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7180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资料下载.pdf

3.3高标准基本农田TD/T101320123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

3.4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和管理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3.5基本农田整备区指通过土地整治活动,逐步形成的集中连片、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

规划期间区域内的耕地可以调整补充为基本农田。

3.6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4总则4.1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4.2坚持规划引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统筹安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4.3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

4.4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促进农村地区景观优化、生态良好。

4.5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

4.6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发挥项目建设长期效益。

5建设目标5.1总体目标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TD/T101320123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5建设目标5.1总体目标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TD/T101320126障碍因素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应加强耕作层的保护,耕作层厚度应达到25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50cm以上。

7.2.6地面坡度为5?

25?

的坡耕地宜修建梯田,梯田化率不应低于90%。

7.2.7土地平整形成的田坎应有配套工程措施进行保护,宜因地制宜地采用土坎、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等保护方式。

7.3灌溉与排水工程7.3.1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7.3.2水资源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禁止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

7.3.3水源配置应综合考虑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因素,宜采用蓄、引、提、集相结合的方式。

7.3.4应根据灌溉规模、地形条件、田间道路、耕作方式等要求,合理布置各级输配水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的规定。

7.3.5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种类、灌溉规模、灌水方式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应符合附录B中表B.1的规定。

7.3.6排涝标准应满足农田积水不超过作物最大耐淹水深和耐淹时间,应由设计暴雨重现期、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确定。

旱作区农田排水宜采用10年一遇,1d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d3d排至田面无积水;

水稻区农田排水宜采用10年一遇,1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7.3.7地下水位较高和土壤盐碱化地区,排水标准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的规定。

7.4田间道路工程7.4.1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它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总称。

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

7.4.2合理确定田间道路密度,满足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生活便利的需要。

7.4.3田间道的路面宽度宜为3m6m,生产路的路面宽度宜为3m以下。

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田间道的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

7.4.4田间道路通达度指集中连片田块中,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率。

平原应达到100%,丘陵区不应低于90%。

TD/T10132012775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7.5.1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减少或减少污染、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

7.5.2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应与田、路、渠、沟等有机结合。

7.5.3农田防洪标准应采用以乡村为主的防护区防洪标准,重现期应为10年20年一遇。

7.5.4农田防护面积比例指通过各类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回建设农田总面积的比例。

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应低于90%。

7.6其他工程除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外的工程。

其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8建设程序8.1建设计划8.1.1根据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编制年度建设计划。

8.1.2编制年度建设计划应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基础条件等因素。

8.1.3需根据建设任务进行资金测算,资金来源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主,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宜采用集中投入方式,并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8.2基础调查8.2.1充分应用卫星遥感影像、土地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等基础数据,依据有关的技术规定,查明建设区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现状、耕地质量等级等。

8.2.2开展建设区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基础资料收集和调查,全面查清建设区内土地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农田基础设施状况等。

8.2.3开展建设区土地权属调查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查清建设区内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数量、位置和界线,为开展权属调整提供依据。

8.3实施方案8.3.1依据年度建设计划,编制年度实施方案。

8.3.2实施方案应落实、分解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计划任务,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范围、建设规模、建设时序等,提出保障措施。

8.4项目实施8.4.1可行性研究TD/T1013201288.4.1.1应开展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土地权属调整、水土资源平衡和环境影响等专项分析或平价。

8.4.1.2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需从项目建设背景、立项条件、水土资源状况、新增耕地来源、基本农田现状、环境影响、规划方案、耕地质量变化、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等,综合分析其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8.4.1.3应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论证工作,形成评估论证意见。

8.4.2规划设计8.4.2.1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方案和工程布局,优化工程设计,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定(TD/T1012)、工程建设标准及相关预算定额标准等有关技术要求,明确各类工程建设内容和技术参数,计算各类工程量,编制规划设计和预算。

8.4.2.2应开展规划设计和预算评审论证工作,形成评审论证报告。

8.4.3工程施工8.4.3.1应根据规划设计成果,制定施工组织方案,选定主要工程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明确控制性工期和进度安排计划。

8.4.3.2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等制度要求,明确各方全责义务。

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据规划和相关规定采取“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

8.4.3.3应编制施工进度、资金、质量和安全等控制计划,落实控制措施,对可能偏离施工计划的影响因素提出应对方案。

8.4.3.4应严格控制规划设计变更,对不可预见因素引起的变更应进行论证,形成论证结论。

8.4.4竣工验收8.4.4.1各项工程建设完成后开展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应采取全面核查与抽样核查相结合、室内核查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8.4.4.2验收内容主要包括:

建设范围、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工程任务完成情况、工程质量、耕地质量、土地权属调整情况、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资金使用与管理等。

8.4.4.3验收应以批准的项目规划设计和变更、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为依据,先由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合格并经监理单位认可,再由项目承担单位初步验收并提交验收申请,最后由立项单位组织验收,形成验收报告。

8.4.4.4工程质量验收应查验工程质量检验资料或有关质检部门评定意见,隐蔽工程应在隐蔽前进行验收。

8.4.4.5耕地质量应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农用地定级规程(TD/TTD/T10132012910052003)开展评定。

8.4.4.6验收合格后应形成有关验收文件,并及时进行土地利用变更。

具体可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的规定执行。

8.5基本农田划定8.5.1建设区内的耕地应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2011)的规定进行基本农田划定。

8.5.2划定的基本农田应进行编号,落实保护责任,建立保护标志,实行永久保护。

8.6后期管护8.6.1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农民管理、专业管护人员实施的管护体系。

8.6.2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

8.6.3竣工验收后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签订后期管护合同。

8.6.4管护主体应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日常性检查维护,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8.8.5开展地力提升的相关工作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9公众参与9.1明确公众参与的阶段及内容,落实公众听证制度、公示公告制度、社会监督制度等要求,确保公众参与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9.2充分尊重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地意愿,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群众全程参与。

9.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实行多方监督,确保工程建设符合设计和质量要求。

10土地权属管理10.1建设前,应在查清土地权属现状基础上,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权属调整意愿,及时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10.2在规划设计阶段,如需调整土地权属的,应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签订土地权属调整协议。

10.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应依法进行土地确权,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发放土地权利证书。

10.4土地权属调整的基本要求见附录C。

11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11.1信息化建设11.1.1应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完善定期报备制度,统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TD/T1013201210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即时动态的管理。

11.1.2应建立信息统计制度,定期进行信息的统计、分析、汇总和上报。

11.1.3可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11.2档案管理11.2.1应及时将记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的有关管理、技术等文件,以及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资料进行立卷归档,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

11.2.2应明确建立档案管理要求,严格档案管理。

12绩效评价12.1绩效评价包括建设过程评价和项目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建设任务完成评价、实施管理评价和实施效果评价等。

12.2建设任务完成评价主要是对建设规划和建设内容完成情况的评价。

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建设范围、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工程任务完成情况、工程质量、耕地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土地权属调整情况、后期管护措施等。

12.3实施管理评价主要是对实施管理的程序、制度、组织等执行和落实情况的评价。

评价具体内容包括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组织和保障体系完备情况、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执行情况、公众参与情况、倍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情况等。

12.4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对建设成效的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评价。

12.5在建设过程中,应强化过程管控,开展建设过程评价;

建成后1年3年内开展项目后评价。

12.6评价方法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12.7绩效评价的主要技术方法与程序见附录D。

TD/T1013201211附录A(资料性附录)土地整治工程体系按照工程建设类型、特征及内部联系构建土地整治工程体系,形成工程体系表,见附表A.1。

A.1土地整治工程体系表一级二级三级说明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1土地平整工程1.1耕作田块修筑工程按照一定的田块设计标准所进行的土方挖填和埂坎修筑等措施。

1.1.1条田在地形相对较缓地区,依据灌排水方向所进行的几何形状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水平田块修筑工程。

水田区条田可细分为格田。

1.1.2梯田在地面坡度相对较陡地区,依据地形和等高线所进行的阶梯状田块修筑工程。

按照断面形式不同,梯田分水平梯田和坡地梯田等类型。

1.1.3其它田块除上述条田、梯田之外的其他田块修筑工程。

1.2耕作层地力保护工程为充分保护及利用原有耕作的熟化地土层和建设新增耕地的宜耕土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1.2.1客土回填当项目区内土层厚度和耕作土壤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农田灌溉排水和耕作需要时,从区外运土填筑到回填部位的土方搬移活动。

1.2.2表土保护在田面平整之前,对原有可利用的表层土进行剥离收集,待田面平整后再将剥离表土还原铺平的一种措施。

2灌溉与排水工程2.1水源工程为农业灌溉所修建的地表水、拦蓄水、河湖库引提水、地下取水等工程的总称。

2.1.1塘堰(坝)用于拦截和集蓄当地地表径流的挡水建筑物。

包括堰、塘、坝。

2.1.2小型拦河坝(闸)以拦蓄河道径流或潜层地下水为主,用以壅高水位的挡水建筑物。

包括小型拦河坝、小型拦河闸。

2.1.3农用井在地面以下凿井、利用动力机械提取地下水的取水工程。

包括大口井、管井和辐射井。

2.1.4小型集雨设施在坡面上修建的拦蓄地表径流的蓄水池、水窖、水柜等蓄水建筑物。

2.2输水工程修筑在地表附近用于输送水至用水部位的工程。

2.2.1明渠在地表开挖和填筑的具有自由水流面的地上输水工程。

2.2.2管道在地面或地下修建的具有压力水面的输水工程。

2.2.3地面灌溉灌溉水由明渠或管道送达田间后,在田间修筑的临时输水工程。

包括沟灌、畦灌、淹灌三种类型。

2.3喷微灌工程比管道输水更加节水的一种灌溉方式。

包括喷灌、微灌。

2.3.1喷灌利用专门设备将水加压并通过喷头以喷洒方式进行灌水的工程措施。

2.3.2微灌利用专门设备将水加压并以微小水量喷洒、滴入方式进行灌水的工程措施。

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等。

2.4排水工程将农田中过多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排除,改善土壤中水、肥、气、热关系,以利于作物生长的工程措施。

2.4.1明沟在地表开挖或填筑的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上排水工程。

2.4.2暗渠(管)在地表以下修筑的地下排水工程。

TD/T10132012122.5渠系建筑工程渠道或沟道互为交叉、渠道或沟道与道路交叉或跨越(穿过)低地、高地时修建的控制或输水建筑物。

2.5.1水闸修建在渠道或河道处控制水量和调节水位的控制建筑物。

包括节制闸、进水闸、冲沙闸、退水闸、分水闸等。

2.5.2渡槽输水工程跨越低地、排水沟及交通道路时修建的桥式输水建筑物。

2.5.3倒虹吸输水工程跨越低地、排水沟及交通道路时以虹吸形式敷设于地下的压力管道式输水建筑物。

2.5.4农桥田间道路跨越河流、洼地、渠道、排水沟等障碍物而修建的过载建筑物。

2.5.5涵洞田间道路跨越渠道、排水沟时埋设在填士面以下的输水建筑物。

2.5.6跌水、陡坡连接两段不同高程的渠道或排洪沟,使水流直接跌落形成阶梯式或陡槽式落差的输水建筑物。

2.5.7量水设施修建在渠道或渠系建筑物上用以测算通过水量的建筑物。

2.6泵站及输配电工程由泵站和输配电两部分组成的提水建筑物。

2.6.1泵站由抽水装置、辅助设备及配套建筑物组成的工程设施,亦称抽水站、扬水站。

2.6.2输电线路通过金属导线将电能由某一处输送到目的地的工程2.6.3配电装置承担降压或用配电设备通过配电网络将电能讲行重新分配的装置。

3田间道路工程3.1田间道连接田块与村庄,供农业机械、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输通行的道路。

3.2生产路项目区内连接田块与田块、田块之间,供小型农机行走和人员通行的道路。

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4.1农田林网工程用于农田防风、改善农田气候条件、防止水土流失、促进作物生长和提供休憩庇荫场所的农田植树工程。

4.1.1农田防风林在田块周围营造的以防治风沙和台风灾害、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

4.1.2梯田梗坎防护林在梯田埂坎处营造的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梯田埂坎安全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

4.1.3护路护沟林在田间道路、排水沟、渠道两侧营造的以防止水士流失、保护岸坡安全、提供休憩庇荫场所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

4.1.4护岸林在河流、水库、湖库的岸坡处营造的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岸坡安全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

4.2岸坡防护工程为稳定农田周边岸坡和土堤的安全、保护坡面免受冲刷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4.2.1护堤为保护现有堤防免受水流、风浪侵袭和冲刷所修建的工程设施及新建的小型堤防工程。

4.2.2护岸为保护农田免受水流、风浪侵袭和冲刷,在河湖海库的岸坡上修建的工程设施。

4.3沟道治理工程为固定沟床、防治沟蚀、减轻山洪及泥沙危害、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4.3.1谷坊横筑于易受侵蚀的小沟道或小溪中的小型固沟、拦泥、滞洪建筑物。

4.3.2沟头防护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