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0063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词语和句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生乙:

①眄庭柯以怡颜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生丙: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

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生丁: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

2、不远万里 

(认为……远)

3. 

鱼肉百姓 

(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

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师补充:

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

比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

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

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

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

丰衣足食:

使……丰足。

“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二)实词词义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

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②拔剑切而啖之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

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如:

(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

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

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

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

指刚成年的时候。

3、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

学会联想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

A项“竟” 

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竟”即完毕的意思。

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

(第二小组补充)

4、①收天下之兵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①中的“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5、①故山殊可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陈情表》)

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

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

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

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

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第二课时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探究问题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

③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④项王曰:

“沛公安在?

” 

(《鸿门宴》) 

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苏武传》)

⑥夫晋,何罪之有?

⑦成语:

唯利是图

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

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⑥至例⑦是: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

1、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

“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2、吾谁敢怨?

(《捕蛇者说》) 

“我敢埋怨谁呢?

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

4、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

5、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6、成语: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宾语前置小组同学解答

学生评价:

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补充知识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

“……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 

“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 

“是”表判断,译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皆”表判断,“是”是代词,这样,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所在的地方到处都是这样啊”。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六国破灭,不是兵器不锐利,战斗不擅长,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皮革不是不坚固锋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靠语意判断,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同上) 

靠语意判断,译为“刘豫州是王室的后代”。

二、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

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①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 

代词“余”做“欺”的宾语,“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翻译为“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代词“我”做“顾”的宾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翻译为“从小就供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自信”应调整为“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屈原《离骚》) 

代词“吾”做“知”的宾语,“不吾知”应调整为“不知吾”,译文是“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①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

④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 

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

⑤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师说》) 

“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是“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②夫晋,何厌之有?

“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有何厌”,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③ 

惟命是听 

(成语) 

“是”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惟听命”,译文是“只听你的命令”。

也此相同的还有“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宛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

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①王问:

“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做介词“何”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译文是“凭什么知道呢?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应调整为“吾与谁归”,译文是“除了这种人,吾与谁同归呢?

③谁为哀者?

(《五人墓碑记》) 

“谁”做介词“为”的宾语,应调整为“为谁哀者”,译文是“为谁悲哀呢?

④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是”做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余以是记之”,译文是“我把这个记下来”。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

“于”字表被动,译文是“那么现在的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

“于”字表被动,译文是“六艺经传都通读学习它,不被时代风气所拘束,向我学习”。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受……于……”表被动,译文是“我不能拿着所有吴国的地方,十万的军队,被人制约”。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为”表被动,译文是“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表被动,译文是“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长时间地被有学问的人家所耻笑了”。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被”表被动,译文是“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 

“被”表被动。

③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 

“见”“被”表被动,译文是“诚信却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5、句意表被动。

①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译文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②蒙后省。

A、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对张良说:

‘……您估计我到了军中,您才进去”。

③对话省。

A、(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称谓)(《庄暴见孟子》) 

(孟子)问:

“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B、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内容) 

攀哙问:

“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张良说:

“今天的事非常紧急。

2、省略谓语 

①承上文省。

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