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6428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Word格式.doc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

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

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

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

看积雪辨别方向;

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

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

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

(1):

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

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

(2):

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

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

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

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

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

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因此,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

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

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

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么走?

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

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

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回顾总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它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表内乘、除法,二是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三是“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因学习“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间间隔较长,应创设适当的情景,帮助学生复习与回顾。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

通过口算除法和“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两年半时间的新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也习惯和喜欢上了这样的学习方式。

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和时间

三.设计理念

1.强化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2.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本节课教师提供操作活动的材料,把操作过程和笔算竖式结合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突出数学教学的操作性、自主性和探究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直观与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连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采用情景·

问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植树活动为情境线索,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以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如何解决问题为探究材料,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等方式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2.学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流程:

沟通旧知,建立联系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à

自主探索,领悟算法à

巩固新知,应用新知à

回顾反思,深华提高。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27÷

340÷

2240÷

8

2.笔算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笔算的?

(设计意图:

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下面的新知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引导观察:

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42÷

252÷

2

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的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2.

(1)请你估计一下42÷

2大约是多少?

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形成先估算再笔算的习惯。

(2)如果要准确地计算42÷

2你又是怎么想的?

(揭示课题)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

2=21

尝试列竖式计算,边用小棒分一分,边自我检查,并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

先让学生试做,有利于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再操作小棒,结合操作过程自我检查,并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体现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2。

教学例2:

52÷

(1)先估算,再师生共同摆小棒,边摆边讨论多余的1捆怎么办?

针对竖式,讨论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是怎么来的?

表示多少?

接下去怎么写?

为什么要把1和2合成12?

并让学生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比较这里的4.2.1与例1的4.2.1表示的意义相同与否。

(2)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

3、引导概括总结:

从哪一位除起?

商怎样写?

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

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通过操作后的比较,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能在理解算理的同时,归纳出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1、填一填。

2.辨一辨:

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3.赛一赛:

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用一用:

p21练习四第3题

“填一填”是一个模仿性的练习,“辨一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赛一赛”要求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并尽量提高计算的速度,“用一用”既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又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思想。

(五)回顾反思,深华提高

你学会了什么?

是怎么学会的?

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感想?

第一个问题“你学会了什么”紧扣知识技能目标,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学会的”紧扣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个问题“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感想”体现课堂的延伸,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也是产生问题和思想的源头。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比较和归纳出算理。

简单的数据分析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六册的内容。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为四年级上册的复式横向条形统计图打下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要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要体现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

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和前几册教材的要求相同,本节课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制作条形统计图,只要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就可以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统计图。

2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

使子学生初步经历简单的数学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适时接受要学会节俭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体会与纵向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与相同点,正确的做出对数据的分析。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

二、说教、学法

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应用拓展,巩固提升”、“回顾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我由学生最感兴趣的课间活动引入,问他们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引出课题后,再创设情境出示例题。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不断打破平衡,在碰撞中感悟

出示纵向条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观察,能否完成,遇到什么困难,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策略后再完成统计图,最后评析这种办法的可行性。

从而引出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明白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

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才把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画出横向条形统计图。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学生的学习也不是简单地传授,让学生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渐进、发展,才能培养有思想、有创造的学生。

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知识中提炼出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发展学生看待问题的新观念。

(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横向的条形统计图,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确定下周的进货计划。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精华的部分。

在解决重点的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流,在全班反馈得出结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这部分属于知识拓展,这也是学习本节课的根本目的所在,学到了数学知识要为我们生活所用。

3、应用拓展,巩固提升

我设计了4个习题,充分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

第一个练习题是对引课时出示的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统计表进行分析,是一道基本的、单项的、模仿性的练习,侧重知识的内化——落实习题的教育、教学、检查等功能;

第二题是课后练习的第一题,这是一道变式的、对比的、灵活性的练习,侧重知识转化为技能——落实习题的发展功能;

第三题是课后练习的第四题,是一道思考性的、发展性的练习,侧重知识的深化与优化——落实习题的发展、开放等功能;

第四题是一道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练习,侧重知识的综合性灵活应用——落实习题开放、创新的功能。

4、回顾总结

《平均数》说课稿

教材分析:

“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个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以及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与以后学到的中位数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但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统计的初步知识,二是平均分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过的。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

通过统计图表和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

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达成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通过“移多补少”,使学生经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数据从不相等到相等的过程,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难点是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采用情景•问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法:

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分析、决策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主要经历以下四个流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à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à

实践运用,体验生活à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本课以学生为教师的穿着打分为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过一把“评委”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并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接下来以学生打出的分数作为探究材料,先选择打分人数相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哪一组的同学给老师的评价高些?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一般来说,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比总分的方法。

再选择打分人数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总分高的一组能不能说明评价就高呢?

制造出矛盾冲突,自然引出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和意义。

然后,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再通过对“这个平均分表示什么?

平均分就是同学们打的实际分数吗?

”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与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与个别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但不能反映这组数据中单个数据的情况,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平均数的意义。

紧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事例,进一步体验平均数应用的广泛性和现实意义。

在实践运用环节,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通过解决歌咏比赛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极大数与极少数对平均数的影响,从而自然合理地想到“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分”这一规则的合理性;

通过解决实心球比赛成绩问题,让学生明确:

一组数据能不能用平均数来表示,要看具体的情况,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用平均数来表示,从而使平均数的运用更为科学和合理。

在总结评价环节中,通过给老师这节课的表现打分,呼应开头,并进行适当拓展。

这样的板书设计,能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有利于对整堂课内容的梳理和回顾。

整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从感性认识逐步引导理性思考,从意义到运用,从算理到算法,从初步理解到辩证而合理地运用,教学流程自然合理,环环紧扣,突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

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达成。

《年月日》说课材料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

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

教学是一门艺术。

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

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二、教学法设想;

三、预设教学程序;

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五、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秒等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

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二)、说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及判断方法。

2、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说重、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初步建立这些单位的概念,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而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和平年、闰年的判断又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法设想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与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奥运会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通过自主、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