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767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3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资料下载.pdf

主要审查人:

李艺厉彦松孔令勇王秀朵李树苑罗万申41总总则则1.0.4排水体制(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水文条件、水体状况、气候特征、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程度和处理后出水利用等综合考虑后确定。

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

除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外,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

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有条件的应按照城镇排水规划的要求,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

1.0.4A雨水综合管理应按照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52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3排水体制seweragesystem在一个区域内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方式,有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基本方式。

2.1.6A合流制管道溢流combinedseweroverflow合流制排水系统降雨时,超过截流能力的水排入水体的状况。

2.1.8A面源污染diffusepollution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

2.1.8B低影响开发(LID)lowimpactdevelopment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2.1.20A内涝localflooding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水能力,导致城镇地面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62.2符号2.2.1设计流量V调蓄池有效容积;

ti调蓄池进水时间;

调蓄池容积计算安全系数;

to调蓄池放空时间;

调蓄池放空时的排放效率;

H1堰高;

H2槽深;

H槽堰总高;

Qj污水截流量;

d污水截流管管径;

k修正系数。

73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3.1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3.1.2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确定,可按当地相关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

3.1.2A排水系统的设计规模,应根据排水系统的规划和普及程度合理确定。

3.2雨水量3.2.1采用推理公式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有条件的地区,雨水设计流量也可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

Qs=qF(3.2.1)式中:

Qs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m2)。

注:

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

3.2.2应严格执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高于0.7的地区应采用渗透、调蓄措施。

径流系数,可按本规范表3.2.2-1的规定取值,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应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

综合径流系数,可按表3.2.2-2的规定取值,83.2.3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在具有十年以上的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可按本规范附录的有关规定编制。

1167(1lg)()nACPqtb+=+(3.2.3)式中:

t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年);

A1,C,b,n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3.2.3A根据气候变化,宜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

3.2.4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应采用1年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应采用3年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宜采用规定的上限。

特别重要地区可采用10年或以上。

3.2.4A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洪水对城镇排水系统的影响。

3.2.4B应校核城镇排水系统排除地面积水的能力,根据城镇特点、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调控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一般根据重现期校核排除地面积水的能力,重现期应采用3年5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应采用5年10年,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宜采用规定的上限,9目前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

特别重要地区可采用50年或以上。

3.2.5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t=t1+mt2(3.2.5)式中:

t降雨历时(min);

t1地面集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一般采用515min;

m折减系数,管道折减系数m=2,明渠折减系数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3.2.5A应采取雨水渗透、调蓄等措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流产生量,延缓出流时间。

104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4.1一般规定4.1.3A排水管渠的断面形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排水管渠的断面形状应根据设计流量、埋设深度、工程环境条件,同时结合当地施工、制管技术水平和经济、养护管理要求综合确定,宜优先选用成品管;

2大型和特大型管渠的断面应方便维修、养护和管理。

4.1.9污水管道、合流污水管道和附属构筑物应保证其严密性,应进行闭水试验,防止污水外渗和地下水入渗。

4.1.11雨水管道系统与合流管道系统之间不应设置连通管道,雨水管道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可根据需要设置连通管道,必要时可在连通管处设闸槽或闸门。

连通管及附近闸门井应考虑维护管理的方便。

4.2水力计算4.2.2恒定流条件下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21321IRnv=(4.2.2)式中:

v流速(m/s);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降;

11n粗糙系数。

4.2.5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列规定。

非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经过试验验证可适当提高。

1金属管道为10.0m/s。

2非金属管道为5.0m/s。

4.3管道4.3.2A埋地塑料排水管可采用硬聚氯乙烯管、聚乙烯管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

4.3.2埋地塑料排水管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工程条件、材料力学性能和回填材料压实度,按环刚度复核覆土深度;

2设置在机动车道下的埋地塑料排水管道不应影响道路质量;

3埋地塑料排水管不应采用刚性基础。

4.3.2塑料管应直线敷设,当遇到特殊情况需折线敷设时,应采用柔性连接,其允许偏转角应满足要求。

4.3.4管道接口应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污水和合流污水管道应采用柔性接口。

当管道穿过粉砂、细砂层并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下,或在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设防区时,必须采用柔性接口。

4.3.4A当矩形钢筋混凝土箱涵敷设在软土地基或不均匀地层上时,宜采用钢带橡胶止水圈结合上下企口式接口形式。

4.3.9道路红线宽度超过40m的城镇干道,宜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12道。

4.3.10重力流管道系统可设排气和排空装置,在倒虹管、长距离直线输送后变化段宜设置排气装置。

设计压力管道时,应考虑水锤的影响,在管道的高点以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排气装置;

排气装置有排气井、排气阀等,排气井的建筑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在管道的低点以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排空装置。

4.4检查井4.4.1A污水管、雨水管和合流污水管的检查井井盖应有标识。

4.4.1B检查井宜采用成品井,污水和合流污水检查井应进行闭水试验。

4.4.6A设置在主干道上检查井的井盖基座宜和井体分离。

4.4.10A检查井和塑料管道应采用柔性连接。

4.4.13高流速排水管道坡度突然变化的第一座检查井宜采用高流槽排水检查井,并采取增强井筒抗冲击和冲刷能力的措施,井盖宜采用排气井盖。

4.7雨水口4.7.1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和道路形式确定。

雨水口宜设污物截留设施。

4.8截流井4.8.2A当污水截流管管径为300mm600mm时,堰式截流井内各类堰13(正堰、斜堰、曲线堰)的堰高,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d=300mm,1(0.2330.013)jHQdk=+(4.8.2A-1)2d=400mm,1(0.2260.007)jHQdk=+(4.8.2A-2)3d=500mm,1(0.2190.004)jHQdk=+(4.8.2A-3)4d=600mm,1(0.2020.003)jHQdk=+(4.8.2A-4)50

(1)jdrQnQ=+(4.8.2A-5)式中:

H1堰高(mm);

Qj污水截流量(L/s);

d污水截流管管径(mm);

k修正系数,k=1.11.3;

n0截流倍数;

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4.8.2B当污水截流管管径为300mm600mm时,槽式截流井的槽深、槽宽,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H2=63.9Qj0.43k(4.8.2B-1)式中:

H2_槽深(mm);

k修正系数,k=1.11.3。

B=d(4.8.2B-2)式中:

B槽宽(mm);

d污水截流管管径(mm)。

4.8.2C槽堰结合式截流井的槽深、堰高,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41根据地形条件和管道高程允许降落可能性,确定槽深H2。

2根据截流量,计算确定截流管管径d。

3假设H1/H2比值,按表4.8.2C计算确定槽堰总高H。

表4.8.2C槽堰结合式井的槽堰总高计算表D(mm)H1/H21.3H1/H21.3300H=(4.22Qj+94.3)kH=(4.08Qj+69.9)k400H=(3.43Qj+96.4)kH=(3.08Qj+72.3)k500H=(2.22Qj+136.4)kH=(2.42Qj+124.0)k4堰高H1,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H1=H-H2(4.8.2C)式中:

H1堰高(mm);

H槽堰总高(mm);

H2槽深(mm)。

5校核H1/H2是否符合本条第3款的假设条件,否则改用相应公式重复上述计算。

6槽宽计算同公式(4.8.2B-2)。

4.14雨水调蓄池4.14.1需要控制面源污染、削减排水管道峰值流量防治地面积水、提高雨水利用程度时,宜设置雨水调蓄池。

4.14.2雨水调蓄池的设置应尽量利用现有设施。

154.14.3雨水调蓄池的位置,应根据调蓄目的、排水体制、管网布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周围环境等综合考虑后确定。

4.14.4用于控制面源污染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V=3600ti(n-n0)Qdr(4.14.4)式中:

V调蓄池有效容积(m3);

ti调蓄池进水时间(h),宜采用0.5h1h,当合流制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水水质在单次降雨事件中无明显初期效应时,宜取上限;

反之,可取下限;

n调蓄池运行期间的截流倍数,由要求的污染负荷目标削减率、当地截流倍数和截流量占降雨量比例之间的关系求得;

n0系统原截流倍数;

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m3/s);

安全系数,可取1.11.5。

4.14.5用于削减排水管道洪峰流量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20.150.650.50.215(1.10)lg(0.3)0.2bVQtntnn=+(4.14.5)式中:

脱过系数,取值为调蓄池下游设计流量和上游设计流量之比;

Q调蓄池上游设计流量Q(m3/min)b、n暴雨强度公式参数;

16t降雨历时(min),根据公式(3.2.5)计算。

式中,m=1。

4.14.6用于提高雨水利用程度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降雨特征、用水需求和经济效益等确定。

4.14.7雨水调蓄池的放空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3600oVtQ=(4.14.7)式中:

to放空时间(h);

Q下游排水管道或设施的受纳能力(m3/s);

排放效率,一般可取0.30.9。

4.14.8雨水调蓄池应设置清洗、排气和除臭等附属设施和检修通道。

4.15雨水渗透设施4.15.1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综合考虑雨水径流量的削减。

人行道、停车场和广场等宜采用渗透性铺面;

绿地标高宜低于周边路面标高,形成下凹式绿地。

4.15.2在场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设置植草沟、渗透池等设施接纳地面径流。

6污水处理污水处理6.10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6.10.3剩余污泥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71、按污泥泥龄计算CXVX=(6.10.31)2、按污泥产率系数、衰减系数及不可生物降解和惰性悬浮物计算XYQ(SoSe)KdVXVfQ(SSoSSe)(6.10.32)式中:

X剩余污泥量(kgSS/d);

V生物反应池的容积(m3);

X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gMLSS/L);

C污泥泥龄(d);

Y污泥产率系数(kgVSS/kgBOD5)20时为0.30.8;

Q设计平均日污水量(m3/d);

So生物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kg/m3);

Se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kg/m3);

kd衰减系数(d-1);

XV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平均浓度(gMLVSS/L);

fSS的污泥转换率,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取0.50.7(gMLSS/gSS);

SSo生物反应池进水悬浮物浓度(kg/m3);

SSe生物反应池出水悬浮物浓度(kg/m3)。

18附录附录A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I年多个样法取样A.0.1本方法适用于具有10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

A.0.2计算降雨历时采用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共九个历时。

计算降雨重现期宜按0.25年、0.33年、0.5年、1年、2年、3年、5年、10年统计。

资料条件较好时(资料年数20年、子样点的排列比较规律),也可统计高于10年的重现期。

A.0.3取样方法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6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子样按大小次序排列,再从中选择资料年数的34倍的最大值,作为统计的基础资料。

A.0.4选取的各历时降雨资料,应采用频率曲线加以调整。

当精度要求不太高时,可采用经验频率曲线;

当精度要求较高时,可采用皮尔逊III型分布曲线或指数分布曲线等理论频率曲线。

根据确定的频率曲线,得出重现期、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三者的关系,即P、i、t关系值。

A.0.5根据P、i、t关系值求得b、n、A1、C各个参数,可用解析法、图解与计算结合法或图解法等方法进行。

将求得的各参数代入1167(1lg)()nACpqtb+=+,即得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

A.0.6计算抽样误差和暴雨公式均方差。

宜按绝对均方差计算,也可辅以相对均方差计算。

计算重现期在0.25年10年时,在一般强度19的地方,平均绝对方差不宜大于0.05mm/min。

在较大强度的地方平对方差不宜大于5%。

II年最大值法取样A.0.6本方法适用于具有20年以上自记雨量记录的地区,有条件的地区可用30年以上的雨量系列,暴雨样本选样方法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在时段内任一时段超过历史最大值,宜进行复核修正。

A.0.7计算降雨历时采用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共九个历时,汇水面积较大或需要校核暴雨积水历时的地区计算降雨历时可增加150min和180min,共十一个历时。

计算降雨重现期宜按2年、3年、5年、10年、20年统计。

当有需要或资料条件较好时(资料年数30年、子样点的排列比较规律),可增加30年、50年、100年统计,重点可采用2年20年统计。

A.0.8选取的各历时降雨资料,应采用经验频率曲线或理论频率曲线加以调整,一般采用理论频率曲线,包括皮尔逊型分布曲线、耿贝尔分布曲线和指数分布曲线。

A.0.9根据p、i、t的关系值求得A1、b、C、n各个参数。

可采用图解法、解析法、图解与计算结合法等方法进行。

为提高暴雨强度公式的精度,一般采用高斯牛顿法。

将求得的各个参数代入nbtpCAq)()lg1(1671+=,即得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

A.0.10计算抽样误差和暴雨公式均方差。

计算重现期在2年20年时,在一般强度的20地方,平均绝对方差不宜大于0.05mm/min。

在较大强度的地方,平均相对方差不宜大于5。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年版)条文说明条文说明221总总则则1.0.4规定排水体制选择的原则。

分流制指用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合流制指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分流制可根据当地规划的实施情况和经济情况,分期建设。

污水由污水收集系统收集并输送到污水厂处理;

雨水由雨水系统收集,并就近排入水体,可达到投资低,环境效益高的目的。

因此规定除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外,新建地区应采用分流制,降雨量少一般指年均300mm以下的地区。

旧城区由于历史原因,一般已采用合流制,故规定同一城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同时规定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按照规划的要求实现雨污分流改造,不仅可以控制初期雨水污染,而且能有效减少由于雨水量过大造成的溢流;

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地区,应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减少合流污水污染。

本条中“对水体保护要求较高的地区,可对初期雨水进行截流、调蓄、渗透和处理”移至1.0.4A条、4.14节和4.15节,进一步规定初期雨水的截流、调蓄和处理。

本条中“在缺水地区,宜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移至1.0.4A条。

1.0.4A关于采用低影响开发进行雨水综合管理的规定。

本次修订增加了按照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进行雨水综合管理的规定。

低影响开发是指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面源污染是指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23物排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

城镇的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和街道等地表包括大量不透水地面,这些地表积累大量污染物,如油类、盐份、氮、磷、有毒物质和生活垃圾等,在降雨过程中雨水及其形成的地表径流冲刷地面污染物,通过排水管渠或直接进入地表水环境,造成地表水污染,所以应控制面源污染。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强度开发,势必造成城镇下垫面不透水层的增加,导致降雨后径流量增大。

城镇规划时,应采用渗透、调蓄等设施减少雨水径流量,减少进入分流制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道的雨水量,减少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次数和溢流量,不仅可有效防治内涝灾害,还可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雨水资源是陆地淡水资源的主要形式和来源,应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具体措施包括屋顶绿化、雨水蓄渗、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

有条件的地区应设置雨水渗透设施,削减雨水径流量,雨水渗透涵养地下水也是雨水资源的利用。

243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3.1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3.1.2规定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的确定原则。

按用水定额确定污水定额时,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较高的地区,可按用水定额的90%计,一般水平的可按用水定额的80%计。

“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这部分移至3.1.2A条)。

3.1.2A关于排水系统规模确定的规定。

排水系统作为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应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规律进行。

地下管道应按远期规模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应根据排水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普及程度合理确定近远期规模。

3.2雨水量3.2.1规定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

我国目前采用恒定均匀流推理公式,即用式(3.2.1)计算雨量。

恒定均匀流推理公式基于以下3个假设:

在计算雨量过程中径流系数是常数,汇流面积不变,在汇水时间内降雨强度不变。

而实际上这三者都是变化的,而且推理公式适用于较小规模排水系统的计算,随着技术的进步、管渠直径的放大、水泵能力的提高,排水系统汇水流域面积逐步扩大,应该修正推理公式的精确度。

发达国家已采用数学模型模拟降雨过程,把排水管渠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并用数学模型对管25网进行管理。

因此,本次修订提出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也可采用数学模型法。

数学模型法是一种基于流量过程线的设计方法,指设计流量的取值系根据设计暴雨条件下,经地表径流计算或管网汇流计算所得的流量过程线求得,同时根据最大洪峰流量计算求得管径。

有条件的城镇可采用实测的流量过程线作为设计流量。

利用数学模型法设计流量过程线可按以下5个步骤计算:

1设计暴雨设计暴雨包括确定设计暴雨量和设计暴雨过程,设计暴雨量可按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设计暴雨过程可按以下3种方法确定:

1)设计暴雨统计模型结合编制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采样过程,收集降雨过程资料和雨峰位置,根据常用重现期部分的降雨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设计降雨过程。

2)芝加哥降雨模型根据自记雨量资料统计分析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同时采集雨峰位置系数,雨峰位置系数取值为降雨雨峰位置除以降雨总历时。

3)当地水利部门推荐的降雨模型采用当地水利部门的设计降雨雨型资料,必要时需作适当修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