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058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docx

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4结构主旨

结构主旨

一、散文的整体构思

散文的整体构思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

(1)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

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

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线索在散文中的作用: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二)梳理文章思路题答题要点

此类题型包括两种:

(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012年高考重庆卷)②文章围绕×××展开

,梳理文章思路。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即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答案组织一般模式为: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间接(变式)梳理文章思路

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因此,在文章思路上经常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发展的脉络,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

“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

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

,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别急,哈尔施塔特

冯骥才

不久前,一到维也纳就被那里的朋友问道:

是你们要在南方原样复制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尔施塔特吗?

我听了一怔。

本想搪塞过去。

不料人家抓着不放,说是这里的电视台正式播报的,还有各种人物出来加以评点。

有的说,“中国这么大的文化古国有多少好东西,为什么还要复制我们的?

”“如果他们复制我们的哈尔施塔特,我们就在阿尔卑斯山里复制一个长城”“世界文化遗产能复制吗?

”等等;还有一个哈尔施塔特的居民说,“我家的店铺是祖祖辈辈用心设计出来的,他们有权利复制去吗?

我更有兴趣的问题则是:

文化遗产能否复制?

于是我拉着朋友往位于特劳思湖边的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的哈尔施塔特跑一趟,看个究竟。

这地方的确很美。

波浪般起伏不已的阿尔卑斯山,在奥地利中部创造出一片山重水复、如诗如画的风景。

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明镜般静静地卧在山野深处,奥地利人称这片天赐的风景为“湖区”。

前些年我应萨尔茨堡之邀,为他们写一本书,曾到湖区来过一次。

那次的印象湖区就是一个童话世界。

铺满绿茵的山峦,透明的溪流,五彩缤纷的花谷,随处或立或卧的肥硕的牛,还有山民特有的两层坡顶的木房子,楼上楼下挂满鲜花……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的山民对我说的一句话:

我们最爱的是大自然,然后才是上帝。

镇里的房屋全是依山而筑,高低错落,而且一楼一式,彼此不同,其形态、材质、色彩,全都听凭房主的性情。

这里的房屋,院墙、门洞、阳台、窗台都被房主用自己喜爱的鲜花艳丽五彩地装饰起来。

某个楼角缺点什么,有点寂寞,他们就会把一盆垂着小紫花的绿藤柔情脉脉地吊在那里;可能他们觉得院内小径上的落花太美了,不忍扫去,便让一把竹帚闲倚墙边,任由地上落红一片。

对于哈尔施塔特来说,小镇的美不是用行政和资本“打造”出来的,人们唯美的天性哪能复制!

哈尔施塔特这个词汇与“铁器”相关。

欧洲第一个铁器时代就以哈尔施塔特命名。

它对欧洲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具有标志意义。

恐怕这正是它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的缘故之一。

当然,比“铁器时代”更早的历史还有凯尔特人留在这里的墓穴。

早期人类在这里活动,都与这座小镇储藏极富的山盐有关。

数千年的历史使哈尔施塔特成为欧洲最古老的小镇之一,也颇使镇上的人引为自豪。

他们把不少珍贵的历史的遗存都精心地放进镇中心一座设施现代的博物馆中。

这博物馆叫作“时光回忆”。

在镇内街上偶尔还会碰上一两个身穿民族服装的当地人。

阿尔卑斯山的山民,女人穿束腰长裙,男子穿鹿皮短裤,与这里的山水有种谐调的美。

他们不像中国的旅游景点,民族服装多成了吸引游人的一种道具。

这里的百姓只有逢节日或贵客光临,才穿上民族服装,如同穿上礼服,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一碰见这样的人,本地的色彩就活了起来。

哈尔施塔特,可别叫“复制”这个词儿闹昏了!

这些年中国不少地方都在仿古、重建、复制,什么唐代宫殿、明代城墙、清代大街,甚至还要复制和重建圆明园,而做这种事时,谁也不会对文化认真。

我们自己的古镇还说拆就拆呢,谁会拿你们的古镇当回儿事。

我想说,别急,哈尔施塔特,这不过是一场商业的游戏罢了。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

【答案】 先由人们的问题引出对古镇的探访;再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考察古镇,思考原因;接着转向与中国国内“复制热”的对比;最后表明态度,呼应开头。

(二)分析概括构思特色题

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

请简要分析。

(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②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

与梳理文章思路题不同,它必须在梳理全文思路的基础上指出其构思特点(技巧)。

(1)看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散文思路、构思的整体分析,绝少不了线索分析,因为线索之于散文特别重要,其作用有:

①组织材料,贯穿

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散文中可以用来做线索的事物很多,人、物、情、理、时、空等都可以。

一般而言,线索都有语言标志,它在文中反复出现。

(2)看思路特点。

在对全文内容、层次梳理后,再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

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3)看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特点。

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4)个别情况下可考虑选材上有无特点。

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典例:

(2012·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听朗诵

孙 犁

一九八五年

,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

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

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

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

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

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

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有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

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

他们的言行,在当时,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

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

时间沉淀,时间反复。

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

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

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

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

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

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

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

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

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

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

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

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

文字可泯,道义不泯。

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

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呼应,顺理成章。

二、局部结构分析

(一)审题与答题

1.常见的设问方式

常式提问:

①某句(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分析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变式提问:

①文章以“××××(内容)”开头,有什么好处?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内容)”?

②文章以“××××(内容)”结尾,有什么好处?

/请赏析文章结尾段。

③有人认为第××段是赘笔,可以删去;有人认为它有重要作用,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说明理由。

2.审题的关注要点

①所给句段在文内(或段中)的不同位置。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题自然不同。

另外,注意所给句段的数量,如句子,是几个句子;段,是一段还是几段,段数越多,答题越复杂。

②答题角度。

这一点最重要。

有给定角度的,如“结构中的作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等;未给定角度的,只是笼统地问“×××(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③注意题干的暗示性。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第14题: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

插入。

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充或解释”的作用。

④注意变式提问。

如:

文章为什么要从××××写起,请分析开头一段的写作意图。

3.答题的角度:

一般要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①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还要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

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③表达效果

a.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b.读者情感(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4.答题模式:

①结构类:

a.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b.引起下文:

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c.承上启下:

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到……。

d.总结上文:

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e.线索: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②内容类:

是为了写……或为了说明……(

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③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类:

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④读者角度: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了读者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5.两点注意事项:

①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答题方法

文章总有其自身结构规律和特点。

开头段有开头段的作用,结尾段有结尾段的特点。

同一位置必然有其共性。

但是,文章又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

这就要求我们答句段作用题时必须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共性特征,又要注意其个性特征,做到两者完美结合。

试以开头句段的作用

为例,其共性作用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其个性作用有:

开门见山,总结全文;先言他物他事,引出主体文字;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等等。

不一而足。

这些当从具体的开头句段的特点出发。

②辨析几个易混的作用术语

a.内容和结构。

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

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结构之内;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容之内。

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时,这已是含有内容、结构和表达作用了。

b.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

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只有这时,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c.照应与过渡。

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

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

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6.注意与句段作用相近的题型

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的作用题,其答法分三点:

①对当前段落的作用;②对全文主旨、结构的作用,如拓展思路,使思路灵活多变,丰富了文章内容等;③引述性、插入性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文学性、文化性等作用。

(二)五类句段的基本作用

(1)开头句段的作用

①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②引起下文。

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

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③奠定基调。

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④正反铺垫。

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

这种方法叫铺垫。

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①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插入段的作用:

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朱成玉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

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

“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

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

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

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

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

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

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

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

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⑪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⑫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

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

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

“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⑬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

母亲哭了一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

“你号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号出事儿了。

”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⑭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

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面,蓄着父亲满满60多年的沧桑。

⑮“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莱茵河中。

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

“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

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

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

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

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

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疼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⑯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因为那一滴眼泪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的风暴。

(有删改)

3.简析第⑩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承上启下。

第一句紧承第⑨段概括文章中的父亲流泪而不露的刚强;第二句开启下文,引出“我”的父亲有泪不轻弹的刚强。

【解析】开头段落的一般作用:

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

7.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

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

8.说说结尾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案】 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

②强化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表达了无法回去的痛惜之情。

【解析】结尾段落的作用:

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是文章结构更严谨完整、照应前文、总领全文。

三、主旨概括题

主旨(主题)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表现。

概括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

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与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主旨的基本方式有以下五种: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

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

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5.联系背景法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典例:

(2014·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

吃饭了吗?

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

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

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

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

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

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

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

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

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

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

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

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

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

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