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882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黄埭镇为例.docx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以黄埭镇为例

苏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以黄埭镇为例

作者:

吕志强|单位:

相城区文明办|类型:

调研报告|时间:

2015-03-1008:

14|无附件

  按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定义,农家书屋是指“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建在行政村且具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相应阅读、播放条件,由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场所。

”自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之后,农家书屋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农村和社区建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苏南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也为文化建设中的农家书屋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和政策支持。

因此,对苏南地区农家书屋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发展最好的农家书屋的大致情况。

因此,本文以苏州北部大镇黄埭镇为例,具体研究了黄埭镇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并对苏南地区的农家书屋锁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一.黄埭农家书屋发展现状

   1.1发展规模

黄埭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全镇面积55.33平方公里,人口6.1万,外来人口11万余,下辖14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

截止2014年9月,黄埭镇先后在全镇16个村、社区建起了农家书屋,基本实现了农家书屋在该镇的全覆盖。

黄埭以书屋“占地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500册”的标准进行农家书屋建设。

目前,全镇农家书屋共配置图书20000余册,报刊近千册,书架60余个,书柜20余个。

具体到村和社区,以笔者所在的长泾社区为例,长泾社区农家书屋占地面积约为50㎡,拥有6个书柜和6台用于电子阅览的台式电脑。

配备的图书越有1500册,报刊15中,音像制品10种,均达到了国家和镇政府的基本要求。

   1.2资金来源

   目前,黄埭的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还没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没有落实配套的财政资金,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上级部门不定期的图书配送和专项资金分配。

以下是近三年来黄埭农家书屋所获得的图书和资金支持:

2012年相城区文体局向黄埭镇农家书屋配送图书2200多册、音像制品170件,总计金额约45000元。

2013年值相城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之际,区财政向黄埭镇12个村、社区分配专项资金共计75万元,长康、胡桥、东新分别10万元,其余9家分别5万元,这笔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添加图书、音像制品及电子阅览设备。

2014年镇文化站采买并配送图书500多册、音像制品100件,总计金额约10000元。

   1.3运行模式

   黄埭的农家书屋主要由所在村或社区维护运行,运行费用由所在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负担,管理人员则由村、社区干部兼任,一般无额外报酬,大多数会经过岗前培训,掌握一些如实行接收、登记、分类、编目、上架的基本的管理人员技能。

书屋实行“自主管理、无偿借阅”的原则,大多数社区和村的书屋开放时间为周一到周五的上午8点到下午5点。

书屋的图书由上级部门及文化站配送和社区自主购买。

此外,黄埭镇相关单位还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管理办法”、“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职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对“农家书屋”进行规范管理。

  1.4借阅情况

   以黄埭的长泾社区农家书屋为例,据统计,2013年长泾社区农家书屋接纳人次为658人次,共有46册图书被借阅,被借图书多以生活保健和少儿读物为主,而阅读多以报刊为主。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长泾书屋为例的黄埭农家书屋的借阅情况不容乐观。

平均每天到农家书屋阅读的人数不足2人,平均每月借出的书籍不足4本。

此外,据管理员描述,农家书屋的借阅者相对比较集中,一小部分读者经常借阅图书,而大部分居民从未借阅过图书,农家书屋在人群中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二.苏南农家书屋发展困境

   苏南地区农家书屋工程目前为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由于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实际困难,往往会出现种种困境。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在黄埭的一些社区和村中,已建好的农家书屋并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

其中借阅率低在农家书屋中是一个普遍现象。

而借阅率低也往往会导致所在居委会和村委会缺乏积极性,服务不到位,不能定时开放农家书屋,而变成了仅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的形象工程,导致借阅率的进一步降低,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究其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持续运行资金

农家输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后续发展经费的支持。

农家书屋属于准公共物品,而政府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所以政府投入是农家书屋建设的关键因素。

目前在苏南农家书屋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后续运行经费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建设资金还没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没有落实配套的财政资金,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资金的支持主要还是依靠上级部门不定期的图书配送和专项资金分配。

到目前为止,负责农家书屋组织建设的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也未对农家书屋后续资金投入问题出台相关政策,而单靠社区和村支持农家书屋的建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苏南农家书屋的后续投入资金是没有保障的。

可以说没有后续保障资金的投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导致书屋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根本原因。

   2.2书屋缺乏吸引力

    农家书屋的建设目的是为农民提供文化资源、拓展致富渠道、丰富文化生活,但是在农家书屋的运行过程中,农家书屋的借阅率往往很低,对所在社区和村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农家书屋借阅率底的最直接原因是图书报刊缺乏吸引力。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2.1图书种类少,重复严重

以黄埭镇为例,在许多社区和村的农家书屋中的图书册数虽然都达到了1500册的基本要求,但是却普遍存在这图书种类少,同一本图书大量上架凑数的现象。

这就导致了来到农家书屋的人群可以选择的阅读内容非常之少,很多人来了一次之后便不愿再来。

2.2.2图书缺乏针对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知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而且他们对图书内容的选择也逐渐多元化。

图书内容的单一,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农民的特定需求也是导致农民对农家书屋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

以长泾社区为例,早在几年前,长泾社区就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人口转化。

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如今在长泾社区鲜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

而事实上,在农家书屋的图书配送过程中,农业科技类书籍仍然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而这些书籍在长泾社区显然是没有多少受众的。

2.2.3报刊杂志更新慢

对报刊杂志来说,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报刊杂志还是几个月前甚至是几年前的,那么这些报刊杂志的吸引力将会很小,尤其是报刊,将会毫无吸引力。

然而,报刊杂志缺乏时效性这一现象在广大的苏南农家书屋仍然是一个大量存在的现象。

如今在一些社区,摆放在书屋中的报刊杂志往往还是上一次领导检查的时候更新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还是缺乏添置最新报刊杂志的资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少长效的管理机制,农家书屋缺乏维护。

   2.3农家书屋管理机制还不够科学,合理

虽然说,黄埭镇相关单位针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管理办法”、“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职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真正能够得到完全落实的确是少之又少。

首先是农家书屋管理员的问题。

大多数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是书屋所在社区或村干部进行兼职,虽然其中一部分受过岗前培训,但是还是存在管理员队伍良莠不齐的现象,再加上没有额外的报酬,导致了兼职的管理员积极性不高,从而在一些社区和村的农家书屋常常会出现“铁将军”把门的现象,一些真正想要借书的村民不知如何能够借到书。

其次是开放时间还不够不合理,由于管理员是社区或村干部兼任的,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也往往是定在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时间,这也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家书屋的服务人群范围,许多上班族和学生无法再下班和放学后进入农家书屋进行借阅。

最后是农家书屋缺乏宣传。

农家书屋自建立起,距今已将近8年,但是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许多社区和村的居民都不知道有农家书屋的存在,特别是一些离农家书屋所在地相对较远的居民更是少有了解的。

这主要还是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对农家书屋不够重视,缺少对农家书屋必要的宣传。

三.农家书屋发展对策

   农家书屋是各级政府为了满足我们农民群众读书学习的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

农家书屋的成立,正是为了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是为了让农民有一个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身命运的文化平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应有的作用,让农家书屋能够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是目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笔者根据实际调研和吸取其他地方的优秀管理经验,认为苏南农家书屋应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3.1保障持续运行资金和图书供应

3.1.1政策和财政支持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解决农家书屋图书配置问题,及时更新图书,增加图书数量,增加吸引力,还是完善农家书屋管理机制,招聘合格管理员,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等问题,都需要稳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建立完善农家书屋相关政策,将农家书屋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是解决农家书屋目前困境的最根本的方法

3.1.2图书漂流和图书馆支持

建立城乡图书流动机制,一个镇各个社区和村之间的农家书屋定期进行图书漂流活动,加强各个书屋之间书籍的交流和分享,同时也能起到各书屋之间的良性竞争的效果。

此外,在苏南地区,大多数区一级都有了自己的图书馆,一些发达的城镇也有了相应的图书分馆。

农家书屋可以吸收这些图书馆定期淘汰下来的书目来充实自己的馆藏,从而达到回收再利用的效果。

3.1.3社会捐赠

对于社会捐赠,实际上在农家书屋建立之处就有提出,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五章就对社会捐赠管理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并专门设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发展基金接受社会捐赠。

为了鼓励捐赠,《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捐赠人或单位可以获得加注名称甚至冠名的奖励。

但在实际书屋运行过程中,农家书屋接受社会捐赠的则是寥寥无几。

因此,加快健全社会捐赠财物的核算、使用、管理制度,做到公开透明是加大农家书屋社会捐赠的首要任务。

3.1.4市场化经营

目前,苏南地区大多数农家书屋的主要服务内容仍然是无偿向农民节约读书,然而,由于只局限于这种社会功能的提供,农家书屋目前并不能创造经营性收入。

要搞活农家书屋就必须打破现在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走创新经营发展机制的道路,突破农家书屋纯公益性服务的发展道路。

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霍山县农家书屋的“1+X”的经营模式,即:

利用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现有的设备和场所,增加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在充分利用和发挥农家书屋服务设施的情况下,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提升了农家书屋的人气,让农家书屋真正的“用起来”。

   3.2因地制宜配置图书,切实满足读者需求

苏南地区各地产业结构不同,不同地方的居民对书籍内容的需求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

通过对居民面对面的访问调研,来了解本地居民对书籍的具体需求,从而在配送过程中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而非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的配送某一特定内容的书籍。

此外,在配送过程中,也可以参考当地书屋记录的读者感兴趣经常解约的书籍类型进行配送。

如果所在社区或村的资金较为充裕,则可以对一些暂缺的,读者又急需的书籍进行登记,每月或每季度定期对记录书籍进行购买补充。

至于报刊和杂志的时效性,对于许多村和社区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实施的。

实际上,许多社区居委和村委都会定一定数量的报刊杂志,而这些报刊杂志却很少被翻阅。

如果这些报刊杂志能够每日都放到农家书屋一部分,那么就能够得到充分的运用,农家书屋报刊杂志的时效性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老百姓们能够每天免费阅读最新的报纸,相比农家书屋的人气也会有极大的提高。

   3.3进一步完善书屋管理制度

3.3.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选多样化

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不仅可以让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兼职,也可以让一些热心的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退休教师和退休干部全职担任,甚至可以学习其他地方优秀书屋的经验,雇佣具有管理书屋能力的残疾人担任,同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行。

此外,为了延长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让上班族和学生也能够用到农家书屋,在非工作时间管理员工作可以让学生志愿者担任,这一点可以与当地的学校进行合作,将担任管理员计入社会实践项目和志愿者服务内容。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在每个管理员上岗前,都要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从而保证他们能够妥善的完成这项工作。

3.3.2加大对书屋的重视,定期检查评比

要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关键还要镇、村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农家书屋列入自己的工作任务之中,定期对农家书屋进行检查评比,对做的好的农家书屋进行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各个农家书屋的积极性。

3.3.3定期举办有特色的读书活动,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农家书屋,并使用农家书屋,在农家书屋定期举办有特色的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宣传手段。

如以“妊娠注意事项”为主体的孕妇读书交流会;以“亲子读书”为主题活动,可以让父母们带着孩子一起来书屋阅读儿童书籍,父母之间交流经验;以“夏令营”为主题的少儿读书活动;以“健康养生”为主体的老人读书活动等等。

有特色的读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农家书屋的人气,也让更多的人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成果,用知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

   四.总结

   建设农家书屋工程是一向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苏南农家书屋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必将面临一些困境,如何克服困境让农家书屋更好的服务广大农民,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我们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需要学习其他农家书屋的优秀经验和在实践中探索最佳的运行模式。

(黄埭镇长泾社区吕志强)

 

参考文献:

【1】曹燕.黄埭镇农家书屋情况汇报.黄埭文化站.2014年9月

【2】李艳.甘肃省农家书屋建设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1.

【3】霍山县农家书屋创新运营模式[N].人民网.2010年10月20日

【4】罗冰.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初探.中国农家书屋网.2013年1月5日

【5】李哲,谢文哲.农家书屋的“建、管、用”[N]经济日报,2009-4-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