#@3.一个底面长和宽都是2dm的长方体玻璃容器,里面装有5l水,将一个铁球浸没在水中,这时水深1.5dm。

@#@这个铁球的体积是多少?

@#@@#@4.一个长方体机油桶,长8dm,宽2dm,高6dm.如果每升机油重720g,可装机油多少kg?

@#@@#@5.在一个长20m,宽8m,深1.6m的长方体蓄水池的底面和四周贴瓷砖,瓷砖是边长为2dm的正方形,贴完共需瓷砖多少块?

@#@@#@6.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一个周长为30cm的长方形,高为10cm,如果长和宽的厘米数都是合数,那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i:

9;s:

565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6~37页例3“100以内数的读、写”,练习八第5~8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上的十位上用几个珠表示,几个一就在计数器的个位上用几个珠表示。

@#@@#@2.知道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排列顺序。

@#@@#@3.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读、写。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数位的意义。

@#@@#@教具准备;@#@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数数,引出读写:

@#@@#@1、拍手数数。

@#@@#@

(1)五个五个的数:

@#@从5数到50。

@#@@#@

(2)十个十个的数:

@#@从0数到100。

@#@@#@(3)数拐弯数(男女生交替数):

@#@女:

@#@9、10、11。

@#@男:

@#@19、20、21。

@#@一直数到100。

@#@@#@2、复习旧知@#@结合“11”、“20”这两个数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

@#@(老师计数器讲解)@#@二、实践探究,掌握读写@#@

(一)教学例3。

@#@@#@1.结合实例,引入新知。

@#@@#@

(1)引入:

@#@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们已经学会了数数。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纽扣(出示纽扣喷绘图),有黄色、蓝色和红色。

@#@看看,这三种颜色的纽扣分别有多少粒呢?

@#@@#@黄色纽扣:

@#@四十粒@#@蓝色纽扣:

@#@二十七粒@#@红色纽扣:

@#@三十三粒@#@2.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

(1)提出问题:

@#@刚才在“数”的过程中,大家数的真清楚,得到了“四十、二十七、三十三”这三个数。

@#@这些数都比20大,又都是100以内的数,它们又该怎样读?

@#@怎样写呢?

@#@@#@

(2)揭示课时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

@#@(出示课题)@#@3.教学两位数的读写。

@#@@#@

(1)引入:

@#@以前我们能用小棒,还能在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

@#@现在同学们能用小棒、能用计数器来表示这些数吗?

@#@@#@

(2)教学“四十”的读、写。

@#@@#@①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在计数器上表示出“四十”。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强调为什么在十位上要拨四颗珠子。

@#@)@#@②教学“四十”的写法:

@#@先在十位上写4,表示4个十;@#@然后在个位写0。

@#@@#@③教学“四十”的读法:

@#@因为有四个十,所以读作“四十”。

@#@@#@④拓展:

@#@如果有五捆小棒,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呢?

@#@这个数又该怎样写?

@#@怎样读呢?

@#@@#@⑤小结:

@#@有“几个十”就要用几捆小棒来表示,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就要拨几颗珠子。

@#@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要先在十位上写几,再在个位上写0。

@#@@#@(3)教学“二十七”的读、写。

@#@@#@①“二十七”这个数又该怎样用小棒表示呢?

@#@教师随学生的发言适时出示小棒图。

@#@@#@②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二十七”。

@#@@#@③教学“二十七”的写法:

@#@先在十位上写“2”,表示2个十;@#@再在个位上写“7”,表示7个一。

@#@@#@④教学“二十七”的读法。

@#@(强调读的时候,同样是先从十位读起。

@#@)@#@(4)教学“三十三”的读写。

@#@@#@①借助多媒体演示将“三十三”用小棒表示、并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②教学“三十三”的写法。

@#@@#@思考:

@#@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同桌的同学互相议一议。

@#@@#@讲述:

@#@看来同样都是数字“3”,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

@#@@#@③教学“三十三”的读法。

@#@@#@4.认识“百位”,教学“100”的读写。

@#@@#@

(1)引入:

@#@这些纽扣一共有多少粒?

@#@(教师随学生发言适时板书,共:

@#@一百粒)@#@

(2)用小棒表示“1个百”。

@#@@#@(3)结合计数器认识“百位”,并在计数器上表示“1个百”。

@#@@#@(4)教学“100”的读、写。

@#@@#@

(二)归纳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不论读数或写数,都要从高位开始。

@#@@#@四、巩固练习。

@#@@#@1.第37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第39页第5、7、9题。

@#@@#@3.课件上的闯关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第39页第6题。

@#@@#@《教学反思》@#@《读数与写数》这节课,内容比较多,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引导学生画计数器,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用小棒摆数,摆出40根小棒,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4捆(即4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

@#@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画好的计数器上画珠表示40,边画珠边叙述:

@#@4个十在十位上画4颗珠,个位上没有用0占位。

@#@依次教学27和3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学”字。

@#@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

@#@课堂上通过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换位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并且在读、写、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

@#@@#@";i:

10;s:

352:

"@#@@#@写出差是6的算式:

@#@@#@@#@@#@@#@@#@@#@@#@@#@列算式表示:

@#@@#@列式:

@#@@#@答:

@#@参加跳绳比赛的一共有()人。

@#@@#@";i:

11;s:

17554:

"最新小学数学公式大全@#@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 @#@面积 @#@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a2@#@·@#@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圆的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S=πr2 @#@@#@·@#@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

@#@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

@#@V=aaa=a3 @#@@#@·@#@圆柱的表(侧)面积:

@#@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

@#@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端圆的面积。

@#@ @#@公式:

@#@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

@#@V=Sh=πr2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

@#@V=1/3Sh=1/3πr2h@#@分数的加、减法则: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 @#@@#@分数的乘法则:

@#@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 @#@分数的除法则: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 @#@@#@二、单位换算 @#@@#@

(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 @#@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8)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

@#@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

@#@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三、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S=Vt @#@路程÷@#@速度=时间t=s/v @#@路程÷@#@时间=速度v=s/t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四、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

@#@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 @#@@#@2.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 @#@@#@3.乘法交换律:

@#@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 @#@@#@4.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 @#@@#@5.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

@#@(a+b)×@#@c=a×@#@c+b×@#@c。

@#@ @#@@#@6.除法的性质: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 @#@@#@7.等式:

@#@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 @#@ @#@@#@8.方程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 @#@@#@9.一元一次方程式: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

@#@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 @#@@#@10.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 @#@@#@11.分数的加减法则: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 @#@@#@12.分数大小的比较:

@#@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 @#@@#@16.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 @#@@#@17.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 @#@@#@18.带分数:

@#@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 @#@@#@19.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 @#@@#@五、特殊问题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 @#@@#@

(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

(2)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3)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

(1)一般公式:

@#@ @#@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 @#@ @#@@#@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 @#@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 @#@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工程问题 @#@ @#@@#@

(1)一般公式:

@#@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 @#@@#@

(2)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的公式:

@#@ @#@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a2@#@2.正方体@#@V:

@#@体积a:

@#@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C=2(a+b)@#@面积=长×@#@宽S=ab@#@4.长方体@#@V:

@#@体积s:

@#@面积a:

@#@长b:

@#@宽h:

@#@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s=ah÷@#@2@#@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8圆形@#@S面积C周长π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π=2×@#@π×@#@半径@#@C=πd=2πr

(2)面积=半径×@#@半径×@#@πs=πr2@#@9.圆柱体@#@v:

@#@体积h:

@#@高s;@#@底面积r:

@#@底面半径c:

@#@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ch+2s@#@(3)体积=底面积×@#@高v=sh@#@10.圆锥体@#@v:

@#@体积h:

@#@高s;@#@底面积r:

@#@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和差问题的公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体(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

@#@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

@#@4\6\9\11月@#@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i:

12;s:

11907:

"@#@人民币单位换算专项练习100题(有答案)@#@1角=( @#@ @#@)分 @#@ @#@ @#@ @#@600分=( @#@ @#@)元 @#@ @#@ @#@ @#@@#@1元=( @#@ @#@)角2元=( @#@ @#@)角 @#@ @#@ @#@@#@@#@4角=( @#@ @#@)分 @#@ @#@ @#@ @#@( @#@ @#@)分=1元@#@10角=( @#@ @#@)元 @#@ @#@10元=( @#@ @#@)角 @#@ @#@ @#@ @#@@#@80分=( @#@ @#@)角27分=( @#@ @#@)角( @#@ @#@)分 @#@ @#@ @#@@#@59角=( @#@)元( @#@)角6角3分=( @#@ @#@)分 @#@ @#@ @#@ @#@ @#@ @#@ @#@@#@3元5角=( @#@)角3元= @#@( @#@ @#@)角 @#@ @#@ @#@ @#@@#@6角3分=( @#@ @#@)分 @#@ @#@100分= @#@( @#@ @#@ @#@)元 @#@@#@ @#@@#@12角=( @#@)元( @#@)角 @#@ @#@ @#@ @#@ @#@5元4角= @#@( @#@ @#@ @#@)角 @#@ @#@@#@ @#@ @#@@#@79角=( @#@)元( @#@)角 @#@40角=( @#@)元 @#@ @#@ @#@ @#@ @#@ @#@@#@2元=( @#@ @#@ @#@)角 @#@ @#@65角=( @#@ @#@ @#@)元( @#@ @#@ @#@)角 @#@ @#@ @#@ @#@ @#@@#@9元9角=( @#@ @#@ @#@)角20分=( @#@ @#@ @#@)角 @#@@#@ @#@ @#@ @#@ @#@ @#@@#@7角=( @#@ @#@ @#@)分 @#@ @#@ @#@ @#@ @#@ @#@ @#@60角=( @#@ @#@)元@#@1元=( @#@ @#@ @#@ @#@)分 @#@ @#@ @#@ @#@ @#@ @#@40角=( @#@ @#@)元 @#@ @#@ @#@ @#@ @#@ @#@ @#@ @#@ @#@ @#@@#@ @#@@#@1元3角=( @#@ @#@ @#@)角5角4分=( @#@ @#@)分 @#@ @#@@#@65角=( @#@ @#@)元( @#@)角 @#@9角=( @#@ @#@ @#@)分@#@3元6角=( @#@ @#@)角 @#@ @#@ @#@ @#@23分=( @#@)角( @#@ @#@)分 @#@ @#@ @#@ @#@@#@@#@70角=( @#@ @#@ @#@)元5角7分=( @#@ @#@)分 @#@ @#@ @#@ @#@ @#@ @#@ @#@@#@80分=( @#@ @#@)角 @#@ @#@ @#@ @#@ @#@ @#@ @#@6角2分=( @#@ @#@)分 @#@ @#@ @#@@#@200分=( @#@ @#@)元 @#@ @#@ @#@ @#@ @#@ @#@64分=( @#@ @#@)角( @#@)分 @#@ @#@ @#@ @#@ @#@ @#@@#@1元5角=( @#@ @#@)角3角8分=( @#@ @#@)分 @#@ @#@@#@73分=( @#@ @#@)角( @#@ @#@)分20分=()角@#@7角4分=()分60角=()元@#@1元2分=()分40角=()元@#@3元7角=()角5角4分=()分@#@46角=()元()角8角=()分@#@8元9角=()角58分=()角()分@#@90角=()元 @#@9元9角=( @#@)角@#@12角=()元()角5元4角=()角@#@@#@79角=()元()角40角=()元@#@12角=( @#@)元 @#@( @#@)角 @#@ @#@5元4角= @#@( @#@)角 @#@ @#@@#@ @#@ @#@@#@79角=( @#@)元( @#@)角 @#@ @#@ @#@ @#@40角=( @#@ @#@ @#@)元 @#@ @#@@#@ @#@ @#@ @#@@#@2元3角=( @#@ @#@ @#@)角 @#@ @#@65角=( @#@ @#@ @#@)元( @#@ @#@ @#@)角 @#@ @#@ @#@ @#@ @#@@#@2.40元=()元()角3.20元=()元()角@#@9.80元=()元()角1.20元=()元()角@#@0.90元=()元()角8.73元=()元()角()分@#@17.30元=()元()角()分0.75元=()角()分@#@0.60元=()角100.40元=()元()角@#@0.65元=( @#@)角( @#@)分 @#@ @#@ @#@ @#@0.80元=( @#@ @#@)角 @#@@#@2.40元=( @#@)元( @#@)分 @#@19.00元=( @#@)元 @#@ @#@@#@30角=( @#@)元 @#@ @#@35.50元=()元( @#@)角( @#@)分 @#@@#@12.00元=()元2.40元=()元()角@#@7.65元()元()角9.30元=()元()角@#@37.00元=()元()角10.30元=()元()角@#@86.00元=()元()角15.90元=()元()角@#@0.05元=()分12.50元=()元()角 @#@@#@0.25元=()角()分1.50元=()元()角@#@54.32元=()元()角()分100.55元=()元()角()分@#@4.08元=()元()分3.96元=()元()角()分@#@0.96元=()角()分69.12元=()元()角()分@#@12.09元=()元()分19.62元=()元()角()分@#@答案:

@#@@#@1角=( @#@10 @#@)分 @#@ @#@ @#@ @#@600分=( @#@6 @#@)元 @#@ @#@ @#@ @#@@#@1元=(10 @#@ @#@)角2元=(20 @#@ @#@)角 @#@ @#@ @#@@#@4角=( @#@40 @#@)分 @#@ @#@ @#@ @#@(100)分=1元@#@10角=( @#@1 @#@)元 @#@ @#@10元=( @#@100 @#@)角 @#@ @#@ @#@ @#@@#@80分=( @#@8 @#@)角27分=( @#@2 @#@)角( @#@7 @#@)分 @#@ @#@ @#@@#@59角=( @#@5)元( @#@9)角6角3分=( @#@63 @#@)分 @#@ @#@ @#@ @#@ @#@ @#@ @#@@#@3元5角=(35 @#@)角3元= @#@( @#@30 @#@)角 @#@ @#@ @#@ @#@@#@6角3分=(63)分 @#@ @#@100分= @#@( @#@ @#@1 @#@)元 @#@@#@12角=( @#@1)元(2 @#@)角 @#@ @#@ @#@ @#@5元4角= @#@(54)角 @#@ @#@@#@79角=( @#@7)元( @#@9)角 @#@40角=(4 @#@)元 @#@ @#@ @#@ @#@ @#@ @#@@#@2元=( @#@ @#@20 @#@)角 @#@ @#@65角=( @#@6 @#@)元( @#@5 @#@)角 @#@ @#@ @#@ @#@ @#@@#@9元9角=( @#@99)角20分=( @#@ @#@ @#@2)角 @#@ @#@@#@7角=( @#@70)分 @#@ @#@ @#@ @#@ @#@ @#@ @#@60角=( @#@6 @#@)元@#@3元=( @#@300 @#@)分 @#@ @#@ @#@ @#@ @#@ @#@40角=( @#@4 @#@)元 @#@ @#@ @#@ @#@ @#@ @#@ @#@ @#@ @#@ @#@@#@1元3角=( @#@ @#@13 @#@)角5角4分=( @#@ @#@54)分 @#@ @#@@#@65角=( @#@6)元(5 @#@)角 @#@9角=( @#@ @#@90 @#@)分@#@3元6角=( @#@36 @#@)角 @#@ @#@ @#@ @#@23分=( @#@2)角( @#@ @#@3)分 @#@ @#@ @#@ @#@@#@70角=( @#@ @#@7 @#@)元5角7分=(57 @#@)分 @#@ @#@ @#@ @#@ @#@ @#@ @#@@#@80分=( @#@8 @#@)角 @#@ @#@ @#@ @#@ @#@ @#@ @#@6角2分=( @#@62 @#@)分 @#@ @#@ @#@@#@200分=( @#@2 @#@)元 @#@ @#@ @#@ @#@ @#@ @#@64分=(6 @#@ @#@)角(4 @#@)分 @#@ @#@ @#@ @#@ @#@ @#@@#@1元5角=( @#@15)角3角8分=( @#@38 @#@)分 @#@ @#@@#@73分=( @#@7)角( @#@3 @#@)分20分=

(2)角@#@7角4分=(74)分60角=(6)元@#@1元2分=(102)分40角=(4)元@#@3元7角=(37)角5角4分=(54)分@#@46角=(4)元(6)角8角=(80)分@#@8元9角=(89)角58分=(5)角(8)分@#@90角=(9)元 @#@9元9角=( @#@ @#@99 @#@)角@#@12角=

(1)元

(2)角5元4角=(54)角@#@67角=(6)元(7)角40角=(4)元@#@12角=(1 @#@)元 @#@( @#@2)角 @#@ @#@5元4角= @#@(54 @#@)角 @#@ @#@@#@79角=( @#@7)元(9 @#@)角 @#@ @#@ @#@ @#@40角=( @#@ @#@4 @#@)元 @#@ @#@ @#@@#@2元3角=( @#@ @#@23 @#@)角 @#@ @#@57角=( @#@5 @#@ @#@)元( @#@7 @#@ @#@)角 @#@ @#@ @#@ @#@ @#@@#@2.40元=

(2)元(4)角3.20元=(3)元

(2)角@#@9.80元=(9)元(8)角1.20元=

(1)元

(2)角@#@0.90元=(9)角8.73元=(8)元(7)角(3)分@#@17.30元=(17)元(3)角0.75元=(7)角(5)分@#@0.60元=(6)角100.40元=(100)元(4)角@#@0.65元=( @#@6)角( @#@5)分 @#@ @#@ @#@ @#@0.80元=( @#@8 @#@)角 @#@@#@2.40元=( @#@2)元( @#@4)分 @#@19.00元=(19)元 @#@ @#@@#@30角=(3)元 @#@ @#@35.50元=(35)元(5)角@#@12.00元=(12)元2.40元=

(2)元(4)角@#@7.65元(7)元(6)角(5)分9.30元=(9)元(3)角@#@37.00元=(37)元10.30元=(10)元(3)角@#@86.00元=(86)元15.90元=(15)元(9)角@#@0.05元=(5)分12.50元=(12)元(5)角 @#@@#@0.25元=

(2)角(5)分1.50元=

(1)元(5)角@#@54.32元=(54)元(3)角

(2)分100.55元=(100)元(5)角(5)分@#@4.08元=(4)元(8)分3.96元=(3)元(9)角(6)分@#@0.96元=(9)角(6)分69.12元=(69)元

(1)角

(2)分@#@12.09元=(12)元(9)分19.62元=(19)元(6)角

(2)分@#@第4页共4页@#@";i:

13;s:

2403:

"@#@《人民币兑换》教学反思@#@包家营小学李茂军@#@ @#@ @#@ @#@ @#@ @#@《人民币兑换》这一课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钱币并不陌生,但是钱币的兑换毕竟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怎样查看汇率、理解汇率、根据汇率来计算,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难度。

@#@所以上课时我从调查了解学生去过的城市,欣赏美丽的美国图片入手,通过对话以及欣赏美景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兴趣,这样的情景创设为新课的引入开了很好的头。

@#@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知道的各个国家的钱币,由人民币怎样兑换各国钱币这个问题入手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

@#@由学生了解的兑换的有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

@#@@#@ @#@ @#@ @#@ @#@ @#@在学生自己独立的自学、质疑,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同时总结了如何求积和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然后经过边欣赏美景边解决问题的巩固练习,进一步的熟悉了人民币的兑换方法,也能熟练的求出积和商的近似值。

@#@最后拓展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再采用四舍五入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要灵活,不能一个模式来套用。

@#@既及时渗透了估算和算法多样化的意识,又使学生增长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能力。

@#@@#@ @#@ @#@ @#@ @#@最后根据学生还想知道哪些知识中,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很有思想。

@#@让学生去调查了解更多的关于汇率、关于兑换的知识,这样就很好的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在课后再一次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让数学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感。

@#@@#@ @#@ @#@ @#@ @#@ @#@ @#@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致很高,学习效果也不错。

@#@但是有一少部分学生在根据乘、除法的意义分析题意,选择正确的算法上,特别是需要逆向思维的题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平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

@#@@#@";i:

14;s:

4140:

"预备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终练习卷预备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终练习卷填空题:

@#@(填空题:

@#@(2分分10=20分)分)在自然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奇数,最小的一个是_15和35的最大公因数是_,最小公倍数是_把135化成最简分数是_六年级同学植树,成活285棵,有15棵没有成活,则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_%掷一枚骰子,偶数点朝上的可能性是P=_一个扇形的圆心角是60,弧长是12.56厘米,则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周长是_厘米如果用整个圆来表示六

(1)班共有学生40人,那么评优的5名同学应该用圆心角_的扇形来表示。

@#@一个四位数473能被6整除,则_写出一个比大但比小的最简分数:

@#@_10、在一幅地图上,表明的比例是图上的距离:

@#@实际距离1:

@#@500000,当在地图上量得A、B两点图上距离是2.5厘米时,那么实际距离是_千米。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3分分5=15分)分)11、一件外套原价每件480元,在降价120元后出售,这件外套的售价打()折。

@#@(A)9(B)8(C)7.5(D)712、已知分数:

@#@中,其中不能化为有限小数的有()个。

@#@(A)1(B)2(C)3(D)413、恩格尔系数100%,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对比发展情况如下表:

@#@恩格尔系数60%50%60%40%50%30%40%30%发展情况贫困温饱小康富裕最富裕小明家一个月生活需求总支出是1500元,其中食物消费的是720元,根据恩格尔系数推算,他家的生活水平属()(A)温饱型(B)小康水平(C)富裕水平(D)最富裕水平14、六

(2)班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那么女生人数:

@#@男生人数()xx31212495,3277,431,517,259,149消费支出总额食物消费支出总额72(A)2:

@#@5(B)2:

@#@7(C)3:

@#@7(D)5:

@#@715、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1)若将扇形的圆心角扩大两倍,半径不变,则此扇形的面积扩大两倍

(2)圆的一部分是扇形(3)若一条弧长占它所在圆的周长的,则这条弧所在的扇形面积也是这个圆的面积的(4)若扇形的圆心角不变,则扇形的面积也不变(A)

(1)

(2)(B)

(2)(3)(C)

(1)(3)(D)

(2)(4)三、计算题(三、计算题(5分分4=20分)(在计算时,先观察,适当运用简便方法,以助你简化运算)分)(在计算时,先观察,适当运用简便方法,以助你简化运算)(16)(17)(18)(19)1四、解方程(四、解方程(4分分2=8分)分)(20)(21)5252)25.01547(43925.0125)415.2(4332275.030)15410761(814)654125.4(6573241:

@#@815:

@#@321x12134326.1x五、简答题(五、简答题(5分分4=20分)分)(22)全年上课日为210天,小明在一年中请假14天,求他的全年出勤率。

@#@(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23)一件商品原价60元,先推出八折销售的优惠价格,后来又在优惠价的基础上再降价,那么现在每件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元?

@#@(24)李强家把5万元钱存入银行作二年期定期储蓄存款。

@#@李强家的存款到期后扣除利息税20,实得金额多少元?

@#@半年定期年利率一年定期年利率二年定期年利率2.162.252.4361(25)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

@#@厘米)已知:

@#@AB=2cm,AD=4cm,CD=6cm六、(本小题六、(本小题9分分8分分17分)分)(26)如图:

@#@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长为4厘米,宽为2厘米,以A为圆心,2厘米为半径作扇形,又以B为圆心,4厘米为半径作另一个扇形,形成阴影部分甲和乙。

@#@

(1)求出两个扇形的面积。

@#@

(2)求甲乙两部分阴影面积之差。

@#@OBFCADDABCE(27)小明用2条2米长的绳子围成2个圆,小丽用4条1米长的绳子围成4个圆,小杰用1条4米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圆。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围出的图形面积最大,你能帮助他们判断一下谁围出的图形面积最大吗?

@#@为什么?

@#@";i:

15;s:

178:

"仁华思维导引解析4讲:

@#@数的整除@#@日期:

@#@2008-06-05 @#@ @#@ @#@来源:

@#@巨人学校 @#@ @#@作者:

@#@巨人奥数教研组@#@";i:

16;s:

970:

"认识东南西北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1、地图通常是按上()下()、左()右()绘制的。

@#@@#@2、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你的后面是(),你的左面是(),你的右面是()。

@#@@#@3、小红面向东方,她向左转,这时她面向()。

@#@@#@邮局@#@4@#@小明家@#@超市@#@书店@#@学校@#@书店在学校的________面,超市在学校的______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_____面,小明家在学校的________面。

@#@@#@学校在书店的________面,邮局在小明家的_________面。

@#@@#@5、填一填:

@#@街心广场的北面有超市,南面有医院,东面有邮局,西面有市政府。

@#@@#@@#@街心广场@#@6、填方向。

@#@@#@西@#@医院@#@小明家@#@南@#@@#@";i:

17;s:

1377:

"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 @#@1、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课伊始我便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激起了思维的火花。

@#@让孩子在兴趣、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学习新知。

@#@2、分组合作,求异探索,使学生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在体上、“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鼓励性的语言用的太少。

@#@@#@记学生:

@#@大部分学生表现积极,掌握了学习内容,个别学生表现机会太少。

@#@@#@再设计:

@#@对学生的作品要有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从“多、好、新”三方面评价学生.并且在黑板上开辟一块展示区,写上小组号。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荣誉感。

@#@@#@";i:

18;s:

4323:

"@#@认识元角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能准确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爱护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元与角之间的进率:

@#@1元=10角。

@#@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简单的应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购物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商品功能,鼓励学生养成爱惜人民币、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元与角之间的进率:

@#@1元=10角。

@#@@#@一情境导入@#@师:

@#@同学们,你们买过东西吗?

@#@(买过)@#@要买东西,,我们要用什么去购买?

@#@(钱)@#@师: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人民币)@#@师:

@#@对,人民币。

@#@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二探究体验@#@(板书:

@#@认识人民币)@#@师:

@#@(利用多媒体PPT展示各种各样的人民币)小朋友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

@#@请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民币,现在看PPT,谁能给这些人民币分分类?

@#@@#@生:

@#@一些是纸币,另一些是硬币。

@#@@#@师:

@#@对,大家很聪明,在我们国家,人民币有两种样子,一种是纸制成的,叫纸币;@#@另一种是金属制成的,叫硬币。

@#@无论是纸币还是硬币,我们都能用来买东西。

@#@@#@师:

@#@刚才我们给人民币分了类,小朋友们知道咱们国家的人民币的单位有那些吗?

@#@@#@生:

@#@元、角、分@#@师:

@#@小朋友们都知道了,那人民币的单位和面值在钱币的什么位置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展示钱币)@#@师:

@#@首先,我们看看一元的纸币和硬币,它们的面值和单位都在哪里啊?

@#@小朋友们可以根据面值以及单位分辨这些钱币分别是多少钱。

@#@@#@师: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

@#@现在老师遇到一个困难,你能帮老师解决吗?

@#@我有一张两角的钱,要还给小明一角,还要还给小红一角怎么办?

@#@@#@生:

@#@可以换成两张一角的。

@#@@#@师:

@#@你是说用换钱的方法,把这张两角的钱换成两张一角的,是吗?

@#@大家说他的方法好不好?

@#@(好)你可真聪明,咱们给他点掌声鼓励。

@#@@#@师:

@#@两张一角的钱和老师手中这张两角的钱是怎样的(相等的)对,只有钱数相等的时候我们才能交换。

@#@下面咱们继续做个换钱的游戏好不好?

@#@小朋友们看PPT,一元可以换多少张一角?

@#@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元,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可以换多少一角,1,2……..10,是10张,所有一元等于10角(全班一起回答)。

@#@@#@师:

@#@我们知道了1元=10角,那1角等于多少分呢?

@#@@#@生:

@#@1角=10分@#@师:

@#@我们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那1元等于多少分呢?

@#@现在大家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

@#@一元等于100分。

@#@(3人)@#@师:

@#@一元是不是等于100分呢?

@#@我们知道10角是一元,所以一元等于100分,他们几个都说对了,真棒。

@#@@#@三、巩固练习@#@看来呀,还真难不倒大家,你们太聪明了,现在我们来做这一组练习,你们敢挑战吗?

@#@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请小朋友来回答。

@#@@#@教师随机叫同学来回答。

@#@@#@四、应用创新,体验生活@#@师:

@#@有一个小朋友去商店买一架飞机,售货员说这架飞机一元两角,小朋友们知道怎么付钱吗?

@#@@#@生:

@#@一张一元和两张一角@#@生:

@#@2张5角和2张1角@#@生:

@#@1张5角和7张1角@#@生:

@#@12张1角@#@……@#@师:

@#@小朋友们回答的都很棒。

@#@@#@五、课堂小结@#@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汇报收获。

@#@@#@4@#@";i:

19;s:

5072:

"@#@如何排出乘积最大与最小的算式@#@要使两个数乘积最大两个必须条例符合这两个原则:

@#@@#@①大数尽可能排在高位。

@#@@#@②两个数的差尽可能小。

@#@@#@根据这两个原则使乘积最大的算式可以这样具体可以操作:

@#@@#@①把这些数字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如:

@#@5、4、3、2、1。

@#@@#@②从左边起每两位一级分级。

@#@如:

@#@5、4、3、2、1。

@#@@#@③大数后面跟小数,小数后面跟大数。

@#@(即:

@#@从左边起第一级中的两个数字分别放在两个数的最高位上,最高位放了左起第一级中的大数,那么这个数字后面跟每一级中的小数;@#@最高位放了左起第一级中的小数,那么这个数字后面跟每一级中的大数。

@#@)如:

@#@一个数排52……另一个数排43……@#@④最后一级中只有一个数字,可看作是一个数字和“0”,这个数字比“0”大,这个数字就排在第一级的小数后面,“0”的话随便跟在哪个后面,我们也排在第一级的小数后面。

@#@如:

@#@一个数排52,另一个数排431。

@#@@#@并用这种方法验证了②用2、3、4、5、9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乘积最大是542×@#@93=50406,正确无疑。

@#@@#@这时马上有同学提出,这五个各不相同的数字中含有0要排乘积最大的算式呢?

@#@@#@稍作比较就会发现五个各不相同的数字中含有0从大到小排起来分成三级,最后一级只有一个0,而0和“0”一样大,故这个0可以放在任一个数的后面。

@#@如:

@#@⑵用0、2、4、5、6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用计算器找出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大是()。

@#@先从大到小排起来,并从左起每两位一级分级,6、5、4、2、0,再排乘积最大的乘法算式,62×@#@540=33480或620×@#@54=33480。

@#@@#@有位头脑灵活的学生说:

@#@要使两个数乘积最小,有这样类似的规律吗?

@#@没等我说,大家开始用0、3、4、8、9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排出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小是489×@#@30=14670。

@#@经过比较很快得出,要使两个数乘积最小也要符合两个原则:

@#@@#@①小数尽可能排在高位。

@#@@#@②两个数的差尽可能大。

@#@@#@根据这两个原则使乘积最小的算式可以这样具体可以操作:

@#@@#@①把这些数字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如:

@#@1、2、3、4、5@#@②从左边起每两位一级分级。

@#@如:

@#@1、2、3、4、5。

@#@@#@③大数后面跟大数,小数后面跟小数。

@#@(即:

@#@从左边起第一级中的两个数字分别放在两个数的最高位上,最高位放了左起第一级中的大数,那么这个数字后面跟每一级中的大数;@#@最高位放了左起第一级中的小数,那么这个数字后面跟每一级中的小数。

@#@)如:

@#@一个数排13……另一个数排24……@#@④最后一级中只有一个数字,可看作是一个数字和“0”,这个数字比“0”大,这个数字就排在第一级的大数后面,如:

@#@一个数排13,另一个数排245。

@#@@#@稍作比较就会发现五个各不相同的数字中含有0从小到大排起来分成三级,因0不能放在最高位,所以0只能放在左起的第二级。

@#@如:

@#@⑵用0、2、4、5、6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找出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大是()。

@#@先从小到大排起来,把0放在左起的第三个数,并从左起每两位一级分级,2、4、0、5、6,再排乘积最小的乘法算式,456×@#@20=9120。

@#@@#@所有数字个数是奇数的都可这样排。

@#@当数字个数是偶数时则更简单,如要排成乘积最大的算式只要按以下的步骤就可以了。

@#@@#@①把这些数字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如:

@#@6、5、4、3、2、1。

@#@@#@②从左边起每两位一级分级。

@#@如:

@#@6、5、4、3、2、1。

@#@@#@③大数后面跟小数,小数后面跟大数。

@#@(即:

@#@从左边起第一级中的两个数字分别放在两个数的最高位上,最高位放了左起第一级中的大数,那么这个数字后面跟每一级中的小数;@#@最高位放了左起第一级中的小数,那么这个数字后面跟每一级中的大数。

@#@)如:

@#@631×@#@542=342002.@#@如要排成乘积最小的算式只要按以下的步骤就可以了。

@#@@#@①把这些数字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如:

@#@1、2、3、4、5、6。

@#@@#@②从左边起每两位一级分级。

@#@如:

@#@1、2、3、4、5、6。

@#@@#@③大数后面跟大数,小数后面跟小数。

@#@(即:

@#@从左边起第一级中的两个数字分别放在两个数的最高位上,最高位放了左起第一级中的大数,那么这个数字后面跟每一级中的大数;@#@最高位放了左起第一级中的小数,那么这个数字后面跟每一级中的小数。

@#@)如:

@#@135×@#@246=33210。

@#@@#@2@#@";i:

20;s:

6662:

"如何让孩子速记乘法口诀@#@参考文献:

@#@二年级数学教材、数学新课标内容摘要:

@#@二年级数学教材、乘法口诀教学课件@#@“乘法口诀”可以看成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

@#@“乘法口诀”简明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了汉字单音节的优越性。

@#@@#@乘法口诀又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计算的基础知识,教材要求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记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学习表内乘除法,乃至多位数乘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任何多位数的乘法,都要分解为若干个一位数的乘法才能计算,而除法计算,也要根据乘法与除除法的关系,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因为学习乘除法运算之前必须牢固掌握乘法口诀。

@#@@#@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中,表内乘除法是全册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在背诵几遍乘法口诀之后,就不愿意继续去背诵。

@#@经常是按顺序一个挨着一个背,很熟练,随意抽出一个就背不出来了。

@#@结果,有很多孩子在计算表内乘除法时,计算速度慢,经常出错。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孩子们背诵口诀的热情和兴趣、熟练掌握口诀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努力思索,进行各种尝试。

@#@@#@一、看口诀,明意义。

@#@简单和孩子说说乘法是怎么回事,然后重点观察乘法口诀表的规律,进行有规律的背诵记忆,并最终能做到熟练背@#@在让孩子们记忆口诀时,要让他们明确口诀的由来,知道乘法的基本意义,要让他们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绝对不能仅把口诀当成顺口溜,盲目背诵。

@#@这样,在孩子们实在记不清某句口诀时,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推导出最终的结果。

@#@所有的乘法口诀全部学习完之后,我们要让孩子们熟练掌握,就必须多读多背。

@#@但是,单一形式的读和背,学生势必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必须想出多种有趣的方法,灵活的使用口诀,让孩子们背得高兴,掌握得熟练。

@#@如:

@#@背诵口诀表,可以横着背,还可以竖着背、斜着背、拐弯背;@#@在背的形式上,可以自己背,师提生背,生提生背等等。

@#@ @#@@#@

(2)找规律,巧记忆。

@#@@#@竖着背@#@1、第1列都是关于谁的口诀?

@#@第2列呢?

@#@第3列呢?

@#@第4、5、6、7、8、9列呢?

@#@@#@2、看看这个小阶梯,第一列从谁乘到谁?

@#@第二列呢?

@#@第三列呢?

@#@以此类推。

@#@(第1列1-9,第2列2-9,第3列3-9……)@#@横着背、道理和竖着背是一样的@#@三、在游戏中训练@#@1、对口令。

@#@@#@(1)、老师说前面半句,学生说后面半句。

@#@@#@(2)、老师说得数,学生说出口诀。

@#@如:

@#@老师:

@#@20。

@#@学生:

@#@四五二十。

@#@@#@(3)、男生背前半句,女生背后半句,男女生交换位置背等。

@#@@#@2、玩扑克游戏。

@#@可以准备两份的1-9,老师和孩子各带一份。

@#@老师和孩子同时出任何一张,直接背口诀计算。

@#@如:

@#@老师出4,学生处5,看谁反映最快说出四五二十。

@#@(老师不要总是最快的啊,表演哦~~)还可以小组游戏。

@#@@#@3、班上抢答游戏。

@#@一种是老师做裁判,男生和女生抢答比赛;@#@另一种是学生熟练了些后,让学生做裁判。

@#@@#@4、乘法的速度要求达到一分钟10-15道。

@#@10道是每位孩子要求达到的。

@#@@#@5、手指游戏:

@#@计算9乘几时,可以用手指帮助计算.方法是:

@#@先将两只手的手指伸开,在心中从左到右给十个手指分别编上1、2、3……10号.计算时,算9乘几,是几,就把第几个手指屈起来.再看屈起来的手指的两边各有几个手指;@#@左边有几个手指,就是几十;@#@右边有几个手指,就是几;@#@合起来,就是几十几.例如:

@#@9×@#@7.将第7个手指屈起来,左边有6个手指,右边有3个,得数就是63.@#@6、想实物,编儿歌。

@#@@#@在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口诀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可以用乘法的相关问题,用口诀的形式编出小童谣.@#@7、学生在背口诀时,我先让学生齐背,男生领女生背,对口令背,还前后开火车背,接龙背,只要变变形式,小学生都能兴致很高地背口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熟背,我又变换形式,让同桌二人做拍手游戏来背口诀,学生真的很兴奋,两人努力地拍,下课了还在坚持……@#@这个小游戏更坚定了我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的信念,“数学好玩”一直激励着我探寻怎样让学生“玩好数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所以应满足他们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创设了口诀拍手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是啊,教无定法,只要使孩子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做游戏也无妨。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正所谓数学源自生活,运用于生活,乘法口诀的运用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熟练的掌握,课堂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当让学生感受到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这点需要家长配合,利用一切与之有关的机会让孩子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结果,相信孩子们会乐意把他们所学知识在家长面前展露,体验自己学习的价值是极其快乐的,这会激励他们学得更多。

@#@让孩子明白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白乘法就是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用自己的小方法进行巩固记忆!

@#@@#@ @#@@#@四、、在游戏中熟练。

@#@我想这应该是该年龄段的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记忆方式,因为纯粹的背显得很枯燥,多背一些学生就会由于兴趣的降低而思维混乱、错误百出,老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补口诀比赛”或通过一些网络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提高兴趣。

@#@在家里家长也可下载一些类似的网络游戏或与孩子玩“算24点”的游戏增加口诀的运用机会,孩子们会很快发现口诀记忆并不那么困难。

@#@@#@总之,要想让孩子们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我们就必须想出多种方法,鼓励孩子们练习,为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9@#@";i:

21;s:

1987:

"通分练习@#@班级:

@#@座号:

@#@姓名:

@#@@#@  一、填空.@#@  1.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8段,每段占全长的(),3段占全长的().@#@  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后为2.@#@  3.分数单位是的最大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  4.6÷@#@9===@#@  5.在○里填上“>”、“<”或“=”.@#@  ○○○1@#@  ○○○@#@  6.在括号填上最简分数.@#@  400千克=()吨75厘米=()米350毫升=()升@#@  15分=()时50立方分米=()立方米30时=()日  @#@  7.在、、三个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8.一个分数,如果加上它的一个分数单位就得1,如果减去它的1个分数单位就得.这个分数是().@#@  二、判断题.@#@  1.把2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占全长的.()@#@  2.a和b都是自然数,b÷@#@a=.()@#@  3.假分数都大于1.()@#@  4.分母是1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为2.()@#@  5.最简分数的分子、分母没有公约数.()@#@  6.1米的和3米的相等.()@#@  三、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  四、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8÷@#@3=12÷@#@30=45÷@#@6=36÷@#@48=@#@  71÷@#@11=60÷@#@24=70÷@#@42=12÷@#@60=@#@五、先通分,再比较每组中分数的大小.@#@@#@和和@#@ @#@";i:

22;s:

3:

"@#@";i:

23;s:

5887: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我会填(共30分,其中10小题3分)@#@1.计算35+5×@#@6时,应先算()法,再算()法。

@#@@#@2.根据“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是()、(),两道除法算式是()、()。

@#@@#@3.学校有学生1398名学生,我们说学校大约有()名学生。

@#@@#@4.一条红领巾有()个角,有一个角是()角,其它角是()角。

@#@@#@5.平移现象改变了原物体的(),不改变原物体的()。

@#@@#@6.最大的四位数是(),再加上1就是()。

@#@@#@7.写数时要从()写起。

@#@@#@8.用0257组成的最小的四位数是()。

@#@@#@9.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袋味精重200()一个鸡蛋重50()@#@1袋大米重25()一条鱼重2()@#@10.6789是由()个千、()个百、()个十、()个一组成,读作()。

@#@@#@11.2510131821()()()@#@ @#@ @#@12.@#@12.左图中有()个角,其中有()个直角,()个锐角,()个钝角。

@#@@#@@#@二、我能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5分)@#@1.16个苹果分给4个人,每个人一定分4个苹果。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两个锐角合起来一定是钝角。

@#@()@#@4.1000克棉花比1千克铁轻。

@#@()@#@5.在除法算式里,商一定比除数小。

@#@()@#@三、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10分)@#@1.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前面有12名同学,后面有15名同学,这一列一共有()名学生。

@#@@#@A27B28C29D无法计算@#@2.下面()是平移现象。

@#@@#@A时针运动B车轮转动C风车转动D升降国旗@#@3.下面各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是()。

@#@@#@A6320B4000C2009D5600@#@4.一头牛约重()。

@#@@#@A42千克B42克C420克D420千克@#@5.被除数等于除数(除数不为0),商是()。

@#@@#@A0B1C被除数D除数@#@四、我能计算(共14分)@#@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4分)@#@33+45=86-34=220+200=1300-700=@#@48÷@#@6=49÷@#@7=81÷@#@9=0÷@#@3=@#@2.估算(按接近整百进行计算)(4分)@#@602-297≈411+678≈498-201≈592+207≈@#@3.列竖式计算(6分)@#@560+380=750-390=870-420=@#@五、我能操作(共10分)@#@1.画“○”,使“○”是“△”的4倍。

@#@(2分)@#@△△△△@#@@#@2.分别画出下列图形向上平移5格和向左平移7格后得到的图形。

@#@(8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解决问题(31分,其中4题6分,5题10分,其它各5分)@#@1.二年一班有学生42人,要坐车到郊外游玩,每辆车能坐6人,需要几辆车?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8页,看了5天,还剩30页。

@#@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3.小红今年6岁,妈妈30岁,妈妈比小红大多少岁?

@#@妈妈的年龄是小红年龄的几倍?

@#@@#@4.一本字典10元,一支钢笔2元。

@#@@#@

(1)买一本字典和3支钢笔要用多少元?

@#@@#@

(2)买一本字典的钱,可以买几支钢笔?

@#@@#@(3)小亮有15元钱,买了一本字典和一支钢笔,还剩多少钱?

@#@@#@5.下面是我校二年一班同学体重情况统计表。

@#@@#@二年一班同学体重情况统计表@#@体重@#@20千克以下@#@20—25千克@#@26—30千克@#@31—35千克@#@36—40千克@#@40千克以上@#@人数(人)@#@5@#@10@#@20@#@15@#@10@#@0@#@

(1)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0@#@(人)@#@15@#@10@#@5@#@0@#@20千克20-2526-3031-3536-4040千克@#@以下千克千克千克千克以上@#@

(2)()千克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3)()千克与()千克范围内的人数一样多。

@#@@#@(4)二年一班共有()人。

@#@@#@";i:

24;s:

10764: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一、长度单位和角的知识点 @#@ @#@ @#@[会按要求画线段和角。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米=100厘米 @#@ @#@ @#@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

@#@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

@#@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算,数)@#@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

@#@ @#@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

@#@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角的画法: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练习:

@#@1、1米21厘米=( @#@ @#@ @#@)厘米 @#@ @#@53厘米-18厘米=( @#@ @#@)厘米;@#@一棵大树高10(  )。

@#@ @#@ @#@ @#@ @#@ @#@ @#@2、我的身高是( @#@ @#@ @#@)米( @#@ @#@ @#@)厘米。

@#@@#@3、一个角有( @#@ @#@ @#@)个顶点和( @#@ @#@)条边;@#@一本书宽15(  )。

@#@@#@4、三角板中有三个角,有(  )个直角。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 @#@)@#@1@#@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 @#@ @#@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

@#@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

@#@19比46少多少?

@#@@#@5、多几的问题。

@#@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如:

@#@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

@#@(29+17=46)@#@三、表内乘法知识点 @#@ @#@ @#@ @#@ @#@ @#@[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

@#@5+5+5+5写成乘法算式:

@#@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

@#@如:

@#@8×@#@4=8+8+8+8(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

@#@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

@#@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如:

@#@8×@#@4=4×@#@8@#@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

@#@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先算相同再加不同。

@#@ @#@ @#@乘减:

@#@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

@#@如:

@#@加法:

@#@5+5+5+5+3=23 @#@ @#@乘加:

@#@5×@#@4+3=23 @#@ @#@乘减:

@#@5×@#@5-3=23@#@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

@#@7的3倍是多少?

@#@(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

@#@(8×@#@5=40)@#@2@#@练习:

@#@1、5个6相加写作乘法算式是(    )或(     )。

@#@@#@2、先看图,再填空 @#@ @#@★★★ @#@ @#@ @#@★★★ @#@ @#@ @#@★★★ @#@ @#@ @#@★★★@#@

(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

@#@ @#@ @#@ @#@ @#@ @#@ @#@ @#@ @#@ @#@ @#@ @#@ @#@ @#@;@#@@#@

(2)求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

@#@ @#@ @#@ @#@ @#@ @#@ @#@ @#@ @#@ @#@ @#@ @#@ @#@ @#@;@#@@#@(3)第二行画△是4个3:

@#@@#@第一行:

@#@○○○  第二行:

@#@                    @#@(5)在8×@#@6=48中,8和6都叫做( @#@ @#@ @#@),48叫做( @#@ @#@ @#@)。

@#@@#@(6)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

@#@@#@4@#@

(1)( @#@ @#@)八二十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乘法口诀要大写)@#@

(2)七( @#@ @#@)六十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乘法算式要小写)@#@3、根据算式写出乘法口诀。

@#@8×@#@7(    ) 6×@#@9(     )@#@4、5+5+5+4=( @#@ @#@ @#@ @#@ @#@ @#@)或( @#@ @#@ @#@ @#@ @#@) @#@8+8+8+8-7=( @#@ @#@ @#@ @#@)或( @#@ @#@ @#@ @#@ @#@ @#@)@#@四、观察物体知识点 @#@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

@#@]@#@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

@#@@#@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

@#@@#@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

@#@@#@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

@#@@#@3@#@6、练习

(1)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

@#@(×@#@)(球)

(2)在同一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3)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看到一个长方形。

@#@(×@#@)(4)小明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正方形。

@#@(×@#@)(5)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面观察,都不可能看到正方形。

@#@(×@#@)(6)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7)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8)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9)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

@#@@#@五、认识时间知识点 @#@[5分]@#@1、1时=(60)分 @#@ @#@ @#@ @#@ @#@ @#@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 @#@ @#@ @#@ @#@ @#@ @#@3、钟面上有

(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

@#@分针走1小格是

(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

(1)时。

@#@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 @#@ @#@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

@#@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 @#@ @#@ @#@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 @#@ @#@ @#@ @#@6、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画分针:

@#@教材P101第3题,P105第12题。

@#@@#@六、数学广角知识点[5分]@#@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

@#@排列与顺序有关,如数字的组成,衣裤、早餐搭配,排队等;@#@组合与顺序无关,如给数字求和,握手,调果汁等。

@#@@#@2、3个人中,每两个人进行一次比赛或握手、照相等,共要进行3次。

@#@@#@3、用3个不是0的数,能组成6个十位与个位不相同的两位数,如4、5、7能组成45、47、54、57、74、75;@#@如果有一个是0,能组成4个两位数。

@#@如:

@#@0、4、7能组成40、47、70、74。

@#@@#@七、解决问题:

@#@1、海洋馆里有13条黄金神仙鱼,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透红小丑鱼比黄金神仙鱼少8条。

@#@

(1)花面神仙鱼有多少条?

@#@两种神仙鱼共有多少条?

@#@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 @#@ @#@ @#@2、故事书每本4元,连环画每本7元,科学世界每本8元。

@#@

(1)买6本故事书和1本科技书一共要多少钱?

@#@

(2)买5本连环画和1本科技书,50元钱够吗?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 @#@ @#@ @#@ @#@3、一辆公交车上原来62人,到站后下了25人,上了19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

@#@@#@5@#@";i:

25;s:

4723:

"一、填空。

@#@(每空1分,共25分)@#@1、0.6=()∶10=()%=()÷@#@40=12∶()=30÷@#@()@#@2、用6、3、9、18组成一个比例:

@#@(     )。

@#@@#@3、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15,另一个外项是( )。

@#@@#@4、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的线段表示30千米的实际距离。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5、一种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0∶1的图纸上,应画(  )厘米。

@#@@#@6、在比例尺是1∶3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2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如果改用1∶500000的比例尺,甲、乙两地的距离应画(    )厘米。

@#@@#@7、甲数的3倍和乙数的2倍相等,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如果甲数比乙数少15,甲数是()。

@#@@#@8、04080120千米,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9、圆柱的底面周长一定,则圆柱的高和圆柱的侧面积成 @#@()比例。

@#@@#@10、写出比值都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是()。

@#@@#@11、一块长方形的地,长75米,宽30米,用1:

@#@1000的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长画()厘米,宽画()厘米。

@#@@#@12、8÷@#@X=Y,X和Y成()比例关系。

@#@@#@13、六年级(3)班的男生与女生人数比是4:

@#@5,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如果男生20人,全班有()人。

@#@@#@14、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比例关系。

@#@@#@15、一种盐水是由盐和水按1:

@#@30的重量配制而成的。

@#@其中,盐的重量占盐水的(—),水的重量占盐水的(—)。

@#@@#@16、如果3a=b,则a:

@#@b=(:

@#@)。

@#@@#@二、判断题。

@#@(每题2分,共12分)@#@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成反比例。

@#@()@#@2、在比例尺中,图上距离总是小于实际距离。

@#@ ()@#@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与削去部分体积比为1∶2。

@#@()@#@4、一个正方形按3∶1放大后,周长和面积都扩大了3倍。

@#@( )@#@5、每块方砖的面积一定,则铺地面积与用砖块数成正比例。

@#@ ()@#@6、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周长和半径也成正比例。

@#@()@#@三、选择题。

@#@(每题2分,共12分)@#@1、一个比的前项扩大4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 )。

@#@@#@①缩小4倍 ②扩大4倍 ③不变@#@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12天完成,乙单独做18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最简比是()。

@#@@#@①、6:

@#@9②、3:

@#@2③、2:

@#@3④、9:

@#@6@#@3、在3x=7y中,x:

@#@y=()@#@A、x:

@#@3B、y:

@#@7C、7:

@#@3D、3:

@#@7@#@4、两个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1:

@#@3,那么它们的体积之比是()@#@①1∶3 ②1∶9 ③1∶27@#@5、在一定的路程内,自行车轮子的大小与转动的圈数()@#@①成正比例 ②成反比例 ③不成比例@#@6、甲的等于乙数的(甲、乙都不为0),甲数:

@#@乙数=()@#@①∶ ②28∶15 ③15∶28@#@四、计算。

@#@(每题3分,共18分)@#@X:

@#@45=8:

@#@121.6:

@#@25=64:

@#@X15X=4.5:

@#@3@#@×@#@99+24×@#@(-)[1-(+)]÷@#@@#@@#@@#@六、用比例解应用题。

@#@(共34分)@#@1、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子长是2.4m。

@#@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4m,这棵树有多高?

@#@@#@2、一间教室,如果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需要250块;@#@如果改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3、某工程队修一条水渠,每天工作6小时12天可以完成。

@#@如果工作效率不变,每天工作8小时,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4、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600千米。

@#@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4.5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5、某面粉厂用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面粉85千克。

@#@照这样计算,50吨小麦可以磨出多少吨面粉?

@#@@#@6、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4吨,可以烧60天。

@#@采用新锅炉后,每天节约20%,这批煤实际可以烧多少天?

@#@@#@2@#@";i:

26;s:

2221:

"《年、月、日》教学反思@#@《年、月、日》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尽管学生的知识面不是很广,比如对一般的节日还不是很清楚,但还是体验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几乎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课初我是以学生最感兴趣额的谜语导入,最后又以谜语结尾,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起到了一个首尾呼应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让学生体验研究的乐趣@#@在了解大小月之后,我让学生创作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学生通过平时的知识积累发现了用拳头记忆的方法和歌诀记忆法。

@#@学生对此非常有兴趣,后来我又在游戏中让学生对这一知识加以巩固。

@#@在游戏中学习,更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在教学中,我没有用权威性的说教,而是通过学生活动中所产生的教学资源,逐渐推进教学进程。

@#@比如:

@#@从学生畅谈自己对年、月、日的已有经验,继而观察年历片进行验证,再发表自己在观察、思考后的所得,再验证、反思,最后得出结论,我始终是作为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平等地参与其中。

@#@师生在认知、沟通、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缩小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不愿下课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