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王佐良.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9145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翻译家王佐良.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翻译家王佐良.ppt

《翻译家王佐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家王佐良.ppt(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翻译家王佐良.ppt

翻译家王佐良,IndividualResume,王佐良(1916.21995.1)。

诗人,教育家,作家,散文家,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巨大的贡献。

许国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

他主编的大学英语教材,从60年代初开始,通行全国,历50多年而不衰,为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吴景荣先生1932年毕业与清华大学,主编有英语基础教材、汉英辞典、当代英文散文选读、英国自学课本,还参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集等重要文献的英译和审校工作。

Biographicalsummary,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王佐良先生的在翻译创作上的人生之旅:

1916年2月12日生于浙江上县。

1922年就学汉口宁波小学。

1928年入武昌文华中学学习。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云南昆明,即西南联大。

1939年-1946年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教员、讲师开始了学术论著的写作,其中,一文,曾分章节载于和上,开创了国内研究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之先河,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

被称为“但丁最年轻的继承者之一”。

托马斯艾略特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1946年秋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讲师。

1947年秋考取庚款公费留学,入英国牛津大学,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师从英国文艺复兴学者威尔逊教授,获B.LITT学位。

1949年9月回到北京。

分配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直至1995年去世。

1963年撰写了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建议。

当时即使是在英语国家,对英语文体和风格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的课题,因此,王佐良的这篇论文堪称国内系统研究英语文体学的开山之作。

翻译思想,翻译实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中译英”和“英译中”思想理论体系具体由六个方面构成,即文体翻译观、文化翻译观、译诗观、译者观、理论与实践统一观以及新时期翻译观。

这些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三个著作中,即:

翻译:

思考与试笔论新开端:

文学与翻译研究集论诗的翻译,一、文化意识二、神似三、读者至上,一、文化意识,1、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了解文化,过去现在,国内国外,2、两种文化的比较译者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否则,就会望文生义,跌人陷阱。

一个国家的文化也决定了外来成分的荣与枯,因为本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决定了读者喜欢什么样的作品,爱尔兰诗人彭斯有这样一节诗:

John,Anderson,myjo,Jobn,Whenwewerefirstacquaint,Yourlockswereliketheraven,Yourbonniebrewwasbrent.,梁遇春译为:

JohnAnderson,我的爱人,John,我们当初认得的时候,你的头发是黑得像乌鸦,你的额也是丰润痕。

王佐良译为:

约翰.安特生,我的爱人,记得当年初相遇,你的头发乌黑,你的脸儿如玉。

二、神似,1、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因为“适合就是一切。

”为此,他总结性指出,“译者的任务在于再现原作的面貌和精神,不能外加、美化。

因此从译文来说,严复的“信、达、雅”里的雅是没有道理的原作如不雅,又何雅之可言?

”,2、意译直译相结合辩证观点尽可能的顺译,必要时直译,标准就是接近原文,达到“神似”,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传达出整个概念或者整篇情感。

比如在诗歌里,认为格律要大致如原诗,但又不必追求每行字数的一致,即意译,但里面的比喻形象等,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时代风貌等特点,所以就应该直译,3、翻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无所不译必然导致劣译,因为就译者个人而言,他认为没有人能够掌握所有的风格。

即使是本族语,他所掌握的方面也是有限的,擅长的往往偏于某一层次、风格,无所不能的人毕竟少数,所以为使译诗得到最好的效果,译者应选择在语言风格上适合自己所长的作品来译。

三、读者至上,他认为过去的原则都是给译者提出的,他特别注重译作必须面向读者,再三强调作品要靠读者来最后完成,作者总有读者对象,而作品的效果又完全看读者的反应。

实际上,有时候译者纠缠不清的问题,读者认为无关紧要;而他们认为很重要的东西,译者倒疏忽了。

第三部分从实例看王佐良翻译思想,赖麒羽,王佐良诗歌翻译欣赏王佐良一生爱诗。

译诗是他翻译工作中的“最爱”,也做得最多,做得最出色。

他在翻译实践中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诗歌翻译主张“以诗译诗,诗人译诗”。

在诗歌翻译方面,王佐良最为喜爱、最为倾心的当数英国诗歌,译作甚丰,如彭斯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苏格兰诗选。

诗歌一般应具有五方面明显的文体特征:

鲜明的音乐性丰富的想象力含蓄多解的诗意别具一格的语言美具体可感的意象美诗歌翻译的特点尽在一个“难”字上,即形式:

难以保全诗意:

难在尽传诗风:

难以再现,一朵红红的玫瑰,这首诗出自诗人彭斯的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

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

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

原文欣赏ARed,RedRoseOmyLuveslikeared,redrose,ThatsnewlysprunginJune:

OmyLuveslikethemelodie,Thatssweetlyplaydintune.Asfairartthou,mybonielass,SodeepinluveamI;AndIwillluvetheestill,mydear,Tillatheseasgangdry.Tillatheseasgangdry,mydear,Andtherocksmeltwithesun;AndIwillluvetheestill,mydear,Whilethesandsolifeshallrun.Andfare-thee-weel,myonlyLuve!

Andfare-thee-weel,awhile!

AndIwillcomeagain,myLuve,Thotweretenthousandmile!

译文欣赏一朵红红的玫瑰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呵,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奏得和谐又合拍。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我唯一的爱人,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但我定要回来,哪怕千里万里。

译文对原作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的表达,王佐良的译文一朵红红的玫瑰准确地表达了原诗的内容,做到了意美。

原诗对坚贞不渝的爱的表达,主要通过几个形象:

“redredrose”,“themelodiethatssweetlyplayedintune”,“theseasgangdry”,以及“therocksmeltwithesun”。

本篇译文完好而又恰当地保留了这些形象“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呵,我的爱人像只甜甜的曲子,奏得合拍又和谐。

”这第一节译文以“呵”保留了原诗开头的感叹词O,形象“红红的玫瑰”和“甜甜的曲子”一如原诗,连明喻的标志“像”(译like)也照样移植。

至于“theseasgangdry”和“therocksmeltwithesun”这两个形象,汉语中的“海枯石烂”似乎正好与之完全对应,但王佐良没有简单草率地套用这个四字成语。

他是这样考虑的:

“这里的形象海水枯竭,岩石熔化在原诗是新鲜的、有力的,而如果我们根据直接的反应,不假思索地用海枯石烂不变心来译,那就不是忠实,因为海枯石烂这组四字成语在汉语和汉语文化环境里已经用久用惯了,不再使人感到新鲜。

”他的译文“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太阳把岩石烧作灰尘”既完全保留了原诗的形象,又妥善传达了原诗清新锐利的风格。

译文和原诗一样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一样富于节奏和音乐感,做到了音美;译文的形式也和原诗接近,做到了形美。

王在彭斯诗选“译本序”里这样说:

“从翻译本身来说,我自己想要努力做到的,首先一条是:

以诗译诗。

彭斯的诗音乐性强,所以译文要保持脚韵(不仅押大致相近的韵,而且要照当代普通话读音),形式也力求接近。

”本篇原诗为四行诗段,一三两行每行八音节(第一节有例外),为四音部抑扬格,二四六行每行六音节,为三音部抑扬格。

脚韵的排列头两节为abcd,后两节为abab。

本篇的译文也是四行诗段,每节二四两行押韵,如“尘”和“存”、“离”和“里”。

对音部的处理,译文每行的字数多为九、十个字;为了分别和原诗四音步行和三音步行对应,译文中也有长达十二个字和短至七个字诗行的区别,每行包括四个或三个词组,这样读起来时,既保持了与原诗大致相同的节奏,又像原诗那样长短错落,不致因节奏过于整齐而给人单调的感觉。

从原诗的风格来看,质朴、清新、通俗、自然、浓郁的苏格兰乡土气息是它的特点。

王佐良的译文,由于完好而恰当地保留了原诗的形象,也同样保留了原诗清新的气质。

至于通俗和苏格兰方言问题,王佐良认为,“通俗首先见于方言的运用”。

如果译者用中国某一地区的方言来译,例如四川方言:

“且不论译者本人是否有此本领,那样做的结果会带来一种与原作不一致的四川情调,而且会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一种外加成分。

王的做法是:

把苏格兰方言当做苏格兰国语,就象我们译任何国家的语言一样,用汉语普通话来译,而在具体处理的时候,看情况尽量通俗,亦即尽量采用民歌的调,不只在音乐性上,也在句式和用词上,宁用较老较土气的说法,而避免现代化。

王佐良的选词的确遵循了以上原则:

译文中“红红的”,“甜甜的”,“永远爱你”,“大海干枯水流尽”,“暂时别离”,这些表达方式都朴实自然,语言通俗而意义不俗。

翻译技巧评析,

(1)直译法1)原诗第一节中包含两个形象:

Omyluveislikeared,redrose,ThatsnewlysprunginJune;Omyluveislikethemelodie,Thatssweetlyplayedintune.王佐良的译文完全直译: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呵,我的爱人像只甜甜的曲子,奏得和谐又合拍。

译文“红红的玫瑰”“甜甜的曲子”,既传达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形式。

原文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译文也照样。

2)Tillatheseagangdry,mydear,Andtherockmeltwithesun;这是原诗第三节的开头两行,也含有两个形象:

一是大海干涸,一是岩石被太阳熔化,正好与汉语中的“海枯石烂”完全对应形象相同,喻意也相同,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民在思维和表达上常有惊人的共性,这是又一例证。

可王佐良先生没有采用汉语习语套用法,理由在前面已经论及。

他照原文字面意义,再按诗歌语言的需要略为加工,译成“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兼顾了原文的形象和风格。

(2)意译法许渊冲先生认为:

“一般说来,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或者虽能表达,但是形式生硬牵强,那时就要意译。

”意译和直译是翻译中互为补充的方法,二者均不可缺少。

王在本篇诗歌的翻译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Iwilllovetheestill,mydear,Whilethesandsolifeshallrun.我也永远爱你,亲爱的只要我一息犹存。

关于这一例子,王佐良在译本序里这样说:

“这里thesandsolife就是成语,彭斯用时已不新鲜,也不存在真正的形象,因为很少有人会注意到sands是指过去计时的沙漏,也就无需用形象来译。

”他在此倒是套用了一个汉语成语“一息犹存”,意义贴切,富有诗意,且与第二行的“尘”押韵。

王佐良译诗与原诗节奏韵律相仿,内容忠实,风格相近,语言清新,处理巧妙。

这正如他所提倡的“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他的诗歌翻译实践很好地实现了由他本人提出的“以诗译诗,诗人译诗”的诗歌翻译主张。

王佐良戏剧翻译欣赏戏剧艺术的舞台性决定了戏剧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

译者应尽量再现戏剧原作的舞台口语化风格,即台词的诗意化、艺术化、生活化和性格化特征。

要再现这些特征,译者不仅要忠实于原作者,更应考虑到功能对等,即让受众从译语获得如同原语同样的反应。

冯庆华将戏剧的语言风格,较为全面地概括为“注重诗意”、“讲究修辞”、“还原真实”和“突出个性”等四大特点,王佐良雷雨欣赏,人物语言个性化鲁贵:

他妈的!

(兴奋地问着)你们想,你们那一个对得起我?

你们不要不愿意听,你们那一个不是我辛辛苦苦养大的?

可是现在你们哪一件事做的对得起我?

(对大海)你说?

(对四风)你说?

(对侍萍)你也说说,这都是你的好孩子啊?

你们想想,你们是哪一件事对得起我?

谁叫我是你的爸爸呢?

大海,你心里想想,我这么大年纪,要跟着你饿死,我要是饿死,你是哪一点对得起我?

Lu:

Godalmighty!

(heatedly)Justlookatyou.Thereisnooneofyoucanlookmeintheface!

Itsnogoodyoupretendingnottohear,either.Iveworkedmyfingerstobonestobringyoutowup,bothofyou,butwhateitherofyoueverdonetoshowyourgratitute?

(toTahai)Eh?

(toSufeng)Answermethat!

(ToLuma)Orperhapsyoucantellme.Seeingthattheyareyourpreciouschildren?

now,justaskyourselves:

Whathaveyoueverdoneformethatyoucanbeproudof?

IcanthelpitifImyourfather,canI?

Now,justthink,Tahai.Thinkofme,anoldman,havingtostarvetodeathbecauseofwhatyouhavedone.IfIdiddie,youdhaveitonyourconscience,nowwouldntyou?

在王佐良的笔下,原作中的四个“对得起我”,没有一处照搬常见的书面语notletsb.down,fairly或beworthyof等句型,而是根据剧情的需要,用渐进法(climax)使译文的语气由弱到强,依次递增,感情渐趋强烈,最后到达顶点。

再看原作中出现的三次“你说”。

王佐良先生不拘于原文的字面意思,二是把握了说话者的语气口吻,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语气词恰如其分地再现了鲁贵那种神气活现、欺软怕硬的神态。

对性格刚烈的大海,他不敢放肆,一个Eh正好表达了这种心态。

对生性胆小的女儿四风则是一副气势汹汹的嘴脸。

而对带着孩子嫁过来的侍萍,则用软硬兼施的口吻。

各个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年龄受教育程度都有充分的体现,二、口语化和可表演性鲁贵:

走,走,让他走,这孩子就是这点穷骨头。

叫他滚,滚,滚!

鲁大海:

(抽出手枪)我我打死你这老东西!

鲁贵:

(站起,喊)枪,枪,枪!

(僵立不动)Lu:

Outhegoes.Dontstophim.Cockyyoungwhippersnapper!

Hecangetout.Rightout.Goon!

Hai:

(drawinghispistol)IllIllkillyouforthat,youoldswine!

Lu:

(leapingtohisfeetandshouting)help!

Help!

Hellshootme!

(hestandspetrifiedwithpear)“走,走,让他走”,“叫他滚,滚,滚”这字儿汉语说起来朗朗上口的语句,但如果直译就不能为英语观众所接受。

由于译者对汉英语言结构的熟练驾驭和对原文语气的准确把握,上述两句才得以译的如此传神。

用简短的祈使句来表达他的怒气,也更符合英语口语的用法。

鲁大海:

(忍不住,立起)你死就死了,你算老几?

鲁贵:

(吓醒了一点)妈的,这孩子!

鲁侍萍:

大海!

四风(同时)哥哥!

Hai:

(Rising,unabletocontainhimselfanylonger)Getonwithitanddie,then!

Whodoyouthinkyouare,anyway?

Lu:

(broughtbacktoearthwithajolt)Well,Imdamned!

Ma&Feng:

(toghter)Ta-hai!

在这一场景里,鲁大海控制不住怒气,打断鲁贵的牢骚,十分口语化,王佐良也相应了的译成“Getonwithitanddie,then!

Whodoyouthinkyouare,anyway?

”其中“then”和“anyway”是这句话更符合口语的特点。

也展现了王佐良翻译时更加注重戏剧原作,让其更有可表演性。

王佐良的戏剧翻译紧扣原作情节,不失原作之曲折生动、紧张激荡;语言朴实晓畅、灵活自然、简洁含蓄,成功地再现了戏剧语言口语化、性格化和诗剧化之特点;准确把握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十分有效地“还原”了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审美效果。

也就是说,王佐良忠实而巧妙地传达了原作的风格标记系统。

对翻译的贡献,王佐良教授著述甚丰,对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有相当贡献,尤其从文体学角度和文化异同比较阐析翻译现象,给人颇多启迪。

众所周知,凡谈翻译理论者,无不抬出严复在天演论卷头凡例里提出的“信、达、雅”三点论,再述及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出神入化”,或搬来奈达的他山之石,一般均缺乏新意。

然而,王佐良却思索多年,在已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又强调指出译文要用“活跃的语言”反映出原作的“动态”,即不仅出神入化,而且要“流采溢香”,这就又上了一层楼,与鸠摩罗什的“依实出华”相映,辉照文学翻译的蹊径。

沈大力1996:

94留心风雅者谁?

王佐良教授周年祭,制作:

高畅赖麒羽何金澄,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