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7172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docx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暑期返校测试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分别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图。

其中对各装置图的解释有错误的是()

A.

是实验室制取

的简易装置图

B.

是实验室收集

的装置图

C.

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图

D.

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

下列类推结论错误的是()

①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④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碱反应

⑤碱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A.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⑤

D.③④⑤

3.化学反应有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四种基本类型。

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下列四个化学反应中属于阴影“A”范围内的是()

A.Fe2O3+3CO

2Fe+3CO2

B.2H2O

2H2O+O2↑

C.2CuO+C

2Cu+CO2 ↑

D.2Cu+O2

2CuO

4.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明显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体积的影响)。

则滴管和烧瓶中所用试剂可能是()

 

A.

稀硫酸和铜片

水和硝酸铵固体

B.

水和氢氧化钠固体

AgNO3溶液和稀盐酸

C.

双氧水和MnO2

NaOH溶液和CO2

D.

Na2CO3溶液和稀硫酸

水和浓硫酸

A.A                           B.B                            C.C                            D.D

5.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②处有气泡、③处无现象,则可判断锌、铜的金属活动性

B.①②④⑤处有明显现象,则M可能为稀盐酸

C.⑤处固体明显减少,则M可能为稀硫酸

D.⑥处反应放热,则N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

6.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鉴别的是()

A.HCl、CuCl2、NaNO3、Na2SO4

B.BaCl2、Na2CO3、HCl、(NH4)2CO3

C.FeCl3、HCl、NaCl、NaOH

D.Na2CO3、Na2SO4、HCl、H2SO4

7.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是

A.图甲比较铝.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图乙探究铁的锈蚀是否需要水

C.图丙探究MnO2对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D.图丁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8.下列是同学们曾经做过的科学实验,其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 

对着干燥玻璃片呼气

C. 

木炭在O2中燃烧

D. 

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CO2

9.为探究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其他同学经讨论后认为该方案可以优化,你认为哪一支试管的实验是多余的()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10.镧(La)是一种活动性比锌更强的元素,它的氧化物是La2O3 ,La(OH)3是不溶于水的碱,LaCl3和La(NO3)3都可溶于水。

由此判断下列物质,不能直接反应制取LaCl3的是()

A.La2O3+HCl

B.La(OH)3+HCl

C.NaCl+La(OH)3

D.La+HCl

11.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现有以下类推结果:

①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②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③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④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其中错误的是()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②③④

D.全部

12.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呈无色的是()

A.Na2CO3、NH4NO3、Ca(OH)2

B.Fe2(SO4)3、Na2SO4、Mg(NO3)2

C.AlC13、Ba(NO3)2、CaCl2

D.NH4HCO3、AgNO3、BaCl2

13.物质王国发生了一起团伙盗窃案,“警察”把三名“嫌疑犯”(分别是稀硫酸、氯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带回了“警察局”。

上级派出下列四名“警察”分别去审问“他们”(即把“他们”鉴别出来)。

能完成任务的“警察”是()

A.硝酸银溶液“警察”

B.稀盐酸“警察”

C.无色酚酞试液“警察”

D.纯碱溶液“警察”

14.下列是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A.某白色化合物固体溶于水,向所得的无色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证明该白色固体物质一定是碱

B.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该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盐

C.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氢氧化钠、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铜和硝酸钾这五种溶液

D.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无色气体中,木条火焰熄灭,证明瓶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15.某同学用下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物质进行分类,其中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类别

氧化物

实例

硝酸、盐酸

熟石灰、烧碱

食盐、纯碱

水、高锰酸钾

A.A

B.B

C.C

D.D

16.“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我国科学家侯德榜提出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该反应涉及的有关知识发表的见解。

其中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7.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Cu2+

B.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Fe

C.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Ag+、Cu2+、Fe2+

D.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m1>m2

18.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A.图①是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

B.图②是用一定量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图③是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

D.图④是向久置空气中的

溶液中加入盐酸,生成

的质量与加入盐酸体积关系

19.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一定量的水,通过电解水的装置电解

B.②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至正好完全反应

C.③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

D.④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一定时间

20.锡(Sn)是五金之一,它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铁和铜之间,则下列反应不会发生的是()

A.Zn+Sn(NO3)2=Zn(NO3)2+Sn

B.Sn+MgSO4=SnSO4+Mg

C.Sn+2AgNO3=Sn(NO3)2+2Ag

D.Sn+2HCl==SnCl2+H2↑

二、填空题

21.酸、碱、盐溶解性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下表列出了“部分酸、碱、盐在20℃时的溶解性”。

请利用此表完成以下问题:

 

OH-

Cl-

CO32-

SO42-

H+

 

溶、挥

溶、挥

Na+

Zn2+

Cu2+

(1)查Cu(OH)2的溶解性________。

(填:

“溶”或“不溶”)

(2)请用表中物质写出一条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2.A~F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元素,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己知A、B、C、D、E是不同类别的物质,C俗称纯碱,F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己略去)

请回答:

(1)写出A、D、F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

(2)写出B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C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物质相互间发生的反应.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向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

则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要检验其是否存在,可加入____________,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证明该物质存在。

三、探究题

24.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与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实验装置。

实验方法是:

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加热,在吸收热量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大小。

小科经过分析思考,将实验装置甲加以改进,如图乙所示。

(1)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

更容易控制_____相同。

(2)图乙的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一处错误是_____。

(3)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画出它们升高的温度Δ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ΔT=kt。

用m表示水和煤油的质量,c1和c2分别表示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则两条直线k的比值k水∶k煤油等于__。

(用含有c1、c2的式子表示)

25.小明的邻居张大爷种植蔬菜,现在他有点苦恼,去年购买的化肥,由于外包装上的字迹看不清,只记得该化肥是硫酸钾,硝酸铵.氯化铵中的一种。

小明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帮张大爷鉴别化肥:

[实验步骤]取上述化肥少量于一容器中,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实验现象]嗅到氨味

[实验结论]小明由上述实验推断该化肥不是________。

(l)请你根据土述实验结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该化肥可能是什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

________

____

________

(2)通过小明的实验,请你写出使用铵态氮肥的一点注意事项:

________。

26.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红做了以下实验:

把泥土按30°的坡度 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

(1)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汇人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较多.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___________;

水土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导致________ 污染;

(3)浙江土壤资源短缺,请你结合本实验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措施_______________ 

27.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方案一:

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 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_____元素. 

方案二:

小刚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 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 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先在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__,后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成白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 

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小明家有一包已经打开近一个月的面粉,怀疑不能再食用,可母亲说,面粉还是好的,为什么不能食用呢?

小明决定对家中的面粉做一次新鲜度的检验,于是收集有关面粉变质的信息如下:

(1)久置的面粉由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和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会分解成醇和各种有机酸,导致 变质,变质的面粉中有机酸的含量增多。

(2)有机酸和盐酸一样可用NaOH溶液中和,根据面粉中酸的含量可以确定面粉是否新鲜或变质。

(3)如果要测定的面粉消耗的NaOH与同等质量的新鲜面粉消耗的NaOH相仿,说明是新鲜的,如果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是标准液的2.5倍以上,说明面粉已经变质,不能食用,若在2.5倍以下,则面粉不够新鲜,但还能食用。

实验步骤:

步骤一:

取甲、乙两只均盛有40mL蒸馏水的锥形瓶,分别加入5克新鲜的面粉和5克待测的面粉,搅拌直至面粉液中不存在任何面团。

步骤二:

在配好的面粉液中,分别加入3滴无色酚酞试液,此时,观察到锥形瓶中的液态物质不变色。

步骤三:

用滴管向锥形瓶内逐滴加入0.02%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边振荡,直到氢氧化钠和有机酸恰好完全反应。

分别记下消耗掉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10毫升和15毫升。

请你帮他解决一些问题:

(1)小明进行上述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家中面粉的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小明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氢氧化钠和有机酸恰好完全反应?

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实验时,自家面粉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是新鲜面粉消耗的1.5倍,他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29.在相同条件下,取相等质量的铁片、铁粉和锌粉,分别与足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充分反应。

根据实验测定:

其中铁粉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请在原图中画出铁片、锌粉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并用科学原理加以解释。

____ 

30.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碳酸钠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氢氧化钠的纯度(质量分数),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质量都为50克的3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100克;

②分别加入3份质量不同的样品;

③充分反应后,再用电子天平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稀盐酸+烧杯质量(克)

150

150

150

反应前固体样品质量(克)

4

8

12

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烧杯质量(克)

X

155.8

158.7

(1)表中的x值为________。

(2)在三次反应前后,溶液中微粒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

A.钠离子   B.氢氧根离子    C.碳酸根离子   D.水分子

(3)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纯度(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

31.黄铜是一种铜锌合金,已知铜与盐酸、稀硫酸都不反应。

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取10克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60克稀硫酸分六次加入烧杯中,经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9.35

8.7

8.05

7.4

6.75

6.75

(1)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______(写出计算步骤)

(2)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______ (写出计算步骤)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填空题

1、

2、

3、

三、探究题

1、

2、

3、

4、

5、

四、简答题

1、

2、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