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0295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1Word文档格式.docx

“______,_____”(杜甫《望岳》),登临顶峰,高屋建瓴,此第三境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也。

四、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

5.从下面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写出主人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获胜的。

①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②三打祝家庄

6.《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译为《鲁滨逊历险记》,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

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述理由。

五、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共9分)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下图)

材料二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

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

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7.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

(4分)

8.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2分)

9.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分)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

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

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

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

“怎么啦?

”妈妈生气地说:

还问怎么啦!

你过来给我坐下!

”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

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

“你到哪里去了?

”审问开始。

“没有呀。

”安安睁大眼睛。

“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

”“真的没有呀!

”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

”他气愤地站了起来。

看样子孩子没说谎。

“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

”安安点点头:

“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l点半,放学了。

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

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

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

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

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

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

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

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

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

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

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

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

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

妈妈很辛苦地等着。

⑩史提方转弯。

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

差不多了吧!

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

安安停下来。

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

一块工地。

他奔跑过去。

妈妈心一沉。

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

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

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

(11)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

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

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

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12)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

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作者:

龙应台。

有删改)

10.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11.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垫?

12.品读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13.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1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

你赞同哪种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共12分)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

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

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

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

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

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

“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

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

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

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

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

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

李苗苗。

15.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

1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17.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

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

为什么?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

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

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18.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

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

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

①涩:

不通畅。

②曳:

拖,拉。

③白蛇:

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

通“垄”。

⑤牧竖:

牧童。

⑥髹(xiu)书:

用赤黑色的漆写。

1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0.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1.语段

(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22.根据语段

(一)

(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共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4.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作简要赏析。

九、作文

25.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

让路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目二: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女儿问:

“为什么有的西瓜甜,有的西瓜不甜呢?

”父亲说:

“甜的西瓜是因为被阳光照耀的时间长。

…‘那地里的西瓜不是都在接受阳光的照耀吗?

”女儿又问。

父亲说:

“是啊,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西瓜。

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接受阳光的照耀。

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B

【解析】试题分析:

A“泥土/拘泥”前者读二声,后者读四声;

C“车轴/压轴”前者读二声,后者读四声.。

D“顷刻/倾诉”前者读三声,后者读一声。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音。

点评: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的积累,我们平时要经常把积累的内容拿出来读一读,写一写。

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2.C

【解析】

试题分析:

A雄纠纠—雄赳赳B集思广议—集思广益D肯求—恳求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形。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②④③①

整体感知语段,谈论的是“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后面的语句是对这一中心句的解释。

句子②中的“这”与前面的“中则正,满则覆”相照应,因此应排在第一位,后面的④与②是顺承关系,再后面的③①是对④句的具体解释。

因此正确的排列应是②④③①。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整体感知语句,分析语句所写内容,注意前后语句中的标志性词语以及语句间的照应,根据这些加以选择。

选好之后,还要读一读,看语意是否通顺,如果不通顺就要再检查一下,是哪个地方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修改。

4.提携玉龙为君死瀚海阑干百丈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详解】

默写时,除了要注意携、瀚、阑、霏、暝、览等易错字外;

还要注意写完之后要完整的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上下不通或张冠李戴的错误出现。

本体考查学生古诗文名句的背诵默写的能力。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

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

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

对于古诗文考查的几种题型(上下句对接题、理解型默写题、归类型默写题、理解运用型题目)要心中有数。

5.①示例:

孙悟空通过变化,骗得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三件宝贝,但阕不会使用反被吸进葫芦。

孙悟空谎称被化成了脓水,趁机逃脱,后又化作小妖再次输得葫芦,把银角大王吸进葫芦。

和金角大王打斗时,孙悟空用一根毫毛变作假身,真身到洞里偷得玉净瓶,把金角大王吸进净瓶。

②示例:

吴用让孙立扮成把守郓州城的提辖,混进了祝家庄。

后双方对阵时,他又故意让孙立活捉了石秀,骗取了祝家庄的信任。

三打祝家庄时,他让孙立里应外合,打下了祝家庄。

(主人公,1分;

突出智慧,2分;

情节正确,1分。

共4分)

6.示例一:

译成《鲁滨逊漂流记》更合适。

阑为鲁滨逊不甘于过安稳平庸的生活,一生都在四处闯荡,“漂泊不定,命运多舛”。

他热衷于冒险,三番五次出海闯天下。

多次遭遇海难,被海盗俘虏过,多次遭受野人和野趋的袭击,沆落荒岛近28年。

“漂流”更符合其四处闯荡的生活经历。

示例二:

译成《锈滨逊历险记》更合适。

冈为鲁滨逊勇于挑战,一生多次遭遇险境不管是遇到海难。

被海盗俘虏,还是遭受野人和野兽的袭击,他从不放弃希望,用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使自己一次又一次从险境中挣脱。

(若答“他一生中有近28年被困荒岛,没有四处漂流”,能结合情节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名著《西游记》中的情节,“三打祝家庄”是名著《水浒》中的情节,哪个较为熟悉就写哪一个。

一小题具有可选性,相对降低了难度。

二小题看似自由发挥的题目,但如果没有对名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答案中的“具体情节”难以写得详细。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对于课本上有关名著的内容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可以有关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内容,与同学们多交流,同学之间多讲一些里面的故事。

这样,不仅提高了读名著的兴趣,做题时还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①时间的确定②习俗③雨水增多,滋养谷物生长④农民进入农。

旷时节(意思对即可。

每点1分,共4分)

8.冬至吃饺子习俗的来历。

(意思对即可。

2分)

9.示例:

二十四节气不仅归纳了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且和人类的农人安排、民俗活动等密切相关。

(内容正确,2分;

使用关联词语,1分,共3分)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谷雨的时间是“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后”,可以看到谷雨的习俗有“喝谷雨茶”等,还可以看到进入农时,农民杠着锄头下地劳动,也可以看到雨滴与曲麦穗,即雨水多起来,万物生长。

只要仔细观察即可得全分。

本题考查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从图上看到什么,要与题干要求相结合,与分值的设置相结合,通过仔细的观察,概括出图片上可以看到的所有信息,注意概括一定要全面。

10.放学回家的路程只需十五分钟,是妈妈以成人的思维,按直奔目的地的时间来计算的。

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奇爱玩,容易被路上的事物吸引,所以安安一路玩耍却没有意识到耽误了回家的时间。

11.①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

12.“词语运用”示例:

第⑧段“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一句中“蹑手蹑脚”“尖叫”“摸”等词语传神地刻画出孩子们逗狗时既害怕又异常兴奋的样子,充满了童真童趣。

“修辞方法”示铡:

第⑦段中“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

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孩子们对跳墙的乐此不疲,表现了“小男生”喜欢冒险的天性。

“细节描写”示例:

第⑨段中“地面上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限苍蝇拖走”一句,运用细节描写,侧面写出了孩子们观察的细致专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13.①表现妈妈等待的焦急。

②记录事件的进程,推动情节发展。

③时间精确到分,突出孩子活动的专注投入。

④是故事矛盾的焦点,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

14.示例一:

我赞同主旨是表现母爱。

安安放学回家晚了,妈妈很焦急,为他的安全担心。

妈妈对安安回家晚有疑问,却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亲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

这些都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

我赞同主旨是表现童真重趣。

文章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爬短墙、逗狼狗等活动,表现了儿童好奇、爱冒险、爱探索的天性,充满童真童趣。

示例三:

我赞同主旨是关注儿童成长。

文章把安安与妈妈在放学回家所用时间产生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意在引起人们反思:

不应完全用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应多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行为,精心呵护他们成长。

【分析】

10.

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全文,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答。

通过阅读文本可以得知,矛盾之处在于“妈妈”和安安回家的方式不同。

“妈妈”以为安安放学回家只要十五分钟就可以了,是因为妈妈在回家的路途中不会过多地停留。

妈妈以成人的思维,按直奔目的地的时间来计算的。

而安安还是小孩子,很容易被路边的新鲜事物吸引,安安一路玩耍一路走,这样回家的时间就比较久。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1.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与把握。

铺垫:

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及出现的次要人物、事件、事物进行铺陈描述来引出重要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解答时,要结合文章记叙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

结合①-③段的内容,分析其中与安安放学路上经历对应的部分可知,安安放学回家的路上的经历主要是和小伙伴玩耍,观察路上的新鲜事物等。

因此第③段“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可以为下文安安在路上的玩耍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作铺垫。

12.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要结合第⑦-⑩段内容,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细节描写角度进行分析。

词语运用一般可以从动词、形容词、双关词等角度切入;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排比、用典、反诘等;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解答时,结合上述表现手法,从选文中选取例子,分析其特点和作用即可。

“词语运用”示例:

第⑧段“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一句中“蹑手蹑脚”“尖叫”“摸”,人物的动作描写,这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孩子们逗狗时既害怕又异常兴奋的样子,充满了童真童趣。

“修辞方法”示例:

第⑨段中“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

”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孩子背着书包跪趴在地上比作“乌龟背着硬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趴在地上研究蚂蚁的专注和细心。

第⑨段中“地面上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细腻地写岀了孩子们观察时的专注用心,表现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体现了童真童趣。

13.

本题考查对文本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分析即可。

全文中出现过多次关于时间的词句。

“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表现了“妈妈”等待的焦急。

正是因为“妈妈”等待的焦急,所以她才偷偷地观察孩子回家的过程。

“11点45分”“12点整”“12点15分”“12点25分”这些时间点记录了事件的进程,也突出了孩子不觉时间流逝,活动时的专心投入。

在观察孩子放学的过程中,也引起了妈妈对时间的思考,即关注童真童趣、关注孩子的成长。

而且,妈妈在这段时间的思虑也成为故事矛盾的焦点。

同时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

综合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