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99133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4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汇总版-文档格式.docx

14.步(架):

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5.举势:

屋面坡度。

16.举架(举折):

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7.举折(宋):

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8.举架(清):

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9.升起: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20.侧脚: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21.叉手:

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

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

(平梁:

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

22.托脚:

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

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斗拱:

23.斗拱:

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斗拱的作用:

①增加承托的作用。

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

③支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

④防雨,早期用夯土 

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

⑤抗震,纯靠榫(音损sun)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

⑥装饰作用。

⑦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

⑧模数作用。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24.铺作:

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

25.计心造:

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

26偷心造:

在一跳上不置横拱的做法。

27.平身科:

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

28.角科:

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

29.柱头科:

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

30斗拱的出跳:

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

出一跳---四铺作;

出两跳---五铺作;

出三跳---六铺作;

出四跳---七铺作;

出五跳---八铺作(据宋《营造法式》)

31.昂:

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2.下昂:

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华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栌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

33.双杪双下昂:

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

34.栌斗:

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

35.斗口:

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即清代模数制。

36.华拱:

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

37.耍头:

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

38.卷杀:

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39.抄:

清式称翘,即向外出挑的拱,斗拱中每挑出一层称为一抄,故挑出一层的拱称为单翘,两层的称双抄(清式称双翘)三层的称三抄但较少见(清式建筑基本上不见)。

40.朵:

宋式对由斗拱.昂.枋等主要部分组成的一组斗拱的整体单位的称谓,清式称“攒”。

如柱间有五组斗拱,便称“补间铺作五朵”清式则称“平身科五攒”。

41.跳: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柱:

42.叠梁式:

又称抬梁式或梁柱式,是中国古木构架基本形式之一。

43.叉柱造:

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44.移柱法:

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栿,桁,檩:

45.额枋(阑额):

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

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46.平板枋:

(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47.雀替:

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48.坐斗:

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49.金桁:

又称檩子,宋式称平椽,是在脊桁与正心桁间各桁的统称。

金桁由于在构架中的位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称谓。

位置靠上的称上金桁(宋式称上平椽)靠中间的称为中金桁(宋式称中平椽)位置靠下的称上金桁(宋式称下平椽)。

50.四椽栿:

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

51.明栿:

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

52.草栿:

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装修(顶棚,小木作):

53.装修:

宋代称小木作指装修,装修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两类。

①外檐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分隔物,门,窗栏杆等。

②内檐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隔断,如罩,博古架,天花板等。

③装修多元功能:

a.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b.组织室内空间的基本手段c.性格的渲染要素.装修的特点是作承重构件,有很强的装饰性.但不同于装饰。

54.砌上明造:

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这样就把屋顶层的内部空间并入内里空间,使室内大为高敞,清称露明。

55.平闇:

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56.平棊:

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叫后代应用较广。

57.山节藻棁:

出自《论语》据张从文注《四库全书》为“山形斗拱.雕花草粱柱”,亦即“房子上雕有山形的斗拱和画着花草的墚柱”。

又据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称“节是斗拱,棁是爪柱”由此证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抬梁式木构建筑。

58.藻井:

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59.清式彩画:

<

定型为三种>

合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级由高到低),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

60.罩:

用于室内,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图案,在室内起隔断作用和装饰作用。

61.平坐:

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

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

62.屋顶曲线

1)檐口曲线 

升起,唐宋有明显的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

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

“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运用。

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线:

脊檩端置垫木。

63.抱厦:

亦称龟头屋,是由两个九脊殿(歇山顶)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称抱厦。

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厦”。

礼制建筑(陵墓):

64.明堂:

古代礼制建筑之一。

据文献载是黄帝始创,主要作祭天时以祖先配享的隆重祭祀之用,亦有“教化”功能。

其平面为方形,以夯土台为中心,四周以台建屋,顶部又置室。

中央夯土台,宋以前各代均立明堂。

规模最大者为唐武则天于东都洛阳新建号称“万象神宫”其高约86m,明清乃无此项建筑。

65.辟雍:

西周为天子所设置的大学。

《礼制.王制》:

“天子命之教,天子曰辟雍,因其四周绕水,“圜如壁”故名。

它包含在名堂之中,现发现最早的辟雍遗址是西汉末年长安西郊的礼制建筑遗址。

东汉以后,历代皆设辟雍,

66.黄肠题凑: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

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题,头也。

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

67.四出羡道:

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

68.方上:

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

城市建设:

69.《考工记》:

(战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为:

“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

考工记>

>

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70.东西堂制:

这是汉至南北朝宫殿布置形式。

根据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或“外朝内廷”型制,在高大的前殿内部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堂屋(即东西耳房或厢)称作东西堂制。

71.舍宅为寺:

南北朝盛行的社会风尚。

致仕之士舍出住宅作佛寺,以前厅为殿,后堂为讲堂。

72.前朝后寝:

这是古代宫殿自身的平面布局的形制。

又称前殿后宫,外朝内廷,源于古代住宅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形式。

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

“前朝”为帝王商朝政治、举行大典之处;

“后寝”即帝王与后妃生活起居。

73.样房:

清代专门从事建筑设计的部门。

样房由雷姓世袭,称“样式雷”或“样子雷”。

当时建筑设计着重于总体及装饰效果,至于大木作。

瓦作。

石作。

彩画作等具体做法,只需按官方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办理,不需再做图样。

近代的建筑设计部门,也称样房,或称打样间。

样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74.烫样:

清官式建筑模样(建筑模型)的称谓。

其比例尺度也不同,可以总体烫样,包括山石。

水地。

花木。

道路。

房屋等;

也可做单体建筑,能将基阶。

斗栱。

门窗。

油饰彩画。

屋脊吻兽等表达出来。

清代烫样制作专案是雷氏家族世袭。

其烫样在清华大学,北京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

75.都料:

为古代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非常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的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的工匠,唐时称“都料匠”。

一、填空:

(每空1分,共30分)

0.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主要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的榫卯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房屋。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2、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是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的牛河梁女神庙。

3、我国现存最早的宫殿遗址是商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4、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日字型)实例,也是我国现知最早的影壁实例;

5、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贡献就是瓦的发明,严格的等级制度周制——“三朝五门”

6、春秋时期建筑特点:

“高台榭、美宫室”,开始始修长城,代表人物:

鲁班

7、战国时成书的《周礼.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

记载周代都城制度。

汉:

8、汉朝,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悬山和庑殿顶普遍使用,出现了歇山等屋顶式样。

此时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很不统一。

砖、瓦被大量、普遍使用。

9、汉代帝王陵制,用栢木断类成的墓室,栢木心为黄色,木断头皆朝内,故称黄肠题凑:

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闾里),在唐朝称(里坊)。

三国,两晋、南北朝:

10、三国时期,中国第一座轮廓方正的都城有中轴线,有明确的分区是:

河北临章县邺城,

11、佛寺、佛塔及石窟寺的出现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筑最大的成就

12、我国现存地面之上真正的建筑遗存中最早的一座,建于北魏,是一座15层的密檐式塔,是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

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两晋的开始兴起,到宋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隋、唐:

13.隋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就是新建一座都城—大兴城,其设计人隋匠宇文恺。

14、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

15、我国最早的一座木构建筑是唐朝(建于公元782年)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16、中国最早的佛寺是建于(北魏)朝的(永宁)寺,现存元朝以前最大的佛殿。

也是我国最大质量最好的木构是晚唐(建于公元857年)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殿的平面采用了“金厢斗底槽”。

(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

宋代:

17、中国城市面貌在宋代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城市的里坊制被突破,拆除坊墙,临街设肆,沿街建房,形成开放城市。

18、宋代的塔,我国古代最高的砖石塔,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米;

第一座琉璃面砖塔: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俗称铁塔;

现存最高石塔:

福建开元寺双石塔。

我国的古代佛塔一般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几种基本类型。

我国的佛寺的组合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以佛塔为主的佛寺和佛殿为主的佛寺的两大类型。

19、宋朝宫殿的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

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殿。

20、《营造法式》[宋]李诫——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辽代:

遗留至今的两处最著名的建筑:

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公元984年),

21、独乐寺观音阁是辽代的楼阁建筑,上下柱的连接采用了叉柱造。

22、现存最大的木构楼阁的精品。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塔,还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木塔。

是辽代(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俗名应县木塔

金代:

23、金代建筑,减柱造、移柱造之风盛行,被认为“制度不经”,例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

元代,明代:

24、元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就是新建一座都城——元大都,

25、元代建筑的代表作: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正殿。

山西芮城道观寺永乐宫元初建筑,内中壁画著称;

26、明代,砌砖技术的大发展,出现了完全不用木料,以砖拱券为结构的无梁殿,最著名的一处无梁殿是南京灵谷寺的无量殿

27、我国最完整的一部园林专著,记述了明代造园的理论与水平。

是《园治》;

作者是计成。

清代:

清代在建筑上的最突出成就表现在皇家苑囿上。

北京西郊所建的三山五园,和在承德所建的避暑山庄“外八庙”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8.北京故宫前三殿是: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是:

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

29.清代彩画主要有:

和玺、旋子、苏式三种类型。

30.我国古代园林分为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两大类。

31.我国现存最大的坛庙是天坛,建于明代。

宋式,清式作法:

32.中国古代建筑在外观上分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

屋顶的形式有:

庑殿、歇山、悬山、重檐、赞尖、单坡、双坡、平顶、硬山、风火山墙、囤顶、穹顶等。

33.斗拱是由斗、拱、昂、枋四大部分组成。

34.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中国木构体系模数,在宋代采用“材”、“契”,清代采用斗口。

35.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布了《工程做法则例》,改宋式的以“材”、“契”为模数的方法为以“斗口”为模数,简化了计算,标准化程度提高。

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大约开始于(唐)朝,成熟于(宋)朝,在清代称为(斗口),是(大木大式)建筑用材的标准。

36.宋《营造法式》平面分槽形式:

有单槽、双槽、分心槽、金厢斗底槽几种。

37.“择中”思想见于《周礼考工记》一书,其中的“国”指(城池)。

38.中国营造学社诞生于(1930)年,创始人是(朱启钅今)。

39.唐宋木构殿堂有(3)个水平结构层,其中最复杂的一个实际上属于(铰接)结构。

40.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阴阳五行)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砖石)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41.在我国古代氏族社会时期,房屋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建筑。

42.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统治机构、居民区、手工商业区。

43.我国的五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44.试举出我国民居的四种具体实际类型碉楼、土楼、窑洞、云南一颗印、北京四合院、阿以旺。

45.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三种基本类型是:

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先贤祠庙

46.我国古代的宗教主要有: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47.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观音菩萨道场。

48.我国的佛寺的组合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塔院式和以殿堂为主的佛寺的两大类型。

49.我国的佛教石窟主要有: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

50.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主要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的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51.中国最早的佛寺是建于(北魏)朝的(洛阳白马寺)寺,现存元朝以前最大的佛殿是(唐)朝的(佛光寺)大殿。

52.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朝,成熟于(宋)朝,在清代称为(斗口制),是(大木大式)建筑用材的标准。

53.古代屋顶色彩等级最高的是(黄)色,最低的是(黑)色, 清代皇家建筑彩画主要为(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

54.梭柱大约出现于(南北)朝,琉璃瓦大量用于屋顶始自(宋)朝。

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须弥座),是从(印度)传入的,由(佛座)演变而来。

琉璃瓦正式用于屋面是南北朝,但为数不多,宋代使用渐广,到明代成为高潮

55.“民族固有形式”的口号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当时上海盛行的摩登建筑却是(折中主义)风格,代表作是外滩的(沙逊大厦)和(上海汇丰银行)。

56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闾里),在唐朝称(里坊)。

57.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属于(阙)门形制。

58.秦始皇陵的陵台底边长达(350/500)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方上)。

42.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东汉)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楼阁式)门形制式。

(上累金盘,下为重楼)

43.“阿以旺”是(维吾尔)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带天窗的大厅)。

44.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太和殿)和(凌恩殿)。

45.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嵩岳寺塔)。

46.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分),清代的斗口分为(11)个等级。

47.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木经》),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佑国寺)塔。

48.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叉柱造)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榫卯)。

49.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吕彦直),属于(中国固有)风格。

50.中国近代首批建筑师多毕业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那里曾是(学院)派的大本营。

51.《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的作者是(刘致平),《苏州古典园林》的主编是(刘敦桢)。

52.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和瓦当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宫室的出现。

53.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秦汉的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选择题(每个2分,共30分)

中国建筑史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A穿斗B内柱升高C彻上露明造D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

A小木作B大木作C铺作D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

A宋B宋以前C明清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A隆兴寺摩尼殿B晋祠圣母殿C华严寺薄伽教藏殿D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A斗口高 B斗口宽 C 单拱高B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 )

A、宇文恺 B、李诫 C、蒯祥 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  )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A模数化B承重C装饰D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A晋B冀C苏D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A东周B西汉C唐宋D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宗法制度B秦始皇C胡服骑射D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A南怀仁BW·

钱伯斯CJ·

朗世宁D汤若望

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全面保护B重点保护C有限保护D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A历史主义B民族形式C中国固有形式D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