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7827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docx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

传染病学——第二单元 常见传染病

  细目一 病毒性肝炎

  要点一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目前已证实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但不除外仍有未发现的肝炎病毒存在。

  

  要点二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甲型、戊型肝炎:

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

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

  

(2)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主要经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3)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传播。

  3.易感人群

  

(1)甲型肝炎:

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

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

普遍易感。

  (4)丁型肝炎:

与HBV同时感染或在慢性HBV感染基础上感染。

  (5)戊型肝炎:

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4.流行特征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多呈散发、暴发交替出现。

乙型肝炎有明显的地域、性别差异,有家庭聚集现象。

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类似,但主要与手术及输血等有关。

丁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与乙型肝炎相似。

  

  要点三 病机病理

  1.西医发病机制及病理

  

(1)甲肝病毒:

在肝细胞的内质网增殖,早期主要是HAV本身的致病作用,随后是一种免疫病理损害。

  

(2)乙肝病毒:

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

  (3)丙肝病毒:

主要是通过激活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引发肝损伤。

  (4)丁肝病毒:

通过对肝细胞直接损害引起肝脏病变。

  (5)戊肝病毒:

主要由免疫应答介导,可诱发肝脏的坏死。

  2.中医病因病机

  病毒性肝炎属中医“黄疸”、“胁痛”等范畴。

“湿热疫毒”入侵而发病。

病位在肝、胆、脾胃。

  

  要点四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病程在6个月内,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

仅见于乙、丙、丁型肝炎。

  3.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黄疸深,且持续时间长,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可有肝脾肿大等。

  5.肝炎肝硬化:

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

  

  要点五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

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的减少。

  2.肝功能检查:

血清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不同程度的异常。

  3.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

抗-HAV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2)乙型肝炎:

HBsAg阳性是现症感染标志,抗-HBs为保护性抗体。

HBeAg、HBcAg、抗-HBcIgM、HBV-DNA阳性均为病毒复制活跃指标。

  (3)丙型肝炎:

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是病毒感染的标志。

HCV-RNA阳性是HCV感染及复制活跃的标志。

  (4)丁型肝炎:

HDAg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

  (5)戊型肝炎:

抗-HEV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4.肝组织病理检査

  是确定诊断的标准,是判定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的指标。

  5.影像学检査

  B型超声检查对肝硬化、脂肪肝及肝内占位病变的诊断、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要点六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有流行病学史、相应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病原学检查阳性可予诊断。

  

  要点七 治疗

  1.治疗原则

  急性肝炎以保证足够的休息、合理营养为主,一般具有自限性,不需病原治疗;

  慢性肝炎目前一般认为应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2.中医辨证论治

  

(1)急性肝炎

①阳黄证:

湿热蕴蒸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

 

茵陈五苓散

②阴黄证:

寒湿阻遏

健脾和胃,温中化湿

茵陈术附汤

③无黄证:

肝郁气滞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

  

(2)慢性肝炎

肝胆湿热

清利湿热,凉血解毒

茵陈蒿汤加凉血解毒药

肝郁脾虚

疏肝和胃

逍遥散

肝肾阴虚

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瘀血阻络

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或鳖甲煎丸

脾肾阳虚

健脾益气,温肾扶阳

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或四君子汤合肾气丸

  (3)重型肝炎

毒热炽盛

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神犀丹

脾肾阳虚、痰湿蒙闭

健脾温肾,行气利水,化痰开窍

茵陈四逆汤合菖蒲郁金汤

气阴两虚、脉络瘀阻

益气救阴,活血化瘀

生脉饮合桃红四物汤

  

  要点八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1)甲型肝炎:

注射甲肝疫苗。

  

(2)乙型肝炎:

接种乙肝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

意外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及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可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获得被动免疫。

  病毒性肝炎小结

病原学

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甲、戊:

粪口途径。

乙、丁:

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丙:

输血和注射传播,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甲、乙—抗体阴性;丙—普遍易感

丁—常与乙型合并;戊—青壮年多见

流行特征

甲、戊:

散发、暴发交替出现。

乙丙丁:

明显的地域、性别差异,家庭聚集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2.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化

病。

原学检查

感染标志:

甲:

抗-HAVIgM。

乙:

HBsAg。

丙:

抗-HCV。

丁:

HDAg。

戊:

抗-HEVIgM。

  

治疗原则

急性肝炎具有自限性,不需病原治疗;

慢性肝炎抗病毒治疗为主

中医辨证论治

掌握每个证型治疗方剂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甲型和乙型:

接种疫苗

  【例题】

  经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 )

  A.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

  B.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

  C.乙型肝炎与丁型肝炎

  D.甲型肝炎与丁型肝炎

  E.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是经过粪口途径传播。

  甲型肝炎者病原体检查抗-HAVIgM阳性( )

  A.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B.既往感染标志

  C.病毒复制的标志

  D.获得保护性抗体的标志

  E.病情好转的标志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甲型肝炎:

抗-HAV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关于乙型肝炎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B.主要经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C.有明显的地域、性别差异,家庭聚集现象

  D.抗-HBs阳性是现症感染标志

  E.接种乙肝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乙型肝炎:

HBsAg阳性是现症感染标志,抗-HBs为保护性抗体。

  与HBV同时感染或在慢性HBV感染基础上感染的是( )

  A.甲型肝炎

  B.丙型肝炎

  C.丁型肝炎

  D.戊型肝炎

  E.胆囊炎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丁型肝炎:

与HBV同时感染或在慢性HBV感染基础上感染。

  A.茵陈蒿汤

  B.茵陈五苓散

  C.茵陈术附汤

  D.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E.逍遥散

  急性肝炎患者证属寒湿阻遏型,选用( )

  慢性肝炎患者证属肝肾阴虚型,选用( )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1.急性肝炎寒湿阻遏证,治法:

健脾和胃,温中化湿;选方:

茵陈术附汤。

  2.慢性肝炎肝肾阴虚证,治法:

养血柔肝,滋阴补肾;选方:

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细目二 肾综合征出血热

  要点一 病原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及Ⅱ型汉城病毒(家鼠型)。

  

  要点二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我国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及传染源。

患者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母婴等多种途径传播。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性

  

(1)地区性: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我国疫情严重。

  

(2)季节性和周期性:

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冬季,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

  (3)人群分布:

以男性青壮年发病率高。

  

  要点三 病机病理

  1.西医发病机制

  汉坦病毒对人体呈泛嗜性感染,引起机体多器官损伤的机制包括病毒直接作用、免疫作用及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属中医“瘟疫”、“疫斑”、“疫疹”等范畴。

由疫疠之气所致,主要病机是热毒侵袭卫表,邪正相争,之后迅速传气入营而导致气营两燔,变证丛生。

  

  要点四 临床表现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等。

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症)。

毛细血管损伤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

皮肤充血表现为颜面、颈、胸背潮红(三红征)。

肾损害表现在蛋白尿和尿镜检发现管型。

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

  2.低血压休克期:

病程3~7天发生

  3.少尿期:

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

  4.多尿期:

每日增多至2000ml。

  5.恢复期:

血尿素氮、肌酐降至正常。

  

  要点五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后4~5日开始有淋巴细胞增多。

  2.尿常规

  早期出现尿蛋白,尿镜检发现管型和红细胞。

  3.血液生化检查

  在低血压休克期即开始有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少尿期及多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少尿期血钾多升高。

  4.凝血功能检查

  5.免疫学检查

  

(1)特异性抗原检查:

可检测出抗原。

  

(2)特异性抗体检测:

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有早期诊断意义。

  6.PCR技术

  可检测出病毒RN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要点六 诊断

  1.诊断

  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要点七 治疗

  总的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治疗”,防治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和继发感染。

  1.发热期

  

(1)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等。

  

(2)中医辨证论治

  ①邪袭表卫—清热解毒,透表散邪—银翘散。

  ②热燔阳明—清气泄热,解毒透邪—白虎汤合银翘散。

  ③热入营血—清营凉血—清瘟败毒饮。

  2.低血压休克期

  

(1)治疗原则:

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2)中医辨证论治

  ①热厥证—清热凉血解毒,益气养阴救脱—清营汤合生脉散。

  ②寒厥证—回阳救逆—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

  3.少尿期

  

(1)治疗原则:

稳定内环境,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等。

  

(2)中医辨证论治

  ①肾阴亏虚—滋阴生津,凉血化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承气汤。

  ②阴虚热结—滋阴利水,清热散结—导赤散合知柏地黄丸。

  4.多尿期

  

(1)治疗原则:

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2)中医辨证论治

  肾气不固型—补肾益气,育阴生津—左归丸合生脉散。

  5.恢复期

  

(1)治疗原则: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逐渐增加活动量。

  

(2)中医辨证论治

  气阴两虚型—益气养阴—生脉散。

  

  要点八 预防

  积极做好疫情监测、防鼠灭鼠、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疫苗注射等。

  肾综合征出血热小结

病原学

汉坦病毒。

我国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及Ⅱ型汉城病毒(家鼠型)。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鼠类。

我国黑线姬鼠、褐家鼠

传播途径

多种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

(1)地区性:

亚洲。

(2)季节性和周期性:

野鼠型—秋冬季,家鼠型—春季和夏初。

(3)人群分布:

男性青壮年。

中医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

热毒侵袭卫表,传气入营而导致气营两燔。

临床表现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实验室检查

尿蛋白,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有早期诊断意义

治疗

“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治疗”,掌握各中医证型使用方剂

预防

防鼠灭鼠

  【例题】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

  A.细菌

  B.立克次体

  C.病毒

  D.螺旋体

  E.支原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是( )

  A.患者

  B.病毒携带者

  C.鼠类

  D.蚊虫

  E.家禽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源

  我国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及传染源。

患者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肾综合征出血热出现三痛症和三红征是哪一期( )

  A.发热期

  B.低血压休克期

  C.少尿期

  D.多尿期

  E.恢复期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等。

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症)。

毛细血管损伤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

皮肤充血表现为颜面、颈、胸背潮红(三红征)。

肾损害表现在蛋白尿和尿镜检发现管型。

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

  下列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特点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亚洲,我国疫情严重

  B.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冬季

  C.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

  D.儿童发病率高

  E.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母婴等多种途径传播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肾综合征出血热人群分布:

以男性青壮年发病率高。

  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的“三早一就”原则是指( )

  A.“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及就近治疗”

  B.“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治疗”

  C.“早发现、早上报、早隔离及就近治疗”

  D.“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及就近治疗”

  E.“早发现、早上报、早治疗及就近治疗”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总的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治疗”,防治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和继发感染。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热入营血证,宜选用( )

  A.银翘散

  B.白虎汤合银翘散

  C.清瘟败毒饮

  D.生脉散和清营汤

  E.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热入营血—清营凉血—清瘟败毒饮。

  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阴虚热结证,宜选用( )

  A.银翘散

  B.白虎汤合银翘散

  C.清瘟败毒饮

  D.生脉散和清营汤

  E.导赤散合知柏地黄丸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阴虚热结—滋阴利水,清热散结—导赤散合知柏地黄丸。

  

  细目三 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要点一 病原学

  HIV分为HIV-1和HIV-2两个亚型。

目前全球流行的多为HIV-1。

  

  要点二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要点三 病机病理

  1.西医发病机制和病理

  HIV进入机体,主要与辅助T淋巴细胞CD4+分子结合而进入靶细胞进行复制,使细胞死亡。

也能感染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使这些细胞的数量减少或功能受损,致细胞免疫缺陷,最终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主要病变在淋巴结、胸腺等免疫器官及神经系统。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正虚邪侵”。

“正虚”主要指肺脾肾气血亏虚。

邪侵是指“疫毒”秽邪循精室、血液等乘虚而入,伏于血络而致脏腑功能失调,病情日渐深重,致脏腑气血亏虚,甚至衰竭而亡。

  

  要点四 临床表现

  1.Ⅰ期(急性感染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咽痛等类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检测不到抗体,称为“窗口期”。

  2.Ⅱ期(无症状感染期)

  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

可检出HIV及HIV抗体。

此期短则数月,长可20年,平均8~10年。

  3.Ⅲ期(艾滋病前期)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指腹股沟淋巴结以外的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直径1cm以上,且持续3个月以上。

  4.Ⅳ期(艾滋病期)

  主要表现为由细胞免疫缺陷引起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

  

  要点五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HIV检查

  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

  2.免疫学检査

  T细胞绝对数下降,包括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其中CD4/CD8<1.0,其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评价机体免疫功能和判断抗病毒疗效的重要指标。

  

  要点六 诊断

  1.HIV感染

  受检血液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确证试验阳性。

  2.艾滋病病人

  HIV抗体阳性,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者:

①CD4+T细胞计数<0.2×109/L。

②6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

③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体温在38℃以上,超过1个月。

④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超过1个月。

⑤反复发生的细菌、真菌、病毒感染或条件致病菌感染。

⑥卡波西肉瘤。

  

  要点七 治疗

  1.抗病毒治疗:

目前国际上有四类药物,分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进入和融合抑制剂。

  2.免疫治疗:

白细胞介素2,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3.并发症治疗

  4.支持及对症治疗

  5.预防性治疗

  6.中医药治疗

  

(1)急性感染期

  ①风热表实证—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银翘散

  ②风寒表实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HIV无症状感染期

  扶正祛邪,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归脾汤、甘露消毒丸

  (3)艾滋病前期

  ①脾肺亏虚证—健脾益气和胃—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②肺肾亏虚证—滋补肺肾—沙参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4)艾滋病期

  ①毒热蕴肺—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千金苇茎汤、竹叶石膏汤等

  ②热入营血—清热凉血,解毒息风—清瘟败毒饮、羚角钩藤汤、安宫牛黄丸等

  ③湿热中阻—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霍朴夏苓汤

  ④邪毒阻络—凉血解毒,化瘀散结—血府逐瘀汤

  

  要点八 预防

  预防的关键在于改变高危行为。

  1.普及艾滋病、性病的预防知识。

  2.确保血液安全,防止经血液制品传播HIV。

  3.禁止静脉药瘾者共用注射器及针头。

  4.提倡安全性行为,推广使用安全套。

  5.HIV感染的女性避免妊娠。

  6.防止医源性感染。

  艾滋病小结

病原学

HIV-1(多)和HIV-2

流行病学

传染源

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西医发病机制

与辅助T淋巴细胞CD4+分子结合而进入靶细胞进行复制,使细胞死亡

中医病因病机

正虚邪侵

临床表现

Ⅰ期(急性感染期):

上呼吸道感染

Ⅱ期(无症状感染期):

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

可检出HIV及HIV抗体。

Ⅲ期(艾滋病前期):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Ⅳ期(艾滋病期):

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

  

实验室检查

1.HIV检查:

抗体检测

2.免疫学检査:

T细胞绝对数下降,包括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其中CD4/CD8<1.0

治疗

1.抗病毒治疗2.免疫治疗3.并发症治疗4.支持及对症治疗5.预防性治疗

预防

预防的关键在于改变高危行为。

  【例题】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

  A.输血

  B.吸毒共用针具

  C.母婴

  D.蚊虫叮咬

  E.性传播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发生主要是HIV侵犯了人体的( )

  A.B-淋巴细胞

  B.CD4+T淋巴细胞

  C.单核-巨嗜细胞

  D.自然杀伤细胞

  E.中性粒细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HIV进入机体,主要与辅助T淋巴细胞CD4+分子结合而进入靶细胞进行复制,使细胞死亡。

也能感染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使这些细胞的数量减少或功能受损,致细胞免疫缺陷,最终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主要病变在淋巴结、胸腺等免疫器官及神经系统。

  艾滋病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是哪一期( )

  A.I期

  B.Ⅱ期

  C.Ⅲ期

  D.Ⅳ期

  E.以上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Ⅳ期(艾滋病期)

  主要表现为由细胞免疫缺陷引起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

  关于HIV的预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确保血液安全,防止经血液制品传播HIV

  B.禁止静脉药瘾者共用注射器及针头

  C.提倡安全性行为,推广使用安全套

  D.HIV感染的女性可以妊娠,所生婴儿可以母乳喂养

  E.防止医源性感染,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HIV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所以HIV感染的女性不可以妊娠。

  艾滋病患者在艾滋病期出现毒热蕴肺证,宜选用( )

  A.千金苇茎汤、竹叶石膏汤

  B.清瘟败毒饮

  C.葛根芩连汤

  D.霍朴夏苓汤

  E.血府逐瘀汤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毒热蕴肺—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千金苇茎汤、竹叶石膏汤等

  细目四 流行性感冒

  要点一 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正黏液病毒科,分为甲、乙、丙三型。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性极强,已经引起多次世界性大流行。

  

  要点二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飞沫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冬季。

  

  要点三 病机病理

  1.西医发病机制及病理

  流感病毒依靠血凝素与呼吸道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受体结合,病毒进入细胞内进行复制,新增殖的病毒颗粒借神经氨酸酶的作用释放并播散。

  2.中医病因病机

  一般认为本病相当于中医“外感病”、“时行感冒”的范畴。

多因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