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9365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docx

生理学面试问题答案14章

生理学面试问题:

第一章绪论

1-1.生理学实验方法有哪些?

1、急性实验

(1)离体实验方法:

指从活的或是刚被处死的动物体中取出所要研究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的观察分析。

(2)在体实验方法:

是先将实验动物脑或脊髓破坏或是用药物麻醉后等方法,对实验动物进行活体解剖,选定某一器官进行各种预定的观察、记录等。

优点:

能较为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干扰、直接观察等,故实验结果比较明确、易于分析。

缺点:

其结果未必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整体状态下的正常功能活动规律。

2、慢性实验通常是在完整清醒的动物身上,并在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各种实验的方法。

优点:

结果更接近于整体生理状态。

缺点:

方法复杂影响因素较多耗时费财等。

1-2.体液、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体液:

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约占成年人体重的60%。

内环境:

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中,故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

机体通过多种调节途径调节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相对比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状态成为稳态。

1-3.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4.何谓体液调节?

何谓神经-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

体内一些细胞分泌或释放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输送到靶组织,调节靶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一种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

某些分泌激素的腺体直接或间接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此时分泌腺实质上成了神经调节中反射弧传出途径的一个延长部分,这类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1-5.何谓神经调节?

其基本方式是?

神经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实现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调控

基本方式:

反射

1-6.何谓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7.何谓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

反馈:

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返回来影响控制部分的过程。

负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来活动相反方向变化。

正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促进控制部分活动向原来活动相同方向变化。

前馈​:

控制部分尚未接收到反馈信息之前已经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并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局限于调定点附近。

1-8.何谓负反馈?

负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负反馈:

由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传回到控制部分,是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先活动相反方向变化。

负反馈意义:

维持机体内环境和生理功能的稳态。

1-9.何谓正反馈?

正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正反馈:

由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传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先活动相同方向变化。

正反馈意义:

使整个调控系统处于一种不断地重复与加强状态从而完成具体生理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2-1.讲述书本上涉及的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类型?

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单纯扩散:

分子量较小的脂溶性物质顺其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被称为单纯扩散,其扩散的动力来自于该物质跨膜浓度差所蕴含的势能,不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也不需要其他分子的参与,因此也称简单扩散。

(易化扩散:

是指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转运蛋白质的参与下,进行顺化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主要有载体和通道两种。

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离子)逆化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被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细胞并不直接消耗ATP,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将物质逆化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被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胞吞和胞吐:

(胞吞:

入胞也称胞吞,主要见于血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某些激素、病原体和异物等进入细胞的过程。

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为液态可溶性分子,则称胞饮或吞饮。

(胞吐:

出胞也称胞吐,是细胞内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由细胞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如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激素,外分泌腺细胞分泌酶原颗粒和黏液以及神经的轴突末梢释放递质等。

2-2.何谓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

溶于细胞外液和内液中的各种脂溶性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形式进行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

体内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蛋白的协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被动转运:

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出细胞膜,不需要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

细胞直接利用自身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所需的能量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能量不是来自于ATP分解,而是由主动转运其他物质时造成的高势能提供的主动转运)

2-3.易化扩散的分类?

讲述两种类型的易化扩散各自的特征?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结构特异性,具有饱和现象,竞争抑制性。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离子选择性,门控性)

2-4.讲述Na+-K+泵的概念?

Na+-K+泵的转运机制,Na+-K+泵的生理意义?

概念:

钠-钾泵是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蛋白质,其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能分解ATP,为Na+、K+的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故钠-钾泵亦称Na+-K+依赖式ATP酶,简称钠泵。

转运机制:

钠泵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

细胞内转运3Na+至细胞外,细胞外转运2K+至细胞内。

生理意义:

1、由钠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过程的必需条件

2、维持细胞正常渗透压和容积。

3、建立Na+的跨膜势能储备,为Na+和K+顺转运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由钠泵活动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5、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使膜内电位负值增大。

2-5.何谓静息电位(RP)?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离子机制)?

(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外侧为正电位,膜内侧为负电位。

(细胞内K+的外流)

2-6.何谓动作电位(AP)?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各时相(去极化和复极化时期)产生的机制(离子机制)?

细胞动作电位的共同特征?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有效刺激,细胞膜电位会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向远端传播的电位波动,称动作电位。

(去极化:

Na+内流复极化:

K+外流)

(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2-7.何谓阈值(阈强度)、阈电位?

阈值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

(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能够产生去极化而爆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基强度:

在刺激作用时间足够长的条件下,能够引起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利用时:

用基强度作刺激要引起细胞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2-8.何谓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反极化、超射、复极化状态?

(是指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所处的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或者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作膜的超极化)

(细胞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

(当产生动作电位时,动作电位上升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

(是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静息状态。

2-9.试述局部电位的特征。

(1、衰减性2、等级性3、总和性)

2-10.组织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其产生的机理。

(绝对不应期:

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相对不应期:

小部分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

超常期:

大部分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且膜电位接近阈电位。

低常期:

大部分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但膜电位远离阈电位。

2-11.讲述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

(备用、激活和失活)

2-12.何谓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讲述其过程。

(将肌细胞膜兴奋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主要步骤:

肌膜上的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激活肌膜和横管膜上的L型钙通道;L型钙通道开放,肌浆网(即纵管系统)中的Ca2+释放入胞浆;胞浆Ca2+升高至10-5mol/L,启动肌丝滑行。

胞浆中Ca2+被钙泵回收到肌浆网。

2-13.讲述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2-14.何谓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等张收缩?

(单收缩:

肌组织对于一个短促的阈上强度的刺激,先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肌肉机械收缩)

(强直收缩:

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过程。

收缩出现重叠)

(等长收缩:

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

(等张收缩:

张力保持恒定而长度发生变化的肌肉收缩)

2-15.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有那几种?

如何影响的?

(1、前负荷2、后负荷3、肌肉收缩能力)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随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但过度增加初长度,可使肌肉收缩张力下降。

后负荷增加,肌肉收缩张力↑,但肌肉收缩速度、幅度↓,不利作功;后负荷过小,虽肌肉收缩速度、幅度↑,但肌肉收缩张力↓,也不利作功。

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收缩速度、幅度和张力↑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收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2-16.根据门控特性,讲述离子通道的分类?

(1)电压门控通道:

受膜电位调控。

(2)化学门控通道(配体门控):

受膜外或膜内某些化学物质调控。

N2型乙酰胆碱受体。

(3)机械门控通道:

受机械刺激调控,质膜感受牵张刺激后引起其中的通道开放或关闭。

(4)非门控通道:

神经纤维上的钾漏通道、水通道。

第三章血液

3-1.讲述血浆蛋白的功能?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与各种配体结合,起运输功能

3-2.讲述血液组成及血量?

讲述血液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千克体重有70~80ml血液。

一个60kg体重的人,其血量为4.2~4.8L。

生理功能:

运输功能、免疫和防御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缓冲:

酸碱对

3-3.讲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各组成主要分别由血浆中何种主要成分形成?

各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成分形式: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溶解于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组成,特别由氯化钠。

血浆胶体渗透压来自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主要由白蛋白。

作用:

血浆晶体物质对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能吸引组织液回流到血管中,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从而保持正常的血容量。

3-4.名词解释:

血细胞比容、血沉、造血微环境

血细胞比容是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造血微环境又称为造血干细胞龛,由骨髓中邻近造血干细胞的支持细胞构成,参与造血干细胞的维持、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

3-5.简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

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

功能:

红细胞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还具有缓冲作用,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3-6.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和红细胞生成调节的物质有哪些?

生成所需物质:

铁、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

生成调节物质:

爆式促进活性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3-7.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

生理功能:

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生理功能:

参加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3-8.什么叫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小血管破损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然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三个过程:

1.创伤发生后,受损血管局部及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

2.血小板迅速粘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3.血管受损也可启动凝血系统,在受损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以加固止血栓。

3-9.何谓血液凝固?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基本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3-10.指出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异:

1、始动因子。

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FⅫ因子;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产生FⅢ因子激活FⅩ。

2、参与反应步骤。

内源性凝血:

较多;外源性凝血:

较少。

3、产生凝血速度。

内源性凝血:

较慢;外源性凝血:

较快。

同:

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凝血系统都是凝血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凝血系统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11.什么叫血型?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

试写出ABO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血型是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

分型依据:

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的不同。

血型

A

B

AB

O

凝集原

A

B

A、B

无A、无B

凝集素

抗B

抗A

抗A、抗B

3-12.说明输血的基本原则。

为何同型血相输还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原则:

血型相合,配血相合

原因:

ABO血型系统中中存在着亚型,还存在其它血型系统,属同一血型抗原,但在结构上有一定差异,性能不完全相同,输同型血仍可出现凝集反应,必须先做交叉配血,方可保证输血安全

3-13.血液中的主要抗凝物质是那些?

其作用机制?

主要物质:

抗凝血酶和肝素

作用机制:

抗凝血酶能与凝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和凝血酶等分子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而抑制其活性。

肝素能增强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阻止血凝过程的发生。

3-14.名词解释:

等渗溶液、等张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红细胞凝集

等渗溶液指的是渗透量相当于血浆渗透量的溶液。

等张溶液指的是渗透压与红细胞张力相等的溶液。

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红细胞凝集是将血型不相合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聚集成簇。

第四章血液循环生理

4-1.何谓心动周期、心率?

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率:

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4-2.何谓心力贮备?

机体有哪些心力贮备?

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机体的心力储备来源于心率储备和每搏输出量储备

4-3.何谓心输出量?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各个因素是如何影响的?

心输出量: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

影响因素:

每搏输出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肉收缩能力)、心率

(1)前负荷: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前负荷,每搏出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超过一定前负荷,心输出量下降。

对于心肌细胞而言,下降不明显。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室舒张末期血量、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均可以代表前负荷。

(2)后负荷:

大动脉血压代表后负荷。

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大,导致射血期缩短,每搏输出量暂时下降,但随后通过异长和等长自身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

收缩能力增加,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反之下降。

(4)心率:

40~180(160)次/分,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180(160)次/分或<40次/分,心输出量均减低。

4-4.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

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是什么?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最主要特征是复极化时间长,可分为五期,其形成机制为:

0期:

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期:

主要是由K+外流;

2期:

主要是Ca2+内流和K+外流,Na+内流,使电位变化缓慢,基本停滞于0mV形成平台;

3期是由K+快速外流形成的;

 4期:

通过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从细胞内排出Na+和Ca2+,同时摄回K+,细胞内外逐步恢复到兴奋前静息时的离子分布。

4-5.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

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是什么?

特征:

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绝对值小;②0期去极化的幅度小、时程长、去极化速率较慢;③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2期;④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

离子机制:

0期Ca+内流3期K+外流  4期K+外流进行性衰减,Ca2+内流,瞬时Na+内流

4-7.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何谓窦性心律?

何谓潜在起搏点、异位节律?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所形成的心搏节律称为窦性心律,而将其他自律细胞称潜在起博点。

异位起搏点兴奋而形成的心脏节律称为异位节律。

4-9.试述房室延搁的概念及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房室延搁:

将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处所需时间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意义:

因为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的唯一通路故心室的收缩总是出现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形成房、室先后有次序的收缩活动,保证了心室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时间。

4-10.试述影响心肌自律性、兴奋性的因素。

自律性:

①4期自动去极速度,②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之间距离;

兴奋性:

①膜通道状态②静息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③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4-11.试述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和幅度2)静息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距离

2)心肌细胞大小也能够影响兴奋传导速度

4-12.说明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性变化的特点、生理意义?

周期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特点:

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持续时间特别长,相当于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

意义:

使心肌细胞不会出现像骨骼肌细胞那样的强直收缩,以保证心脏的有节律的收缩舒张交替进行从而使射血正常。

4-13.心肌的收缩性有哪些特点?

同步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对细胞外液Ca+的依赖性。

4-14.阐述动脉血压形成因素。

1)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这是形成血压的共同前提

2)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3)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4-15.阐述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

1.心脏每搏输出量:

每搏量增加,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亦然。

2.心率:

心率加快,舒张压明显升高,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亦然。

3.外周阻力:

阻力增大,收缩压明显升高,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亦然。

最主要的影响舒张压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动脉管壁硬化(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略多于血管系统容量,若循环血量减少或循环系统容量明显增大,则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4-16.何谓动脉血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发生在心室射血和充盈的哪个时相?

动脉血压是指动脉血管内血流对血管壁的侧压强。

  

收缩压:

心室收缩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舒张压:

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时的血压

4-17.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影响因素: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2.心肌收缩力3.体位改变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4-18.何谓微循环?

说明微循环的通路及其主要功能?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通路:

迂回通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直接通路,使一部分血液快速通过微循环返回

动-静脉通路,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4-19.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的动力什么?

其有效滤过压的公式?

影响因素有哪些?

动力:

有效滤过压

公式: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影响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通透性、淋巴回流

4-20.讲述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及其机制(包括递质、受体和效应)?

①心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产生正性变力作用(心肌收缩力加强)、正性变时作用(心率加快)、正性变传导作用(传导速率和幅度增大)

②心迷走神经:

节后纤维释放Ach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负性变力作用、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传导作用。

4-21.讲述交感缩血管神经简述其作用及机制(包括递质、受体和效应)?

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它主要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效应,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β2受体结合产牛舒血管效应。

4-22.人体动脉血压是如何保持稳定的(讲述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生理意义?

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刺激,传入冲动增加,到延髓孤束核,延髓孤束核兴奋,引起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迷走神经紧张增强,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下降,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降低,因此,使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均下降,导致动脉血压恢复。

反之,与上述过程相反。

生理意义:

维持血压的稳定。

4-

23.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异同点。

不同点:

肾上腺素与β1受体结合的能力很强,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临床常作为强心药。

去甲肾上腺素与a受体结合的能力强,主要引起缩血管效应,血压升高,临床常作为升压药。

相同点: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能与a和β1、β2受体结合。

与a受体结合引起缩血管效应。

与β2受体结合引起舒血管效应。

与β1受体结合,能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4-25.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指数

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心搏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称为心输出量。

心指数:

在安静、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4-26.有效不应期、窦性心律、自律性、兴奋性

1.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兴奋性视为零)与局部反应期(给予足够强的刺激可发生局部兴奋,但仍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合称。

2.窦性心律:

窦房结所形成的心搏节律。

3.自律性:

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4.兴奋性:

指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具有的反应能力。

4-27.中心静脉压、微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

中心静脉压:

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中心静脉压为4~12cmH2O。

微循环:

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使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实现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

动脉血液:

指动脉血管内血流对血管壁的侧压强。

收缩压和舒张压:

在心缩期内,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脉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平衡动脉压:

在一个心动周期,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4-28.等长自身调节、异长自身调节、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血管中枢

等长自身调节:

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力学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发生变化,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

异长自身调节:

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从而实现对搏出量的调节,称为异长自身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