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9739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8页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docx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规律研究

1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煤炭产量居世界前列,而且煤种比较全。

我国煤炭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2006年资料统计,我国煤炭年生产达到23.25亿吨,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高达68.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和能源的需求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局面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根性的变化,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与煤炭工业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截至2004年年底开滦矿区现有生产矿井井田范围内,煤炭保有储量为325990.7万吨,工业储量295913.9万吨,可采储量148145.8万吨,实际可采储量101706.9万吨。

赵各庄矿于1908年投产,解放后经矿井改造,产量逐年增多,1975年曾达到421.5万吨。

1980年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230万吨/年,1997年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147万吨/年。

目前矿井生产水平在十一水平(-905m)和十二水平(-1002m),开拓水平为十二、十三水平(-1100m)。

(注:

据开滦矿务局资料)

随着浅部(>-1200m)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开采,各矿井面临着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而矿区地处京津唐经济发展区,能源需求相对较高,所以研究该区构造、演化规律及构造对煤层的控制作用,对开滦矿区勘探开发深部煤炭资源,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缓解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煤炭资源的开发,有四个方面情况是必须查清的,即煤质、储量、开采条件及煤矿开发的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

构造作用是煤的聚集及对其改造作用的重要因素[1],特别是成煤期后的构造变动,如褶皱、断裂作用,破坏了煤盆地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造成每层的增厚、变薄与尖灭等普遍的地质问题,决定了煤田勘查类型和矿井开采技术条件,从而影响了矿区煤炭高产高效生产。

它对煤厚变化、顶板稳定、岩浆侵入、岩溶陷落、地温地压、矿震岩爆、瓦斯突出、矿井突水等多种开采条件都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因此,对煤田构造发育、分布、演化、组合规律及其复杂程度的揭示和研究,成为煤田地质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开滦矿区主体构造为开平复向斜,西侧有一规模较小的车轴山向斜。

开平向斜西北翼外侧尚有两个次级小向斜,即湾道山向斜和西窑向斜,煤层均保存于向斜构造之中。

开平向斜为全隐蔽的倾伏大型向斜构造,轴向北东,北西翼倾角大,局部可出现直立或倒转,而且断层发育,构造复杂,以压性走向逆断层及压扭性正断层发育为主;南东翼次级小褶曲发育,断层相对较少,以张性、张扭性的高角斜交正断层为主,并伴有岩浆岩,呈岩墙状甚至局部呈岩床状产出。

开滦矿区勘探和生产实践揭示,矿区多处发育有推覆构造、层滑构造,对构造形态及煤层的赋存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改造作用。

赵各庄矿位于开平向斜的东北边缘,井田东翼浅部与原唐家庄矿、深部与林西矿相邻,并以开平向斜轴为界。

随着煤炭资源开发深度的不断加大,查明矿区及深部构造发育的规律、规模和层位,以及对煤层变化的控制规律,便成了研究区矿井构造进一步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矿区构造规律和形成机制的研究,预测深部构造展布规律及对煤层控制作用,无疑对该区煤资源的勘探开发,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各庄矿矿井构造极为复杂,具有多期次、多性质、多方向、多级别和多序次的特点。

由于中、新生代区域伸展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不仅早期构造受到了较为强烈的改造与叠加,并且对煤层的厚度和赋存状态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改造作用。

这一系列矿井构造的形成、演化与叠加,致使矿井构造呈现出一幅较为复杂的构造图像,也为矿井生产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随着煤矿机械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及浅部(>-1200m)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开采,对矿井地质工作(尤其是矿井构造的定量预测与评价)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在综采工作面部署前深入开展对矿井构造规律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深入分析煤田构造发育、分布、演化、组合规律及其复杂程度,预测深部构造展布规律及对煤层控制作用,正确预测预报矿井小构造,并在矿井中正确选择有利于综采的地质块段以及生产过程中对矿井构造的动态预测,将成为影响采掘计划和进度乃至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也是煤矿高产高效地质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矿井安全一直是热门话题,各国政府都极为关注。

而矿井构造是影响煤矿正常生产、矿井安全的重要因素。

它不仅可以复杂采矿技术条件,造成煤炭储量损失,而且对煤厚变化、顶板稳定、岩浆侵入、岩溶陷落、地温地压、矿井突水、瓦斯突出等多种开采条件都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关注。

我国自春秋战国开始“作炭”以来,已有2500~2600年的采煤和预测活动历史;近代,随着采煤技术的发展,矿井构造预测工作也向着近代化、科学化的方向长足地发展。

1)开平地区研究现状

开滦矿区具有120多年的开采历史,大量的勘探和煤矿开采充分揭露了开平地区浅部地层(-1200m)地质资料,为本论文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但是勘探钻孔中少有千米深钻,而且目前生产矿井都未有开采到千米一下,因此对于该区深部地质情况掌握甚少。

开平地区地震勘探工作开始于50年代末期,但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前期资料遭到毁坏。

1982年以来,原煤炭系统开展了数字地震勘探,目前本区地震勘探测网密度达到1×1Km,部分地区可达0.5×0.5Km。

自1973年至今,石油部门在本区共钻探井7口,总进尺14444.36m,其中钻过石炭、二叠系探井4口(西2、封参1井、涧1井和丰1井),总进尺10009.9m。

近年,通过对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地层的深入研究,将Pseudoschwagerina生物带化石的出现的岩石地层作为二叠系的开始[2],并提出石炭系二分,二叠系三分方案。

根据2002年全国地层委员会编制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石炭系改为二分,二叠系改为三分,原上石炭统上部改为下二叠统。

夏玉成(1996年)对华北聚煤区构造史何含煤区地质特征进行过概述[3];曹代勇对华北聚煤区周缘构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华北晚古生界煤盆地边界现今构造样式以挤压性构造为主。

华北地台上的C-P含煤岩系经历了印支期的抬升剥蚀、燕山期的挤压和喜山期的伸展断陷等主要构造事件,具有“多旋回”演化特征[4]。

开平地区深浅构造在空间位置,几何结构和活动性质方面关系极为密切,展现出多层次、多级序的复式逆断裂-扩展背斜构造图像:

莫霍面斜坡、多层地壳及低速滑脱界面造成地壳“背斜”隆起,并在中地壳的隆起核部形成异常低速体,这是变形的基础;中地壳的多层性和低速性造成水平滑脱并在滑脱上盘的上地壳形成高角度逆冲和走滑断裂,构成地壳差异变形的主体,它受控于深部的构造作用,发生在莫霍面滑脱的上前方;浅部的背向斜和断裂构造在几何结构和活动性质上都是其下部变形主体向上延伸和扩张的直接结果,产生扩展逆断裂和反冲逆断裂,形成不对称的背向斜和配套的次级断层构造。

(注:

引自开滦矿区唐山矿构造评价报告)。

从现今的构造单元来看,开平地区位于燕山褶皱带的南端,它在古生代至中三叠世接受地台型沉积;在印支-早燕山期受北西-南东向挤压,发生褶皱-冲断作用;晚燕山-喜山期的拉张作用,使得该区发生构造反转[5]。

根据燕山南麓的构造变形,结合区域构造及岩浆活动认为影响该区的主要构造运动有:

燕山早-中期,主应力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开平向斜的北西翼地层多陡立、局部倒转,并发育大量逆断层,使煤层复杂化,转折端受遵化背斜的限制发生偏转,转为近东西向;燕山晚期,挤压应力场转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在早期褶皱的基础上产生了叠加作用,开平向斜在此力的作用下叠加作用不强,仅在变形较弱的北东翼之上形成了一组轴向近东西的小型褶皱,对原向斜的面貌改变不大;燕山末—喜山早期,近东西向挤压,开平向斜北部转折端的一组横跨褶曲就是该期应力作用的产物,东西向挤压还在该区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昌平—宁河正断层,断层使该赋煤带与河北平原区分开,此断层以南沉积了巨厚的古近系,以北基本缺失。

沙亚南等根据野外剖面观察、测井响应分析及钻井剖面连井对比等综合研究,认为山西组主要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由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海湾沉积组成,可分为3个建设-破坏沉积旋回,代表了浅水三角洲沉积过程中不同的演化阶段;研究还认为,研究区山西组聚煤作用及煤层展布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并与海侵密切相关[6]。

华北板块东北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为稳定的盖层沉积,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次构造运动作用,导致其构造形变极为复杂,具有逆冲推覆控煤、向斜控煤和复合控煤等多种控煤构造类型,从冀北到冀南,控煤构造类型呈现由逆冲推覆向拉张伸展转变,开平地区属于向斜控煤类型[7]。

总之,开滦矿区勘探阶段完成了大量的钻探、物探和遥感工作,以及前人的实际野外地质调查,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100多年的矿井开采揭露了大量浅部地质构造;更有诸多学者和专家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项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矿井构造研究现状

矿井构造预测是应用构造地质学及相关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矿井中未知的构造特征、展布和组合规律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和瓦斯突出的制约关系进行综合评判、预测和预报[8]。

有关矿井构造的研究,前人的工作多从断裂的性质、特征、展布等方面研究采区的断裂发育规律,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相关成果。

最普遍且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统计分析研究矿井构造,包括构造的展布方向、断裂力学性质、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

岩层和煤层中的各种构造形迹,都是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区域或局部构造应力场的变形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

岩石有限应变测量是现代构造地质学中定量分析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岩石的变形程度可以用岩石的应变程度来测量[9]。

近年来,在矿井构造研究中对变形煤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0],煤岩镜质组反射率光性组构随应力-应变环境的规律性变化也逐渐被高温高压试验所证实[11],通过镜质组反射率的测量和数据处理,可以获得矿井断裂构造应力场和应变场的重要标志[12]。

我国对矿井构造规律的研究已经从定性的描述逐步发展到定量分析,在定性预测和数理统计预测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的构造指数法,提出了等性块段指数法或等性块段法;80年代,模糊综合评判和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矿井构造定量预测[13][14],开创了矿井构造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近十几年了矿井构造定量化预测更加注重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预测自动化实现技术,矿井构造量化预测的发展方向是GIS与MSPS的有机结合[15];利用数学地质方法研究构造问题,尤其在数学建模、地质构造形态模拟。

隐伏构造的方法预测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在国外,对矿井地质构造样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欧及西欧一些主要产煤国家。

前苏联主要应用几何作图法分析煤层内的构造条件,预测煤层中褶皱规模和中等断距断层规模以及应用煤层中小构造破坏特征综合图来研究大断层与小断裂之间、断层与褶皱之间及褶皱与小断裂之间的各种相关关系。

他们同时也注意到断层的规律性研究,如在顿巴斯西北部,根据含煤地层遭受断裂破坏的程度和对综采机组的影响,将断层分成单层断层、多层断层、大型的多层断层等三种类型。

其他国家主要从成因机制入手,进行一些力学和数学模拟方面的研究。

如美国A.J.Crook(2006)等利用砂箱模型模拟构造演化过程,建立模型预测构造发育规律[16],等等。

但由于地质构造三维问题的复杂性和矿井基础数据的不完备性,目前提出的三维地质模型尚不能完全符合矿井构造的实际预测[15]。

3)控煤构造的研究现状

煤炭资源在地层的分布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对地质构造特征的认识和掌握是研究聚煤规律和煤层赋存的首要任务之一。

构造控煤研究是建立在构造地质学与煤田地质学的基础之上的。

上世纪我国煤田地质构造理论体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50~60年代的槽台学说、60~70年代后期地质力学理论和80年代以来的板块构造学说[17]。

过去的构造控煤研究主要注重于构造变形或构造部位对煤的聚集和赋存的控制。

构造形态是构造作用的结果,构造作用过程才是主导一切作用的实质因素[1]。

王桂梁,朱炎铭认为研究层间滑动和煤层流变是揭示自然界动力环境、物性、能量及时间等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突破口[18]。

任何沉积岩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都会发生层间滑动,而顺层断裂、缓倾角断裂或层滑断裂等在煤层及其顶底板间非常发育,层滑运动造成固态流变包括煤层流变是揭示自然界中应变、介质、环境、能量、动力和时间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突破口,层滑控制着矿产的形成(孙岩等,1991),是制约瓦斯突出最主要的因素[18]。

近年来,沿煤层及顶底板间发育的层滑构造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使人们不仅充分认识到矿井层滑构造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认识了它的形成机制及对煤层流变的关系等。

姜波等(2004)通过对层滑构造中形成的构造煤、构造岩的微观特征探讨,深入研究了层滑构造的微观机制及其与煤层变动的关系[11]。

此外,古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推覆构造研究[19]也是煤田构造控煤研究的重要内容。

苏联煤田地质学家在对顿涅茨煤田东部煤层结构分带中就充分注意到构造沉积速度与造煤植物堆积速度之间的补偿关系;J.C.Home等人在对阿巴拉契亚地区西宾法尼亚系的研究中,认为区域性沉降速度差异对沉积环境和聚煤作用的影响;StephenF.Greb等(1996)研究了西宾法尼亚洲Kentucky煤田认为煤系岩层滑动体构造控制着煤层的空间分布[20]。

4)计算机的应用

矿井构造的定量预测是建立在大量地质构造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应用是难以实现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一些数学方法也逐渐应用于矿井构造的预测与评价,并且正由计算机的单一性方法处理地质数据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先后研究出矿井地质条件分类软件、煤矿地质数据照片图形处理系统等。

但由于矿井构造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实现矿井构造的动态监测和预测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也是矿井现代化生产和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虽然国内外许多单位和研究人员,都从矿井构造定量研究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总体而言,在众多的地质构造定量研究方法中,数理统计方法仍是最基本最常用,同时最实用的数学方法,并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数理统计方法主要用于构造要素的数理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三类:

构造要素展布规律的统计分析、构造要素间的相关关系的统计分析和矿井构造发育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1.2.2主要存在问题

赵各庄矿正在逐步走向衰老,储量在不断缩减,可采范围也在不断减小。

从现在情况看,难以再增加新的地质勘探区域,所以要延长矿井寿命,只能靠进一步挖潜老区储量和解放深部水体上压煤,以及对深部煤资源的开采,尽可能扩大开采范围。

1)以往对矿区的研究范围广却不系统,对构造规律、各种具体的地质构造现象认识不够深入,对构造格架、演化史认识较浅。

而成煤期后的构造运动,如褶皱、断裂等作用,破坏了煤盆地的连续性,造成煤层的增厚、变薄与尖灭等普遍地质问题,决定了煤田勘探类型和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因此,须对煤田构造发育、分布、演化、组合规律及其复杂程度进行进一步揭示,对构造展布规律及其对煤层控制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2)随着浅部资源的开发,矿井面临着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需要开发深部煤炭资源,这就要求对矿区深部构造及构造控煤进行进一步研究,预测深部煤层展布规律。

1.3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流程

1.3.1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以朱炎铭教授承担的“开平煤田深部(-1200~-1500m)资源可靠性研究”项目为依托,选择赵各庄矿为研究对象。

论文是在矿区生产矿井揭露的地质构造基础上,广泛收集了矿区的勘探资料,充分吸收前人对本区及外围的构造样式、构造演化、聚煤作用及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就地质构造特征、演化规律和控煤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预测深部构造的发育规律及煤厚变化,达到为矿山深部开采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矿区地质构造特征的深入分析研究

2)矿区的构造演化与成煤环境探讨

3)矿区构造深部预测

4)控煤作用研究

1.3.2研究思路及流程

综合分析基础资料,总结区域及矿区地质特征,弄清矿区构造演化史、成因机制及聚煤环境,深入分析矿井构造,利用地质规律结合各种资料综合预测研究区深部构造特征,最后分析矿区构造的控煤规律,为进一步开发矿区深部煤炭资源提供依据(图1-1)。

1.3.3工作量

论文写作开始于2007年3月份。

先是收集了大量与赵各庄矿相关的资料。

后又阅读了国内外近五十篇相关参考文献,对论文中涉及的相关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进行了理解消化,并在朱老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基本完成论文撰写的准备工作。

5月到6月份,在朱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整篇论文的写作工作。

本论文共绘制20幅地质图件,制作7个表格,翻译完约8千字的英文资料,完成1篇5万余字的报告。

图1-1研究流程图

2地质概况

2.1区域地质特征

赵各庄矿位于开平向斜的东北边缘,隶属开滦煤田。

了解区域构造特征背景,对研究该矿地质构造规律,起着重要作用。

2.1.1区域地层

目前华北P-C地层研究有了最新进展,石炭系采用二分,二叠系三分。

鉴于现场尚未采取这一分类方案,本论文暂沿用老的分类方案。

开滦矿区煤系及上覆地层简述如下:

石炭系中统唐山组(C2):

与奥陶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组成,夹三层灰岩,含不稳定薄煤1~4层,底部为G层铝质泥岩。

厚约65m;

石炭系上统开平组(C31):

以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力主,间夹三层灰岩,含煤4~5层,厚约65m;

石炭系上统赵各庄组(C3z2):

是主要含煤组。

为浅灰色中粗粒砂岩、黑灰色粉砂岩、泥岩间夹绿灰色中厚层沉凝灰岩,含煤3~5层,(煤11、煤12、煤12下)其中煤12为主要可采煤层。

厚约80m;

二迭系下统大苗庄组(P1d1):

是主要含煤组。

岩性以灰色粉砂岩为主,间夹细砂岩、泥岩及沉凝灰岩,含煤4~6层。

(煤5、煤6、煤7、煤8、煤9)其中煤5、8、9煤为主要可采煤层。

厚约75m;

二迭系下统唐家庄组(P1t2):

以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及泥岩,下部含1~2层煤组,顶部为A层铝质泥岩。

厚约220m;

二迭系上统古冶组(P21):

灰、灰绿色、紫色粉砂岩、泥岩、中粗粒石英砂岩互层。

厚约400m;

二迭系上统洼里组(P22):

底部为一层砂砾岩,下部以紫红色粉砂岩为主,间夹中粒砂岩及泥岩,上部以暗紫色板状砂岩为主。

厚度大于800m;

新生界第三、第四系(R、Q):

整合沉积在各时代地层之上。

由黄褐色亚粘土、粘土及不同粒度的砂砾卵石交互组成。

厚度0~1000m。

(注:

地层划分按老的标准划分,即二叠二分,石炭三分,以下同。

2.1.2区域构造特征位置

开平向斜总面积约80OKm2,是一个由古生界、中生界和新世界叠合而成的构造盆地,地处燕山南麓,南以宁河——昌黎断裂与南堡凹陷相邻,东与茨榆坨卑子院背斜相连,整体上是一个被后期后期构造复杂化了的向斜构造,轴向北东,向西南倾伏。

开平向斜位于中朝准地台(Ⅰ级构造单元)之上,燕山沉降带(Ⅱ级构造单元)内,由燕山旋回造成的盖层构造——唐山-蓟县褶皱束(Ⅲ级构造单元)中的一个复式含煤向斜(Ⅳ级构造单元)。

其东部与山海关台拱(Ⅲ级构造单元)相邻,南部深入华北断坳(Ⅱ级构造单元)之中。

向斜由石炭-二叠系及部分三叠系地层组成,向斜内部为第四系所覆盖,周边地区已经出露奥陶系和寒武系地层。

开平向斜是燕山运动以后形成的北东向新华夏构造体系中的一个构造单元,各线型构造均具新华夏构造的特征,岩层走向呈北东向。

向斜西北翼岩层倾角陡立,直至倒转,并伴随产生大量的挤压性冲掩断层和次一级的褶曲,断层走向与向斜轴基本一致,落差较大,对井田起着控制作用。

断层间伴生着褶曲和各类小断层,构造十分复杂。

受青龙山背斜影响,向斜轴东北端发生偏转,呈东西向。

向斜东南翼岩层倾角平缓,以褶皱为主,但张性和张扭性断裂也十分发育,走向北西-东南向,与压扭性断裂直交,横切地层走向,地层倾角大于煤层倾角,落差由数米至数十米(图2-1)。

 

(注:

据开滦唐山煤矿构造评价)

2.1.3开平煤田构造特征

开平煤田位于唐山市,整体构造为一北东向大型复合式含煤向斜构造。

它包括开平复向斜、车轴山向斜、弯道山向斜及西缸窟向斜四个含煤构造区。

开平煤田褶曲呈线性排列明显,其中开平向斜延展长度达60km,长宽比约为5:

1。

车轴山向斜延伸长度也在25km以上。

褶曲多呈不对称状,向斜北西翼陡,南东翼缓;背斜则相反。

褶曲轴面倾向北西,且偏居西北翼一侧。

在开平主向斜南东翼发育有与主向斜轴斜交的次一级褶曲。

开平煤田内的断裂构造亦较发育。

北西翼以压性走向逆断层及压扭性正断层发育为主;南东翼则以张性、张扭性的高角度斜交正断层为主,并伴有岩浆岩呈岩墙状甚至局部呈岩床状产出。

开平向斜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石炭系、二叠系。

各含煤层系分别为下石盒子组(唐家庄组)、山西组(大苗庄组)、太原组上段(赵各庄组)、太原组下段(开平组)、本溪组(唐山组),但主要含煤地层集中在大苗庄组和赵各庄组。

其石炭-二叠系地层厚度间于390~1186m,煤系及暗色层段平均厚约500m,含煤9层,分别是5、6、7、8、9、11、12-1、12-2、14煤,累计厚度最大可达25m,总体上呈北西厚南东薄的分布格局[5]。

其中7、9、12-1号煤层全区稳定,为中—厚层煤层,其9煤在马家沟矿区最大厚度可达8m,12-1煤最大厚度则分布钱家营矿区,厚度为7m。

 

图2-2开平向斜二叠系山西组九煤层底板构造图(据开滦煤田资料)

1)开平复向斜:

开平复向斜是开平煤田的主要部分,仅北部有少量露头,其它全部被第四系覆盖。

长45Km,北窄南宽,一般宽13Km,最宽20Km。

向斜总体轴向为北东向,轴向靠西翼,在北部转折端一带近铅直,往南向西北向倾斜,枢纽向西南倾伏,其南端被断层破坏。

向斜核部为二叠系上统不含煤的古冶组和洼里组;两翼依次是二叠系下统,中、上石炭统和寒武――奥陶系。

向斜两翼不对称,西北翼倾角陡,一般45o以上,局部直立、倒转,并常伴随一组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构造复杂。

而南东翼地层平缓,倾角25o以下,断层稀少,小褶皱发育,构造简单。

 

图2-3开平煤田地质构造略图(注:

据开滦唐山矿构造评价)

北西翼构造特征:

本翼为开平煤田构造最复杂的部分,南起将军坨,往北经马家沟矿至赵各庄矿。

按构造复杂程度自南而北分为四个区,它们为:

将军坨――国各庄倒转逆冲至陡倾断褶区,东缸窟――马家沟单斜区,巍山褶曲――陡倾(或倒转区),赵各庄――北范各庄单斜缓倾区。

A.将军坨――国各庄倒转逆掩至陡倾断褶区

本区位于西北翼机制部分的最西南端,往东北以国各庄断层和半壁店断层与东缸窟――马家沟单斜缓倾区分界。

该区西部发育一组逆掩断层。

以F3

断层规模最大,并以它为界,F3断层上盘地层倒转,断褶发育;下盘往东构造逐渐简单(图2-4)。

图2-4唐山矿西翼13剖面图

a.F3断层上盘构造,该区断褶发育、断层有:

F3逆掩断层位于唐山矿西,总体走向北北东,南起丰南县东北至双风山北,长度大于7Km,平面上断层沿走向呈缓波状,断面倾向西北,断层倾角上陡下缓,-500m以浅一般为30~60o,以深则为15o或呈近水平的波状起伏。

断层破碎带宽一般10~40m,带内常见角砾岩,因地表被第四系覆盖,断层特征依据钻孔剖面,从剖面上量得其垂直断距为35~260m,水平断距为105~630m,水平断距大于垂直断距。

在该断层上盘发育一组走向与其近平行的断层,自西向东依次为F0、F1、F2。

F0逆断层位于唐山矿西翼和将军坨西北侧的最西部,断层长3000多米,走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