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0638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双线。

3、限制坡度:

20‰。

4、最小曲线半径:

5500米。

5、牵引种类:

电力。

6、设计运行时速:

350km/h。

2.2试验目的

试验段施工的目的:

(1)、为了确定路基(基床表层以下)基底施工机械设备的配备。

(2)、为了确定本段路基(基床表层以下)施工参数(填料质量、碾压施工工艺、压实遍数、试验检测方法等)。

(3)、为了使所有的管理、施工人员详实、准确地掌握本段线路施工范围内路基的施工方法。

(4)、通过基床表层试验段施工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形成一套从基底处理,到路基本体填筑施工的施工工艺。

(5)、通过试验取得各项技术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写出总结报告,报经监理及上级主管部门确认,确保路堤填筑质量,并使该成熟工艺得到推广,从而有效控制路基施工质量和进度。

3、施工组织安排

3.1劳动力组织

本试验段施工中,我工区拟投入劳力36人,其中施工现场负责人2人,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及劳务工16人,现场安全质量员4人,技术人员6人,试验人员4人,领工员及工班长4人。

主要施工负责人(表3.1)

序号

姓名

职务

备注

1

李启成

二工区长

2

何学东

副工区长兼总工

3

马海俊

作业队长

401队

4

马生彬

副队长

5

王智

技术负责人

6

朱胜安

7

高永平

安质负责人

8

陈小猛

试验负责人

试验室

3.2机械配备

主要施工机械配备表(表3.2)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型号

推土机

山推220

装载机

ZL50C

自卸汽车

ND3250W282B

平地机

PY165C-5、PY2206

冲击压路机

YCT25

洒水车

Z5.5

压路机

LG522A

挖掘机

R265LC-7

9

振动夯实机

10

发电机

250

3.3工期安排

路基试验段工期拟安排如下:

本工区试验段计划于4月20日开始施工,5月20日施工完成。

施工前先对路基进行清表,此项工作根据业主的文件,已经提前进行,因此在该施工方案中,此项工期未予计划。

3.4管理组织机构

该路基试验段施工管理队伍组织形式为架子队“1152”模式,主要管理人员表3.1已经列出。

队长

技术员

材料员

质量员

安全员

试验员

领工员

工班长

操作人员

4、试验段路基施工方法、工艺

4.1施工准备

4.1.1修筑施工便道

施工便道已经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施工,主干道宽6.5米,两侧设排水沟,引入便道宽3.5米。

便道主体压实平顺,表层铺设一层泥结碎石。

便道规格按照车辆70km/h运行时速进行施工。

4.1.2施工测量、放样

对本基床底层试验段进行测量,控制好标高后,进行路基本体中桩及边桩的放样。

4.1.3路基表层清理

根据业主的相关要求,清表工作已经开展,要求清表时在不破坏固有地形、地质的条件下清除表层人工填土、弃渣和附着植被,严禁红线外施工开挖,以免破坏该段极脆弱的生态环境。

清除厚度不宜大于30cm。

4.2路基试验段施工工艺

4.2.1基底处理

DK1732+350~DK1732+450段地表地质均为上更新统至全新统洪积细角砾土,略有胶结,稍湿,密实,为Ⅲ级硬土,地基承载力为500kpa。

我工区拟决定该段试验段地基处理工艺采用冲击碾压。

冲击碾压宽度不宜小于6.0m,自行式冲击压路机单块最小冲压施工面积不小于1000m2,牵引式冲击压路机单块最小冲压施工面积不小于1500m2。

工作面较窄时,需设置转弯车道,冲压最短直线距离不宜少于100m。

冲击碾压时,土的含水量(w)范围要求如下:

(1)、一般情况下,当细粒土含量≥50%时,含水量范围

当细粒土含量≤50%时,含水量范围

(2)、高液限土冲击碾压的含水量上限可放宽至30%。

(3)、含水量超出以上范围时,须经试验论证确定控制范围。

冲击碾压要求安全距离为:

电线杆、水准导线点≥10m;

桥台≥10m;

重力式挡墙距墙背内侧≥2m。

冲击碾压行驶速度要求≥12km/h,冲压时应注意冲击波峰,错峰冲压,冲压5遍应改变冲压方向,碾压遍数不小于20遍。

地基处理范围为横向左右侧各超出路基边坡角≥4m。

施工质量要求:

冲击碾压最后5遍的沉降量不得大于1cm。

该段路基大部分为高填方,碾压面下1.5m深度范围内的土的压实系数不低于0.92或地基系数K30≥110Mpa,变形模量Ev2(Mpa)≥45,孔隙率<

31%;

该段路基大里程方向一小部分为低路堤(0.4m<H≤2.7m),地基系数K30≥130Mpa,变形模量Ev2(Mpa)≥60,动态变形模量变形模量Evd(Mpa)≥35,孔隙率<

28%。

检验数量:

冲击碾压达到设计规定的遍数后,每100m等间距检查2个断面6点,每断面左中右各一点,左右点距离路基边缘1m处。

若未能达到规定的,继续碾压,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对处理范围进行冲击碾压施工满足施工质量后,表层应重新刮平及压实。

采用冲击碾压处理后的地基,于碾压面上换填厚度30cm的水泥卵砾石,水泥卵砾石采用P.O42.5水泥与卵砾石的混合料(水泥质量与卵砾石质量的比不小于5%),水泥卵砾石内铺设一层土工格栅(标称伸长率≤10%,拉伸强度不小于120KN/m),土工格栅铺设时拉伸强度方向与横断面方向一致。

水泥卵砾石压实标准与基床底层相同。

土工格栅铺设范围不小于设计值,搭接宽度允许偏差为0~50mm,要求搭接宽度为10cm,回折长度设计为2m,允许偏差为±

50mm。

在铺设10cm水泥卵砾石并摊平压实后铺设土工格栅,再摊铺压实10cm后,纵向回折2m,并再次进行摊铺压实10cm厚的水泥卵砾石。

土工格栅之间的搭接、土工格栅与水泥卵砾石垫层之间的固接采用大头钢钉固定。

试验段地势较为平坦,基底处理基本为平面。

4.2.2、试验段基床本体施工

(1)当在低路堤(0.4m<H≤2.7m)填筑时,路堤施工只分为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本方案只针对基床表层以下部分,则有如下要求:

路堤施工前,地基施工严格按照基底处理标准严格执行。

当在低路堤(0.4m<H≤2.7m)填筑时,基床底层范围内地基贯入阻力Ps<1.5Mpa或者基本承载力

且不满足基床底层填料条件时,基床表层底面至换填地面2.3m范围内填筑B组填料。

当在低路堤(0.4m<H≤2.7m)填筑时,基床底层范围内地基Ps≥1.5Mpa或者

且不满足基床底层填料条件时,基床表层底面至换填地面1.5m范围内填筑B组填料。

检验方法为静力初探试验。

路堤地段的基床底层采用B组填料。

基床底层压实标准如下:

填料

压实标准

砂类土及细砾土

碎石类土及粗砾土

B组填料

地基系数K30(Mpa/m)

≥130

≥150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35

变形模量Ev2(Mpa)

≥60

孔隙率n

<28%

(2)路堤施工H>2.7m时,路堤施工分为:

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和基床以下三部分,本方案只针对基床表层以下部分。

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应优先选用B组填料。

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压实标准如下:

≥110

≥45

<31%

成型的路基基床底层顶面设置4%的横向排水坡,横断面为梯形,直线段左右对称。

路基填筑阶段,填料的最优含水率根据试验执行。

具体施工工艺:

试验段路堤的施工工艺流程如下表所示。

开始

测量放样

下承层处理

下承层处理合格

填料置备

按现场规划卸

推土机摊铺及初平

平地机精平

重型压路机碾压

压实检测合格

边坡整修

验收检验合格

不合格处理

结束

经过试验,确定该试验段的料源场地为DK1733、DK1739+950处,两处料场取样,并经筛分,检定合格,为B组填料,现场取样时请监理现场见证。

详见试验报告。

填料合格、原地面处理满足要求后,进行分层填筑。

填筑前,首先放出线路中桩和填筑边线,每10m钉出边线木桩。

为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边线比设计线每边宽出200cm。

填筑中,采用挖掘机挖装、自卸车运输,按放样宽度及松铺厚度控制卸土量。

为便于比较,路基试验段以25cm厚度进行压实试验。

填土厚度控制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量出每车土的方量,根据摊铺厚度,计算每车土所能摊铺的面积,并按此面积在填筑面上用灰线划上格,在每格内卸入一车料;

二是在路基坡脚附近每隔10m立上竹竿,在竹竿上用挂线标记好试验摊铺厚度的位置线,用以控制推土机作业厚度。

接下来进行路基平整,首先采用推土机将填料按竹竿标示线初步推平,再用平地机进行精细整平,并将路基顶面做成两侧2~4%的横向排水坡。

当松铺厚度、平整度符合要求时开始碾压。

碾压采用激振力35t振动压路机。

根据“先稳后振、先快后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轮迹重叠”的原则,从两侧向中心纵向进退式碾压:

先静压一遍,再弱振碾压二遍,再强振碾压一遍,完成初压。

碾压时,行与行轮迹重叠0.4~O.5m,横向同层接头处重叠0.4~O.5m,相邻两区段纵向重叠1.0~1.5m,以保证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的均匀性。

初压结束后,进行压实指标检测。

接着对试验段路基进行续压续检,每碾压一遍检测一次。

检测方法同前。

并认真记录松铺厚度、碾压次数、K30和孔隙率检测值等相关数据。

沉降观测点周围压路机压不到的地方应采用打夯机夯实。

直到压实指标稳定后停止碾压。

根据《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第8.1.6条规定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沿线路纵向每100m每层压实抽样检验孔隙率n6点,其中:

左、右距路肩边线1m处各2点,路基中部2点;

每100m每填高90cm(3层)抽样检验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各4点,其中:

距路基边线2m处左、右各1点,路基中部2点。

在经过多次的试验、记录后,进行总结,从而得出较为代表性的我工区路基施工的基本数据。

沉降观测

基底处理完成后,在路基中心埋设沉降观测板(沉降观测桩设置于基床表层顶面,本方案只针对路基本体施工,暂不考虑沉降观测桩)。

碾压结束后,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标准。

路基面形成后在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路基面观测桩,纵向间距不宜大于100m,每段路堤至少保证1个观测断面,路堤较高(大于8m)地段进行加密,并且保证至少有6个月的沉降观测和调整期。

测量频度:

前15d内每3d监测一次,第15~30d每星期监测一次,第30~180d每15d监测一次。

位移观测桩分别设于两侧坡脚外2m、10m处,并与沉降板(沉降观测桩)位于同一横断面。

(如下图示)

沉降板的设置及制作要求如下:

1)、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5m的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200m;

2)、对压缩层厚度大于20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50m(本工区不存在);

3)、其余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断面间距为50~100m;

4)、地面横坡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1:

5时,横断面布置两处沉降板,一处位于路基中心,另外一处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布置。

5)、沉降板的制作要求如下:

由底板(尺寸30cm×

30cm,厚0.8cm的钢板)、金属测杆(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49PVC管)组成。

钢板与钢板焊接一定保证牢固、垂直,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沉降板不被施工机械碰撞,碾压不到的沉降板测杆四周用振动机械夯实,保证该处施工质量。

(详见《线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程师培训班讲义》)

6)、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7)、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8)、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度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50c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接杆用内接头连接,接长时必须拧转牢固直至不再发生扭转为止,以免在下次接长扭转时发生带动,从而影响测杆标高。

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套管套接必须严密牢固,防止细砂漏进管内,并保证套管不发生折搉,以免与测杆之间摩阻太大。

9)、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位移观测桩设置要求:

1)、位移观测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

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

并在桩顶预埋Φ20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轴线。

2)、边桩埋设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

3)、桩周以C15混凝土浇注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埋设完成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路基沉降观测细则及要求参照《线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程师培训班讲义》执行,结合设计院所给的《路基通用图》和建指下发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相关规范具体实施操作。

5、质量保证措施

5.1、填料质量要求

(1)一般路基填料为B组填料或c组中的块石、碎石、砾石类等填料,必要时填料需采取改良措施,必须符合验标有关规定要求,本试验段采用B组填料。

(2)路堤填料中碎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0cm,并且要求大小级配良好。

(3)路基施工必须加强全路段填料和填筑压实度的一致性控制,确保路基整体刚度的均匀性,以达到高等级铁路行车平衡性要求。

(4)路堤浸水部分应采用水稳性高的渗水性材料填筑,严禁填筑易风化的软岩石。

(5)填筑前应对取土场填料进行取样检验;

填筑时应对运至现场的填料进行抽样检验。

当填料土质发生变化或更换取土场时应重新进行检验,检验的方法按《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规定进行试验。

基床以下部分路堤填料复查项目及频次详见下表:

基床以下部分路堤填料复查项目及频次表

填料类别

试验项目、频次

颗粒级配

液塑限

击实试验

颗粒密度

细粒土

-

5000m3(或土性明显变化)

粗粒土、碎石土

10000m3(或土性明显变化)

(6)每层填筑厚度不能大于40cm,以控制在35cm左右为宜。

(7)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关测量及位移、沉降观测。

5.2、路堤边坡质量控制

(1)路堤边坡宜采用加宽超填方法,超填宽度不小于50cm。

(2)路基刷坡采用刷坡机械。

机械刷坡时根据路肩线用坡度尺控制坡度。

(3)路堤边坡应平顺、密实、稳固;

边坡的坡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偏陡不得大于设计值的3%。

5.3、试验检测控制内容和检测方法

(1)原地面处理前,静力触探试验或动力触探试验,复核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报建设、设计、监理变更。

(2)原地面处理后,静力触探试验或动力触探试验,复核地基承载力。

(3)路基填筑前,取土场选择,现场取样,做室内土质分析试验,确定路基填料。

每100m每层填高均检验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各4点,其中:

6、主要试验工艺

6.1、标准贯入试验

6.1.1、试验一般规定及设备简介

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砂类土、粉土及一般粘性土。

标准贯入试验孔应采用回转旋进,孔底沉渣厚度不应超过10cm。

如不能保持孔壁稳定时,宜采用泥浆护壁,如采用套管护壁,套管底部应高出试验深度75cm。

贯入试验不宜小于3孔,各孔试验点的间距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宜为1~2m。

标准灌入器主要由刃口型的贯入器靴、对开圆筒式贯入器身和贯入器头三部分组成;

探杆采用Ф42的钻杆,钻杆弯度应小于0.1%;

穿心锤为63.5kg的钢锤,外径不小于200mm,锤的质量误差不能大于0.5kg,并配有自动落锤装置,钢锤落距为76±

2cm;

承受锤击的部位应该配有锤垫,外径为100~140mm,并附有导向杆,锤垫和导向杆质量之和不宜大于30kg。

6.1.2、试验要点

(1)、先用钻具钻至试验土层高程以上15cm处,清除残土,并应避免试验土层受到扰动。

(2)、贯入前,要拧紧探杆接头,将贯入器放入孔内,避免冲击孔底,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的垂直度,孔内宜加导向器,保证穿心锤中心施力。

(3)、将贯入器垂直打入土层15cm以后,应以小于30击/min的锤击频率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击数,累积打入30cm的击数,定为实测击数N。

密实土层中贯入不超过30cm而击数超过50击时,应终止试验,并记录实际贯入度△S和累计击数n,按下式换算成贯入30cm的击数N:

N=30n/△S。

(4)、拔出贯入器,取出贯入器中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记录。

必要时妥善保存土样以备试验。

(5)、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应将实测击实数N与试验深度d的关系曲线(N-d)绘制于同一直角坐标图中,并结合现场勘测结果分层,算出该试验孔各分层土的实测击数平均值Nj(j代表土层分层号),计算时应剔除异常值。

6.1.3、砂类土的相对密实度划分

N(击/30cm)

≤10

10<N≤15

15<N≤30

>30

Dr值

<0.33

0.33≤Dr≤0.40

0.40<Dr<0.67

≥0.67

密实程度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6.2、重型动力触探

6.2.1、试验一般规定及设备简介

一般情况下轻型动力触探可确定一般粘性土的地基承载力。

本方案乃至本工区施工段均为细角砾土,必须施工重型动力触探。

动力触探孔数在同一场地不应小于3孔。

重型动力触探设备类型和规格见下表:

类型及代号

重锤质量(kg)

重锤落距

(cm)

探头截面积(cm2)

探杆外径

(mm)

动力触探击数

符号

重型DPH

63.5±

0.5

76±

43

42、50

N63.5

击/10cm

重型动力触探设备探头材质应选用45号碳素钢或优于45号碳素钢,表面淬火后硬度为HRC=45~50;

探杆每米质量不应大于7.5kg,探杆接头外径应与探杆外径相同,探杆和接头材料应选用耐疲劳高强度的钢材;

锤座直径应小于锤径1/2,并大于100mm,导杆长度应满足重锤落距的要求,锤座和导杆总质量为20~25kg;

重锤应采用圆柱形,高径比为1~2,重锤中心的通孔直径应比导杆外径大3~4mm。

6.2.2、试验要点

动力触探前必须对机具设备进行检查,部件磨损或变形超出以下规定者,要予以更换或修复:

(1)、探头允许磨损量:

直径磨损不得大于2mm,锥尖高度磨损不得大于5mm;

(2)、每节探杆非直线偏差不得大于0.6%;

(3)、所有部件连接处丝扣要完好,连接牢固。

动力触探机具必须稳固,作业过程中支架不得偏移。

动力触探时,应始终保持重锤沿导杆铅直下落,锤击频率应控制在15~30击/min。

在预钻孔内进行重型动力触探时,钻孔孔径大于90mm、孔深大于3m、实测击数大于8击/10cm时,可用小于或等于90mm的孔壁管下放至孔底或用松土回填钻孔,以减小探杆径向晃动。

动力触探的锤座距孔口高度不宜超过1.5m,探杆保持竖直。

重型动力触探每贯入10cm要记录其相应击数,可采用每阵击(一般为1~5击)的贯入度,并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同类型动力触探贯入10cm时的击数:

N63.5=10n/△S,其中N63.5为动力触探实测击数,n为每阵击的击数,△S为每阵击时相应的贯入度。

实验记录必须清晰完整。

6.2.3、试验参数的修正及各类参考系数

重型动力触探实测击数N63.5,应按照下式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击数(击/10cm)N,63.5=aN63.5,a为杆长击数修正系数。

a值可参考下表:

杆长

15

20

25

30

35

40

≥50

≤2m

1.0

4m

0.96

0.95

0.93

0.92

0.90

0.89

0.87

0.86

0.84

根据修正后的动力触探击数,应绘制动力触探击数与贯入深度曲线图。

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平均值N63.5p=∑N,63.5/n,n为参加统计的测点数。

冲积、洪积成因的中砂~砾砂土地基和碎石类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б0,当贯入深度小于20m时,可根据场地土层的N63.5p按下表确定。

N63.5p(击/10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