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865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docx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题:

第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农业的起

1原始农业的产生:

2地域差别:

①黄河流域:

②长江流域:

3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①五谷:

②六畜: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方面)——从耒耜到曲辕犁

(一)耕作工具:

1.原始社会:

2.商周:

3.春秋战国:

4.西汉中期:

.唐代:

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

 

(二)灌溉工具:

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

2.春秋战国:

3.西汉:

4.东汉:

.西域:

 

(四)农学理论的产生:

 

三.农业的发展(生产关系进步)——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

2春秋时期:

自耕农经济:

①产生原因:

②特点:

③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三:

④自耕农经济的评价:

 

1我国“南稻北粟”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从集体农耕到个体农耕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重难点解析】

1“精耕细作”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如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

如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4)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

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按工具出现先后顺序B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

按考古学特点划分D按工具的优劣划分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

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

A犁壁的安装B铁犁铧的发明

牛鼻环的使用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3以下三张图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现了

 

A大河明、海洋明、草原明B大河明、草原明、海洋明

海洋明、草原明、大河明D草原明、大河明、海洋明

4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①③④D②③④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古代妇女地位的提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

6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了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东、浙江、x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②④D①②④

7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B管仲李冰D郑国

8.据记载:

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9.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

.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

10.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

绿水青带笑颜。

七仙女: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

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

你耕田我织布,董永:

我挑水你浇园。

七仙女: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

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

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

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总结与反思】

 

第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题号

 

1

 

2

 

3

 

4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B

 

A

 

B

 

B

 

11.

(1)生活方式:

“男耕女织”。

特点:

①自给自足。

②以家庭为单位。

③封闭性。

④分散性。

(2)材料二。

主要观点:

①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

②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

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④生产、生活条艰苦。

(概括出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