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7219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docx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重点支持专业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江苏省××市高级技工学校电气工程系

2011年12月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2010]57号)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端定位、需求第一、服务诚信”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用心用情教书育人”的教风、“成人成才适应需求”的学风、“做得更好共建和谐”的校风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创建高水平示范性重点技师学校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加强“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内涵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贴近企业,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为社会培养适应需求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进一步叫响江苏职教品牌。

1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指导思想

1.1调研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开发的基本理念为支撑,充分尊重行业(企业)对生产与服务一线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制造业,把握行业(企业)对专业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目标,提出改革思路,形成改革建议。

2011年10月电气系为了解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客观的反映我系目前毕业生质量和社会声誉,并及时发现我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系对近三年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更好的为用人单位服务。

改革传统的三段两站式(三段即在校的教学分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生产实习课;两站即校内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综合技能和适应能力实习)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三合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1.2调研思路

调研基本思路是了解目前电气自动化维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贴近企业需求,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技能。

为使本次调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组建了由专业教师组成的课题开发队伍,并由课题组成员和相关企业成员单位共同完成调研工作。

调研过程:

“信息采集→信息归纳→信息分析→关键词语界定→改革建议→专题论证→信息补充→改革建议修正”;

调研方式:

主要有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专题研讨等;

调研范围:

电类专业学生就业主要地区。

对象包括行业、企业、学校、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等。

调研对象:

进三年毕业生及就业企业

1.3调研方法

(1)行业调研,了解电气自动化行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学校调研,了解我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现状。

(3)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调研:

旨在了解维修电工专业职业资格鉴定的类别、要求、考证情况和变化趋势。

(4)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调研:

旨在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获取最新的职教理念和课程改革思路。

(5)本地及周边地区企业调研

(6)企业到校选拔人才调研

利用用工企业到我校选拔人才的机会,与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技术主管沟通,进行调研。

(7)专家访谈调研

(8)利用大赛基地专家来校指导,与专家沟通调研。

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教研等相关会议期间,与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及高管交流调研。

(9)本专业用工企业集中回访调研

(10)召开毕业生座谈会

(11)网络、电话和信函调研

2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求调研

2.1企业对历届毕业生理论水平、技能水平满意情况分析

近三年,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毕业生一直保持100%的就业率,并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使毕业生实现优质就业成为重要工作内容。

从对2008~2011届毕业生调查统计情况来看,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79%,跳槽率也很高达到50%,近72%的毕业生薪酬在2000~4000元之间,薪酬4000元以上的近18%。

毕业生分布在各行各业,如中职院校、科研院所、机电设备制造类企业、印钞造币行业、电子产品制造行业、电梯制造、安装与调试、汽车制造业、船舶业、风能与光伏等新能源行业、航空航天企业等;其中一线电气维护岗位居多,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岗位相对较少。

课题组分成三个调研小组,调研了上海英华达科技有限公司、俫斯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紫麟涂装机械有限公司、国电光伏(江苏)有限公司、南京造币有限公司、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江苏中大集团、××精密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62个单位。

这些单位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总体评价较高,但同时也指出了理论、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调研中,我们列举了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如:

机电英语、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制造、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机与拖动、机床电气、单片机应用技术、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数控技术、交直流调速技术等课程,据统计在调研的62家企业中对机电英语课程有较高要求的企业达53家,企业关注度为85%;对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有较高要求的企业达45家,企业关注度为73%;下图为调研企业对相关理论课程关注百分比情况。

图2-1调研企业对相关理论课程关注百分比

调研企业中我系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对口,在实践教学中的我们也列举了一些课程或模块,如:

PLC控制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组态与触摸屏应用技术、PLC工业网络技术、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机械CAD绘图、步进与伺服应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模拟电子与数字电子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机械维修工艺、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故障排除能力、高压电器维护、工厂供配电技术等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据统计在调研的62家企业中对PLC控制技术模块有较高要求的企业达57家,企业关注度为92%;对组态与触摸屏应用技术模块有较高要求的企业达47家,企业关注度为76%;下图为调研企业对相关理论课程关注百分比情况。

在调研中发现,我系教学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理论、实训教学中都存在开设课时不足或者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而企业比较注重;

2、在技能教学方面,主要是部分同学基本技能不扎实,针对企业具体岗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同时各企业的产品差别很大,要求的技能方向不一。

如:

很多企业普遍反应学生钳工技能差、机械维修能力达不到要求等;

图2-2调研企业对相关理论课程关注百分比

3、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能力为本位”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在教师中还没有形成,“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仍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被动接受”依旧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4、教学内容陈旧,部分教材更新跟上企业的发展,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5、课程体系与企业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

基础课程量偏大、传统课程多、一体化课程还需进一步加大,职业指导设置不够合理;

6、专业培养目标没有对接企业需求,和企业岗位目标有明显差距,存在脱节现象;

7、缺乏与企业全面合作办学的机制,还没有做到完全按企业需要办学;

8、教学设施配置不够合理,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数量不足,功能落后于企业要求;

9、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够强,“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不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有机融合;

10、学生岗位适应期相对较长,岗位融合度或过渡期长,据交流发现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中没有结合企业文化和岗位的技能要求。

2.2企业对历届毕业生适应岗位能力满意情况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岗位能力总体上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劳动安全和保护意识、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独立工作能力、积极好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效益意识、设备操作技能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在基层岗位上,一致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都较为称职,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

同时调查显示,毕业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一些差距。

如:

毕业学生对电气自动化岗位适应能力和生产实际经验比较缺乏,特别是电气自动化设备调试与维修及机电设备控制线路的设计、安装与维修等岗位,学生独立顶岗需要一个周期,即岗位培训、师徒结对等,一般要6个月以上,甚至更长;其他岗位一般要5个月以上。

这主要是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需求)目标存在差距,导致学生到企业都要经过培训和学习,单独顶岗的周期较长。

但实施冠名办班的毕业生一般1-2个月就能独立顶岗,完成生产任务。

由此可见,与企业全面合作办学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

图2-3近三年企业对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满意情况分析

2.3企业对历届毕业生职业素质满意情况分析

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用人单位希望我们的毕业生是能工能干,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去从事操作和技术性管理工作,工作踏实,不浮躁,不见异思迁。

具体来说,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把个人利益作为第一择业标准;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做到一专多能;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和依法办事的意识;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能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安心在生产第一线,在艰苦的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工作,不见异思迁,不自命清高,愿与企业同舟共济;有一定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性格开朗,谦虚随和,身体健康;注意生活小节,有良好的个人形象。

为人正直,胸怀广阔,礼貌待人,举止文明,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总体满意度较好。

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劳动安全和保护意识、与同事相处及集体协作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特别是在基层岗位上,对他们的工作技能和素质给予较高评价。

同时调查显示,毕业生职业素质与企业要求之间也存在一些差距。

如:

职业行为习惯及职业技能满意度最低,企业一致认为毕业生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校期间学得很扎实,但参与生产性实习较少,导致实践经验缺乏,职业行为习惯难形成,适应岗位周期长,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图2-4企业对近三年毕业生职业素质满意情况

企业建议:

第二,培养单位建议学校应加强对在校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以适应工作后的工作需要;第一,学校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使学生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最好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组织,健全合作机制,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良好沟通,学校应向用人单位及时发布人才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用人单位也要根据单位实际需求向学校提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第四,学校也要多和用人单位沟通,提供毕业生学习、综合素质和社会背景方面的资料。

3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研

3.1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和长三角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对接行业、产业的民展,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学院积极探索校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效果。

课程与教材建设取得一定成效,2008年承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备技师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研究课题,历时2年,已通过评审验收,其成果在全国推广。

并组织编写了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已由劳动出版社出版发行。

十分重视冠名办班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工作,与上海英华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冠名办班。

”英华达自动化”班首次合作40人;与知名企业“三一”电气、华锐风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实训基地。

对于拟建立的实习基地的企业都进行考查评估,对其规范性、合理性进行调整与分析,明确基地的职责与权利,并对其实行监督和管理,从而实现学院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

积极实施工学交替,服务地方经济。

与××信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京信电子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施工学交替。

每学期有明确的工学交替计划,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实训课题到企业进行实践,有专职教师跟踪管理,工学交替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

3.2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2008年承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备技师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研究课题,2011年9月《预备技师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

电气维修专业(试行)》、《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设计》、《典型工业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常用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等4本部颁大纲或配套教材由人社部出版社出版并投入使用。

2010年秋学期承担了人社部职业功能模块维修电工预备技师课程体系教学试点工作。

职业功能模块体系打破了学科界限,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手段一体化、组织教学项目化、培养能力综合化”的技工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想。

试点对象是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085301班。

每一个模块都可能包含5至6门课程,且要求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实施。

这对老师、对设备的要求极高。

我们边摸索边总结边筹划,注重项目教学在核心老师中的推广,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好教学策划、课堂策划,如何做好教学组织实现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革新能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1月中旬成功举办了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教学试点全院公开课,受到学院领导和各系同行的高度评价。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注重改进、提升,在12月26日至29日又成功举办了全国职业功能模块试点学校师资培训班,得到了全国同行的高度评价。

与三一电气、华锐风电等公司开展冠名办班,企业与学院共同培养的学生,比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适应岗位能力要强,独立顶岗完成生产任务的周期较短,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基本相符。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和教师一直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多次在江苏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和其他各类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04荣获广州数控杯全国技工学校技能竞赛决赛中荣获维修电工学生高级组第一名、学生普通组第二名。

2005荣获全国青年职业技术大赛维修电工组第二名。

2006荣获江苏省青年职业技术大赛维修电工组第一名、第三名。

2006荣获第二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第四名。

2010年荣获第三届江苏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决赛无线电调试工工种第一名、机电“一体化”项目第一名;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技能大赛决赛无线电调试工工种第三名、机电“一体化”项目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多名教师和学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4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通过调研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比较扎实,但适应岗位的能力和生产实际经验比较缺乏,从进入企业到真正顶岗工作的时间周期过长,企业所需要的现代企业意识相对淡薄,而通过冠名办班、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人才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因此,要实行“一体化、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而冠名办班是其中最为有效和合作最深入的一种形式。

为此,结合调研,对本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三段两站式(三段即在校的教学分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生产实习课;两站即校内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综合技能和适应能力实习)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三合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

根据部级课题预备技师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和积累的经验,研究开发招收高中生学制3年培养高级工的电气自动化设备装设与维修专业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通过课程分析形成以陪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形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岗位工作项目为内容的专业培养方案。

(3)实施冠名办班,做到“五共同”。

创新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内涵,以冠名办班为载体,切实在“五共同”上寻求新突破。

积极探索与“江苏同和涂装机械有限公司”、“江苏斗天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冠名办班。

专门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流程需要的技能人才。

做到校企共同进行确定招生专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教学评价,形成校企互动、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4)建立电气自动化设备装调与维修名师工作室。

以教授级高讲、高级技师刘进峰牵头,成立电气自动化设备装调与维修名师工作室,对外承担技术咨询、设备维修、人才培养服务,对内为本专业师资培养和高级工层次毕业设计提供平台。

把“电气自动化设备装调与维修工作室”打造成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窗口,师资队伍建设的平台,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试验田。

(5)引企入校,建立校内企业研究所。

与苏州博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和山东栋梁设备有限公司共建校内企业研究所,由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捐赠部分设备设施,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产品研发、生产性实训、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6)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江苏行业企业,在三一电气、同和涂装、长虹机械涂装有限公司、苏州博石机器人有限公司等规模型企业建立集教学、实习实训、技术服务及员工培训于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4家。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借助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和实训的实践场所,保证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有效实施,为学生设备维护实训与顶岗实习提供条件,同时也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教师实践锻炼的场所。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