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资料下载.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7791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7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资料下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资料下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资料下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资料下载.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资料下载.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资料下载.pdf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资料下载.pdf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资料下载.pdf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资料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资料下载.pdf(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资料下载.pdf

自1855年以来,黄河人海尾闾流路共发生了9次大的变迁(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为首次人海流路),其中18891953年改道6次,顶点在宁海附近;

1953年以后改道3次,顶点在渔洼附近。

黄河三角洲的演变大体经历了18551889年改道人渤海以后的初期阶段、18891949年尾闾河道基本处于自然变迁阶段及1949年至今的人工计划改道阶段。

黄河下游河道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

河流泛滥于淮河和海河下游广大平原地区,黄河人海河口也随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而变动,时而人黄海,时而入渤海。

34311古代治河期间北宋定都开封,当时黄河以走北路入渤海为主,宋王朝为避京城水害,防御北方新崛起的辽、金侵犯以及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对治理黄河十分重视。

在堤、埽的修筑技术,裁弯和拖淤等治河措施以及发展漕运和灌溉农田、放淤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

其中,欧阳修在其疏奏中第一次提及了河口的淤积及其影响问题。

苏辙在其疏奏中总结了黄河形不成江心洲分汊河型和黄河口在淤积状态下不可能形成网状河口的缘由。

明、清两代定都北京,统治时问较长,均以维护漕运为国家大计。

主张治河不单纯避其害而设法资其利以济漕运,对河口的治理也很重视。

如河官潘季驯的河防一览、万恭的治河筌蹄、靳辅的治河方略、陈潢的河防述言等,沿黄地区的州、县志中,以及各种记述河防大事的史料中对黄河和黄河口的特性、演变规律和治理措施均有精辟详尽的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的内容不限于黄河下游河道,同时也涉及到了河口自然演变的基本规律、尾闾河段河床形态的演变以及河口治理的诸项措施。

12近代治河期间清末和民国初期,社会动荡,军阀混战,加之日军侵华,无暇治理黄河。

对黄河河口的研究几乎没有开展。

仅李仪祉、张含英、挪威籍安立森及El本东亚研究所第二调查委员会等谈及河口的情况和有关河口治理问题,但无条件落实。

13现代治河期间20世纪50年代黄河河口的研究资料多为河口尾闾历史调查和查勘报告,并辅以河口情况的介绍;

60年代开始对黄河河口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律进行系统总结,并首次提出黄河尾闾河道摆动“小循环”的概念,而后又集中进行了河口防洪、防凌、计划改道和水利治理等规划工作。

70年代,河口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突破和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步总结了“小循环”河型演变“散乱一归股一顺直一弯曲一出汊一大出汊一改道散乱”的一般规律,并对出汊摆动的条件和判别指标作了初步探讨;

(2)明确地将摆动与改道区分开,并提出摆动的分类问题,同时分析了改道的效果;

(3)在分析了河口延伸与下游水位升高的关系以及壅水淤积形态对比后提出了从长时期宏观的间接影响上看,河口延伸基准面相对升高是引起下游河道持续淤积的主导因素;

(4)通过总结浚淤历史、开展水槽拖淤试验等形式,对河口治理问题进行探讨。

关于黄河河口的治理措施,主要是随着河口三角洲的开垦、人口增加、工农344业生产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

1855年黄河改道大清河人渤海以来,在相当长时问内,河口地区,人迹罕至。

清光绪八年(1882年)始有垦户出现,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垦户渐增,大片荒地被开垦,垦利县由此而得名。

这期间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在陶城铺以上的泛区内,进入河口的泥沙很少,河口还比较稳定。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后,随着下游堤防逐渐完备,输送到河口的泥沙增多,河口的淤积、延伸问题逐渐显露,尾闾河道摆动变迁也日益频繁。

为保护垦户的土地,河口地区自宁海以下,两岸已修有民埝20余km,均为民修民守,尾闾河道仍处于自然变迁状况。

黄河1947年归故前后,渤海解放区分四期对河口段进行复堵,至1949年,左岸大堤修至四段,右岸修至垦利宋家圈东75km。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三角洲开发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先后三次从鲁西南和附近县移民垦荒,垦利县境陆续出现了友林、新林、建林、益林等村落,并先后建立起规模较大的农场、林场、军马场。

1961年开始石油开发,随后组织石油会战,建立了胜利油田。

大型农牧场的出现和石油开发,特别是1983年东营建市以来,黄河三角洲的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开采、加工基地。

随着河口地区生产的发展,对防洪要求日益迫切,不容许尾闾河道再任意改道。

为了保护河口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并减轻黄河下游防洪负担,分别于1953年、1964年和1976年实施了三次人工改道,1996年实施了清8人工改汊,同时,又实施了国家计委批复的河口治理一期工程。

2河口治理对策研究21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相对稳定清水沟流路相对稳定人海流路是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不影响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在合理范围内正确的人工干预,实现黄河河口现有流路较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是可能的。

按照西河口10000m3s对应水位12F11(大沽高程,下同)作为改道控制条件,行河次序为清8汊河一北汊一原河道,采用同“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项目”中相同的设计水沙系列,利用二维泥沙水动力学数学模型进行模拟预测,计算结果表明:

在考虑有计划地安排人海流路并采取河道整治、淤背固堤、挖河疏浚等综合措施情况下,可使清水沟流路在50年或更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主要工程措施,近期(2010年前)包括对目前堤防高度、强度不能满足设防标准的堤段予以加高加固、结合挖河疏浚淤背加固堤防、对丁字路以上河段加强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等。

远期(20102020年)主要包括控导、险工等河道整治工345程加固、改汊工程规划等,同时将钓口河流路作为备用流路加以管护。

22规划备用流路现有研究表明,在相当长时期内,黄河仍将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有一定的沙量人海,河口淤积延伸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现有流路的长时间稳定也是有限的,且流路使用过程中还存在有突发性大洪水使尾闾被迫改道的可能性。

因此,从长远考虑,为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必须给人海流路留有改道空间,即备用人海流路。

规则备用人海流路着重分析了清水沟以北地区的钓口河流路和马新河流路。

其中,钓口河流路为原行河故道(19641976年),目前仍保留原河道形态,若改行此道对油田及三角洲开发干扰相对较少,河口海域海洋动力条件也比较有利,但临近清水沟流路,同时河口泥沙淤积是否对东营海港有影响尚待研究。

马新河流路是在利津王庄附近改道,向北人海,可将王庄附近的窄河段裁弯取直,将有利于防凌,且马新河流路离清水沟较远,有利于延缓岸线延伸,但此流路现有人口迁安较困难,新河建设投资较大,行河初期防守任务也比较艰巨。

从目前情况分析,刁口河流路比马新河流路更易实施,所以将刁口河流路作为备用人海流路较为理想。

23处理好黄河口治理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河口治理需兼顾地区经济发展布局,经济布局又要总体上服从河口治理,两者都需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为此,建议河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为以建设石油化工、高效农(牧、渔)业、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城镇化、循环经济为特色的节水型生态经济区。

河口地区石油、天然气和卤水资源丰富,发展石油化工的条件得天独厚;

以河口湿地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区是该地区的特色之一,有良好的基础,建议进一步巩固扩大这一优势,维护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旅游;

河口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宜发展速生经济林、枣(林)粮间作等高效生态农业;

由于淡水资源贫乏,所以要限制高耗水产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控制灌溉用水量,建设节水型生态经济区。

24理顺黄河河口的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河口的治理不仅包括现行河道,也包括备用流路、海岸线,三角洲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生态保护及有关的设施建设等,涉及多单位、多部门,只有进行统一管理,才能保证治理有序进行。

长期以来,黄河河口(四段、二十一户以下)治理的各项工程由黄河部门、胜利石油管理局和东营市共同管理,工程投资也由三方筹集。

各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无序修建工程设施,对河121的防洪和综合治理与开发产生了许多不利346影响。

为了确保河口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河口必需的流路和容沙范围,为河口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议把河口治理纳入国家基本建设体制,由国家投资统一进行治理,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明确各有关部门在河口治理中的责任和权利,使河口治理健康有序地进行。

25加强河口观测和科学研究翔实、丰富的观测数据是开展黄河河口地区科学研究和制定治理方案的重要基础。

目前黄河河口的科学研究滞后,不利于河口的治理进程。

建议加大投入,建立河口科学研究基金;

加强河口演变、水文、泥沙及海洋动力因素等方面的原型观测;

特别要尽快建设河口模型试验基地,为分析、研究、认识,进而掌握河口地区演变的内在自然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鉴于黄河河口问题的复杂性,应进一步广泛地开展多学科、多部门相互交叉与协作,特别是要借助于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其他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为制定河口地区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提供决策支持;

继续开展河口疏浚试验,为黄河河口治理和三角洲开发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26其他治理对策河口治理的其他措施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导流工程约束人海方向;

疏浚河口;

利用海洋动力输沙;

西河口高水位分洪工程;

治理拦门沙;

引海水冲刷等。

诸上治理对策,有的已经比较成熟,已在河口治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河道整治、加高加固堤防等;

有的理由充分,拟实施或部分已实施,例如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基地建设、规划备用流路建设等;

有的则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例如挖拦门沙等;

有的争议较大,理论仍需进一步论证,例如巧用海洋动力,固住河口、西河口高水位分洪、引海水冲刷现行人海流路等。

这些对策研究极大丰富了河口治理措施的内涵,为尽可能延长清水沟流路的行河时问、预留备用流路、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结语黄河河口治理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

黄河河口的治理涉及黄河下游防洪、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

所以,黄河河口的治理要遵循黄河三角洲的自然演变规律,以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为前提,以改善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为根本,充分发挥三角洲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战略高347度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谋求黄河下游的长治久安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治理对策应加强以清水沟流路为基础的防洪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延长清水沟流路的使用年限,为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并为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必需的水资源;

远期应有计划地安排人海备用流路,适时实施人工改道。

参考文献1中国水利学会,黄河研究会黄河河121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C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2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R郑州:

黄委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3黄河河121治理规划报告R郑州:

黄委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00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作者:

唐梅英,丁大发,何予川,王红声作者单位: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相似文献(0条)相似文献(0条)本文链接:

http: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