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917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题库社会心理学.docx

题库社会心理学

山东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心理知识竞赛

题库二社会心理学

1.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们归因倾向属于(   )。

A.内归因      B.外归因

C.稳定归因    D.非稳定归因

【答案】B

【解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强调的是外因在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外归因。

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答案】B

【解析】自我意识必须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正是由于缺乏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能形成自我意识。

 

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    )。

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答案】D

【解析】镜我是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4.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属于可控的内在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身心状态     C.努力程度     D.任务难易

【答案】C

【解析】A项能力高低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B项身心状态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D项任务难易属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5.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

【答案】A

【解析】贝姆提出粗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6.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

A.主我   B.客我   C.镜我   D.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镜像自我的概念由库利提出,后由米德完善。

镜像自我是指个体根据抽象的概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

7.“归因”是指(    )。

A.对客观刺激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推测的过程

B.是对他人的综合认知

C.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D.指在事件研究中,回归到事件产生的原因的一种研究手段

【答案】C

【解析】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推断人的行为原因的过程。

8.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是归因的(    )。

A.不变性原则

B.折扣原则

C.协变原则

D.客观性原则

【答案】B

【解析】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不变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在归因时,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答案】A

【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①生理自我:

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

大致从3岁到13、14岁;⑤心理自我:

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10.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C.自我觉知

          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

【答案】D

【解析】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儿童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11.( )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知觉   B.自我概念   C.自我评定   D.自我图式

【答案】D

【解析】自我图式理论由马库斯提出,他认为,自我图式是指影响个体对自己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

12.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

A.个体站在外界观察者位置,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

B.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

C.观察学习的经验

D.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与他人进行的相互作用

【答案】D

【解析】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儿童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13.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

【答案】A

【解析】贝姆提出了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个人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来获得自我知觉。

14.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    )。

A.归因   B.探索   C.图式   D.评价

【答案】A

【解析】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15.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

如内因中人的()是易变性因素。

A.情绪   B.人格   C.智力   D.能力

【答案】A

【解析】情绪是内在不稳定因素,人格、智力和能力都是内在稳定因素。

          16.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    )的预测。

A.准确   B.变化   C.稳定   D.系统

【答案】B

【解析】可控性是个体认为行为动因能否为个人所控制。

如果是可控的,行动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后果,所以,人们会对其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

 

         1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 )理论。

A.控制点   B.内外因   C.稳定性   D.可控性

【答案】A

【解析】控制点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

所谓控制点,是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他的理论被称作控制点理论。

 

          18.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    )有不同的解释。

A.态度     B.原因   C.控制源   D.行为

【答案】C

【解析】罗特提出控制点的概念,并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解释。

有的人认为控制源来自内部,有的人认为控制源来自外部。

 

          19.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

这种人被称为()。

A.行动者   B.观察者   C.外控者   D.内控者

【答案】C

【解析】罗特提出控制点的概念,控制点有两种类型:

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做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相信奖励是由个人行为来决定的。

具有外部控制特征者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着自己的行为,奖励的出现与否不是自己的活动能影响的。

 

           20.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    )原则。

A.不变性   B.易变性   C.协变性   D.特异性

【答案】A

【解析】归因的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如果某个特定原因在许多不同条件下总是与某个结果相联系;同时,如果这一特定的原因不存在,则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则人们就可以把这一特定结果归于那个特定原因。

海德认为人们在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形原则。

 

 

          21 .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    )提出的。

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A.海德   B.凯利   C.琼斯  D.戴维斯

【答案】B

【解析】归因原则中的折扣原则有凯利提出,他认为,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归因不要做得太自信,不要轻易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

也就是说,这一原因起的作用应该打折扣。

 

22.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    )协变。

A.共同性   B.一致性   C.特异性   D.规律性

【答案】D

【解析】凯利指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23.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A.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

          B.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

          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

 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

【答案】A

【解析】凯利认为,人们归因时,主要寻找三方面信息:

①特异性,即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②共同性,即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是否作相同反应;③一贯性,即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所作的反应是否一致。

24.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    )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A.利益   B.社会视角   C.态度   D.控制点

【答案】B

【解析】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通常,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25.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    )倾向。

A.自我暴露   B.自我防卫   C.自我抬高   D.自我价值保护

【答案】D

【解析】个体在归因时,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典型的现象就是自我服务偏差,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27.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    )。

A.角色   B.印象   C.自我概念   D.图式

【答案】D

【解析】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28.罗特控制点理论是关于个体(    )的理论观点。

A.需要倾向  B.归因倾向   C.控制倾向   D.思维倾向

【答案】B

【解析】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29.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图式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

A.从上到下的信息加工       B.从下到上的信息加工

C.以材料为基础的信息加工   D.网络化的信息加工

【答案】A

【解析】人的信息加工模式有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两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

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指由外部信息引起和推动的加工。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属于自上而下的加工。

30.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    )。

A.图式形成   B.印象形成   C.归因   D.记忆的搜索

【答案】C

31.当学生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      )。

A.能力归因    B.努力归因    C.运气归因    D.任务难度

【答案】B

【解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比如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对于取得的成功,学生会认为是努力造成的,并为追求新的成功,继续付出努力。

对于遭遇的失败,学生会认为是努力不够造成的,只要自己多付出努力,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从而更积极的接受新的挑战。

32.创立三维归因模式的心理学家是(    )。

A.阿特金森   B.海德   C.韦纳   D.班杜拉

【答案】C

【解析】韦纳从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划分归因为:

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即归因的三维模式。

33.相信社会的安排,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被罗特称为(    )。

A.外控者   B.内控者   C.外向者   D.内向者

【答案】A

【解析】内控者和外控者是罗特根据控制点理论对人的划分,其中外控者相信社会的安排,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

内外向是荣格的划分,后被艾森克引入其人格理论。

34.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    )。

A.理性   B.全面性  C.情境性   D.紧迫性

【答案】C

【解析】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

人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35.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认为,如果特异性信息程度很高,那么该行为主体会把行为做(   )。

A.外在归因       B.内在归因

C.平衡归因       D.控制源归因

【答案】A

【解析】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认为人们的归因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三个因素协变的结果。

特异性信息显示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特异性高则说明主体只针对某一刺激主体做出反应,通常会行为归因为环境和刺激客体,即做出外在归因。

36.“一个人总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他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闹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

”这是心理归因的(    )。

A.充足理由原则

B.不变性原则

C.协变原则

D.折扣原则

【答案】B

【解析】不变性原则指当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而该原因又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

37.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    )。

A.羞耻感

B.自豪感

C.责任感

D.理智感

【答案】B

【解析】韦纳的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感,觉得是自己的聪明导致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

38.德韦克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    )。

A.坚持时间没有变化

B.坚持时间受其他因素制约

C.坚持的时间更短

D.坚持更长时间

【答案】D

【解析】德韦克1975年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坚持更长时间,把失败归于能力的人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间更少。

39.根据韦纳(B.)的成就归因理论,下列属于不稳定的内因是(    )。

A.能力   B.任务难度

C.努力   D.机遇

【答案】C

【解析】努力属于不稳定内因,能力属于稳定内因,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外因,机遇属于不稳定外因。

40.个体在成败归因中,往往成功时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此种现象称之为(    )。

A.社会视角的影响   B.竞争条件下的特殊归因

C.自我价值保护     D.动机性归因误差

【答案】C

【解析】自我价值保护指个体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即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41.“政治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勤奋工作、好的名誉和谋略恰当等,而被他们击败的对手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他们不能控制的原因”的现象是(    )。

A.动机性归因偏差

B.自我确认

C.自我肯定

D.自我效能

【答案】A

【解析】动机性归因偏差指人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喜好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

题干中的例子描述的的就是动机性归因偏差。

 

42.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的层面,称为(    )。

A.物质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理想自我

【答案】A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物质自我的概念。

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又被其意识到)的层面。

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原因。

43.自尊是个体对其(    )评价的结果。

A.社会地位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如果个体对其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有高水平的自尊。

44.关于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

A.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B.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

C.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D.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①生理自我:

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始于出生第八个月,二岁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会自我:

这阶段大致从二岁到十三四岁,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

③心理自我:

这阶段需时十年,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45.“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    )。

A.霍妮(K.)著的《自我的挣扎》

B.弗洛伊德(S.)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C.米德(J.)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

D.詹姆斯(w.)著的《心理学原理》

【答案】D

【解析】1890年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

46.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答案】C

【解析】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其中,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

因此,答案为C。

         47.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

【答案】A

【解析】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其中,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

因此,答案为A。

4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答案】A

【解析】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变化主要是指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

其中自我概念的丰富性是指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

因此,答案为A。

 4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维纳提出的归因纬度的是(    )。

A.内在性   B.普遍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答案】B

【解析】韦纳提出的三维归因理论三个维度是:

内外性、可控性和稳定性。

 50.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稳定联系,这体现了归因的(    )。

A.不变性原则   B.特异性原则   C.一致性原则   D.折扣原则

【答案】A

【解析】归因的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如果某个特定原因在许多不同条件下总是与某个结果相联系;同时,如果这一特定的原因不存在,则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则人们就可以把这一特定结果归于那个特定原因。

 

判断题:

1、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是看其能否形成条件反射。

(F)

答:

人和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因此,能否形成条件反射不是区别人与动物心理差异的标准。

2、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

(F)

答: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

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

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3、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只有消极作用,没有促进作用。

(F)

答:

定势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虽然有时会使问题解决的思维变得呆板,具有消极作用,但有时也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4、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因此它是超现实的。

(F)

答:

想象虽然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但它是在人脑中储存的表象中改造加工的结果。

无论想象如何新颖,其内容依然来源于客观现实。

因此,想象不可能是超现实的。

5、无意注意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T)

6、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T)

7、焦虑情绪对学习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F)

答:

高度的焦虑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但焦虑不足也会使人不够兴奋、缺乏注意,从而影响学习。

因此,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8、意志在人的意识中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

(F)

答:

虽然意志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人的意志同时也具有社会制约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因此,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9、“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稳定性是不可以改变的。

(F)

答: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是人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特性。

但是,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个性特征,都会对气质的改造产生一定的影响。

10、有人需要急救时,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越多,有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大。

(F)

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越多,有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小。

11、夫妻两人外出度假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