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7691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9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docx

语文高考阅读题精选

阅读三十篇

1海南杂忆矛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

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

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

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

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

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

我们当时说笑话:

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

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

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

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

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

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

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

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

“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

”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

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

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

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

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

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

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

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

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

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

”她回答,“这叫飞机草。

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

”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她说:

“喂畜牲。

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

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

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

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

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年5月13日

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6分)

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

(4分)

17.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

(8分)

14.答:

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

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

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15答:

“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

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16.答:

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

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17.答:

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

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2灯火的温情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

“荒野无灯。

”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

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

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

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

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

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

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

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

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

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

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

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

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

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

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

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

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

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

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

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

我曾问自己。

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文章有删改)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分)

21.作者最后说:

“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5分)

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

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

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分)

19、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20、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

第二个是指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21、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苦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新年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22、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

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3乡村的风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

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

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

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

莲荡也是。

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

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

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我也说不清。

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

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

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

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

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

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

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

缺风。

对,缺风。

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

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

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

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

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

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

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

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

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

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6分)

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4分)

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6分)

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

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6分)

14.①风拂炊烟图②风吹莲荡图③风摇树木图

15.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

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16.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17.第二自然段:

“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

(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

“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

(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4湿湿的想念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忆,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沉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回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

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

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

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

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

他在自传中说: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

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黏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想像。

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

爷爷曾说过:

“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

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

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

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境遇和面对境遇时处事方式的写照。

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

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

“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

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确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

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

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

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释:

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景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  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渐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和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19.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4分)

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6分)

21.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4分)

18.(4分)D、E

19.(4分)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20.(6分)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21.(4分)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沉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沉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沉水)的记忆里。

5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

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

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

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

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钟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絮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做是穷日子里的火种。

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

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就是这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树的枝丫,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

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

母亲的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

我看到母亲那双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母亲在灶坑底下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小小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的住在家里;到月球去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向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

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

还有在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

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您密密缝合的针脚。

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

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

如果一切还能重心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作灯油,用你的善良作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

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

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

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

每到秋天,叶子们就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

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12、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双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

1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5分)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是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书法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12、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意思对即可)

13、

(1)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

(2)抒写了对母亲深情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遗憾。

(意思对即可)

14、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意思对即可)

6泥泞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

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

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

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

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

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

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

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

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

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