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024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docx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五年制医学专业用)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内科诊断学教研组

2O15年10月

 

前言

一、诊断学是一门联系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但它的内容以及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都更偏向为一门临床课。

重点内容包括:

问诊、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超声诊断。

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二、诊断学总数学时数为216学时,其中检体诊断150学时(讲44学时,习106学时),实验诊断36学时,心电图检查18学时,超声波检查12学时。

其中全年课堂讲授76学时,实验室操作和临床见习140学时。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运用电子模具及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四、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1.学会问诊、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

2.掌握体检诊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3.掌握实验诊断讲授内容的基本理论,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并掌握血液、尿液、粪便三项常用临床检验操作方法。

4.熟悉心电图各波形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的测量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其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特征。

5.熟悉超声波检查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6.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绪论

《教学要求》阐述诊断学是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

学习本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学内容》

一、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

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祖国医学对诊断学的贡献。

四、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五、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2学时,录像1

 

症状学

〔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病因分析和诊断意义。

二、掌握一些比较重要症状的临床表现、发生机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耳漏、鼻阻、上睑下垂、发热、疼痛、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与咯血、紫绀、心悸、恶心与呕吐、水肿、腹泻、呕血与便血、黄疸、意识障碍。

一、上睑下垂:

上睑下垂的病因及临床意义。

二、耳漏:

漏液性质及临床意义。

三、鼻阻:

时间规律性及临床意义。

四、发热

1.发热的原因:

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2.发热的起病方式(急缓)、过程和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五、疼痛

1.在分析疼痛时应注意:

疼痛的位置与传播;疼痛的特点与程序;疼痛的持续时间、频度或间期,诱发加重或减轻的原因;伴随症状与体征。

2.临床常见几种疼痛的特点:

头痛;胸痛;腹痛;关节、肌内疼痛。

重点了解疼痛的病因、发生机理及诊断要点。

六、呼吸困难:

重点了解呼吸困难的病因、机理与临床表现。

1.肺原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

2.心源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3.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等)。

七、咳嗽、咳痰、咯血

1.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2.咳嗽时咳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3.咯血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八、紫绀:

中心性和周围性紫绀的特点和病因。

九、心悸:

常见原因和发生机理。

十、恶心与呕吐:

发病原因与问诊要点。

十一、水肿

1.病因、分类及特点

2.心源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十二、腹泻

1.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2.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十三、呕血与便血

1.呕血:

呕血的常见病因;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2.便血:

便血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鲜血便、柏油样便。

十四、黄疸:

瘀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

十五、意职障碍:

发病原因与临床表现。

〔教学时数〕讲7学时,其余自学。

〔教学方法〕

1.分别在各系统教学中的穿插进行,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在心、肺、腹三系统中选择3~4个症状进行课堂讲授,其余在床旁教学和以后各科学习中加深理解。

2.讲课:

发热,呼吸困难、心悸、腹痛、呕血与便血。

问诊、体检基本手法培训

[目的要求]

一、掌握问诊的方法及内容。

二、掌握全身体检1~192条内容及技巧。

三、通过sp问诊、体检,达到复习、巩固、强化问诊体检基本功

[教学内容]

一、问诊技巧及内容:

1.问诊内容:

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过去史、系统回顾、个人史、

家族史

2.问诊技巧:

1~20条(蓝皮书)

3.教师问诊示教

4.sp示教并反馈[问诊部分]。

5.对sp问诊、每位同学轮一次,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体检

1.全身体检1~192条(蓝皮书),分段录象、教师示教、几互检练习。

2.全身体检1~192条复习,教师抽查。

〔教学时数〕36学时[讲7、习27、录象2],

〔教学方法〕

1.临床见习,在教师指导下询问病史,编写病历,口述摘要,进行讨论和总结。

2.学习体检1~192条,分阶段学习,穿插录象,教师逐条讲解、示教及互检。

3.询问sp病史并体检,学生得到2次练习及反馈[第一次练习,第二次考核]。

诊断学器官系统教学

教学计划

〔目的要求〕

一、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二、学习正常和常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掌握视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一、生命体征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体温:

检查方法(口测法、肛测法、腋测法),正常范围,变异及其原因。

2.呼吸:

(详见肺部检查)。

3.脉搏:

触诊部位、内容、对称性、注意速率、节律、紧张度、强弱。

(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见心血管检查)。

4.血压:

血压检查方法(见全身体格检查),正常范围及变异,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三、发育、营养的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四、常见的意识障碍及判定方法(详见神经系统检查)。

五、常见的具有一定诊断意义的面容、表情、姿势、体位(在录像片和一般头颈异常体征实习中进行)。

六、皮肤的弹性、颜色、出血、皮疹、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七、淋巴结检查方法(见全身体格检查),要求分区检查、统一记录。

〔教学时数〕6学时(讲2,习4)包括头颈部检查内容。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

血压计、温度计、录像片。

二、录像片

1.一般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2.常见的异常体征和临床意义。

三、小组实习

1.教师示教,讲授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3.讨论、总结一般检查包括的内容和重要性。

四、床旁教学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检查病人,识别异常体征。

头颈部检查

〔目的要求〕

一、学习头部、颈部的检查方法与顺序,认识正常状态。

二、识别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头颅外部一般检查。

二、眼:

详见眼部检查。

三、耳鼻口咽:

详见耳、鼻、口咽部检查。

四、口腔、包括唇、口腔粘膜、舌、牙及牙龈、口底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五、颈部检查:

颈部外形及活动情况检查方法,甲状腺检查方法,气管位置判定方法,颈静脉压初略测定方法,颈部血管检查法。

头颈部异常体征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6学时(讲2,习4)包括一般检查内容。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

电筒、压舌板、直尺、幻灯片、听诊器。

二、录像片

1.头部、颈部检查顺序与方法。

2.示教常见头、颈部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小组实习

1.教师示教检查顺序与方法。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互练习。

3.讨论和总结头、颈部检查的重点与难点(如甲状腺检查法),并解答学生的提问。

四、床旁教学

1.尽可能多地见习常见而重要的异常本征,并分析临床意义。

2.学生在检查具有头、颈部异常体征的病人时,教师在旁观察,并给予指导。

眼的检查

〔目的要求〕

一、复习眼的解剖;

二、掌握眼功能检查的方法要点及顺序,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三、掌握外眼与内眼检查的方法及其要点;

四、了解常见的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眼的功能检查

远、近视力检查;

光定位的检查;

色觉的检查;

周边视野检查(对比法)。

2.外眼检查

眼睑及眼球位置;

眼球运动;

泪囊;

上下睑结膜、穹窿结膜、球结膜和巩膜。

眼前节(角度、前房、虹膜)。

角膜知觉;

瞳孔对光反射(直接、间接);

调节、辐辏反射。

3.眼底检查

直接检眼镜的使用方法;

观察眼底的要点及程序:

彻照法一观察屈光间质;眼底;视乳头、血管、视网膜、黄班等。

〔教学时数〕9学时(讲

,录像1/2,习6)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

近、远视力表,色盲本。

二、课堂讲授

眼的功能检查,外眼和眼底检查方法,眼科常见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幻灯片补充异常体征)。

三、小组实习

1.教师用模型及典型病人示教(白内障、下睑下垂、角膜白斑、眼底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等)。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互检查、练习手法。

四、录像片:

眼部检查顺序、方法。

耳、鼻、口咽部检查

〔目的要求〕

一、复习耳、鼻、口咽的应用解剖、正常标志及生理。

二、掌握耳、鼻、口咽常见的异常体征和临床意义。

三、熟悉耳、鼻、口咽常见的异常体征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耳部

1.外耳、中耳、内耳及Ⅷ神经的应用解剖、正常标志及生理。

2.鼻部及听力的检查法。

3.常见耳部疾病的体征包括耳漏、耳聋、耳廓畸形、鼓膜穿孔、鼓室积液。

二、鼻部

1.外鼻、鼻腔、鼻副窦的应用解剖、正常标志及生理。

2.鼻部检查法。

3.常见鼻部疾病的体征包括鼻阻塞、鼻漏、歪鼻畸形、鼻息肉、鼻道积脓、鼻腔新生物。

三、口咽部

1.口咽部的应用解剖、正常标志及生理。

2.口咽部检查法。

3.常见口咽部疾病的异常体征包括咽炎、扁桃体化脓。

〔教学时数〕9学时(讲

,录像1/2,习6)。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

电筒、压舌板、耳镜、音叉、耵聍钩、1%麻黄素、3%H2O2、额镜、窥鼻器、跑表。

二、讲课

重点是正常标志和常见异常体征、临床意义。

三、录像片:

耳、鼻、口咽部检查方法。

四、小组实习

1.教师示教检查方法。

2.学生相互检查,掌握检查方法及正常标志。

3.检查病人、识别异常体征,不足部分辅以幻灯片。

胸部检查

〔目的要求〕

一、学习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在胸廓及肺部检查中的正确应用。

二、学习正常和常见异常体征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胸部常用的骨性标志、划线及区分的意义。

二、胸廓:

正常及病态的胸廓。

三、肺部检查

1.视诊:

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

呼吸动度检查方法。

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3.叩诊:

叩诊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

叩诊音的种类:

清音、鼓音、浊音、实音及过清音。

4.听诊:

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性呼吸音、支气管性呼吸音、支气管肺泡性呼吸音)。

特点及分布。

异常呼吸音及临床意义。

啰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及临床意义。

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语音传导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四、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体征:

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气胸、胸腔积液、肺气肿。

〔教学时数〕12学时(讲3、习9)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

钟型、膜型听诊器、电子听诊器、直尺、幻灯片、录像片。

二、讲课

1.复习呼吸系统器官的解剖特点及其在胸部的体表投影。

2.胸部检查视、触、叩、听的内容及正常体征。

3.胸部常见异常体征的病理机制及临床意义。

三、录像片

1.胸部的体表标志。

2.胸部物理检查示数。

3.常见的病理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小组实习

1.教师示教检查手法。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练习。

3.学生正确记录检查中的发现。

4.讨论和总结胸部检查的要点,并解答学生的提问。

五、床旁教学

1.尽可能多地示教常见而重要的异常体征,并分析临床意义。

2.学生要检查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时,教师在旁观察,并给予指导。

3.可借助电子模拟人学习。

心血管检查

〔目的要求〕

一、掌握心脏和血管的检查方法(重点是心脏听诊),熟悉心脏解剖和体表投影的关系。

二、掌握第一和第二音鉴别要点,心脏杂音听诊要点。

三、熟悉心脏杂音、额外心音、第二心音分裂、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

四、熟悉血管检查及体征。

〔教学内容〕

一、心脏

1.视诊:

观察心前区及心尖膊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其它部位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1)二步法触诊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心前区及其他部位:

有无震颤、异常搏动、摩擦感及其临床意义。

3.叩诊:

叩诊方法,正常心脏浊音界,心包积液和肺气肿时心浊音界的变化。

4.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4)心音的变化:

第一、第二心音的强度、性质的改变及分裂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常见额外心音及临床意义。

(5)心脏杂音:

产生机理,注意杂音产生部位、性质、时期、强度、传导,与体位、呼吸和运动的关系。

(6)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察音的区别。

二、血管

1.观察颈外静脉充盈情况,初略估计静脉压。

2.动脉搏动、脉率、脉律、脉搏的强弱、大小、紧张度(见一般检查)。

3.水冲脉、奇脉、交替脉。

4.毛细血管搏动征。

5.血管杂音及枪击音。

6.动脉血压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见全身体格检查)。

三、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体征:

心功能不全、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教学时数〕15(讲6、录像

、习7½)。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

钟型、膜型听诊器、尺子、电子听诊器。

二、讲课

1.心脏、血管检查,视、触、叩、听的内容和正常表现。

2.常见异常体征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三、录像片

1.心脏解剖和体表投影的关系。

2.心脏、血管的检查方法和内容。

3.常见异常体征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四、小组实习

1.教师示教检查方法。

2.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3.讨论、总结心血管检查的要点。

五、床旁教学

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心脏、血管检查。

2.识别异常体征(心脏长大、心功能不全、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等),记录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配合电子模拟人体征的教学。

腹部检查

〔目的要求〕

一、掌握腹部视、触、叩、听诊的检查方法,以触诊为重点。

二、学习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四分法、九分法)。

二、腹部检查

1.视诊:

腹部外形、皮肤、脐情况,肿大的脏器,包块,阴毛分布,腹式呼吸,蠕动波或搏动,腹股沟,腹围测量,腹壁静脉及其血流方向等。

2.听诊:

肠鸣音、振水声、肝脾区摩擦音、血管杂音等。

3.叩诊:

普遍叩诊、肝脾肾的叩诊,移动性浊音。

4.触诊:

(1)触诊的方法一浅触诊、深触诊、双手触诊、冲击触诊、压痛、反跳痛等,触诊注意事项和正常腹部可能触及的脏器。

(2)触诊内容:

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肿块、液波震颤、肝、脾、胆囊、肾脏等。

〔教学时数〕12学时(讲5、录像1、、习6)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

卷尺、听诊器。

二、讲课:

扼要复习解剖知识,掌握腹部的体表标志及脏器的表面投影,说明病人的准备及各种检查方法的要点,尤其是触诊技巧。

三、录像片:

腹部检查示教及常见腹部异常体征。

四、小组实习:

学生互查,明确解剖标志,实践简要图示,教师指导及解释。

五、床旁教学

1.见习常见和重要异常体征,。

包括溃疡病或胆囊炎、肝脾肿大、腹水、包块、肠鸣音改变等。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检查病人:

肝硬化、门脉高压、腹水、包块、肠鸣音改变等,发现体征,解释,推导临床意义。

3.多媒体补充体征之不足,复习主要阳性体征及临床意义。

4.配合电子模拟人腹部体征教学。

神经系统检查

〔目的要求〕

一、学习颅神经检查的内容和方法,重点掌握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中枢形损害与周围型损害的特点。

二、掌握感觉、运动和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四、复习一般检查中的意识障碍、失误和步态观察。

〔教学内容〕

一、颅神经

1.嗅神经:

检查嗅觉

2.视神经:

视力、视野、眼底已在头面部检查时进行。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外展神经:

眼外肌及眼的对光反射(Ⅲ、Ⅳ、Ⅵ神经)已在头面部检查时进行。

6.三叉神经:

感觉和运动功能,角膜反射,

7.面神经:

讲解检查法,中枢型和周围型面瘫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8.听神经:

听力已在头面部检查时进行,任内氏和韦伯氏试验已在耳的检查中学过。

掌握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鉴别要点和临床意义。

(详见五官科)

9.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讲解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10.副神经:

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1.舌下神经、检查方法、核上性和核下性病变的鉴别和临床意义。

二、讲解感觉、运动检查的临床意义。

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

三、简要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浅反射: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角膜反射、咽反射。

2.深反射:

二头肌反射、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

1)锥体束征:

跖反射检查法

(1)Babinski’s,Oppenheim’s,Gordon’s,Chaddock’s征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2)Hoffmann’s

(3)阵挛:

髌阵挛及踝阵挛。

2)脑膜刺激征

(1)颈项强直

(2)Kcrnig’s

(3)Brudzinski’s

四、意识状态

1.定向力(时间、地点、自我、他我)检查。

2.意职障碍分级及临床意义。

五、失语及构音障碍。

〔教学时数〕9学时(讲2,录像1,习6)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

叩诊锤、音叉、电筒、卷尺、棉签、大头针、录像片、幻灯片、挂图。

二、讲课

1.讲解动眼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舌下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中枢型损害与周围型损害的特点。

2.讲解感觉、运动和神经反射异常和临床意义。

3.复习意识障碍的分度及失语等。

三、录像片

1.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2.示教常见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

四、小组实习

1.教师示教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互练习。

3.讨论和总结检查的重点与难点。

五、床旁教学

教师示教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临术意义(定位、定性)。

骨骼、肌肉系统检查

〔目的要求〕

一、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复习有关体表骨性标志、肌力、肌张力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骨关节系统检查的原则

1.强调检查部位应暴露充分,双侧对比。

2.检查顺序:

骨关节检查强调由局部到全身。

3.检查内容上的特殊性

(1)视诊:

(2)触诊:

(3)动诊:

(4)量诊:

(5)特殊检查:

具有特殊意义检查方法,如麦氏试验等。

二、脊柱

1.视诊:

正常生理性弯曲、畸形一后凸、侧凸、前凸。

活动度:

(1)颈椎一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

(2)腰椎一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

2.触诊:

(1)压痛一深压和浅压痛

(2)叩击痛

3.动诊:

主动活动(活动度应包括在此项内)。

4.量诊:

测量其活动范围。

5.特殊检查:

拾物试验。

三、四肢

1.视诊:

肢体位置、形态、有无畸形存在、有无红肿及静脉怒张等。

2.触诊:

各骨、关节、肌肉及肌腱有无压痛。

3.动诊:

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包括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

4.量诊:

(1)测定各关节活动范围(举例示教)

(2)测量肢体长度和周径及临床意义

5.特别检查:

(1)上肢一杜加征、肘后三角等

(2)滚动试验、4字试验、Thomas征、浮髌试验

〔教学时数〕3学时(讲1,录像30、习2)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

卷尺、多用听诊锤、量角器。

二、讲课:

讲解骨关节检查原则。

三、录像片:

示教骨关节检查方法及常见异常体征和临床意义。

四、小组实习

1.教师示教检查方法。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互练习。

3.教师总结骨关节系统检查原则。

心电图检查

〔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

一、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掌握常用导联

二、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三、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型的图形表现、正常值及临床价值。

四、掌握常见心电图仪的正确操作方法及肢体导联、胸前导联的连接方法。

五、掌握心率的分析方法

六、掌握心电图图形顺序解读法

(一)P波的分析

(二)PR间期的分析

(三)QRS波的分析

(四)ST段的分析

(五)T波的分析

(六)其余异常心电图表现

〔教学内容〕

第一章心电图基本知识

第一节初识心电图

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掌握常用导联

第二节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及含义

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型的图形表现、正常值及临床价值

第三节心电图的图形顺序理解方法

掌握心电图图形顺序解读的使用方法。

第四节依靠节律是否规整判断心率的方法

掌握心率的计算方法。

第二章分析P波

第一节窦性P波

掌握窦性P波的形态特点、窦性P波的频率异常、窦性P波的电压及时间异常

第二节非窦性P波

掌握房性早搏、房性逸搏;交界性早搏、交界性逸搏的心电图特点

第三节没有P波

掌握窦性停搏;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点

第四节常见的窄QRS波心动过速

了解常见的窄QRS波心动过速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分析PR间期

第一节正常的PR间期

掌握正常PR间期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含义

第二节异常的PR间期

(一)PR间期的延长:

一度/二度/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掌握各种类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二)PR间期的缩短:

预激综合征

掌握WPW预激综合症(经典预激综合症)心电图特点

第四章分析QRS波群

第一节正常QRS波群

熟悉正常QRS波群形成原理及正常QRS波群心电图特点

第二节异常QRS波群的分析

(一)QRS波群电压异常:

掌握右心室/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点;了解低电压的心电图特点

(二)电轴异常:

掌握心电图电轴的判断方法

(三)QRS波群增宽:

掌握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