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0674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docx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准断句

一、掌握断句六大标志

——知从何处断

(一)凭借名(代)词断句

名(代)词常做主语、宾语,其前其后可考虑是否断开。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代)词。

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代)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

尤其注意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代)词,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常见代词有:

(1)“我”:

吾、余、予……

(2)“你”:

尔、汝、女、公、卿、君、若…

(3)“他”:

彼、此、其……

(4)“这”:

此、是、斯、兹、夫……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了。

[应用体验]

1.请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于)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

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应用体验]

2.用“/”为下面文段画线的句子断句。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三)凭借虚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类六虚词

虚词类别

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

(1)句首发语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2)句首时间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3)句末语气词:

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4)疑问语气词: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5)复句关联词:

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6)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特别关注5种情况

(1)“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

(2)“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5)“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都不能点断。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应用体验]

3.请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四)凭借特殊句式断句

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如“……者,……也”等;

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

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

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

[应用体验]

4.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五)凭借对称结构断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据此特点可断句。

[应用体验]

5.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六)凭借修辞断句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到对偶、排比、对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

【例】请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应用体验]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二、应用两步解题流程

——快析巧断定答案

全国卷对断句的考查,主要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种命题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

【特点】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

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选项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

[典例示范]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点津】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

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即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可以找到两组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

即解题的关键,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

比如“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本处是说“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然后结合后面句子“承宪妻每扬言……”中的“承宪妻”为名词,作主语,前面一定要停顿。

由此可排除A、D两项。

再分析B、C两项,不同停顿的句子为“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句中的“承宪妻每扬言”含有主语和谓语,“扬言”缺少宾语,所以“事由己发”是“扬言”的宾语,后文“用以恐喝勋贵”为这样做的目的,故“扬言”后不能断开,整句话可译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之人”。

故可排除B项。

答案为C项。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

“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尝曰: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

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

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

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

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文言文翻译之快准断句

一、掌握断句六大标志——知从何处断

(一)凭借名(代)词断句

(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

(三)凭借虚词断句

(四)凭借特殊句式断句

(五)凭借对称结构断句

(六)凭借修辞断句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准断句

一、掌握断句六大标志

——知从何处断

(一)凭借名(代)词断句

名(代)词常做主语、宾语,其前其后可考虑是否断开。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代)词。

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代)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

尤其注意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代)词,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常见代词有:

(1)“我”:

吾、余、予……

(2)“你”:

尔、汝、女、公、卿、君、若…

(3)“他”:

彼、此、其……

(4)“这”:

此、是、斯、兹、夫……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了。

[应用体验]

1.请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于)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点津】找出名(代)词:

“宰相李揆”、“休烈”(反复)、“国史”、“史馆”、“国子祭酒”、“之”(反复)。

参考答案: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参考译文:

于休烈不久调任工部侍郎、修撰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帝非常赞许他。

宰相李揆为人骄傲且嫉妒贤能,因为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齐列,嫉妒他,上奏折让于休烈任国子祭酒,权且留在史馆修撰(史书)以此来压制他。

于休烈恬然处之,丝毫不介意。

(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

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应用体验]

2.用“/”为下面文段画线的句子断句。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答案】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信)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译文】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各自是有高有低。

刘邦问道:

“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

”韩信说:

“陛下您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

”刘邦说:

“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

”韩信回答道:

“我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

“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你会被我所捉?

”韩信说:

“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陛下您所捉获的原因。

(三)凭借虚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类六虚词

虚词类别

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

(1)句首发语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2)句首时间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3)句末语气词:

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4)疑问语气词: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5)复句关联词:

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6)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特别关注5种情况

(1)“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

(2)“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5)“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都不能点断。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应用体验]

3.请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点津】

(1)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

于、而、也、其、者、则;

(2)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

“而(某些)、其、则”属于句首虚词,“也、者”属于句尾虚词,“于、而(某些)”属于句中虚词。

【答案】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译文:

徐孟祥隐居深山,不被世俗重用,贫穷困顿居于人下,就像天寒地冻的冬天;说到他用善惠及别人,并且有成就万物之心,他这样做大概不是为了结果吧!

这就如大雪一样有蕴含生机、消除灾祸的功绩啊。

(四)凭借特殊句式断句

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如“……者,……也”等;

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

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

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

[应用体验]

4.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解析:

这段话的末尾有两个“德”字连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要断开。

从第二个“德”字到结尾,“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很明显是结构为“……者……也”的判断句式,判断句中间的“者”,表示判断内容和被判断对象之间的停顿,必然要断开。

【答案】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译文】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

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五)凭借对称结构断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据此特点可断句。

[应用体验]

5.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点津】两个对称句:

“冠足以修敬”与“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饰”与“不务其美”。

【答案】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就会欢悦。

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华美。

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

(六)凭借修辞断句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到对偶、排比、对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

【例】请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点津】例句中多次出现两字重复,运用了顶真手法。

此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答案】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

[应用体验]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点津】不难看出有四组对

比句:

“贵诈力”与“贱仁义”相对,“先”与“后”相对,“富者”与“贫者”相对,“国强”与“弱国”相对。

参考答案:

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参考译文:

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讲究辞让。

所以平民百姓之间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使他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

二、应用两步解题流程

——快析巧断定答案

全国卷对断句的考查,主要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种命题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

【特点】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

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选项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

[典例示范]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点津】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

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即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可以找到两组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

即解题的关键,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

比如“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本处是说“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然后结合后面句子“承宪妻每扬言……”中的“承宪妻”为名词,作主语,前面一定要停顿。

由此可排除A、D两项。

再分析B、C两项,不同停顿的句子为“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句中的“承宪妻每扬言”含有主语和谓语,“扬言”缺少宾语,所以“事由己发”是“扬言”的宾语,后文“用以恐喝勋贵”为这样做的目的,故“扬言”后不能断开,整句话可译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之人”。

故可排除B项。

答案为C项。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

“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尝曰: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