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900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完整版)文档格式.doc

下图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像示意图,这种猿人曾经居住于现在的(  )

A.云南境内B.北京境内C.陕西境内D.浙江境内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秦朝、三国 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唐朝、明朝 D.秦朝、唐朝、十六国

5、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

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

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

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

A.晋惠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6、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B.农业发展状况C.体质进化程度D.生产力水平

7、“春秋以来,由于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财产并出租……”“它们”指(  )

A.磨制石器B.骨耜C.青铜器D.铁农具和牛耕

8、了解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请按时间先后顺序给下列史实排序(  )

①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开通②玄奘西行求取佛经精义

③我国版图达到历史上最大④我国第一个统一封建国家建立

A.①④③②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9、五代十国中,五代相继统治的地区是(  )

A.黄河流域B.江南地区C.东北地区D.长江流域

10、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1、夏、商、西周灭亡的最大的共同点是:

()

A.诸侯的叛乱B.统治者失去民心C.人民暴动D.少数民族的内侵

12、节能环保是中国的国策,下面谁的发明具有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这样的特特征(  )

A.李冰 B.张仲景 C.华佗 D.蔡伦

13、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体现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心态?

(  )

A.立志北伐,收复中原 B.一心求和,与金对峙

C.偏安江南,不思进取 D.发展经济,向往和平

14、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任用奸相D.宦官专权

15、据《史记·

夏本纪》记载:

(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

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16、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孔子 D.韩非

17、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

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

18、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些“变化”表现在()

①王室衰微②诸侯争霸③民族融合④变革创新⑤思想勃兴

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19、唐朝时期,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的是(  )

A.朝鲜 B.越南 C.日本 D.菲律宾

20、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城于(  )

A.上京 B.咸阳 C.兴庆 D.杭州

21、精耕细作一直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出现于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耒耜 B.耧车 C.曲辕犁 D.翻车

22、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恰、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

C.对仕途道路的认识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23、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24、中国是世界陶瓷大国,唐朝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工艺珍品是(  )

A.青瓷B.唐三彩C.白瓷D.黑陶

25、在“朝代接龙”的游戏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元—宋—唐 B.唐—元—宋

C.唐—宋—元 D.宋—元—唐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东汉后期起,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加上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南方进入经济开发时期。

两宋时,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是隋朝开凿的什么水利工程?

起到什么作用?

请写出图二的生产工具名称。

据图三回答,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根据材料归纳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3)请根据以上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2、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

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

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

材料二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材料三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叙述的考试制度是?

该制度正式形成于哪个皇帝统治之时?

唐太宗对该制度做出了什么贡献?

(2)依据材料二、三回答,在外国学者的眼里,科举制对古代中国政治有何积极作用?

对文化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制度诞生后,被历代王朝推崇。

历代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

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

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

﹣﹣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

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

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摘编自《北京日报》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

请你再列举出两项他所实行的其他汉化措施。

(2)因当时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

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如何?

(3)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参考答案

1、C

2、B

3、B

4、A

5、C

6、A

7、D

8、D

9、A

10、A

11、B

12、D

13、C

14、A

15、D

16、A

17、C

18、D

19、C

20、C

21、C

22、D

23、C

24、B

25、C

1、

(1)大运河;

曲辕犁;

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政府重视,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

(2)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

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

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北方战乱较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充足的劳动力,并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等;

同时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环境优越;

统治者对农业和水利的重视等。

(3)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

重视水利的兴修;

商品经济的带动;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

(1)科举考试。

隋炀帝。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2)积极作用:

由学者组成统治集团,形成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消极影响:

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3)巩固专制王朝的统治。

3、

(1)改汉姓;

说汉话、穿汉服等。

(2)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

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

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

惟改革创新者胜等。

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