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0794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Word格式.docx

’”

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

《左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他而用剑尖朝着他的养马人说的,意思是:

“你想使我成为吴王吗?

”言外之意即“你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

”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

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

(4)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方位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按照这个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战国策·

楚策四》: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苏秦列传》:

“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例中的“下鸟”,是“使鸟落下”的意思;

“东苏子”,是“使苏子(苏秦)到东边(齐国)去”的意思。

(5)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用作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

刘向《新序·

节大》: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例中的“臣”后省“之”,“友”后也省“之”。

“不得而臣”即“不得使之为臣”、“不得而友”即“不得使之为友”之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1)什么是“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

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

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义上。

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的一种主观认识。

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

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

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因此,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

《孟子·

梁惠王下》: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在上述二例中,第一例的“小之”是使动用法,意为“使之变小”,表示了一种客观结果;

第二例的“小鲁”、“小天下”是意动用法,意为“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表示了一种主观看法。

“鲁”和“天下”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因孔子的主观看法而变小。

这很能说明“意动用法”的实质。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名词和形容词都有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活用为意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齐策》: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谷梁传·

僖公八年》: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襄公三十一年》: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礼记·

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荀子·

赋》:

“(云)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赵策》:

“……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尽心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魏其武安侯列传》: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践踏、蹂躏)吾弟;

令我百年后,皆鱼肉之矣。

魏公子列传》: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韩愈《师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苏轼《前赤壁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王安石《伤仲永》: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以上十三个例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客我”、“客之”中的“客”,是“把……当作(看成)客人”的意思。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一句的意思是:

鲁僖公在太庙中把名叫“成风”的妾立为夫人,这是不符合礼的规定的,但是,“国君把她看成了正嫡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成夫人吗”。

“药之”是“把它(指百姓的批评议论)当作良药”,“亲其亲,子其子”是“把自己的父母亲当作父母亲(来奉养),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来爱护)”,“友风而子雨”是“以风为友,以雨为子”,“帝之”是“以之(秦国)为帝”,等等。

其余例句照此类推。

(3)名词意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用作意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

《淮南子·

氾训》:

“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例中的“友”、“臣”后都省略了“之”。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意为“平民百姓不把他当朋友,国君不把他当臣子”。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上面,我们分析了名词用作使动和意动的情况。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但除了使动、意动,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表示不同于使动、意动的其他含义。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作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成公二年》: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

‘请寓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肘,用肘关节捣。

成公三年》:

“王曰:

‘然则德我乎?

’”德,感谢……的恩德。

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

”君,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

《公羊传·

庄公十三年》:

“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用手提着。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衣戴帽。

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通“轼”,本义是车前横木)而听之。

”式,凭轼。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

纣以为恶,醢鬼侯。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醢,把……剁成肉酱;

脯,把……做成肉干。

劝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水。

廉颇蔺相如列传》:

“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刃杀。

“范增数目项王。

”目,以目示意。

等等。

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东,向东进发。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前进。

留侯世家》:

“汉王方食,曰:

‘子房前!

’”前,到前面来。

等等。

4名词用作状语状语是谓语的修饰成分。

它一般从时间、处所、程度、方式、手段、肯定、否定、状态、数量、范围、情态、对象等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和限制。

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当状语,形容词也常常用来作状语。

(1)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这同现代汉语是一样的。

“癸酉,师陈于鞌。

僖公三十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李斯《谏逐客书》: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在上述各例中,加点的词都是作状语的时间名词或方位名词。

值得注意的是:

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其所表示的含义,与“岁”、“月”、“日”的正常含义不同。

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岁”、“月”、“日”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谓语前作状语时,表示“岁岁”(即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

《庄子·

养生主》:

“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滕文公下》: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论语·

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

陶潜《归去来兮辞》: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②“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义为“一天一天”、“一天天地”。

田单列传》: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古诗《孔雀东南飞》: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

“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

③“日”用在句首主语之前,作状语,表示“往日”、“从前”之义,用来追溯往事。

昭公七年》:

“日君(晋平公)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地名)田。

文公七年》: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

”杜预注:

“日,往日。

《国语·

晋语四》:

“狐偃曰:

‘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韦昭注:

”等等。

(2)普通名词作状语

除了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活用为状语,这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

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表示比喻。

即以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的特征作比方,来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状态。

庄公八年》:

“豕人立而啼。

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循吏列传》: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其后,秦稍蚕食魏。

滑稽列传》: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孙子兵法·

谋攻》: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汉书·

李广苏建传》: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贾谊《过秦论》: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影)从。

秦策》:

“嫂蛇行匍伏。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

‘当署。

’”(雁鹜,鹅和鸭子)

《聊斋志异·

狼》: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马中锡《中山狼传》:

“(狼)猬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都是表示比喻的状语,可以译成“像……一样”。

例如,“人立”即“像人一样站着”,“儿啼”即“像小儿一样啼哭”,“磬折”即“像石磬一样弯着身子”,“雁鹜行”即“像鹅鸭一样排成行”,等等。

②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即以对待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来对待宾语所代表的人。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淮阴侯列传》: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通“麾”)下者,(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向)坐,西乡对,师事之。

万章下》:

“今而后知君(指鲁缪公)之犬马畜伋(人名,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自称)。

鲍宣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状语,可以译成“像对待……那样”。

例如,

“虏使其民”即“像对待奴隶那样役使他的人民”,“兄事之”即“像对待兄长那样侍奉他”,“犬马畜伋”即“像对待犬马那样畜养我孔伋”,等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鲁语》: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檀弓上》:

“童子隅坐而执烛。

”(隅,墙角)《史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

司马相如列传》:

“蜀太守以下郊迎。

秦策三》: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韩非子·

五蠹》: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高帝纪》: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草行露宿,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状语,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可以译成“在……(里、中、上)”。

例如,“野死”即“在野外死去”,“山居而谷汲”即“在高山上居住,在深谷里汲水”,“草行露宿”即“在草丛中行走,在露天住宿”,等等。

④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凭。

“工具”指具体的东西,例如:

《列子·

汤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商君列传》: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徇,示众)

霍光传》: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梦溪笔谈·

活版》: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柳宗元《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状语,都表示行为的工具,可以译成“用……”。

例如,“橐载”即“用口袋装着载在车上”,“车裂”即“用车把人肢体撕裂”,等等。

“依凭”指抽象的东西,例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墨子·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状语,都表示行为的依凭,可以译成“按照……”。

例如,“法皆斩”即“按照法律都要斩首”,“吾义固不杀人”即“我按照道义本来决不杀人”,等等。

与“依凭”相似的,还有以名词状语表示行为方式的,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面刺,即当面批评,等等。

(3)名词性词组作状语

在古汉语中,名词性词组也可以作状语。

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与作状语的单个名词相似。

雍也》: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梁惠王上》: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这儿所讲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判断一个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除了要看它们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外,也要考察它们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语法作用和语法功能,也就是说,要看它们在句子中是否充当谓语以及它们和其他词(或词组)的结合关系。

如果一个名词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并且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那么,这个名词肯定用作动词。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主要语法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其中必定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这里有三种具体情况:

①这两个名词构成主谓关系,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起叙述作用。

“大楚兴,陈胜王。

’”

上述例句中,“陈胜王”即“陈胜做王”,“子房前”即“子房往前来”,“王”和“前”均活用为动词。

②这两个名词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

说符》: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柳宗元《封建论》: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武帝纪》:

“城朔方城。

“魏桓子肘韩康子。

“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都活用为动词。

“衣”是“穿(衣)”之意,“君”是“把……当作国君”之意,“城”是“修筑(城墙)”之意,“肘”是“用肘关节捣”的意思,“策”指“用鞭子抽打”,“囊”指“用袋子装”。

③这两个名词形成动补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补语。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张仪列传》:

“一军军成皋,一军军渑池。

“沛公军霸上。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军”,后面都带表示地点的名词补语,都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驻军”。

(2)名词前面如果有“能”、“可”、“欲”、“敢”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桓公五年》:

“王亦能军。

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甘茂列传》: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白居易《问刘十九》: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聊斋志异》:

“腔血狼藉,陈骇涕不敢声。

在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前面都有能愿动词,它们都活用为动词。

“能军”是“能统率军队”之意,“可妻”的“妻”是“纳女于人”(给他娶妻)之意,“欲相甘茂”是“想让甘茂为相”之意(“相”活用为使动),“欲雪”即“要下雪”,“不敢声”即“不敢出声”。

(3)名词前面如果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庄公十年》: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僖公五年》: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

‘虞不腊(là

)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僖公三十二年》:

“秦师遂东。

晁错《论贵粟疏》: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梦溪笔谈·

“用讫,再火,令药熔。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在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前面都有副词,它们都活用为动词。

“弗福”即“不赐福”、“不保佑”;

“腊”本是年终祭名,“不腊”即“不能举行腊祭”;

“遂东”即“就向东进发”;

“不农”即“不从事农业生产”;

“尽王”即“全部加以统治”;

“再火”即“再燃起火来”;

“皆衣缯单衣”即“全都穿着丝绸制的单衣”(“衣”字前有副词,后有宾语,活用为动词的标志更明显)。

(4)名词前面如果有介宾词组作状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魏策一》:

“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

“项王……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在这两个例句中,“境”的前面分别有介宾词组“与楚”、“与韩”作状语,“境”活用为动词,意为“接壤”、“有共同的疆界”;

“王”前面有“以亲爱”作状语,“王”活用为动词,意为“当王”。

(5)名词后面如果有代词“之”、“我”等作宾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张骞李广利传》: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

越语上》:

“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

“……然则德我乎?

上述例句中,在加点的名词后面,都有代词“之”或“我”作宾语,它们都活用为动词。

“烛”本义是“蜡烛”,“烛之”是“照它”的意思;

“衣之”是“给他们穿”的意思;

“既臣大夏而君之”是“已经使大夏称臣并当了大夏的君主”之意(“臣”是名词用作使动,“臣”的前面有副词状语“既”,后面有宾语“大夏”);

“左右”本是方位名词,“左右之”是“支配、调遣他们”之意;

“德我”是“感谢我”、“对我感恩”的意思。

(6)名词后面如果有介宾词组作补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吕氏春秋·

上农》: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晋)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

僖公二十三年》:

“晋师军于庐柳。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后面都有介宾词组作补语,它们都活用为动词。

“蚕”、“桑”分别表示“养蚕”、“种桑”之意;

“馆”本指宾馆,这儿指“住宿”、“居住”;

“军”表“驻军”、“驻扎”之意;

“女”作动词,意为“当婢女”;

“前”本是方位名词,“前于席”即“挪到席的前面”。

(7)名词如果用“而”或“以”连接,那么,它就活用为动词(连词“而”、“以”通常只连接动词和形容词,不连接名词)。

“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盐铁论·

相刺》: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齐策四》: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天论》: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之前或之后,都有连词“而”或“以”起连接作用,它们都活用为动词。

“则”后有“而”,意为“效法”;

“臣”前有“而”,后有宾语“诸侯”,意为“使……称臣”,用作使动;

“都”前有“而”,后有补语“彭城”,意为“建都”;

“蚕”、“衣”用“而”连接,分别表示“养蚕”、“穿衣”之意;

“衣冠”后有“而”,意为“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衣冠而见之”是连动词组;

方位名词“西”前面有“而”,意为“向西进军”;

“王”前有“而”,意为“称王”、“统治天下”;

“业”前有“以”,后有宾语“诸侯”,意为“使……成就功业”,用作使动。

(8)名词的前面如果有辅助性代词“所”字,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hà

nhó

nɡ,意为“门”),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