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7498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docx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

ArchitecturalCreationand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sofArchitects

何镜堂

HeJingTang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建筑领域的实际,结合未来建筑学的发展,提出现代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设计观,并结合作者多年建筑创作实践,综述建筑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创作思想。

关键词:

建筑创作  地域性 文化性 时代性  建筑师素养

Abstract:

Integratingcurrentarchitecturalpracticewithfuturearchitecturaltendency,theauthorofthisarticleclaimsnewdesignconceptspromotingthatmodernarchitecturalcreationshouldreflectitsregionality,culturalityandcontemporality.Theauthoralsosummarizestheprofessionalaccomplishmentsandinventivemethodofthinkingthatanarchitectneedstoacquireinaccordancewithhisownpracticingexperience.

Keyword:

ArchitecturalCreation

Regionality,Culturality,Contemporality

ProfessionalAccomplishmentsofArchitect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

一.对建筑创作的认识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综合反映。

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世界人民都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收益的同时,又由于大建设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忧心忡忡,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受到了冲击。

世界性的文化趋同使得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亦逐渐消失。

在我国,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期,在史无前例的大建设中,尽管成就很大,但在环境和生态方面也同样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一方面遇到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年代,全世界不少建筑师也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国这片广阔的市场上来;另一方面,面对巨大的建设浪潮,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感在理论上、观念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大规模建设的高潮中,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对多元缤纷的社会形态,显得力不从心,常常跟着市场导向走,比较被动,整个建筑界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发展的过程。

当前建筑创作的发展正处于新的十字路口,我觉得一个建筑设计要满足一般的功能使用要求并非难事,但要把建筑作为一个精品和创新的设计,是很不容易的事。

在几十年的建筑创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师如果能从这几方面去理解和从事建筑创作,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果。

今天的建筑设计已经不单单是一幢建筑的实用、经济、美观的问题,即所谓我们经常说的建筑三要素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方方面面和环境、生态及今后的发展,过去的、传统的、孤立的、片面的去理解建筑和从事建筑创作,已经很难满足今天人们居住和工作环境建设的要求,可以讲我们从许许多多的教训中逐渐体会到以人为本的道理。

建筑必须有生态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和经济观,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为此,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观念,视建筑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总体上把握,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在综合中创作。

过去,我们不少建筑师对建筑创作的整体观缺乏比较深刻的理解,缺乏环境的整体意识,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单体建筑上,从单体建筑来谈论建筑,强调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而不是从城市设计入手,服从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格调,造成城市规划与单体建筑脱节,建筑又与环境脱节。

就单体建筑本身而言,从承建商或业主的角度,常常提出所谓“标志性”建筑、“五十年不落后”等等的要求。

建筑师又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和提高,对如何评价有特色的建筑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建筑行为的商品化常常投其所好,标新立异,造成一个城市或一个街区,每一栋新建的房子,都想当“主角”、“与众不同”,到头来,城市风格混杂,城市的肌理和整体空间序列受到破坏,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逐渐消失,这种教训在我们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中是屡见不鲜的。

二.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今天如何理解建筑创作?

我把它归纳为建筑的“三性”,即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第一,建筑的地域性。

在本世纪探讨地域性问题,自然要面对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

全球化问题。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整个世界正向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既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又起到某种微妙的负面作用。

从正面看,它在经济上有利于实现世界资源的最佳配置,在科技上有利于打破地区的隔阂,进一步推动科技的发展;从负面看,全球一体化的盛行对原有的各种地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和破坏。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由历史、传统、气候以及其他自然因素构成的背景中,国际化正损毁了这一基础,造成不论城市大小,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城市和建筑一个样,出现特色的危机,乃至发生建筑文化的最终趋同。

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强调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

这是造就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来讲,首先受地理气候、区域的影响。

例如南方炎热地区与北方寒冷地区建筑各异,山区建筑与滨河建筑并不雷同。

又如在五岭之南的广东,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树木常青,人们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来讲,是指建筑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建筑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和色彩等诸方面下功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宜的技术手段,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师应在地区的传统中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

第二,建筑的文化性。

大家都知道,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

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大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位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将呈多元化的发展,但这并非各行各素、无章可循。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看,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环境,表达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特征。

简言之,建什么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首先就应表达该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内涵。

当今世界的发展正走向文化趋同,这是整个发展的大趋势,它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地区界限的打破,但不等于抛弃特色,不等于抹杀地域文化,恰恰相反,世界的文化正是由各地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组成一个丰富的整体,只有弘扬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才能使整个世界文化得到发展。

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整体设计中表现地方个性,在协调中作到丰富多彩,“和而不同”,这是当今建筑师应具有的思维方式。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地理条件、经济、科技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

例如,在广东岭南地区,二千多年前源自百越文化,自秦汉以来,中原文化开始南传,并先后融入荆楚和吴越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的基础。

随着广东沿海对外开通和与海外交往,中外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孕育、发展,使岭南地区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深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各种方式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兼容性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这个地区的建筑创作,就应吸收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融汇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

好的城市是生长出来的,同样好的建筑也是生长出来的,土生土长的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

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够创造出有地区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来。

第三,建筑的时代性。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映。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跨度、高度和空间品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新功能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当今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知识经济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元的综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逐渐起到主导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沟通、交往、交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已成为现代人的普遍要求。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知识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自然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已特殊的语言来表现所处的时代实质,表现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是要处理好时代精神与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

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又必须在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拼贴传统符号或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文化的内涵。

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集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还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汇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性、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建筑师应该很好地理解和综合运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有特色的建筑。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常常会涉及建筑的标志性问题,经常是甲方提出要建一座标志性建筑,50年不落后,差不多每个任务书里都有这个要求。

我觉得不是每幢建筑物都要成为标志的,作为标志性建筑,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内容,它应该是一个城市或地段历史文化的标志,或是一个城市地域特征的标志;二是标志性建筑必须有很好的位置和环境,要选点恰当,而且要有一定的空间和视线要求;三是要精品,是优秀建筑,这是设计方面的要求。

作为标志性建筑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还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标志性建筑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范围的要求也不同,有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比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埃及的金字塔;有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比如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拉萨的布达拉宫、广州的中山纪念堂、西安的大雁塔;也有地段的标志性建筑,比如武汉的黄鹤楼、广州的海珠广场、伦敦的白金汉宫等等。

欧洲城市的特色是在整体的秩序机理,个性首先服从城市整体形象,中国古建筑形象也以整体效应来表达中国传统建筑的个性特色。

现在许多城市设计就因为丢掉整体性特征,去盲目追求个性,几乎每一个建设项目,甲方都提出标志性的要求,设计者也片面认为只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就是有个性,就是标志性建筑,加上我们对城市设计的整体性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样一来,每幢新建筑都去追求标新立异的个性,每个单体都想在城市中当主角,成为标志,其结果恰恰相反,整个城市的肌理破坏了,城市变得杂乱无章,想成为标志反而使城市或地段都没有标志了。

这种教训在我国许多城市建设中是很深刻的,比如在北京建国门改革开放初期建的一些建筑,论单体,都有个性和特色,都想成为主角,但缺乏城市整体设计,各行各素,结果这个地段风格显得比较混乱。

每幢建筑在设计时要有一个很好的定位,有些建筑要当主角,有些建筑就应该当配角,就像一首歌有主旋律、主调,一出戏有主角、配角一样,主角只有一、二个,配角可以有一批。

要服从城市整体设计要求,与城市融为一体,要很好地跟环境结合在一起,就是一幢好的建筑。

像奥斯卡有最佳配角奖一样,建筑师也应该有这样的气量,对自己设计的每一个建筑都应认真的思考和定位,这样才能成功。

三.建筑师的创作思维

每个人在从事建筑创作的同时都会认真思考,我们是怎样从事建筑创作的,每个项目,从开始定位、中间取舍、到最后构思成形是怎样一个思维过程的。

大家知道,建筑因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受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来自纵的方面,又来自横的方面,而且是多因素,多层次的重叠,常常是各种因素互相冲突的、矛盾的。

建筑本身也有双重性,即既有技术的一面,又有艺术的一面。

因此,作为一个建筑师,既要有数学家一样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有艺术家一样的形象思维能力;既要懂得1+1=2的道理,更要学会1+1≠2的辨证思维方法,有时许多好的主意孤立看起来都很好,但叠加起来,不一定是好的。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各种因素作用底下,建筑师懂得如何取舍就决定创作的好坏。

由于每个人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出发点不同,对建筑的评价常常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

建筑是没有绝对正确的,对一幢建筑而言,有一半以上的人说它好,已经算不错的了,没有争议和引起评论的设计常常是一些平庸的作品,反过来,在争议中不断改进,这可能就是个很好的建筑。

建筑师要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要善于综合思维、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个创作形成的全过程,正是设计各阶段不断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

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重点,而且有先后顺序的关系。

要思路清晰,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从整体到局部,层层展开,不要颠倒顺序。

如果第一步走错了,第二、第三步往往就会错,如果第一步走好了,就会为第二步铺平道路,第三步也会很顺,而且越走越顺。

建筑师要有创新精神,要有不断自我否定的气量,要重视原创性思维的培养。

目前我们相当多的建筑师任务繁重,理论学习不够,比较重视从表面上、符号上、形式上下工夫,碰到问题,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整体地辩证地去解决问题,对国外的东西,喜欢搬用,很少分析人家为什么这样做,从中得到启发。

近年来,我们国家举办了许多国际设计竞赛,虽然国外有不少方案平平,也有许多方案不如国内,但从总的来说,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空间、城市设计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及思维方法上都值得我们借鉴,要学习他们不断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方法,而不是具体方案的形式和符号。

关于建筑的多元性和统一性问题,近几十年来,国外出现各种各样的建筑理论、流派、主义,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某一观点,或重技术的,或借鉴传统的,或强调地区性的,或突出文脉环境的••••••凡此种种,风格、流派纷呈,他们各有不同的出发点,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但常常是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关键不要随便搬用。

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很多国外的东西进来了,对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批判的学习和吸收其有益的养分,走自己的路,而无需跟着哪个流派走。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共通的,不管什么理论、流派,最终是由能否达到尊重环境,满足使用功能,经济合理和美观的要求,为人类创造最适宜创业和居住为依据,这是建筑的统一性。

建筑师可以根据不同时间、地点、条件,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途径达到建筑的目的,这是建筑的多样性,在北京召开的UIA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宪章》也谈到这个问题,所谓“一法得道,变化万千”,正说明设计的基本哲理和目的是共通的、统一的,而建筑形式的变化是无穷的、多元的。

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一个好的设计,从立意、构思到方案的形成,都需要建筑师以满腔的热情、全神倾注,在构思过程中,发挥个人的综合才能和创新灵感,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完善,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建筑设计又是一项多学科综合的劳动,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各个领域,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常常是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从构思到设计完成,从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建成使用,这中间经过多少人的共同劳动,而决非一个人所能适应得了的,尤其在当今一些大型、综合性设计项目,绝非一个建筑师所能胜任的。

正因为建筑作品是一项以人为本、各行各业人员集体劳动的成果,无论在建筑创作的团队里,或是与社会交往中,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共事,因此,提倡合作共事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在团队里,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取长补短,是一个成功建筑师必不可少的品德,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很有才华的建筑师,由于缺乏这种合作共事的精神,而削弱了自己的发展,这是十分可惜的。

建筑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要学会做人,把社会整体作为最高的业主。

要融入整个社会中,参与建设的全过程。

一个建筑师的素养,既包括他的专业技能,也包括他的创作哲理和他的人品、合作精神,这三者都一样重要。

在多年的建筑创作实践中,我体会到,也常与同事共勉,一个成功的建筑师,勤奋、才能、人品、机遇是缺一不可的。

勤奋是要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向书本学,向别人学,还要结合建筑专业的特点去学,才能既包括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还包括建筑设计的思维方法和创作哲理,人品是做人的守则和职业道德,机遇是靠平时的积累和创造。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经济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正遇上一个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年代,我们应该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创作环境,不断探索、勤奋工作,我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环境,寻找最适合自己从事建筑创作和发展的工作模式,为创作更多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而努力!

 

参考文献: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筑学》(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代表大会文集 1999.北京)

建筑师之道

青年建筑师/俞挺(自述)

建筑师仅是众多职业中的普通一行,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第三产业,处于在高科技和手工业之间。

建筑师非单纯意义上的艺术家或工程师,但与两者密不可分,他既不是社会改造的英雄,也非社会底层的平民。

建筑师应该是快乐的,宽容的,热爱生活的。

建筑师不能是自私的,因为建筑不能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

建筑师的成功在于建筑师能游刃有余在艺术和技术、时尚和传统、个人和集体、理想和现实、资本运作和学术研究之间。

建筑师之道在于中庸:

不偏执,不清高,不矫情,不颓废。

得之于此,亦可能失之于此。

建筑师的地位是由建筑师自己决定的。

我反对那些将建筑设计晦涩化的观点,脱离生活并不能提升建筑设计的品位,相反,这种自命清高的态度让建筑设计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不为大众理解就无法占据时尚的焦点。

无法享受生活的人无法设计出真正意义上有趣味的建筑来。

倘若建筑是非常地存在,那生活何在?

建筑又岂能在生活之外?

大众的生活不应为个人的趣味而牺牲。

我反对那些理论至上的观点,建筑从来就是实践的行业,且不论当今中国尚无自己成型的理论。

脱离实践的理论本身就站不住脚,封闭在象牙塔里的伪理论家既然脱离了生活,那理论也是乏善可陈的,要它何用?

我更反对那些将建筑师贬得一无是处的观点。

对业主无条件无原则服从的人,既不是建筑师,更不是成功的大商人,那些以此沾沾自喜的人纵有小钱,但无尊严。

建筑师作为服务行业的一种职业,要么是有能力的技术人员,要么是有技巧的商人,两者都会在专业范围内赢得尊重。

建筑师不能以业主的低级趣味为籍口来掩盖自己的粗制滥造和低下的技巧与素养。

建筑师需要以自己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和的心态,敬业的精神,优雅的风范,深厚的修养,不卑不亢的态度,自得其乐的心情,并通过合作的能力,妥协的技巧,灵活的手腕和适应力,赢得其他人的尊重。

建筑师所面临的问题许多许多,但建筑始终是围绕人的问题展开而不可脱离的。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因此建筑的成功与否,与人的情绪体验、空间活动密不可分。

设计之中于每一个细部要体现心思,但是这不是一个设计师的心思,而是许多人的心思,许多设计者、建造者和使用者的心思。

建筑是人文主义的产品,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丰碑。

建筑立意要高,技巧要熟练,但使用要贴近人,要适合不同的心理、生理需求。

不同的建筑是被不同的人需求的,建筑师不能脱离需求而作,既要现世的欢娱,也要欲望之上的平静。

建筑设计是回忆、修养、生活和社会经验,是感情因素,阅历、家庭背景乃至当天天气的综合体现。

建筑师的专业知识需要来源于多元的文化,只有建筑才能多方位展示不同艺术之魅力。

建筑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容器更是系统,一个超越单纯艺术和抽象思维的物质系统,是一个体现宁静旷远心情和娱乐人生的载体。

于是,建筑师的挑战便在于,合理地运用资本,综合愉悦舒适的生活感受、朴素简单的哲学精神、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薪火相传的历史经验和相互融合的文化艺术,用心创造出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空间和场所。

 

金茂大厦的建筑文化解读

张炯 余岚

摘 要 从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谈起,分析在金茂大厦上所读到的一些有关民族性、纤致性、原创性的文化意味。

关键词 纤致性 原创性 文化品味 文脉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959200103-0033-02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上海,200030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的高低错落,负载着历史的抑扬顿挫;建筑是时代的语言,它的曲直起伏,带着文明的诗歌词赋。

金茂大厦以其独特的东方塔形建筑风格,当代建筑科技的完美融合,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的摩天高度,而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跨世纪的标志。

金茂大厦作为20世纪中国高层建筑水平的代表作,它的标志性地位不仅仅是由于它的物化高度,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流的设计思想、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品味。

金茂大厦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实难一一尽述。

在本文中,我们只是想试着从一本书说起,换一个文化角度去解读一下金茂大厦。

清末民初的鸿儒辜鸿铭在其名为《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写到:

他要向西方人介绍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realChi-naman”),在他那个时代美国人不能充分了解中国人,是因为美国人比较豁达和单纯,但不够深刻;英国人是深刻、单纯,但不够豁达;德国人则也是比较豁达和深刻,但不够单纯;只有法国人的民族性和中国人相近,他们具有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