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9606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docx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二阅读题

文化基础《语文》试题库

(二)——阅读题

使用教材:

《语文》(基础模块)试题范围:

全册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次:

第2版

命题人:

学校名称: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四、阅读题

(一)

(1)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

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2)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3)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

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4)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他一边迫,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离地乱窜。

  

(5)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不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6)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

“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  

(7)杜小康摇摇头:

“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8)天黑了。

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

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

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9)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

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眼见着天黑了。

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

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10)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11)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1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3)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14)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第

(1)自然段在此文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分)

2.经历暴风雨,拢住走散的鸭子后,杜小康哭了。

他为什么哭?

(4分)

  

 3.“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一句中“长大了”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4分)  

  

     

4.文中第

(2)和第(13)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但所描写环境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前者昏暗,后者明亮。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请从结构和表达上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分)

  

   

阅读题

(一)答案

1、引起下文(3分)  

2、

(1)暴风雨中追赶鸭子这样艰辛的生活不是他这个年龄的人应该承受的,所以委屈而哭;

(2)他经历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忽然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

(4分,“委屈”、“激动”各1分,阐述2分)  

3、“长大了”的含义:

杜小康的心里逐渐成熟了(2分),已经能面对孤独,承担磨难(2分)(共4分)  

4、第②自然段暴风雨恶劣天气的描写是为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2分);第(13)自然段雨过天晴、月亮明亮的描写烘托了杜小康经历暴风雨找到鸭群后的兴奋和感到自己忽然长大后的欣慰(2分)(共4分

(二)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

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1.如何理解上述文字所要反映的作者的“志”?

(4分)

2.“清福”是指什么?

(3分)

3.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

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这是在暗指什么?

(4分)

4.由于“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的关系,文章的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也应属于“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什么?

(4分)

阅读题

(二)答案

1.作者借对筑在山上的一所家居小屋的抒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宁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2.“清福”指有独立、安静的环境,可享受充足的睡眠,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自己的好事。

3.暗指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

4.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自由、宁静的生活环境”。

(三)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

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不:

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

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

超过其他的人

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5.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6.翻译: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题(三)答案

1、D.(出人:

超出一般的人)

2、B.(B和例句都是人称代词,他们;A,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C,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D,指示代词,那些)

3、C.(师道:

从师的风尚;则:

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所以:

……的原因/用来……的,……的凭借;惑:

形容词,糊涂/名词,疑难问题)

4、B.(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是介词结构后置句,C是定语后置句,D是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5、D.(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6、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四)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意在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态度,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逐步积累B.持之以恒

C.用心专一D.严谨

2.“蚓无爪牙之利”中“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结构助词,宾语的标志。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给上面一段话在原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三种论证方法?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题(四)答案

1.D2.C3.层次:

在“无以成江海”和“金石可镂”后

层意:

第一层,学习重在积累。

第二层,学习要有恒心。

第三层,学习要专一。

4.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五)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以上选段出自所学课文_________________。

《论语》是记载_____言行的一部______的散文集,与______、______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每空1分,共5分)

2.孔子“哂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3.文中孔子对冉有、公西华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阅读题(五)答案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语录体《中庸》、《大学》。

2.孔子认为子路不够谦逊,所以“哂之”

3.孔子认为冉有、公西华实际上还是在说治理国家的志向。

(六)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

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

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

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爱情是一种幸福而艰苦的储蓄。

一对陌路相遇的男女,婚前相恋固然需要执着的储蓄,而要在一个屋檐下应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又需要储蓄多少和谐、多少默契、多少理解、多少扶助啊!

这绝不是靠花前月下、甜言蜜语的一次性投入可以解决问题的。

享用这笔储蓄如享用清冷中的一盆火、泥泞中的一缕阳光、患病时的一句深情的话语、彷徨时的一番温柔鼓励。

爱情的常爱常新,需要月月储蓄、日日积攒。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排比修辞方法的一项是()(2分)

A.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B.在一个屋檐下应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又需要储蓄多少和谐、多少默契、多少理解、多少扶助啊!

C.爱情的常爱常新,需要月月储蓄、日日积攒。

D.享用这笔储蓄如享用清冷中的一盆火、泥泞中的一缕阳光、患病时的一句深情的话语、彷徨时的一番温柔鼓励。

2.下列各项都源于文章的重点句,最适合做标题的一项是()(2分)

A.储蓄是一种智慧与幸运B.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C.储蓄人生D.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3.文中谈到人生应该储蓄亲情、友情、爱情、学识。

作者认为,储蓄友情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储蓄学识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4.本文用储蓄比喻人生,文中多次出现储蓄的专门术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把抽象的人生道理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4分)

阅读题(六)答案

1.C

2.C

3.双方积累、不带功利锲而不舍、刻苦勤勉

4.本钱支取存单利息

(七)

庄稼地里的老母亲

彭学明

 

(1)母亲又在刨地了。

从早到晚,母亲总是这样在地里忙碌着。

地里的包谷杆已蹿起一人多高,嫩绿的叶片闪着油光交错摇曳,泥土和包谷花的气息,从地里爆裂出来,淡淡的清香,直沁肺腑。

一只肥黄的狗,几头雪白的羊,还有几十只灰红的蜻蜓,团结在母亲的周围,活活蹦蹦的,荡漾着生命的气息。

(2)五月,地里那些低贱的草本植物总是疯长起来,像日本鬼子"米西米西"地围攻庄稼。

这是敌人,庄稼的敌人,母亲的敌人,母亲得手起刀落,将它们除掉。

猫了腰,低了头,母亲手里的锄铲"噗噗噗噗"把翻了一溜泥烟,本就稀落的杂草,纷纷倒出一条路来。

清晨的风起了,把包谷叶拱得飒飒摆动。

一只阳雀高叫着,从地头訇然飞起,美丽的颜色在空中格外耀眼。

远山、近溪、太阳、树落,血红的霞光,淡白的炊烟,排队的牛群,唱歌的孩子……都在母亲的视野里,显出一种温柔的情调。

母亲在这样的境界里刨地,就像在我们的书本里刨诗,那躺在课本里被我们读了又读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仿佛不是唐代某位诗人所作,而是母亲所为。

母亲,是站在庄稼地里最为朴素最为动人的诗人。

(3)那年,农村实行责任田,田土到户,本来已跟我们住在城里的母亲,硬是不顾我们的阻拦,独自跑到乡下要了一亩田两亩地半坡荒山。

那阵子,母亲高兴得一连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没日没夜在田地里转,一趟两趟,一天两天,竟转出一把一把的老泪。

一双鞋印蹒跚着,像花朵,开在田边地角。

母亲托人写信说:

"我一辈子没得肥田肥土,现在有了,托邓小平的福。

……这些都是为你们种的,是一份家业,我要一把老骨头守着。

"我们看了不禁黯然神伤。

(4)母亲16岁就嫁到我们这个家族里来了。

结婚几年,父亲就死了,母亲从此几乎过着沦为乞丐的生活。

而我们在母亲泪水与屈辱的喂养下一天天长大。

长成了花,花与别人一般香艳;长成了树,树与别人一般高壮。

我们都成了有出息的儿女。

(5)可是母亲,似乎生就的土命,她还没有好好地享受这种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就回到庄稼地里,培植、浇灌和延续对土地的感情。

(6)站在庄稼地里,母亲像一只停落的瘦鸟,飞遍海角天涯后,又找到了这块赖以生存的土地。

那种对土地的执着与热爱愈来愈牢不可破。

母亲常说:

"再贱的草也有离不开的根!

"因此,在儿女长大后,母亲唯一的愿望,就是加倍地用汗水和生命喂养这块土地。

每年每年,母亲都站在春光枝头,用犁头跟土地对话,用种子跟土地同眠,长出了庄稼,庄稼是绿的,长出了绿色,绿色是希望的,长出希望,希望是诱人的。

顶着夏日的辣热,母亲双手的剪子在田地里又修又剪,皮破了,茧老了,汗干了,手粗了,整个夏天秀发飞动,翠生生地漂亮起来了:

绿的裙子,黄的地毯,辣椒、南瓜、茄子、稻谷、小米、葡萄,都像一张张剪纸贴满了田间地头,坡上陇上。

秋日的阳光跟在母亲身后,啃着泥土,吃着青草,舔着庄稼。

母亲挽起裤脚,走进庄稼地里收割庄稼。

庄稼风起云涌,一派金黄的水浪,母亲是穿行水浪的一条鱼或船,所到之处,水浪一排排倒下。

庄稼地里的庄稼活,是一种质地优良的民间工艺,母亲是这工艺的传人。

(7)终于,母亲不能下地了,劳动的艰辛,使母亲日见衰老,却无论如何不愿接受自然给予生命的败落,硬撑着在地里来顺逡巡。

再也不能背包谷下山,割谷子进仓了,母亲就拄一拐杖,上上下下在地里拾散落的稻穗,找遗漏的包谷棒子。

(8)土地——是母亲生命的根。

(9)母亲,在以一种精神,喂养着她的儿女们。

1.对1-2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表现了母亲劳动时的优美环境。

B.表现了母亲劳动时的伟大意义。

C.烘托了母亲劳动时的愉快心情。

D.衬托了在地里劳动的母亲的伟大形象。

2.三、四、五段属于什么叙述方式?

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在以一种精神,喂养着她的儿女们。

”这里的“一种精神”指的是什么?

试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作者用质朴而又生动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讴歌了庄稼地里的老母亲,表现了母亲对土地的热爱。

B.远山、近溪、太阳、村落、血红的霞光、淡自的炊烟、排队的牛群、唱歌的孩子……它们之所以在母亲的视野显出一种温柔的情况,是因为母亲洋溢在丰收的喜悦里。

C.农村实行责任田时,本已住在城里的老母亲独自跑到乡下要了一亩田两亩地半坡荒山,是为了给儿女们留下一份好家业。

D.第六段运用比喻、排比、顶真、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在庄稼地里春种、夏耘、秋收的劳动情景。

E.文中的母亲似乎天生就是土命,离开土地就失去了生气,有了土地就有了欢乐,母亲是可悲的,也是可敬的。

阅读题(七)答案

1.B表现了母亲劳动时的优美环境,烘托了母亲劳动时的愉快心情,衬托了庄稼地里的老母亲的伟大形象。

2.是插叙。

突出了母亲分到责任田后的激动心情,表现了母亲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3.热爱土地、吃苦耐劳、坚韧刚强的精神。

4.BE(B中“丰收”错,E中“可悲”错

(八)

人们从读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1.这段文字有三个句子,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关系,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关系。

(4分)

2.《论语》的作者是,《史记》的作者是。

(4)分

3.这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修辞手法。

(2分)

阅读题(八)答案

1、总分因果

2、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司马迁

3、排比

(九)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______所著。

(2分)

2.比较下列两句加点字的古今不同义。

(4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而”的用法。

(4分)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2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题(九)答案

1.《劝学》,荀况。

2.

(1)古义:

广泛的学习今义:

学识渊博

(2)古义:

墨线今义:

绳子

3.

(1)转折连词,却,但是。

(2)并列连词,并且。

4.君子广泛地学习并每天注意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犯过错。

(十)

异史氏曰: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闻之: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

1.“异史氏曰”是作者直接出面发表议论,这种形式源于()(2分)

A.司马光的《资治通鉴》B.班固的《汉书》

C.左丘明的《左传》D.司马迁的《史记》

2.解释本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4分)

日:

以:

裘马:

仙:

3.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2分)

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4.本文选自小说集《》,作者。

(3分)

阅读题(十)答案

1.D。

2.日:

每天,名词作状语;以:

因为,连词;裘马:

穿皮衣,名词作动词;仙:

成仙,名词作动词。

3.老天要借(此)酬报忠厚的人,就使抚臣、县官都得到蟋蟀的恩惠。

4.文言短篇;《聊斋志异》,蒲松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