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0871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骨伤科重点骨折Word文档格式.docx

晚期:

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骨化性肌炎(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

死、迟发性畸形。

(1)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病原因和好发部位:

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的严重后果,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髁上或胫骨上端骨折。

(2)周围神经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可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

腓骨小头上端骨折可合并腓总神经损伤。

(桡

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

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

正中神经损伤拇指不能对掌;

腓总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

(3)损伤性骨化的好发部位:

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

(4)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整复不良或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以致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面压力状况改变,可引起关节软骨面损伤,形成创伤性关节炎。

•骨折的愈合过程(瘀去、新生、骨合):

三期:

血肿机化期(2-3周内)、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和骨痂改造塑形期(8-12周)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

(1)临床愈合标准:

(第2、4项的测定须慎重,防止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

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2)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整体因素:

年龄、健康情况

(2)局部因素:

断面的接触;

断端的血供;

损伤的程度;

感染的影响;

固定和运动;

骨骼本身的病变

•骨折的治疗原则: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骨折的治疗:

复位、固定、练功、药物

•复位:

是将移位的骨折恢复到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

分手法复位和功能复位。

•骨折的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

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对线(指两

骨折段在纵轴线上的关系)完全良好。

功能复位:

骨折移位虽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功能复位的标准:

对线:

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成角移位成人不宜超过10°

儿童不宜超过15°

对位:

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

长度:

儿童下肢骨折缩短不得超过2cm,成人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骨折愈合异常:

包括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

•骨折畸形愈合:

骨折发生重叠,旋转和成角而愈合。

•迟缓愈合:

指骨折超过临床愈合时间仍有骨折的症状体征,X线检查骨痂量少的情况。

•不愈合:

指超过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后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检查示骨折断端分离、骨痂稀少,断端萎缩硬化,

骨髓腔封闭的情况。

第二节、上肢骨折

一、锁骨骨折

•多发生在中1/3处,尤以幼儿多见。

以间接暴力多见(肩部外侧或手掌先着地跌倒)

•骨折后,内侧段(近端)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远端)由于上肢重力和三角肌、胸大肌和斜方肌的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

近、远两断端重叠。

幼儿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在胸锁乳突肌牵拉下,骨折往往向上成角。

•治疗:

以保守治疗为主

(1)无移位或青枝骨折:

用字绷带或三角巾悬吊患侧上肢(2-3周)

(2)切复内固定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1)合并有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

(2)开放性骨折

(3)多发骨折,尤其同一肢体多发骨折时,可选择性应用

(4)对畸形明显的成人,尤其对年轻女性,为美容考虑,可选择性应用

(5)骨折不愈合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

•老年多见,女性发病率高。

多因跌倒时手掌或肘部先着地,传达暴力所引起(间接暴力)

•解剖: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相当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是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是解剖上的薄弱处,故易发生骨折。

•临床分型:

(1)外展型骨折:

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前、内侧突起成角。

移位情况:

近端内收,远端外展,两骨折端外侧嵌插,内侧分离,断端向前、内侧突起成角。

有时两骨折端完全分离,远端向内移位,近端内收,远端外展,断端向前、向内成角。

(2)内收型骨折:

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插,向外侧突起成角。

近端外展,远端内收,两骨折端内侧嵌插,外侧分离,断端向外成角。

(或向外向前

成角)。

有时两骨折端完全分离,远端向外移位,近端外展,远端内收,断端向外成角。

(或向外向前成角)。

(3)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关节面向内下,骨折面向外上,位于远端的内侧(临床较少见)。

(4)裂缝骨折:

肩部外侧受直接暴力打击,或跌倒时肩部碰撞于地面,造成外科颈有多处裂缝骨折,无移位。

(5)嵌插骨折:

较小的传达暴力所造成的骨折。

远端插入近端,移位小。

(1)病史:

外伤病史,间接暴力多见;

(2)临床症状:

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3)体征:

畸形,局部性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

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者上肢血运,运动及感觉异常

(4)辅助检查:

肩关节正位、穿胸位X线检查。

•治疗

(1)无移位的裂缝骨折或嵌插骨折,不需复位,可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4周)

(2)有移位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复内固定。

•外展固定支架,用于内收型骨折

•切复内固定适应证:

(1)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关节囊或肱二头肌长头腱)

(2)骨折并发脱位,难以复位。

(3)治疗较晚,不能用手法整复者,特别是青壮年需切开复位内固定。

三、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指肱骨外科颈下1cm至内外髁上2cm处的一段长管状骨。

桡神经

•临床上分上1/3骨折、中1/3骨折,下1/3骨折。

中、下1/3交界处骨折最常见,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自腋部发出后,绕经肱骨中段后侧,沿桡神经沟紧贴骨干)

1直接暴力(棍棒、重物挤压)一一为横断或粉碎骨折一一中上部骨折。

2间接暴力(投弹、扳手腕、跌扑、手掌和肘部着地)一一为斜形或螺旋型骨折一一肱骨干下部。

•肱骨干骨折的移位机制:

肱骨干周围有许多肌肉附着,由于肌肉的牵拉,故在不同平面的骨折就会造成不同方向的移位。

(1)上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

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内;

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

(2)中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下):

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

远端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

(3)下1/3骨折:

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常呈斜形、螺旋骨折,移位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为断端成角、远端内旋移位。

1病史:

有明显外伤病史,注意检查腕背伸功能及虎口区是否有感觉异常,检查是否合并桡神经损伤。

2临床症状:

上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3体征:

畸形,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

合并有桡神经损伤有垂腕畸形及虎口区感觉异常;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

•伴桡神经损伤:

(1)运动障碍:

腕下垂,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外展、背伸。

(2)感觉障碍:

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即虎口区)障碍。

(1)无移位:

三角巾悬吊或夹板固定3-4周

(2)有移位:

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复内固定

•夹板固定:

上1/3骨折要超肩关节,中1/3骨折不超过上下关节,下1/3骨折超肘关节,侧方移位用两点加压固定垫,成角移位用三点加压固定垫。

桡神经沟处不宜放固定垫,以免神经受压。

(前2个星期,3天复查一次)

•手术适应症:

(1)开放性骨折

(2)多段骨折手法不能达到满意复位者

(3)继发于恶性肿瘤的病理骨折

(4)合并同侧肘关节和肩关节骨折需要早期活动者

(5)合并血管损伤的骨折

(6)合并桡神经损伤,在固定或手法复位后桡神经麻痹加重者•并发症:

桡神经损伤、血管损伤、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四、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下端较扁薄,后有鹰嘴窝,前有冠状窝,两窝之间仅有一层极薄的骨片。

•两个生理角度:

1.前倾角:

肱骨两髁稍前屈,与肱骨纵轴形成30°

-50°

的前倾角。

2.携带角:

前臂完全旋后,肘关节伸直时,上臂与前臂纵轴呈10°

-15°

的外翻的携带角。

•涉及肱动脉、肱静脉、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

•肘后三角:

鹰嘴突、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在伸肘时三点成一水平线,屈肘时三点成一等边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病因病机:

多间接暴力,多见于儿童

•分为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

•伸直型(90%):

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位或伸直位,手掌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按移位情况又分尺偏型和桡偏型。

(1)骨折远端向后上,近端向前移位,断端向前成角。

(2)骨折线多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3)移位严重,易损伤肱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

•屈曲型:

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肘部着地,暴力由后下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多从后下斜向前上方。

与伸直型相反。

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也可分尺偏型和桡偏型。

(1)无移位时,肘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移位时,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皮下瘀斑。

(3)压痛明显,有骨擦音

(4)畸形:

伸直型呈靴状畸形,屈曲型肘窝饱满,二者肘后三角均无改变

(5)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1血管损伤:

肱动脉受压为主,破裂较少(“4P征”:

疼痛、桡动脉搏动消失、苍白、麻痹)

2疼痛往往是患者早期出现手指过伸痛,很有诊断意义:

被动伸指,前臂剧烈疼痛。

早期注意有无前臂血运障碍,提示有无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可能,不及时处理往往引起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1)无移位者置患肢于屈肘90°

位,用颈腕带悬吊2-3周。

(2)有移位者:

手法复位后夹板固定。

整复:

①麻醉:

局麻(小儿不用),臂丛麻醉,氯胺酮全麻(小儿)。

②纠正重叠移位(缩短移位):

患者仰卧,两助手分别握住其上臂和前臂,作顺势拔伸牵引。

3若远段旋前(或旋后),应纠正旋转移位,使前臂旋后(或旋前)

4纠正侧方移位:

术者两手分别握住远近段,相对挤压,先用端挤手法矫正侧方移位,再纠正前后重叠移位。

固定:

小夹板或石膏

夹板要根据移位方向放置固定垫,特别是尺偏型用二垫固定法。

1伸直型:

屈肘90-110。

固定3-4周

2屈曲型:

半屈曲位(40-60°

)二周,二周后,改屈肘90°

固定1-2周。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并发症:

(1)早期:

血管损伤(肱动脉损伤)

原因:

①损伤刺激产生痉挛

②机械性压迫:

断端移位挤压或肘部血肿压迫或外固定过紧,肘关节过屈。

一般破裂较少见。

临床见“4P”

处理:

①去除外固定,肘关节伸直。

②6-12缺血不缓解——行筋膜减张术

(2)后期:

肘内翻

往往是尺偏型骨折,整复不良或整复后不能维持,骨折远端内倾,或尺侧骨皮质遭受挤压,而产生塌陷嵌插,畸形愈合,引起肘内翻。

肱骨髁上截骨矫形术。

五、桡尺骨干双骨折•尺骨上端粗下端细,桡骨上端细下端粗。

正常的尺骨是前臂的轴心,通过桡尺近侧、远端关节及骨间膜与桡骨相连,桡骨沿尺骨旋转,自旋后位至旋前位,回旋幅度可达150°

(1)直接暴力:

同一平面的横断或粉碎性骨折,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

暴力作用首先使桡骨骨折,通过骨间膜向内下方传导,引起低位尺骨斜形骨折。

特:

①桡骨骨折线在上,为横形或短斜形

②尺骨骨折线在下,多为斜形,为外上向内下倾斜

(3)扭转暴力:

前臂卷入旋转机器,高位尺骨骨折和低位桡骨骨折。

①尺骨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

②骨折线向一侧倾斜,以螺旋形多见,同一侧倾斜向内上外下

1外伤史

2症状:

前臂疼痛,肿胀,旋转功能障碍

尺骨和桡骨不同平面同时出现压痛,纵轴叩击痛,重叠,成角,旋转畸形或骨擦音。

儿童青枝骨折仅有成角畸形,肘腕关节功能五=无明显受限,肿痛不明显,易漏诊。

X线检查包括肘关节和腕关节,确定移位方向,有无桡尺近侧、远侧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外固定:

要求无痛下进行,有条件麻醉,患者平躺,肩外展90°

,肘屈曲90°

,中、下1/3骨折取前臂

中立位,上1/3骨折取前臂旋后位,有两助手作拔伸牵引,矫正重叠,旋转及成角畸形。

(1)手法复位失败,或长斜形、粉碎性骨折不适于手法复位

(2)开放性骨折

(3)合并神经、血管、肌腱损伤

(4)同侧肢体有多发性损伤

六、桡骨远端骨折

•指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2-3cm处发生的骨折。

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

•桡骨下端外侧的茎突,较其内侧长1-1.5cm

•生理角度:

1、掌倾角:

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

,称掌倾角。

2、尺倾角:

桡骨远端关节面向尺侧倾斜20°

-25°

,称尺倾角。

伸直型(colles骨折):

跌倒时,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先着地,暴力引起桡骨远端骨折。

①骨折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

2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减少或完全消失,甚至向桡侧倾斜。

3常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茎突骨折,三角软骨损伤

屈曲型(Smith骨折):

手背着地

①远处骨折端向掌侧及桡侧移位

2掌倾角加大,尺倾角减少。

3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易并发正中神经损伤。

手部着地外伤史;

腕部疼痛,肿胀,腕及前臂活动障碍;

腕部环形压痛,畸形,纵轴叩击痛和骨擦音;

伸直型骨折呈“餐叉样”或“枪刺状”畸形,屈曲型骨折呈“锅铲”畸形

X线检查。

•餐叉样畸形: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受伤时手腕处于背伸位,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或向掌侧成角时,可见此畸形。

•枪上刺刀状畸形:

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

•锅铲畸形:

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受伤时手腕处于屈曲位,桡骨远端向掌侧移位或向背侧成角时,可见此畸形。

•固定

(1)四夹板固定:

colles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近端掌侧和远端桡侧分别放置一平垫,其中桡,背侧板要超腕关节(限制腕部背伸及桡偏动作),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保持4-5周。

(2)石膏托

掌屈尺偏位

背伸尺偏位

2周后改功能位,再2-3周拆除固定

七、腕舟骨骨折

•跌倒时,舟骨被锐利的桡骨关节面的背侧缘或茎突缘切断

•以腰部多见,由于掌侧腕横韧带附着在舟骨结节部,而舟骨其余表面多为关节软骨所覆盖,血液供应较差,故除

结节部骨折愈合较佳外,其余部分骨折容易发生迟缓愈合、不愈合或缺血性坏死。

多见于成年人

•鼻烟窝肿胀、压痛明显

•X线斜位片

•石膏固定3个月

第三节、下肢骨折

一、股骨颈骨折

•颈干角(内倾角):

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构成的内倾角,叫颈干角,正常值在110°

-140。

之间。

颈干角大于正常值为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髋内翻。

•前倾角(扭转角):

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连线所成的角度叫前倾角,正常在12°

-15。

•股骨头血供的三个途径:

1关节囊支(关节囊的小动脉):

供应股骨颈、大部分股骨头的血运

2股骨干滋养动脉:

供应股骨颈基底部血运

3圆韧带的小动脉:

供应股骨头内下部分的血运

1、暴力:

多间接暴力(老年多见),典型受伤姿势是跌倒,髋关节旋转内收,臀部先着地

2、青壮年、儿童多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落

•为什么多发于老年人:

1、股骨颈部细小,处于疏松骨质和致密骨质交界处

2、老年人肝肾不足,筋骨衰落,骨质疏松,即使受轻微的直接外力或间接外力,如平地滑倒,髋关节旋转内收,臀部先着地,便可引起骨折。

•按骨折部位分:

1、头下型(较少见):

血供最差

2、头颈型(最多见):

骨折线一部分在头下,一部分则经过股骨颈,骨折线外上至内下,最不稳定。

3、经颈型(甚为少见):

各部骨折均通过股骨颈。

4、基底型:

血运破坏少前三种均属囊内骨折,血供破坏大,骨折难愈合,预后差;

基底型属囊外骨折,其血运好,预后好。

•按X线的表现:

1、外展型:

股骨干急骤外展及内收肌的牵拉下发生,多为头下骨折,骨折端常互相嵌插,Linton角小于30°

,局

部剪力小,较稳定,血运破坏少,愈合率高。

2、内收型:

股骨干急骤内收及外展肌(臀中、小肌)的牵拉下发生,多为颈中部骨折,也可发生在头下部或基底部,骨折端无嵌插,远端内收上移,Linton角大于50°

,骨折处剪力大,极不稳定,血运破坏大,愈合率低。

•Garden分型法:

:

不全骨折

完全骨折但无移位

川。

骨折部分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

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并外旋

•诊断要点:

患者有明显髋部外伤史;

髋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不能站立行走,有部分患者可以站立行走或跛行;

腹股沟中点有明显压痛,患肢有纵轴叩击痛,伤肢出现外旋、短缩,髋、膝轻度屈曲畸形;

髋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

•治疗方法:

1、无移位和嵌插:

不需复位,卧床休息,患肢适当外展皮牵引或骨牵引,穿丁字鞋(外固定)

2、移位:

闭合复位固定,切复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

1、骨折不愈合

2、股骨头缺血坏死

3、全身并发症:

褥疮,肺炎,尿路感染,严重者引起死亡

二、股骨粗隆间骨折

•又叫股骨转子间骨折。

多发生平均年龄70岁的老年人,愈合后易发生髋内翻。

•临床分型(3型)

1、顺转子间型(骨折远端上移、外旋)

2、反转子间型(骨折近端外展、外旋,远端向内、向上移位)

3、转子下型

以上三者均属不稳定型骨折,容易发生髋内翻。

1、病史:

患者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症状:

老年人跌倒后诉髋部疼痛,髋部任何方向的活动均可以引起疼痛加重,有时疼痛沿大腿内侧向膝部放射;

局部可见肿胀和瘀斑。

伤后髋部功能丧失,不能站立行走。

3、体征:

患肢大粗隆有明显压痛,叩击足跟部常引起大粗隆处剧烈疼痛,患肢明显缩短、外旋畸形,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

4、辅助检查:

1、无移位:

皮牵引或骨牵引,穿丁字鞋,患肢外展中立位(30°

-40),6-8周,定期X线复查,骨折愈合后才可

负重。

2、有移位:

胫骨结节骨牵引

•股骨颈骨折与粗隆间骨折的鉴别:

骨折

股骨颈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

年龄

多见60岁以上

多见于70岁以上

畸形

中度外旋

明显外旋

外旋角度

45~60度

90度

局部肿胀「

无明显肿胀

明显肿胀

瘀斑

少有瘀斑

常有瘀斑

关节囊「

囊内骨折

囊外骨折

预后

预后较差,骨不连,坏死

预后良好

二、股骨干骨折: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股骨干有一个轻度向前外的弧度。

•指股骨转子下至股骨髁上之间部位的骨折。

多发于青壮年和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1)直接暴力(挤压、重物打击):

横断或粉碎骨折_|不稳定骨折

(2)间接暴力(高处坠落、机器绞伤):

斜行或螺旋骨折〕、稳定冃

(3)儿童:

青枝骨折f稳定骨折

•股骨干骨折的移位机制:

1股骨干上1/3骨折: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外旋诸肌的牵拉而屈曲、外展和外旋,而远端则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后、向内移位。

2股骨干中1/3骨折:

两骨折端除有重叠外,移位无一定规律,多数骨折近端呈外展屈曲倾向,远端向内上方移位,

故骨折断端多向外突起成角。

3股骨干下1/3骨折:

因膝后方关节囊和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往往向后移位,严重者易导致腘动、静脉及坐骨神经的损伤。

患者有较严重的外伤史;

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功能丧失,早期可合并创伤性休克、脂肪栓塞、血管神经受压损伤。

患肢出现缩短,成角和旋转畸形,局部压痛,可扪及骨擦音、异常活动。

股骨干正侧位X线检查。

•处理:

股骨干骨折的急救处理很重要,现场严禁脱鞋、脱裤或做不必要的见检查,应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给予临时固定,急速送往医院。

(有木板可在患肢内外侧各放一条,内侧达到会阴部,外侧超骨盆平面,用绷带固定。

无木板,可将患肢和健肢用绷带或布带捆在一起)

(1)无移位:

不需复位,夹板固定+持续牵引(骨牵引或皮牵引),8-10周。

新生儿:

竹帘固定2-3周。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持续牵引

•骨骼牵引:

股骨髁上牵引、胫骨结节牵引

(1)手法或牵引不能达到整复要求

(2)严重开放性骨折早期,时间短,无感染

(3)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

(4)多发性损伤

方法:

髓内钉、钢板内固定、交锁髓内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