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8103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届黑龙江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顶级名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

1.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

A.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2.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家庭人口

项目

数量(单位:

钱)

5人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役

2989

日常开支

7950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3.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

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

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

这反映出

A.秦国对西周文化和制度的坚守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

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

4.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

据此可知当时

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

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5.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

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

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

据此可知,均田制

A.加速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B.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C.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D.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

6.有学者认为,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稻田养鱼。

唐代创造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

广东西部山区的人们利用草鱼食草的习性,在新开垦荒地(有水)上放养草鱼,使荒地变成熟地。

这一生产模式

A.目的在于提高粮食产量B.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C.有效提高土地肥沃程度D.说明了经济重心已南移

7.北魏天兴元年正月,“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隋代建立后“XX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于京师。

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A.节约民众生活成本B.保证官府作坊优势

C.垄断手工业的生产D.确保国家财政稳定

8.北宋山水画作品《晴峦萧寺图》《雪景寒林图》《早春图》等,章法处理都呈现出宾主分明,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

这表明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繁荣B.道家思想受到尊崇

C.理学观念影响绘画D.艺术呈平民化趋势

9.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

这说明宋代

A.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B.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C.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D.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10.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

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

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

11.清代中后期,北方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的移民浪潮;南方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迁徙浪潮。

这一现象

A.加速了南北人口平衡B.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C.反映了地方政局动荡D.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12.古希腊人体雕塑经历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进而走向了“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

这一变化说明古代希腊

A.民主观念深入人心B.崇尚自由成为社会风尚

C.人的价值受到推崇D.艺术表现手法过于浮夸

13.依自然形势而形成的水流,低地所有人有接受的义务,低地所有人如任意在土地上施工以变更此水流,高地所有人有权提起妨碍水道之诉(排放雨水之诉)。

这表明罗马法

A.严重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B.不承认公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注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D.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14.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整个展览分为八个单元。

其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

基督雕像、莫卧儿王子的细密画、贝宁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毛利人铜棒、夏威夷编篮头盔,那么该展览单元可能为

A.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B.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

C.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D.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15.文艺复兴时期的“俗语运动”,让语言从中世纪的神学话语“下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曾被“排除”在语言之外的个体在新语言赋予的交谈功能的帮助下正式走入道德世界。

这表明俗语运动

A.取代了宗教神学的主体地位B.降低了个人的道德水平

C.推动了近代人权意识的觉醒D.消除了传统话语的弊病

16.英国制度规定:

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則,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

可见英国内阁制度

A.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                    B.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

C.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                    D.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

17.下表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

部)

普通人藏书量

(单位:

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由此表可知

A.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推动欧洲文化进步B.妇女地位的提高得益于工业革命推动

C.印刷术传入促进欧洲文化的突飞猛进D.启蒙运动使社会形成重视文化的风尚

18.右图是一幅有关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

从画中可以看到,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

俾斯麦自言自语:

“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

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

”这反映出,德国

A.工业实力领先世界B.时间观念意识淡薄

C.军国主义色彩浓厚D.民主体制不够健全

19.文艺复兴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启蒙学派的孟德斯鸠就研究了罗马法,这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得到了反映。

1804年,反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民法典》在法国颁布,该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制定的。

这表明,罗马法

A.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开展反封建斗争

B.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

C.构成了欧洲各国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

D.成为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思想来源

20.在19世纪初英国议员选举财产资格法案中,仍规定各郡选出的议员每年至少有600英镑的收入,城市选出的议员每年必须有300英镑以上的收入。

这一情况表明

A.封建贵族统治依然占主导B.城乡议员收入差距日益增大

C.英国责任内阁制度亟需完善D.民主政治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21.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宣言》,1791年法国的玛丽·戈兹主张女性也应该有与男性相同的公民权利,但不久她被送上了断头台。

1804年法国《民法典》明文规定已婚妇女不具备公民权。

这说明

A.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异常活跃B.法国人权状况得到改善

C.女性争取人权过程艰难曲折D.法国君主专制政体盛行

22.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

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美国

A.城市化建设为国家工作重点B.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C.国家统一促使人口迅速增长D.城市化进程速度居世界首位

23.19世纪40年代,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并与法国等国签署了减免关税双边协议。

这一政策也推广到了欧洲以外的地区,英国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英国推行这一政策

A.旨在缓和矛盾转嫁国内危机B.利于扩大市场发展经济

C.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D.导致欧洲霸权地位衰落

24.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人人皆兄弟”的口号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取代,此后这一口号随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而广为人知。

这一口号的变化说明

A.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B.革命斗争目标任务更加明确

C.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D.工人运动得到科学理论指导

25.英国学者雷洛伊评价达尔文时说:

“只有睁开眼睛看世界时,你才会开始理解,达尔文无所不看。

我们看山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达尔文看山看出了一种理论。

他看到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这座山。

这是他从来不停止的想法。

”雷洛伊意在说明,达尔文

A.创立了进化论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B.通过对世界物种的考察创立了进化论

C.有善于观察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D.从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中得到科学启迪

26.右图是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图(1500—1900年)。

其中第④段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发起奴隶三角贸易

B.蒸汽机的发明创制

C.推行大企业制管理  

D.实行知识经济战略

27.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

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

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

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28.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中西交往的语言基础是被称为“广州英语”的一种变种英语。

19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英语的地位被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洋泾浜英语取代。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传统的经济结构瓦解B.对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列强的侵略深入内地D.学习西方文化成为主流

29.有学者指出,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晚清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其中,“反西化”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30.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

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

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

这反映了魏源

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来

31.1860年,清王朝设立“扶夷局”。

次年年初,清政府将“扶夷局”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国事务由“夷务”改称“洋务”。

这反映了

A.天朝观念已被摒弃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C.洋务运动成为共识D.清政府逐渐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32.1851年,英国举办伦敦世界博览会,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展。

作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前来参展,最终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

这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清政府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

C.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D.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明显优势

33.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时间

承借人

贷款人

用途

1861.11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上海外商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1862.6

苏松太道吴煦

英商怡和洋行

“常胜军”饷银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外商

部分湘军军饷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美商洋行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34.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大学,即今天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

1906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教会在北京合办协和医学堂,即现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前身。

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

B.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在日益加深

35.“‘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

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

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近代中国,类似情况屡见不鲜。

这主要说明中国当时

A.经济发展由外部环境决定B.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

C.侧重轻工业而偏废重工业D.民族工业忽视了市场开发

36.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

该协议的签订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37.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纪念题名录共有95人题词,其中62人附记国籍,写法如下:

支那18人,清国12人,中国、中华7人,不附国号者25人。

这反映出当时

A.附国籍者有民族自豪感B.革命发展引发知识分子分裂

C.王朝意识受到严重冲击D.朝廷腐败遭到爱国士人不满

38.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

《时务报》最多时日销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

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C.中国办报深受西方的影响D.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

39.1896—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

下图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

由此可知

A.清政府一直以来重视铁路修筑

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

C.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

D.国人的阻碍严重制约铁路修筑

40.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

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B.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一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

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

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

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

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

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

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8分)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不同的文明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

由于中西方文明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

材料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因而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也比较模糊。

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

“掌灯”的时间和季节有关,和天气有关,和地理位置及生活习惯也有关,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

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但是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材料二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

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

“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的经济。

”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

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范雪梅《近代计时工具与生活节奏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出现的社会背景。

(7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上的革命。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期中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C

A

A

B

B

C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D

C]

C

B

D

D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B

B

C

C

D

B

B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A

D

B

B

B

C

D

B

D

41.

(1)特点:

历史悠久,且持续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形式(类型)功能多样;有较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支撑);建设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

(每点1分,任意4点)

积极作用:

逐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改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进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创建和谐社会。

(每点1分,任意3点。

其他作答,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2)原因: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每点2分,共8分)

42.

(1)特点:

时间观念随意模糊;(1分)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1分)大多数人对时间的价值认识不足(1分)

原因:

小农经济占主导(或农耕文明决定性);(1分)计时工具的局限;(1分)自然经济的生活习惯的影响。

(1分)

(2)变化:

时间观念越来越精准化,对时间的价值认识逐步增强;(1分)观念变化的不平衡性(沿海地区及城市变化快,内陆及农村变化慢);(1分)时间观念越来越近代化(时间经济意识逐步增强);(1分)

背景:

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的不平衡性;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工业化在东南沿海起步,并不平衡地发展;政府推动;计时工具的改进与普及。

(每点1分,任答四点)

43.示例一:

信息: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1分)

历史现象:

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2分)

概述和评价:

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主要包括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各地区之间孤立封闭的状态,开始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同时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和罪恶的黑奴贸易,给亚非拉地区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9分)

示例二

信息: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

(1分)

历史现象:

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扩张。

(2分)

概述和评价:

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并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国家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客现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但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灾难。

(9分)

示例三

信息:

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上的革命。

(1分)

历史现象:

反映了工业革命。

(2分)

概述和评价:

18世纪中晚期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从纺织业使用机器开始,蒸汽动力被广泛应用,机器的使用逐渐向交通等部门扩展。

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社会生产力得以大幅度提高,这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但这也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工业无产阶级与工业资产阶级对立的状态。

(9分)

(“示例”仅作为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