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7504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docx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

上海市民游憩需求偏好研究

作者:

归云斐

来源:

《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第3期

归云斐文章编号1673-8985(2016)03-0102-07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城市转型的大背景下,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强调,城市未来发展将越来越关注宜居性。

塑造良好的游憩环境、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服务都市居民将会成为评价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上海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缺乏游憩系统相关评估及标准,因而针对上海市民游憩需求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2015加州综合户外游憩规划》案例分析,总结针对市民游憩需求的评估方法和服务标准。

为了客观评估上海市民游憩现状情况,通过引入公众参与环节,发布网上问卷、现场调研与访谈等形式,针对游憩需求与偏好进行抽样调查。

通过数据的分类统计、交叉分析,旨在总结不同年龄结构、居住于不同区(县)的上海市民对游憩空间的距离偏好、类型偏好,为未来上海制定游憩专项规划作基础数据支撑。

关键词城市游憩|活动频率|需求偏好

作者简介

归云斐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助理景观师,硕士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游憩是重要的城市功能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成为人类重要的活动中心,承载了经济、政治、交通、金融、服务、文化、教育等职能。

而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化发展往往带来各种“城市病”,使其缺乏人性化的空间和场所。

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城市游憩的重要性。

1933年的《雅典宪章》首次将“游憩”纳入城市的4大功能之一[1]。

城市管理者为市民提供游憩机会,规划师为市民配置城市游憩场地和设施,方便市民开展相应的游憩活动。

游憩活动是一种兼具社会公共价值和产业经济价值的大众行为,重视并利用游憩资源能使都市人增强安全感、归属感和满足感,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

我国的城市游憩服务作为公共服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美、英等许多欧洲发达国家的城市游憩业发展历史悠久,游憩系统规划较完善,以城市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游憩发展模式已经成型。

1.2 社会转型背景与政策环境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的42.99%提高到2014年的54.8%[2]。

面对上海乃至国内各大城市转型的迫切需求,城市规划将聚焦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文化复兴和繁荣昌盛,把民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加以考虑[3]。

在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和城市工作会议上,已将新型城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并提出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3大布局,增强城市宜居性,改革完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新要求[3]。

打造“宜居城市”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定位,游憩事业也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评估要素。

游憩系统是集经济、社会、自然于一体的地理空间,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产生和发展的,完善健全的城市游憩空间系统是市民高质量生活的重要保障[4]。

上海未来发展强调“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在推进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更强调幸福感、和谐化,上海游憩建设势必带动相应城市空间环境的转型升级,丰富市民的日常闲暇生活,是上海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1.3 市民休闲热与互联网下的全球化认知视角

随着市民闲暇时间的增多,都市休闲已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市民休闲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上海都市休闲热不断升温,购物、餐饮、文娱等多元化的休闲方式不断涌现,城市游憩空间的选择逐步多样化,市民展开游憩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

此外,小长假出游、2.5天休假模式[5]等关注点均反映出市民闲暇时间的游憩需求。

如今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唾手可得的认知途径和海量信息正给市民的经济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带来全新的变革。

互联网及线上平台提供了全方位的游憩资讯,足不出户便可放眼全球,极大地拓展了市民游憩认知范围。

为此,上海的城市游憩功能应跟上市民观念的转变,满足其更为多样的游憩需求。

这对城市如何提供适宜的游憩机会,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游憩活动策划也提出了新要求,管理者和规划师应更加关注城市游憩功能和市民游憩需求,预判需求偏好,引导城市游憩空间良性发展。

1.4 亟待整合游憩资源和需求评估

市民的游憩需求属于基本权利,政府应当在游憩服务中发挥主导角色,通过规划实践,更新城市游憩的管理方式,创造游憩机会,提升游憩品质,满足游憩需求。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要通过提升城市游憩管理理念、完善城市游憩相关政策、设立专门的游憩管理机构、定期展开游憩普查工作、及时了解市民游憩需求变化等举措,对城市游憩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与管理,做到有序的组织方式、有效的信息统筹和高效的管理措施。

2 案例研究借鉴:

《2015加州综合户外游憩规划》

2.1 规划概况

《2015加州综合户外游憩规划》(缩写SCORP)是针对美国加州地方公园游憩开放空间的总体规划,评估现状公园游憩设施与空间的服务水平,提出优化加州户外游憩系统结构的方法,为联邦、州域、地方和特殊地区内所有游憩服务商提供政策指导和具体的行动计划。

2.2 游憩意义

加州政府认为,游憩对于3800万加州市民的身心健康与生活品质、地方文化传承、历史与自然保护、社会经济等方面都起到关键作用。

游憩能给市民提供健康的体魄、公平的游憩机会,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游憩空间能改善社区生活品质,体现社会公平和环境正义;游憩活动能提供文化节庆活动的场地,强化社区归属感;游憩开发能保护历史遗迹,让加州市民了解过去并展望美好未来;游憩发展能保护加州景观资源,如栖息地、水域、森林和湿地;游憩产业是经济的助推剂,能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图1)。

2.3 公众参与

规划编制全程引入公众参与环节,在来自加州81位健康与游憩领域的专家团的基础上,协同295个公共机构进行调研指导,对5421位成年人和410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研[6]。

2.4 规划成果

该规划成果由规划总报告、专题报告、网站平台3大板块组成(图1)。

规划总报告《满足加州市民公园需求:

2015加州综合户外游憩规划》阐述规划缘由、宗旨、重要性、相关概念、重要结论及成果摘要。

5个专题报告中包括《加州市民户外游憩观点态度调查报告》、《加州地区户外游憩》、《加州户外游憩经济调查》、《不同露营线调研报告》、《加州游憩步道系统报告》。

“加州市民公园”网站平台(www.park.ca.gov/SCORP)依托访问工具(GIS)、现状查寻工具、GIS定位工具,成为游憩商、政府管理者、规划师、民众的交流平台。

网站每年根据实践情况更新行动计划,实现项目跟踪与监督。

2.5 游憩评估

2.5.1 核心意图

该规划基于现有公园游憩地规划标准,即居住区800m范围内设置1个社区级公园游憩地,每1000个居民需享有1.2hm2公园游憩地,在州域层面上评估公园游憩地的实际服务效率,优化游憩地系统规划结构[6]。

2.5.2 规划途径

根据规划步骤落实的先后,分为现状评估、需求分析、网上平台、行动计划4个阶段。

(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市民现状游憩普查,评估游憩地现状情况

评估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叠加公园游憩空间信息及人口数据,标识出亟待改善的高人口密度但缺乏游憩地的社区,并寻找潜在的游憩用地。

GIS技术为决策者、规划师、市民提供了解公园游憩地的可视化途径。

通过供需对比可知,加州市民日常户外游憩频率较高,游玩时间增加,但现状游憩地存在服务效率低下、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亟待新辟游憩地、更新游憩设施,其中应重点考虑增加社区级户外活动场地。

2012年加州市民游憩现状抽样调查发现,超9成的受访者每年去公园游憩地游玩,每月游玩的超7成;2/3以上的受访者反映5年中户外游憩时间有明显增加,而工作、年龄、健康问题成为其余受访者减少游憩频率的3大阻碍因素[7]。

(2)通过加州市民户外游憩态度调查,研究市民游憩需求偏好

为了提出改善现有公园游憩地空间,优化游憩设施与场地、调整游憩项目类型等管理策略,加州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对加州市民户外游憩态度进行抽样调查,结合公园服务商提出的管理诉求,收集归纳多方数据,奠定规划的客观民意基础。

调查结果可知,加州市民游憩主要出于休闲放松、自然观光、陪伴亲友、强身健体4个目的[7]。

活动类型偏好方面,多数受访者喜欢野餐活动,其次是散步、露营、海滩活动。

游憩设施/空间偏好方面,5成以上受访者经常利用社区级游憩设施,如多功能散步道/徒步径、野餐桌等户外休憩设施。

其中超过30%的受访者1个月至少进行1—2次徒步、骑行或骑马等户外运动。

散步、游泳、慢跑、公园游憩同样也是加州青少年偏好的活动类型,足球或游泳受到超过1/4的青少年受访者的喜爱。

游憩设施偏好方面,加州市民希望增加低开发度的野外游憩地、儿童游戏场、环境/户外教育场所、大型野餐区、滨水游憩设施和游憩功能专用道。

可达时间偏好方面,半数市民希望步行至最近的日常(社区级)游憩地时间控制在5—10min,而大型(市/区级)游憩地的车程可达时间宜控制在1h以内[7]。

(3)搭建游憩线上平台,促进政府—市民—服务商的良好互动

加州政府希望通过线上互动,鼓励游憩服务商上传各自成功的实施经验到“加州公园中心平台”,让地方部门和服务商参考借鉴,不仅有利于周边社区营造、游憩地可持续设计、后期运营维护、游憩项目改造等,也有利于提升游憩服务品质。

(4)落实“宣传教育—数据平台—试点项目—重点改造—专项规划”5项行动计划首先,通过推广和合作方式把游憩空间的重要性告知政府决策者和社区市民;其次,利用GIS平台记录游憩地分布情况,明确缺乏游憩地的区域,并鼓励公园管理机构创建新公园或纠正现有游憩资源数据,每5年更新数据清单和GIS技术工具,提高公园服务效率;再者,健康游憩部门牵头合作开发试点项目,改善现有游憩地功能与环境,并制定反馈报告和成本效益分析,告知决策者与民众;然后,为提高地区游憩地的服务效率,鼓励缺乏游憩地的社区新建公园利用联邦基金创造游步道、绿道,将住所与公园、学校、办公场所间的街道改造成积极的游憩廊道;最后,完善区域游憩系统,吸引市民到国家公园等区域游憩地感受加州自然、历史遗产的魅力。

2.6 案例借鉴

在综合户外游憩规划构架中,游憩需求调研与评估是衡量市民游憩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提出行动计划的重要支撑。

美国作为一个游憩经济大国,全民游憩水平已趋于成熟,游憩需求评估方法也较为全面,可借鉴之处在于游憩空间服务标准、游憩空间需求评估方法、公众参与途径3个方面。

游憩空间服务标准可以对标上海各类游憩地服务标准,作为市民问卷调研的数据参考项,市民游憩目的、游憩活动类型、游憩设施/空间偏好、可达时间偏好的分层分析方法与具体细分既可作为分析上海市民游憩偏好的参考项,也可与上海市民的游憩偏好形成横向对比借鉴。

3 市民游憩需求与偏好评估

3.1 数据来源、调研途径与分析方法为了客观评估上海市民的游憩现状情况,引入公众参与环节,发布网上问卷、现场调研与访谈等形式,针对上海市民游憩需求与偏好进行抽样调查。

网上问卷共发布42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3份。

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分类统计、交叉分析,旨在总结不同年龄结构、居住于不同区(县)的上海市民对游憩空间的距离偏好、类型偏好,为未来上海制定游憩专项规划作为基础数据支撑。

3.2 受访者个体数据统计

受访者共423名,男性165名,女性258名,涵盖青少年、青年、青壮年、中年、老年,其中青年、壮年、中年为主,占86%。

受访者文化程度涵盖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及以上,其中本科及硕士占69%,从事的职业领域涉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学生、教师、退休者、私营业主、工人、公务员等,居住地覆盖上海各区(县)。

3.3 现状日常游憩目的

从统计结果可知,上海市民的日常游憩目的相对复合且多样,与加州市民需求相似(图2)。

近7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平日游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放松娱乐。

近5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游憩也为了强身健体、改善体质;回归自然、欣赏自然风光;增加与家人交流、相处、娱乐的机会。

近4成的受访者表示游憩也是满足个人兴趣爱好、朋友交际往来、联络感情的良好方式。

3.4 现状游憩空间类型与活动频率

3.4.1 上海市民游憩空间类型分析

从统计结果可知,绿地是目前上海市民首选的游憩空间,其次是风景区、文化博览场所,室内体育场所与滨水公共空间排在最末。

将上海市民常去的游憩空间类型与居住所在区(县)及抽样问卷者的年龄、文化水平、职业进行交叉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及特征。

(1)最常去的游憩空间类型与居住所在区(县)交叉分析可知,开放绿地是多数市民的首选游憩场所,而近郊景区对市民的吸引力大,将成为上海重要的游憩据点。

上海5成以上的受访者平日最常去的游憩地是开放绿地,如小型街头绿地、社区公园和大型城市公园,其中以杨浦区、浦东新区为首,其次是徐汇区、虹口区、闵行区、金山区(图3)。

有2成的上海市民选择景区作为日常游憩场所,多居住在浦东新区、徐汇区、杨浦区、闵行区、金山区,该数据与该区(县)内的风景区数量及可达性有一定关联性,也反映出上海近郊景区对市民吸引力较大。

平日选择经常参观文化博览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的市民较少,仅占1成左右,主要来自杨浦区、徐汇区、普陀区、浦东新区、虹口区。

选择室内体育场所的市民不到1成,主要来自闵行区、徐汇区、浦东新区、杨浦区、虹口区。

滨水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分布局限,仅成为黄浦区、徐汇区、杨浦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市民常去的游憩空间。

(2)最常去的游憩空间类型与市民年龄交叉分析可知,绿地开放空间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平平,室内游憩空间更吸引青年参与,近郊风景区更吸引中老年、青壮年群体。

绿色游憩空间(包括大型公园、小型绿地)主要吸引青年、青壮年和中年,对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吸引力极低,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个体体力素质因素,更青睐住所附近的小型绿地。

室内体育场所和文化博览场所主要吸引19—30岁的青壮年人群,该年龄段人群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主力人群,有锻炼身体的日常习惯,也有前沿的消费理念和较好的经济基础。

景区主要吸引41—60岁的中老年人群和19—30岁的青壮年人群,其中,中老年人群中包括部分已退休的低龄老年人(图4)。

(3)上海市民最常去的游憩空间类型与文化水平、职业交叉分析可知,不存在明显的群体与类型偏向性。

3.4.2上海市民游憩活动频率分析在抽样分析上海市民的游憩活动频率研究中,引入“社区—城区—城郊”3个游憩空间圈层,将游憩场地分为3类:

社区附近的小型游憩场地,包括社区花园、健身点、街头广场、林荫步道等;城区较大规模的游憩场所,包括滨水区、博物馆、体育馆、展览馆等;城郊大型游憩场所,包括郊野公园、动植物园、风景区、古镇等。

(1)社区游憩频率统计:

青壮年人和老年人是社区级游憩空间活动的主要人群,青年社区活动频率反差明显。

不考虑抽样调查各年龄段人群人数的限制性,叠加年龄因子,从柱状图曲线趋势可知,青壮年人群和老年人群是社区级游憩空间活动的主要人群(图5),以1周3次和1周1—2次以上居多,青壮年人占60%,老年人占76%。

其次是19—30岁的青年和41—60岁的中年人。

青年也是社区活动频率反差最大的人群,有5成以上的青年经常在社区游憩,但不在社区活动的比例也达到17%。

(2)城区游憩频率统计:

青少年、青年人、青壮年是城区级大型场馆、场所游憩空间活动的主要人群。

城区游憩的主要人群是青年人、青少年、青壮人(图5)。

67%的青年人在城区大型场馆、场所的游憩频率至少1个月1次,青壮年人达到56%,青少年也达到61%。

而1年1次或几乎不去城区场馆、场所活动的中年人与老年人每月至少去1次的人数持平,均在33%—38%。

(3)城郊游憩频率统计:

城郊景区吸引青少年、青年人、青壮年及中年人青睐,以小型家庭游形式居多。

上海城郊游憩的主要人群主要为青少年人、青年人、青壮年人、中年人(图5)。

在一年多次去城郊大型景区(景点)的游玩频率中,青少年占9成以上,青壮年和青年均占7成以上,中年人占6成。

其中每月都去城郊游玩的以青少年、青壮年为主,以小型家庭游为主。

3.5 日常游憩设施现状评价

依托“社区级—区级—市级”3级圈层,将游憩设施分为社区花园、社区运动健身场地、社区文化娱乐场所、区级公园、区级体育场馆、区级文化博览场馆、市级公园、市级景区,统计市民对上海游憩设施的使用评价。

上海市民对现状游憩设施普遍表示中立态度,但多数受访者比较满意市级设施如市级公园、市级景区,3成左右的受访者比较满意区级设施,如区级文化博览场馆、区级公园、区级体育场馆。

也有近3成的受访者反映,社区级文化娱乐场所、运动健身场所、社区花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可见,上海社区级游憩配套场所将会成为未来上海城市更新的重要改造内容(图6)。

在希望增加的游憩设施类型中,市民对各类场所均有一定需求,郊野田园、城市公园、社区/街头绿地3类绿色开放空间达到49%,滨水空间占11%,运动场所占到16%,体现目前上海过度城市化的空间中,该类场所的极度缺乏以及市民亟待满足对自然观赏及运动体验的户外游憩需求。

另外,市民同样向往有更多文化展览、休闲娱乐的新去处,以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图7)。

3.6 日常游憩活动的影响因素评价

(1)影响因素排序评价

影响上海市民游憩的因素较为综合,按影响力排序如下:

“设施数量>环境品质>复合类型>交通可达性>宣传普及>时间/兴趣>活动费用”(图8)。

“游憩场所数量”是影响上海市民日常游憩活动的首要因素,超过4成的受访者反映上海缺乏游憩场所。

其次,“游憩场所品质”直接影响游憩参与的积极性,如游憩场所环境差、设施老旧、有安全隐患,导致游憩场所缺乏吸引力。

再者就是游憩活动类型单一,缺乏满足多种游憩需求的复合型游憩场所。

(2)不同年龄群体的主要游憩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叠加受访者的年龄因素发现,对于不同年龄群体,影响游憩的主导因素也不同。

对青少年而言,“游憩时间/兴趣”、“游憩活动类型”是日常游憩的主要影响因素;对青年而言,“游憩环境品质”为主要影响因素;对30岁以上的群体而言,“游憩设施数量”、“游憩环境品质”为主要影响因素。

3.7 游憩空间类型与通行距离偏好

(1)游憩空间类型

从游憩空间类型偏好统计(图9)可知,上海市民普遍喜爱休闲游乐、城郊度假类场所,其次是体育健身、公园游览,最后是文艺欣赏、人文观光。

其中青少年主要偏好休闲游乐;青年游憩需求较均等,在体育健身、文艺欣赏、城郊度假、休闲游乐都有需求,无特殊倾向;老年人偏好公园游览。

结合影响因素评估,建议规划青少年游憩空间时应适当增加休闲游乐类设施,引入互联网等科技元素,吸引青少年到户外环境中进行游憩体验;而规划成年人游憩空间时可多偏重景观环境营造,设计多样的绿色户外游憩空间,规划配置足量的游憩设施。

此外,应秉承关爱特殊年龄群体的宗旨,补充设计适合老年人、残疾人、幼儿等群体活动的场地,真正体现全民游憩的公平性。

(2)通行距离偏好

从市民步行角度出发,研究上海市民对于日常游憩场所的通行距离偏好,将通行距离分为距离居所附近0—300m、0—500m、0—800m、0—1km、0—1.5km、1.5km以上。

对应步行时间距离分为5min以内、8min以内、12min以内、15min以内、20min以内、20min以上。

从统计结果(图10)可知,32%的受访者希望达到游憩设施或空间的步行时间在8min之内,步行距离在500m之内。

因能接受8min以上(500m以上)步行距离的市民同样愿意去更近的游憩场所,故一定层面可理解为超过83%的上海市民愿意前往距离居所500m以内的游憩场所。

叠加受访者年龄可知,中年人的游憩通行距离最长可达1km(15min之内);老年人尤其是低龄老年人的游憩通行距离以500—800m范围(8—12min)为宜。

3.8 社区级游憩活动与设施偏好

(1)社区游憩活动类型偏好

从社区游憩活动类型偏好统计结果(图11)可知,户外运动、自然观光、文艺活动已成为当前上海市民看重的3大首要社区游憩功能。

目前在社区就近进行健身锻炼的上海市民日益增多,7成的受访者将跑步、散步作为首选的活动类型;能在社区中“欣赏自然风光”位列第2,得到了半数以上受访者的投票,可见上海市民对社区的环境品质也有了越来越高的定位和追求。

对于中心区尤其是远离公园绿地、滨水区的居民而言,希望社区级景观风格更偏向自然野趣。

另外也有部分市民希望在社区附近骑行、游泳或者观看文艺活动(如广场舞、公园歌咏、观看艺术展览等),丰富运动方式,拓展艺术视野。

一般作为父母或祖辈的青壮年和中年人群,尤其希望在社区内多规划或设计亲子游戏等游憩场所;青年人和中年人希望社区内多举办园艺栽培活动(图12)。

(2)社区游憩设施偏好

据社区游憩设施类型偏好统计(图13),除了满足市民散步、跑步、骑行、锻炼身体等日常游憩活动,需要在社区附近增加跑步道、骑行道、散步道等多功能游憩专用道及户外健身场地外,市民还希望适当增加艺术展览场所和游泳池等室内运动场馆。

当遇到天气原因无法进行室外游憩活动时,市民可进行室内游憩活动。

通过结合“艺术人文”与“健身运动”两种形式,营造积极、健康、互动、向上的社区环境,与社区规划秉承稳定社会治安、社会人群融合的导向理念相辅相成。

4 对未来游憩规划的影响与启示

(1)市民日常游憩目的多元化

随着网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大众游憩的活动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

不仅仅作为放松娱乐途径,市民更多地希望通过游憩活动能够强身健体,改善个人素质,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户外游憩,回归自然,欣赏自然风光;在游憩过程中创造与亲友交流、相处的机会,增进情感联系。

(2)市民偏向于绿色户外空间和文化博览场所

上海市民青睐绿色户外空间,并且日常游憩有从城市绿地到郊野公园、风景区的倾向。

青年人、中老年人喜欢平日在绿地等开放空间进行散步、慢跑等游憩活动,周末去上海近远郊景区休闲度假的比例有上升趋势。

市民基本满意上海市、区级的绿地空间,但希望增加社区级户外绿色空间和文化博览场所,更方便进行户外游憩活动和文艺欣赏,尤其是31—40岁的青壮年人群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支持。

(3)市民更关注游憩设施/空间的数量、质量和复合度

相对于游憩设施的“交通可达性”、“对外宣传普及”和对游憩活动的“兴趣与时间长短”、“活动费用”等要素,上海市民更看重游憩空间及设施的数量、设施维护程度与环境品质、游憩空间的功能复合度。

换言之,在优化游憩设施布局与调整设施空间数量,基本满足市民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强调设施的后期维护和监督管理,保证游憩环境品质和设施正常使用,进而对现有的游憩设施点进行功能复合,提高设施的使用率。

(4)社区级游憩空间是上海游憩空间调整的重点区域

上海市民普遍比较认可市、区级设施,如市级公园、景区、区级文化博览场馆、区级公园、区级体育场馆,但对现状社区级的游憩空间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完善建议,尤其是文化娱乐场所、运动健身场所、社区花园/街头绿地,社区级游憩空间的规划与改造应成为未来上海城市工作的重要更新内容。

(5)市民希望在住区附近增加运动健身游憩空间

上海市民希望在住区附近增设散步空间、慢跑道、户外健身场地、室内运动场所等健身游憩空间,满足散步、跑步、骑行、锻炼身体等日常游憩需求;住区附近的道路或居住区景观能满足欣赏自然风光的观感需求,尤其是远离公园绿地、滨水区的居民,希望社区级的绿化景观风格更偏向自然野趣。

社区级游憩设施及场所的交通距离建议以距离住区500m为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