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8230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docx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

一、认识图形

(二)

单元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

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画、折一剪、拼等操作活动中,利用三维立体认识二维的面,利用已知图形认识未知图形,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本单元主要通过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和体会图形的产生与变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巾,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单元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单元难点:

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利用操作、探讨、比较等多形式训练的方法学习,培养熟练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有所用的快乐。

单元重点:

正确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和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单元难点:

减数小于差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共12课时

十几减9 …………………………………………………3课时左右

十几减8、7、6 …………………………………………2课时左右

十几减5、4、3、2………………………………………2课时左右

用数学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3课时左右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

按单一标准分类计数、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计数两大块,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呈现分类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

在前面教学“认数”及“认识图形”中,已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整理分类的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经验和兴趣。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计数方法,为后面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结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良好思维习惯奠定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和数据分析。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活动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选择分类标准及正确的分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愉.培养他们用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的规律。

2.难点:

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课时安排:

共约3课时

 单一标准分类计数……………………约1课时

  不同标准分类统计…………………约1课时

 单元检测 …………………………约1课时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

但由于数的范围扩大,100以内数的认识与20以内的数又有所不同。

首先数数的难度增加了。

学生虽然大部分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

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漏数或跳数。

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算单位“十”。

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算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计算单位“十”主要在这一单元完成。

这部分内容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等,所以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IGI9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感知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过租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数物体个数的过程,结合具休事物,感知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砚

增强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

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课时安排:

9课时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

在此之前,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看起来这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没有相关的后续教学内容,其实不然。

在教学了本课后,学生将会关注超市物品的价格,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金额,这些经验能支持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发现小数的性质,进行比较小数大小的活动,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元、角、分,以及相互间的进率关系。

(2)能够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结合本单元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活动。

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人民币,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

通过购物活动,掌握人民币之间的相互换算关系:

1元=10角,1角=10分。

课时安排:

(约4课时)

1.识人民币2课时

2.简单计算2课时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材内容,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具体教学内容课本上按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为三段: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

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

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这样编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和他人交流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够正确计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与创新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关键点:

在计算教学中,要着重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口算的思考过程。

先要求计算正确,让学生口述算理算法,再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学生的计算速度。

单元课时安排: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七单元:

找规律

单元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

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

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基,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他们对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

最后发挥他们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想象力和渴望展示的斗志,来解决多种多样的题目,实现“形象

──模型──运用模型──体验生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教学顺序为:

例1、例2,由单层到多层次。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发现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关的意识,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

难点:

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时安排:

4课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